导 航
楼主: 蛟矶烟浪

[鸠兹古韵] 芜湖百年记忆-----水患、水利、水景(人水对话 古今迷思)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1: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5 11:42 编辑

走进《无为大堤志》


《无为大堤志》是一部以大型堤防为编纂内容的水利工程专业志书,全书计72万余字。2005年8月由九州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后,先后荣获安徽省水利科技三等奖、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奖。作为《无为大堤志》编研、出版和发行的主要参与者,笔者对《无为大堤志》还有更进一步的认知,那就是该书在阐述无为大堤形成、发展和饱经沧桑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还揭示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并初步显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



  从三国到如今



  无为大堤修防历史悠久



  无为大堤是长江干堤三个一级堤防之一,其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无为大堤志》的编写过程也是无为大堤水利史的研究过程。《无为大堤志》以无为大堤长江河道的工程建设、管理和防汛抗灾为主体,记述了无为大堤的地理环境、相应长江河道及大堤的演变历史;从历史研究的角度,逐类记述了长江河道工程建设、管理的各个工程类别,包括:崩岸治理、筑堤培修、堤身护坡及渗流处理、机械冲填、暗斗门处理、沿堤建筑物、护堤林芦、钻探灌浆等;补述了长江修防方面的其他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包括:护堤地的划归与管理、违章房屋的拆迁、蚁患防治、测压管埋设、综合经营等内容;并辅以法规规章、机构、经费、管理设施等行政管理方面的内容,为今后工作的利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个长江大型堤防工程资料库。



  河道演变



  揭示历史联系



  揭示了河道演变等六个方面事物的内在联系。《无为大堤志》用五章的篇幅,通过对长江河道演变、大堤沿革、崩岸治理、筑堤培修、暗斗门处理等六个方面事物历史过程的探究,以大量的历史事实,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历史联系。



  对无为大堤长江河道演变过程的探究,主要从“三国时期”(公元220年至280)开始。“大堤志”首先用长江河道演变的历史过程,揭示了无为大堤沿江崩岸的内在规律。明清以来,无为大堤沿江长江河道变化最大的河段,也就是同时期崩岸最剧烈的地方。



  如明朝中叶以后,无为沿江上段河道北移,左岸崩坍。近三百年的时间里,致使无为江坝首段崩退了10余公里。建于明正德年间的胥家坝,原是左岸无为县最早的江堤,在现在的地图上,胥家坝旧址已居于铜陵市的章家洲内。



  无为大堤的形成与堤线变化,一方面与巢湖流域沿江滩地的围垦开发相辅相成,一方面又同时受到长江河道演变的制约。无为大堤沿江的崩岸规律,又制约着无为大堤堤线的演变,以及长江堤防的前建与退建。通过对无为大堤历史上发生的主要退建堤段的了解,又进一步揭示了沿江古代暗斗门的埋设规律。明清时期,在无为江坝堤线上,载入府志、县志,且有堤线长度记载的堤段总计68条,总长184.94公里,其中,与上述崩岸河段对应的无为江坝上段占55条,总长150.17公里,且90%以上为退建堤。由于这一段江堤堤线不稳定,江堤退建频繁,使这一带江堤成了无为大堤堤线上暗斗门最少的堤段。



  详尽记述



  水利工程建设



  对各个历史阶段在无为大堤发生的长江水利工程建设的历史脉络作了一次全面的清理。对古代重点水利工程作了较详尽的记述。如清乾隆年间在无为江岸上段用“鸡心挑溜”和“挖洲防溜”的办法,完成的崩岸治理工程。同时期在筑堤培修方面,完成的“迁河筑坝”工程,是结合内河整治实施的江堤退建工程,前后历时57年,工程规模之大,涉及官吏人数之多、品级之高,在明清两代无为州的水利工程历史中当数第一。



  “大堤志”以大量的史料,详尽地记述了这些水利工程的成败得失,为后人留下了难得的历史借鉴经验。



  大水年份



  一览无余



  对自北宋以来,1000多年中无为沿江发生的大水年份作了全面清理。其中,在明代的276年中,无为州发生大水年16年次,平均17.3年一次;在清代的267年中,发生大水年56年次,平均4.8年一次;在民国的37年中,长江发生大水年11次,平均3.3年一次。长江大水发生频率的增加,揭示了人与自然界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在第十三章第四节《大水年述要》及第十四章《防汛纪实》中,对重要大水年份洪灾发生的过程、防汛措施及受灾情况作了详尽的记述。为后人研究长江水情及规律,提供了难得的历史素材。



  重现消失的



  地理实体



  注重对已经消失的地理实体的记载。由于自然界自身的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无为大堤堤域内的地理实体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至近数十年,人类强迫自然界发生的变化,正在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发生着更加明显的影响。“大堤志”在全方位、深层次地探究无为大堤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同时,尤其重视记载那些历史上曾经存在,但现在已经消失的地理实体。如:此消彼长的长江岸线、江心洲、江滩、龙塘、芦苇场、外滩圩、旧堤坝等,并以事实说明了这些地理实地的存在与消亡对长江防洪的影响。由于一般情况下地理实体变化上的不可逆性,这一内容的记载对以后研究长江河道的建设与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完整收录



  历代江堤修防法规



  对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及建国以来与江堤修防有关的水利法规建设情况,作了系统记载,尤其在附录中,收进了民国时期颁发的一些重要水利法规全文,其中包括民国二十年颁发的《修正安徽省修守堤防通则》,民国二十四年颁发的《扬子江防汛办法大纲》,民国三十一年颁发的《中华民国水利法》及民国三十二年颁发的《中华民国水利法实施细则》等等,这些史料对当代研究水政及水利执法均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成败得失



  来者观照



  在志书编研过程中,就注意到把逐步积累起来的大量修志资料成果作为一种资源,尽量发挥其应用功能。



  如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的7年,是实施无为大堤加固工程建设的顶峰,期间,国家下达的投资任务占总投资的三分之二以上。尤其是前期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在编制单项工程设计文件中,一些工程项目对历史过程的追述,就得益于“大堤志”的资料成果和半成品志稿。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1995年、1996年、1998年和1999年等大水年。用于修志的大量防汛资料和半成品防汛志稿,曾为上述大水年份的防汛工作提供了很多参阅的工作方便。



  2007年,巢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编写的《巢湖流域防汛手册》就参照了志书的相关章节的内容。



  事实证明,水利史研究是水利科学技术的一个方面,而水利史志成果也是水利科技成果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无为大堤志》也填补了无为大堤水利史研究的空白。



  《无为大堤志》的编研方法,得到了水利部水利史研究专家周魁一教授的高度评价,安徽大学方志学专家林衍经教授在全国各地多次推广。它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减少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盲目性,而且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不仅关系到保护巢湖流域九个市、区、县427.3万亩耕地,而且关系到流域内的工业、国防、交通运输等重要设施及人民生命财产的防洪安全。



  一部好的志书,是传世行远的资料性文献。所谓“修志为用”,即强调志书的社会效益,它不仅是为当代所用,也为后代所用。它的社会效益和更高的价值将在绵长的历史岁月中体现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5 11: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收集了这么多资料很难得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1:2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5 11:37 编辑

话说无为黄丝滩



黄丝滩是无为沿江的一个旧地名,自打建国后,就从无为县的版图上消失了。如今,知道它的人已经不多了,即便略知一、二,也仅是些模糊、零碎的印象。其实,只要清理一下黄丝滩的历史脉络,就能从中发现一些与之相关的发生在无为沿江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

  一、黄丝滩在何处?

