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3-11 18: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洋淀科技城(更新至2015.05.05)
本帖最后由 锦绣保定 于 2015-5-5 19:40 编辑
河北白洋淀科技城将如何管理?项目引进有哪些新的标准?保定未来的发展重点在哪里?如何解决企业用地问题?