  早年,巢湖流域流传过一个形容黄丝滩江坝险要的民谣:“破了黄丝滩,水淹巢县卧牛山”。这一民谣是历史上的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以及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等长江发大水年份黄丝滩江坝决堤溃口灾情的一个写照。那么,黄丝滩在何处呢?由于它是一个逐步演变的地域概念,对其地理位置,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说法。

  清中叶之前,长江无为河段下游江岸持续淤长。于无为古周兴乡南部江岸形成的一片广阔的河漫滩地就是最早被称之为黄丝滩的地方。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至1722年),黄丝滩称“黄师滩”,其滩地岸线在今繁昌县北埂洲头偏南,大致与今无为大堤姚王庙一带的外滩圩安庆小圩相对应。清中叶以后,古周兴乡南部江岸开始崩岸,咸丰以后崩岸加剧,黄丝滩滩地面积锐减,其滩地岸线及黄丝滩江坝的位置也随之逐渐向北退移。清末及民国年间,作为历史地名的黄丝滩,由于严重崩岸造成的地理变化,其范围逐渐向下游延伸。在民国时,姚王庙至蛟矶一线的江坝常被统称作黄丝滩江坝。
  二、成就清代多位地方官员治江政绩

  黄丝滩江坝历来是无为江坝堤线上的主要险段之一。其所以“险”,一是严重的崩岸;二是江坝坐落在较疏松的河漫滩地上,坝身基础差,汛期高水位时极易出险。为此,清末及民国年间,黄丝滩江坝成了无为江坝堤线上因崩岸而退建次数最多且经常溃堤成灾的堤段。在江坝建设方面,由于这一地段不稳定的地质条件,又使黄丝滩成了无为沿江江坝建设施工难度最大的地段之一。

  清代,无为江坝有官坝、民坝之分。属于民坝的黄丝滩江坝,虽为“要工”,却很难如官坝那样以“协济”或“借帑”的形式得到由国库划拨的工程款项。

  正因为历史上黄丝滩江坝的极其险要及工程施工上的万般艰难,才成就了清代多位地方官员的治江政绩。

  这方面最值得一提的当是顾浩。此人字晴岚,浙江会稽人,监生出身,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任无为知州。当时,黄丝滩江坝的直接防洪面积还相当大,有“外连八圩,内护四十八圩”之说。由于黄丝滩滩地崩坍,危及坝身,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顾浩以官督民办的形式,多方面自筹工程款项,征集圩夫,完成了黄丝滩江坝退建工程。新建退建堤“长六百四十四丈三尺,面宽二丈,底宽六丈”“于原堤处让进一百五十丈”。次年,因其治江政绩卓异,应召觐见嘉庆帝,回任候迁。

  黄丝滩永定坝始建于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是年春,由无为知州王鸿飞(陕西韩城人)办理,完成其首期工程,工长六百余丈。此后至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陈炳(山西山阴人)、尹沛清(江西永新人)、吴■(湖北竹溪人)等三人先后继任无为知州,任期均只有两年。尽管无为州官更换频繁,黄丝滩永定坝的加固续建却仍旧年复一年地逐年实施,从未中断,并最终圆满完成工程任务,包括完成两大配套工程——黄丝滩泰丰圩江坝退建及添建永定坝月堤。其中永定坝月堤工长八百丈,“经吴■劝谕周兴乡七十二圩百姓合力建成”。至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又有庐州知府黄云(湖南清泉人),几经周旋,竟破例请帑银二万两,实施了黄丝滩永定坝的进一步续建,“迤下添建生工七百二十余丈”。黄云亲临工所加意督筑。此后,黄丝滩一带方得安澜。当时,上述五位地方官在黄丝滩的作为都在民间赢得了极好的勤政口碑并为府、州方志所记载。
  三、李鸿章的最后善举

  光绪二十七年长江大水,无为黄丝滩江坝溃口,无为、巢县、和州大小各圩淹没殆尽。李鸿章多方募集赈款三十余万元(鹰洋),使黄丝滩江坝汛后得以及时修复。为使赈款专款专用,李鸿章还专派观察员莅临督办。可惜,工程当年开工不久,李鸿章去世,年七十九。

  李鸿章晚年做了一些稳定社会的公益事业,尤其在大灾、大乱之后,“开市肆,通有无,施粥散米”,颇得公众认可,而这项黄丝滩江坝工程竟成了李鸿章人生的最后善举。李鸿章死后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

  民国二十年,无为县政府的一份赈灾文件在追述光绪年间的这件事时,以敬仰的口吻称:“荷蒙合肥李文忠公募集赈款,修复无为黄丝滩江坝溃口,当年工竣,万民感德,于蛟矶建祠以祀,迄今照耀光表,颂声洋洋……”。
  四、安徽都督柏文蔚与民国初年的黄丝滩江坝工程

  柏文蔚,字烈武,生于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寿州(今寿县)人。武昌起义爆发,柏文蔚任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南北议和后,又奉命入皖促成统一,任安徽都督兼民政长。柏督皖期间,致力发展民生、公益事业,其中包括实施黄丝滩江坝工程。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长江洪水泛滥,无为黄丝滩江坝溃决。“计淹毙灾民二千数百口。”当时,皖省民穷财竭,库空如洗,赈灾及堵口复堤工程款项无从落实。柏文蔚到任,四处奔走,呼吁社会慈善团体赞助,终使华洋义赈会(外国在华教会、侨民和地方官绅合办的慈善团体)募集赈款四十余万元,以工代赈,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春实施了无为黄丝滩江坝堵口复堤工程。施工期间,柏文蔚“委内务司田赓、财务司卢恩泽■无为县会同县长关芸农督办”。

  民国元年春的黄丝滩江坝工程,最初拟定按原有的堤式培筑,后因资金不足,不得不减少土方,降低工程施工标准,致使黄丝滩江堤于当年汛期再度溃决。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春,按照柏文蔚的主张,决定继续实施黄丝滩江堤培修工程,却又因募赈困难,加上时局不稳,未能及早施工,贻误了时机,以致“工甫开而潮已至,又复漫破,连荒三载”。尽管如此,柏文蔚主政安徽期间实施的黄丝滩江坝工程,作为民国初年安徽沿江最早的一项治江工程,成了后人研究民国时期安徽长江修防及无为大堤建设发展历史的重要事件。

  民国二年(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柏文蔚宣布安徽独立,参加讨袁。失败后逃亡日本。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回国,历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北伐军第三十三军军长、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委员等职。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4月,柏文蔚在上海逝世,终年71岁。

  五、黄丝滩惠生堤——皖中抗日根据地的著名水利工程

  在今无为大堤堤线上,有一段被誉为“无为大堤一枝花”的堤段。这段江堤位于无为大堤下段、原黄丝滩旧址范围内。其顺直的堤线加上管理单位先进、规范的堤防工程管理措施,使这段江堤具备了良好的工程外观和堤域环境。此堤就是以吕惠生之名命名的“惠生堤”,也是抗日战争时期皖中抗日根据地的著名水利工程。

  吕惠生,无为县十里乡人,生于1902年。1926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农业大学。1935年任国民党无为县政府建设科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吕惠生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成为当地著名爱国人士。1941年5月,新四军第七师成立,开辟巢(县)无(为)皖中抗日根据地并组建在中共无为地委领导下的无为县政府,吕惠生任县长,后兼无为县人民抗日自卫军总队总队长。1942年7月,在中共皖中区(后称“皖江区”)党委领导下,成立皖中行政公署,吕惠生出任行署主任并于是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3年,随着皖中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巩固,具备了一定的财力、物力。是年7月,皖中行署成立皖中水利委员会,负责统筹根据地的水利建设,吕惠生兼任水利委员会主任。当时,黄丝滩江坝外滩地崩岸严重,干堤岌岌危殆,严重威胁皖中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黄丝滩除险成了当时皖中江北沿江地区人民迫切盼望的一件大事。于是,皖中行署决定实施黄丝滩江堤工程。十月,在无为汤沟召开皖中各县水利代表大会,提出了“少压农田,拉直堤线,退建新堤”的施工方案,决定成立黄丝滩江堤退建工程委员会及下设的作为施工管理机构的工程局。吕惠生亲自主持该委员会及工程局的日常工作。

  此项工程的资金、劳力来源,体现了当时抗日根据地的兴工特点和负担政策。一方面,打破旧的地域观念,分主体区、直接区、间接区、友谊区四个区域类型,多方面调动根据地的人力、财力。由无为、含巢、临江、湖东等县按田亩面积合理分摊任务,其中工程所在地的临江县为主体区,其他三县为直接区或间接区。另将皖南的铜陵、繁昌两县划为友谊区,按每亩出法币三元(租田负担为东、佃各半)作友谊支援。另一方面,实行“以田求户、以田求■”的均■制度,按照“田多多、田少■少”和“地主出钱,农民出工”的原则,统筹摊征。施工中一扫过去江坝工程中的种种积弊。

  工程于1943年12月动工,经百余天的施工,于翌年5月上旬告竣,新建退建堤自三支笔至新埂头长7.25公里,新堤“低宽约十二丈,顶宽二丈四尺,高二丈”,填沿堤大小沟塘30多处,共完成土方40.4万立方米,先后动员民■21万余人。整个工程耗资大江币(当时皖江抗日根据地流通的纸币)五千万元。据当时黄丝滩工程局的工程竣工报告:“此次退建后,新堤(走向)已几乎与江水(流向)平行,堤身不再受江水冲击。新堤较以往任何一次筑堤都坚实,因此以后或可不再退建。”这一结论已得到实践的检验。

  1944年5月6日,皖中抗日根据地党政军各界代表召开了隆重的黄丝滩退建新堤落成典礼。同年5月30日,延安《解放日报》以《华中各地大兴水利,皖中黄丝滩大堤竣工》为题,对此事作了长篇报道,称:通过这项工程,抗日民主政府在皖中人民心目中树立了更崇高的威望。

  为表彰吕惠生在兴建黄丝滩江堤中作出的卓越贡献,经皖中区党委批准,此段江堤命名为“惠生堤”。

  1945年9月,吕惠生奉命随皖江行署和新四军七师北撤苏北、山东一带,途中被原日伪无为县长胡正纲部逮捕,同年11月遇害,时年43岁。

  六、建国后首任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心中的黄丝滩

  抗日战争时期,曾希圣担任中共皖江区党委书记、新四军七师政委、皖江军区政委,主持皖江(皖中)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工作。对于吕惠生及黄丝滩惠生堤工程的建设成就,曾希圣在自己的心中,一直保留着一种深深的敬意。

  黄丝滩惠生堤工程于1944年5月竣工后,曾希圣即撰文《庆祝黄丝滩新堤落成》,对此项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皖中人民的这一伟大工程……,其规模的宏大,成绩的优异,出乎人们想象。不仅在皖中是个史无前例的大工程,即在华中,也是一件与人民生活切肤相关的大工程。”并热情洋溢地指出:“从此,皖中无、巢、和、含、舒、庐、合等七县境内,三百万亩田地可免水灾忧患,获得了坚固的屏障;二百余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得到了新的保障。这是皖中劳动人民的惊人奇迹,更是敌后水利建设中的一个新创造、新记录。”

  1946年3月,吕惠生牺牲的消息传到新四军七师。在追悼会上,曾希圣称:“吕惠生举起了皖江民主旗帜,创造了皖江政绩的鸿猷……,他是党的优秀干部,皖江人民的领袖。”

  建国后,曾希圣是第一任安徽省委书记、省军区第一政委,还兼治淮委员会副主任。在领导治理淮河、建设佛子岭等五大水库的过程中,曾希圣经常提及抗日战争时期皖中根据地兴建的黄丝滩惠生堤。他在其革命回忆录《皖江的抗日斗争》中,对当时惠生堤施工的艰苦作了这样的叙述:“修建期间,日寇、伪军不断进行骚扰,企图破坏黄丝滩大堤的建设。我新四军七师提出了‘武装保卫修堤’的口号,不仅派出大批部队参加修堤,而且屡次打退了敌伪的武装骚扰,保证了修堤工程的胜利完成”。黄丝滩惠生堤是在抗战时期的战争环境下,完全靠人力建成的,创造了华中敌后水利建设的奇迹。曾希圣将其归结为“黄丝滩精神”,以此鼓励水利战线职工在艰苦条件下做好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1: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5 11:51 编辑

解放軍"渡江第一船"故事:死也要死在南岸上




這是渡江戰役中,長江北岸我軍渡江的船只開出港口向江南進發(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渡江第一船”提前15分鐘“搶跑”

    後方緊急命令“回來”,“船長”宋孔廣“違令”︰死也要死在南岸上

    “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放,直取對岸,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佔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

    60年前,毛澤東在撰寫的題為《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的新聞稿中,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的恢宏場面作出氣勢非凡的描寫。在萬艘英勇的渡江戰船中,那曾立下赫赫戰功、率先將戰士們送抵長江南岸的“渡江第一船”當年的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呢?

    記者輾轉找到了仍健在的“渡江第一船”“船長”——原南京軍區裝甲兵副司令宋孔廣。在南京軍區司令部第四干休所的活動室里,85歲的宋老以眼鏡盒當“船”,會議桌的中心凹槽當“長江”,為我們還原當年“第一船”渡江的故事。

    渡江前 為加速雙槳漁船變四槳

    渡江戰役時,宋孔廣只有24歲,任27軍79師235團3連副指導員。這個團是赫赫有名的“濟南第一團”。1949年3月初至4月初,宋孔廣所在的部隊先後抵達安徽無為縣的長江岸,做渡江南進的各項準備工作。當時,部隊中的很多戰士都是北方人,不識水性,由于信息閉塞,加上國民黨對長江天險“妖魔化”宣傳,北方人眼中的長江是 “無風不起浪,有風浪三丈”。為打消戰友們的顧慮,使他們盡快掌握游泳技能,宋孔廣帶領他們在內河學游泳,沒有救生圈,就抱著木盆、竹板天天練劃水。

    另一個難題是船。當時大部分船只都被國民黨帶到江南去了,帶不走的也全炸毀。為了找船,宋孔廣四處奔走。曾被國民黨軍隊打斷一條腿的“船老大”拍板︰和解放軍合作!在他和船工的紛紛響應下,到3月底,3連成功征集到151只漁船,選調水手2467名。宋孔廣還記得,渡江時,這位“船老大”用斷腿僅存的腿彎夾櫓,雙手奮力劃槳幫助解放軍渡江。

    要以迅雷之勢突破國民黨的長江防線,就要加快船速,縮短船隊在江面上行駛的時間,但征收來的民船都是漁用小木舟,船底較平,只有一對槳,航速十分有限。如何加快航速呢?宋孔廣和戰士們經研究,決定在後船身加一對槳,條件好的船底再安置一個船櫓。下水一試驗,航速果真大大提高許多,這個辦法立刻就被推廣開了。

    船有了,“引船入江”又是一個難題︰搜集的民船集中隱蔽在內湖,離起渡點還很遠,內湖有的與長江相通,但相通的入江口有國民黨嚴密把守,內湖與長江不相連的地方,中間隔著十余里旱路,船只要渡過長江,還要翻越幾丈高的堤壩。部隊最後決定采用在渡江點“開壩挖河”的方案,將渡江點的江堤挖出一個“豁口”,寬度可以讓渡江船只通過,保留一定高度防止江水決堤,再從存放船只的內河內湖挖引河通到渡江口。為了不讓敵人發現,夜幕降臨後,挖河工程才開始進行,經過連續二十多天的午夜作業,就挖出了一條引河。

    渡江時 “渡江第一船”“搶跑”

    4月20日,國共和平談判破裂,毛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簽發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當晚19時,宋孔廣與戰友們、船工集結在無為縣長江北岸一線,用粗糙的黑泥碗喝了“齊心酒”。就在這時,又傳來一個激動人心的消息:毛主席今晚不睡覺,專門等著渡江戰役的喜訊。“大家的情緒更加高亢了,都憋足了一股勁。”宋老說。

    行動開始了。在夜幕的掩護下,他們悄悄揭去堤壩上的竹板,用水沖軟挖掉一半的堤洞上的土,將隱藏在江堤內側的木船用繩拖出,越過稀軟濕滑的江堤,滑入長江。風平浪靜的江面上,只見一只只整裝待發的小木船,在距離渡江點上游150米處一字排開。宋孔廣則與渡江突擊隊的另外12名戰士一起登上了排在首個沖擊位置的排頭船。

    按計劃,20時30分發起沖擊,船隊有規定,不能傳達命令、不能吹號、不能用信號,後面的船要跟著前面的船往前沖。20時15分,全連的船都上了江面,排放到位。宋孔廣所乘的排頭船這時調過頭來,準備听命令啟航。一看“排頭船”調頭,其他船誤以為攻擊開始了,也跟著動了起來。看此情形,宋孔廣所在的排頭船頓時沖了出去。“船沖出去一百米後,我就听到岸上的營長董萬華喊︰回來、回來。听到喊聲,我一看情況不對,但退回去已不可能。我對戰士們說,咱們死也要死到南岸上去,同志們沖啊!”宋孔廣與戰友們誓死一搏。

    改裝後的船走得很快,船隊很快駛離江岸100多米遠,這時,國民黨守軍開始用輕、重機關槍瘋狂射擊。宋孔廣與戰友們一邊用臉盆、鐵鍬劃水加快船速,一邊躲避子彈。宋孔廣所乘的船只率先抵達南岸後,年輕的船工迅速跳下,喊著口號用身子死死抵住船身,幫助解放軍順利上岸。強大的解放軍很快突破了長江天險。宋孔廣所乘的排頭船最先渡達南岸,但是,他們比規定開船時間提前了15分鐘,違反了紀律,所以事後爭議也很大。後來,還是聶鳳智軍長說的一句“中國人民解放軍先過的江”平息了爭議。

    渡江後 “第一船”其余12人都犧牲在上海

    成功渡江後,解放軍大軍如決堤之水,洶涌向前。21日拂曉時分,宋孔廣所在的一營行至繁昌縣東山時,與敵88軍不期而遇,雙方打了一場“遭遇戰”,當時的88軍還剩200多人,最終被一營輕松擊破。

    “我和渡江突擊隊的12位戰友是坐‘第一船’第一批登上南岸的,沒有一個傷亡,沒想到一路打到上海,除了我之外,全部犧牲在上海四川路橋。”21日天亮後,宋孔廣突然接到上級通知,調離三連,去一連擔任指導員,原來一起浴血奮戰的其他12位同志則繼續南進,進抵上海。當他再次打听到戰友的消息時,他們已全部犧牲。“他們犧牲在5月13日,離上海解放還差2天。”宋老說,當時為保全上海建築的完整性和人民人身財產安全,全軍嚴禁使用重武器、炸藥包等,上海的四川路橋是解放軍進攻的必經之路,國民黨軍早在橋邊的樓頂布置了嚴密的機槍防線,“敵軍在暗處用機槍橫掃,我們的突擊組在明處沖鋒,和我同船的12位兄弟就是這樣倒下的。”說到這,這位戎馬一生的老人不禁閉起了雙眼。(張軍榮 魏靖 秦小奕)

    英雄檔案︰

    宋孔廣,1924年出生,山東威海人。1944年參加八路軍東海獨立團,翌年加入共產黨。後編入華東野戰軍,先後參加了膠東保衛戰和孟良崮、濟南、淮海、渡江等戰役。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1953年于軍事學院學習,翌年任一七九師副政委。1968年出任坦桑尼亞軍事專家組組長。1971年回國任一七九師政委、師長。1978年進軍事學院學習,翌年任南京軍區裝甲兵副司令員。1984年5月離休。



在长江南岸繁昌江堤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2: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5 12:38 编辑

麻凤圩堤

瀂港漳河
石硊古镇伴漳河
阜村闸前分水岭

荆山河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2: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5 12:37 编辑

石硊圩堤防


石硊圩和连河圩是两个独立的圩口,分别有耕地4200多亩和1000多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2: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扁担河河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2: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5 12:24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5: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5 15:38 编辑

芜湖长江大桥-----人水对话 互交礼让



芜湖长江大桥,是国家“九五”重点交通项目,其桥型为公、铁两用钢桁梁斜拉桥,铁路为I级,双线;公路为4车道,车行道宽18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公路在上层,铁路在下层。铁路桥长10616米,公路桥长6078米,其中跨江桥长2193.7米。它于1997年3月22日正式开工,2000年9月建成通车。



芜湖长江大桥,是亚洲首座公、铁路两用特大型钢桁架梁斜拉桥,该桥采用世界首创的低塔斜拉索技术,集中国造桥技术之大成,被誉为“跨世纪标志性工程”。



芜湖长江大桥,是中国目前跨度最大的公路和铁路两用桥梁,在同类型重载桥梁中,它的主跨度仅次于丹麦厄勒海峡桥,居世界第二。从武汉长江大桥跨度128米,发展到九江长江大桥216米,花40年时间,而芜湖长江大桥主跨突破300米,却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芜湖长江大桥是我国重载桥梁跨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的建设成功表明我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大跨重载铁路桥梁的先进行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6: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5 18:22 编辑

青山-----白云寺
四水三环,仙、佛、人与水对话


诗仙失落走丹阳,暮年只留白云潭;
传言采石空欢喜,千里一碧是青山。


   五一广场-----十里立交插向湾里走南洋路,过扁担河到年陡,这一路都是水泥路面,路况尚可,年陡到查湾也正在将石子路改修水泥路,大多数地段已经完工,到达查湾----向北沿河边,这一段青山河大埂是芜当江堤的一部分,青山河静静地流淌在江堤旁边。通过一个村庄后,芜当江堤恢复了初建的本色,巍巍青山已经出现在河岸对面。


三面环水的大青山,南通黄池河,西连扁担河,北上姑溪河,东去石臼湖,是夹在芜湖城北水网中的一片巍巍青山,有山有寺有水有林!

青山渡口

河埂上面就是当凃到黄池的公路,在岔口拐向乌溪方向的公路,很快就到达了白云寺的山脚下面。
香鼎一座黄土边

百云寺据称建于南朝至宋初,两位云游僧人来此,同至青山,登高远眺,长空清明,千里一碧,良田沃野,长溪洁沟,回旋交映,泉水大旱不干,遂筑池建寺,曾定名南峰院、白云院,宋嘉定八年(1215年)更名为白云寺。

白云寺前叹轮回

碑文记寺有千年

一路奔向黄池,黄池河一分为二的地名,是芜湖古城的起始发源,

    大青山是一组南北连绵的山坡和丘陵组成的山脉,白云寺在青山的南端,而李白墓在青山的北端,千里一碧是青山,想必这一定是李白最后精神寄慰的所在地。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5 18: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没看完,但是我喜欢这样的帖子。{:5_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5 18: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陵弋江民谣:清弋江水清又清 姑娘嫂子分不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21: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1# 96至尊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6 07: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芜湖水上客运,一道消逝的风景



自古以来,长江就是一条黄金水道,生活在长江边上的人们已见惯了浩淼的江面上帆影点点,听惯了江面上汽笛声声。然而时过境迁,现在的江面上再也见不到客轮了,曾经的长江客运繁忙景象已离我们远去。



芜湖水上客运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周敬王六年,也就是公元前514年的时候,鸠兹已是重要的津渡之地,连接着中原地区与江东腹地。据史料记载,明朝嘉靖年间,芜湖港口的水上客运已经很繁忙了。那时,来往于芜湖的人都是乘船,乘船的方式有包船、包舱、搭船等,客船行驶已有一定的航线,如江船、南京船、扬州船等,并有舱位等级的划分。在长江与青弋江交汇处,常常客船云集,官府和社会名流常在那里迎送宾客或举行迎来送往礼仪。客船航行于内河外江,四通八达。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把这种热闹而繁忙的场景写进了《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匡超人高兴长安道,牛布衣客死芜湖关》中。不过,那时的客船都是划桨摇橹的木帆船罢了。



清同治十年,也就是1871年,美商旗昌洋行行驶汉申线的火轮,首次在芜湖港停靠,上下旅客,把芜湖作为“寄航港”,这是芜湖港迎来的第一艘机器客船,也开创了芜湖长江干线客运之先河。紧接着,1873年1月17日,清政府官办的中国轮船招商局成立。不久,便在芜湖设立“行栈”,这是当时安徽地区惟一的“行栈”,也是芜湖最早的中国航运机构,经营长江客货运输业务。但是,那时芜湖旅客较少,上下水航班轮船每周只停靠一次。当时,没有栈桥码头,汉申线火轮停泊在江中,由小划子接送旅客上下船。1878年,招商局购置一艘趸船,抛锚在青弋江口关门洲外,供上下水班轮停靠。因为没有栈桥,旅客上下船仍然用小划子接送,被称为“挂江作业”。直至1908年,英商太古轮船公司在租界内建起芜湖第一座栈桥式码头后,旅客上下船才方便了。



1898年,也就是光绪二十四年,芜湖立生祥小轮公司挂牌开业,这是芜湖乃至安徽省第一家私营小轮公司。起初,他们租用外商3艘小轮,经营芜湖至合肥、当涂水上客运。对外打着英商的牌子,船上挂着英国的旗子,目的却是逃避清政府的苛捐杂税。到民国初年,芜湖先后建了20多家私营小轮公司,仅1911年在芜湖海关注册的小轮就有23艘。民国八年《芜湖县志》记载:“小轮自光绪二十四年商人创设公司,先行巢湖、合肥,次行南京、安庆,今则宁国、南陵。内河一带,无不通行。共有小轮二十余艘,惟冬令水枯则多半停业耳。”



抗战胜利后,芜湖私营小轮业十分活跃。1945年底至1948年,出现小轮公司多达55家,100余艘船舶,设有省内定期航线24条,其中,芜湖至安庆、南京、合肥等航线,每个航次进出口旅客常达千人左右。



解放初期,芜湖水上客运发展较快。国家一方面接收旧政权的航运资产,组建国营航运单位;另一方面又对私营轮船进行整顿,取缔无船的公司与轮局。整顿后,芜湖私营小轮业由解放前的23家减为13家。1956年,芜湖市最后一艘私营小轮“发明”号也被纳入国营。



50年代中期,芜湖两大国营单位——港务局和内河局,共同经营芜湖水上客运。到了60年代初期,内河局共有48条客运航线,总里程达3022公里。1964年9月,国家决定由长江航运管理局统一管理长江干线运输。1965年1月1日,长江轮船公司芜湖分公司正式成立。从此,开始长达37年长航独家经营芜湖水上客运的历史。这时,芜湖长航拥有19艘客轮,并以芜湖为中心,开设了18条客运航线。



但是,当时的客轮都是蒸汽机船,以煤炭作燃料,机舱两舷边堆积着煤炭,烟囱里冒着浓浓的黑烟。大多数客轮都是解放以前建造的木壳船,年代久远,设备陈旧,蟑螂、臭虫常扰得旅客难以安生。这些船只载客量少,一般都只能载300人左右,还常常需要在客轮旁边绑拖一艘客驳。航速也慢,芜湖到安庆204公里航程,客轮一般都需要航行20个小时。那时,小客轮又不具备夜航条件,中途需在大通港过夜。船到大通港后,旅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上岸去,找个旅馆,住上一夜,第二天早晨再拎着大包小包上船来,继续着这段漫长而艰难的旅程。



1970年5月19日,皖江第一艘700客座客轮在芜湖江东船厂建成。这艘客轮定名为东方红324轮,船上还设有两个四等舱,主机是400马力柴油机。设施好,载客多,航速快,投入到芜湖至安庆航线营运,实行朝发夕至,从此结束了客轮行驶需两天时间的历史!后来这样的客轮又增加到了18艘。1983年5月15日,芜湖长航又建造了皖江第一艘中型客轮,定名为东方红352轮,额定载客800人,主甲板上共四层,设有二、三、四等舱和五等散席,还有餐厅和阅览室,宽敞而又舒适,并安装有雷达、测深仪、甚高频等先进导航设备。此后,短短的二三年内,又接连建造5艘这类中型客轮。至此,芜湖长航客轮全部实现华丽转身,彻底告别了烟熏火烤的蒸汽机客船,老旧而落后的客轮淡出了人们视野,无动力的客驳也绝迹了。



1965年长航统一管理后,长江干线客轮仍沿用过去的名字,如:江平、江新、江华等,芜湖区间的客轮也沿用旧名,如新连、新元、新光、荣长、荣茂、飞燕等。到了“文革”期间,长航客轮统一以“东方红”命名,“东方红”后标有1至3位阿拉伯数字,表明客轮的大小及所属地区。1984年后,长江客轮则用江渝、江汉、江芜、江申来命名,分别表示所属的地区,例如:“江芜”则是“长江芜湖”的含义,其后的数字是客轮的编号。



从80年代中期开始,长航客轮普遍开展创文明船、卫生船活动,涌现出许多助人为乐、为旅客排忧解难的动人故事和模范人物,也涌现江芜123轮、江芜130轮等多艘“交通部文明客轮”,旅客乘船旅行的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芜湖最早的水上客运记录大概要数《芜湖关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了。其中记载,1890年乘江轮到芜湖的旅客为37500人,1891年增加到55848人,而这一年由芜湖去外地的旅客是22891人。此后,由于江轮的增加和小轮的发展,旅客也迅速增多了,1909年进出芜湖港的旅客达66.5万人。到1924年,仅从芜湖去上海、汉口及短程各站的旅客则达到46.7万人。



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长江干线大班轮在芜湖港停靠,每天上下水各有1班船,但是,这期间芜湖的水上客运却十分繁忙。特别是在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由于乘船吃饭不收粮票等原因,所以客流猛增。1958年运送旅客493万人,1959年一下子增加到703万人,1960年又增加到791万人,1962年增加到872万人、旅客乘船一票难求。以后几年,客流量有所回落。



1972年以后,在芜湖港停靠的干线大班轮逐步增加,并渐趋稳定,有汉申班线,汉宁班线,还有宁浔xún班线的,也就是南京到九江的轮船,每天上下水客轮正常时有12个班次,间有重庆至上海班轮停靠。从芜湖港始发的区间班轮每天有芜湖至安庆、南京、荻港、凤凰井、姆下河、西河、南陵、宣城等10多个班次。1976年,淮南线铁路终点从裕溪口延伸到二坝后,芜湖至二坝轮渡每昼夜20多个班次。春运高峰时,芜湖港客运站及客运码头附近人山人海,拥挤不堪,一票难求。人们为了买到一张船票或者是拿非子排队,一等几个小时;或者是托关系,找路子。那时,即便是长航职工,能买到一张船票,也是很难的事情。每天的旅客流量多达三四万人。



1979年以后,芜湖水上客运迎来鼎盛时期,长达10余年,这期间,芜湖长航拥有各类客轮38艘,2万多客座,经营14条客运航线,1983年完成客运量1067.5万人,创下空前绝后的记录。客运高峰时,每艘客轮都在满负荷地运行,定额700客座的客轮,常常载客千人左右。船上拥挤不堪,过道上、走廊里、楼梯边……到处都有旅客或站或坐或睡,行人难以通过。买不到等级舱船票的旅客,上船后常租床毛毯、草席,找个空隙之处,席地而卧。



进入90年代中后期,芜湖水上客运风光不再。有的航线,乘船的旅客寥若晨星,常常出现“旅客没有船员多”的情况,年年亏损,难以为继。2000年,芜湖长航客运亏损413万元,2001年1月至10月,客运量只有45.2万人,全年亏损达597万元。长江全线客流锐减,虽然采取了调整航线、改善服务、减员增效等多种措施,终究是回天乏力,涛声不再依旧。到芜湖港停靠的干线大班轮只剩下汉申班和汉宁班,仍在惨淡经营,进出港口旅客日渐减少。芜湖区段内10多条客运航线,除芜湖至二坝轮渡外,其余已全部停运。2001年8月15日,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五届一次职代会作出决策:退出长江中下游客运市场!这无疑是一个痛苦而无奈的抉择!



2001年10月23日,江芜129轮完成最后一个航次,返回芜湖港。“呜———呜———”两声长鸣的汽笛,拉下了芜湖水上大宗客运的帷幕。



如今,伫立在长江之畔,放眼望去,只见到一艘艘货轮破浪航行,再也看不到过去那浮宫一般的客轮了。昔日,那一艘艘大、小客轮汽笛互答百船争流的场面,已经成为一道消逝的风景和远去的涛声……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6 08: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6 08:09 编辑

芜湖水文状况

【来源:芜湖网】 【录入时间:2012-10-04】 【浏览次数:163】

第一节 水文概况
流经芜湖市的河流,以长江芜湖段为主干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水系。长江芜湖段又称芜裕河道,长约 24 公里,右岸有青弋江在市南宝塔处注入长江,左岸裕溪河在裕溪口附近注入长江,扁担河系青弋江、水阳江在芜湖县清水镇汇合后的一个分支,流经市郊东侧在当涂县大桥镇附近注入长江。

长江芜湖段冬季枯水期,年最低水位一般在 1——2 月份,3——4 月份雨水增加,水位也逐渐上升,6—— 9 月为长江流域多雨季节,水位高涨,一般在 7、8 月份水位最高。因长江源远流长,又受海潮顶托,洪峰肥胖,根据芜湖站六十六年资料统计,年最高水位最早出现在 5 月,最迟出现在 10 月,一般以 7、8 月出现的机会最多,约占 67%。

  芜 湖 站 水 位 特 征 值
长江在安徽境内受海潮涨落的影响,潮水位高低的变化,与河底比降、河糟断面形态 河水深度、河道弯曲系数、上游流量、流速及风向风力诸因素有关。潮波因受河床底部的 摩擦,上游流量的下泄,潮差向上游逐渐减小直至消失。长江潮波影响,小汛可上溯 495 公 里到芜湖,大汛可到 608 公里的大通,冬季枯水可达到 692 公里处的安庆。

经过安徽的长江水量主要来自汉口以上,川水部分经洞庭湖调节后至城陵矶与干流汇 合,洪峰平缓肥大,至汉口有汉水流入,流量增加,到湖口纳鄱阳湖水入江,大通洪峰更 为硕大扁 平,持续时间长。大通多年平均流量为 29300 立方米/秒,历年最大洪峰 流量为 92600 立方米/秒(1954 年8 月 1 日梅埂站),历年最小流量为 6020 立方米/秒(1923 年 1 月 30 日横港),变幅达15 倍。芜湖市百年一遇的水位为12.87m ,五十年一遇的水位为11.87m 二十五年一遇的水位为 11.66m ,警戒水位为 10.25m 。

典 型 年 的 潮 水 位
青弋江源于黟县,在芜湖县清水河与水阳江汇合后,折向西沿市区南境在关门洲注入长江,全长 291 公里,有大小支流 23 条,流域面积 4340 平方公里。流经市区的青弋江自卜 家店至出口宝塔止河道长约9 公里,因人类活动的影响,每年有大量炉灰垃圾倒入河中,河床日益变窄,不利防洪。据清水河水文站资料,青弋江年平均水位7.52 米,最高水位11.4 米,最低水位 4.50 米,极端最高水位 13.2 米,极端最低水位 4.17 米。青弋江高水位出现在 7、8、9 三个月,低水位出现在 12、1、2 三个月;年平均流量 29 立方米/秒,最大流量 为 570 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为-490 立方米/秒 (因受江水顶托影响),一般最大正流量出现在2、3 月,最大负流量则见于8 月。另据西河镇水文站资料,青弋江年平均含沙量为0.19 公斤/立方米最高月平均为 0.548 公斤/米 ,最低月平均为 0.002 公斤/米 。自上游修建陈村水库后,在调蓄洪水方面发挥了很大的功能,水文动态已受人为控制,特别是对下游及芜 湖市的防洪起了很大的作用。青弋江系卵石及沙质河床,历年水清见底,透明度较大,自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因上游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据1980 年对青弋江水质分析结果表明,枯水期已属重污染河流,水质较差。

裕溪河又名运漕河,为沟通长江与巢湖的通道,由巢湖闸至裕溪口全长 68 公里,主要支 流有西河(洲河)、清溪河、童家河等。年平均流量120 立方米/秒,最大正流量月平均44 立方米/秒,最大负流量月平均—111 立方米/秒,最大正流量出现在 9、10 月,最大负流量 则出现在 5、6 月。年平均水位 7.22 米,最高平均水位 7.82 米,最低平均水位 6.68 米,极端最高水位 12.88 米,极端最低水位 3.22 米,高水位出现在 6—10 月,低水位出现在 12 月 —2 月。裕溪河在距长江 5 公里处有一节制闸,水位受闸控制,最低控制水位为 6.5 米,河 底高程为 4.5 米,软泥质河床较稳定,最大泄洪量为 575 立方米,

入江口淤积严重。

扁担河是芜湖市东郊与芜湖县、当涂县县间的界河,流经芜湖市的长度约为13 公里,在当涂县大桥镇注入长江。下游的双摆渡和上游的永桥村分别建有节制闸,汛期上下游关闸免受江水影响,河流水位控制在 10.5 米,可抵御百年一遇洪水的影响,但因河床逐年淤塞 抬高,影响汛期圩区排水。

芜湖市的各水文要素均以长江为主,其它河流均以它为转移,如长江最高水位出现时其它各河流也达最高水位;长江流量最大的 7、8 月份,其它各河同时出现最大负流量。青 弋江最大正流量出现在 2、3 月,这说明其上游水量的丰沛,而裕溪河最大正流量出现 9、1 月,则说明巢湖对长江洪水的调蓄作用,汛期受纳长江水以后,在 9、10 月份又将水量排泄入江。

芜湖市沟塘纵横,水面达 14.36 平方公里 (约 2.1 万亩)其中大塘面积 1.23 万亩,四褐山附近的蜻蜓湖、太和塘及五里汀附近的大和塘、莲塘等面积部分别达数平方公里。市 郊沟塘率达 14.36%,市区河北达 5.65%,河南达 8%。

第二节 水文特征
长江水量主要来自上、中游,下游产水量仅占总水量的 6.3% (大通以下仅占 4.8%) 因芜湖距大通仅100 多公里,其间又无大支流注入,故芜湖段的径流量及其变化可用大通水文站资料为代表。

长江径流量的年内分配是我国各大河流中最均匀的,月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也是最小 的。但由于长江流域面积广大,各区间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径流量的年内分配在各河段也有所不同。长江芜湖段径流量的年内分配比较均匀,洪峰过程线比较平缓。

长江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在全国各大河流中也是最小的。但因长江径流量绝对数量大,丰枯水年的变化特别是洪流量的大小决定了芜湖市的洪涝灾害的严重程度。径流量多年变化 过程与流域降水量密切相关,异常的大气环流则可酿成待大的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暴雨是形成长江洪水的主导因素,如 1954 年的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就是由于入夏以来北上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气团在长江流域长期对峙,流域内广大地区同时发生暴雨,各支流洪 水与干流洪水相遇造成的,最大洪峰流量达 92600 立方米/秒 (梅埂站),最高水位 12.87m (芜湖站)均为历史最高记录,市区受灾面积达 5 万余亩,沿江圩口几乎全部破圩成灾。又 如 1969 年所发生的洪水则是由于局部出现集中性大暴 雨所形成的,市区受灾面积 1333— 2000 公顷。因芜湖地势低平,少水年分形成的旱灾危害不大,并有小旱大丰收之说。

长江芜湖段习称芜裕河段,上承大拐,下至东、西梁山,全长 23.2 公里。河段上、下 分别有山西咀 —— 桂花桥及东、西梁山两组节点控制,为一首尾束窄中段放宽的分汊河道进口宽约 1250 米,出口宽约 1150 米,中间最宽处约 4650 米。河段内发育有曹姑洲、新洲 陈家洲,大致串联江中。但各洲之间又上、下汊开,当水流自南而北进入汊道时,遇洲分汊,成一复杂的微弯多分汊型河道。

本河段河道走向基本与南北向断裂构造线一致,河道两岸的地质基础、地貌形态迥然不同,除两端为二组节点控制外,右岸临江乃有弋矶山、广福矶、四褐山等石质山矶分布质地坚硬。虽深泓逼近右岸,但岸线基本稳定,虽有河漫滩发育 (两矶之间)但较为狭窄 而左岸则相反,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和冲积平原。组成物质上部以粉质壤土(砂壤互层)为主,下部以细砂或极细砂为主,中夹中砂、粗砂及细砾,岸边无天然矶头控制,岸线可变 性极大,易被冲刷。

芜裕河段的演变情况,从不同测次的河床地形图比较来看,总的趋势变化不十分突出 但由于水流进入本河段后,有两处成直角转变 (一在上端山西咀,一在下端西梁山)加剧 了水流的环流运动,加之边界条件的可动性,而使局部地区存在一定的变化。

长江的泥沙在芜湖段表现为淤积,但由于两岸组成物质不同

,以及右岸矶头的挑流作用,致使左岸淤积较右岸严重,泥沙的年内分配与水量的年内分配一致,但汛期的输沙量 的百分率较水量百分率大 (见表 11)。

长 江 芜 湖 段 流 量 、 输 沙 量 年 内 分 配 表
第三节 水文地质
芜湖属沿江沉降地区,主要地貌形态有河漫滩堆积阶地及低丘、残丘等。河漫滩之上堆积着全新统冲积层和淤积层,因受后期侵蚀作用,拗沟发育,地势低洼,四周又为江河包围,地下水位高,一般地下水位都在 2.5 米以上,甚至有的地方地下水位高于 10 米。

芜湖市地下水可分为三种类型:壤中水、潜水和裂隙水,前两种水埋藏于第四纪地层 中,后者见于基岩中。

壤中水埋藏于第四纪洪积冲积层中,即长江古老阶地和一部分Ⅰ级阶地中,故多存在于细粒的粘土和砂质粘土中,由于这些上层透水性差,持水性能好,无正规的含水层,所以其分布不规则,水位变化大。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一般说来,在洪积冲积 层中地下水位较低,水量少。

潜水埋藏于第四纪近代冲积层中,主要含水层为粉砂、细砂及部分粗中砂层。第四纪洪积层和前第四纪基岩构成含水层的底板,其最低标高在—40 米左右。地下水与长江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密切,长江水位年变幅,一般都在7 米以上,但地下水水位变幅远不如此之大 这是由于含水层岩土多为细粒物质组成,透水性弱,持水性好所致,其升降幅度不大于2 米此外,潜水还受大气降水的补给。

裂隙水分布在个别地区,在四褐山轮窑厂和神山养猪场都有取水的深井,井均深入基岩,四褐山轮窑厂初期建井时,有自流现象,一段时间后自流现象消失,后靠抽水机提水此水来自深部基岩地层,属裂隙水。

芜湖地下水含水岩组自新到老包括:①全新统孔隙潜水岩组(Q 4),岩性为灰黄杂色亚粘土,青灰色有机质亚粘土或淤泥,局部夹泥灰层,在河谷附近相变为亚粘土,粉砂且具微层理结构。厚度 20—25 米,富水性较弱,浅部水渗透系数 K =0.38—0.56 米/天,深部 K =0.06米/天。②晚更新统孔隙潜水含水层(Q 3)。出露地表的一级上迭阶地后缘为晚更新 统坡积层,岩性为棕黄、褐黄色亚粘土、粘土,具柱状节理,含铁锰结该及薄膜,上部见植物根茎及大孔隙构造,底部夹有基岩碎块,局部地段底部为薄层砖红色含碎石的粘土层并具有铁锰结核。厚 12—40 米,富水性极弱,可视为相对隔水层。埋藏于河漫滩中深部的一级上迭阶地的前缘为晚更新统冲积层,岩性相变较明显,岩性为棕黄色亚砂土及中细砂层。埋藏际高在—20~—40 之间,厚度约20 米。中细砂层富水性较强,KcP —20.61 米/天 ③早更新统孔隙承压含水层(Q 1),埋藏于河漫滩深部的早更新统冲积层,岩性为灰色砾石层或中粗砂砂砾层,顶部偶见被菱铁矿胶结成岩的薄层。本层一般标高—40~—50 米,厚约 10 米,KcP =49.3 米/天,为本区强富水的孔隙承压含水层,承压水头约 50 余米。④新第三系(N )孔隙含水岩组,本层分布在大桥、清水河一带,埋藏标高约—50~—140 米间岩性力灰绿至黄绿色粘土、亚粘土,有时夹碎石,富水性较弱。裂隙岔水岩组受岩性和构造影响较明显,从南向北有几个基岩严重漏水区,富水较强,主要分布在标高—300 米以上~500 米以下为相对隔水层。含水断裂破碎带主要为北西走向 (300° 310° 的张性或张扭 性断层及走向为 325° 330° 左行张扭性断裂。前者如周家村北西断裂,西梁山北西断裂赤铸山北西断裂等。

孔隙及裂隙含水岩组的水化学类型主要属重碳酸硫酸一钠、钙型水,矿化度=1 克/升 PH 7~7.8,水温 16—— 18℃,适合生活及工业用水。但市区局部浅层地下水已受污染,不能饮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1 23:00 , Processed in 0.057466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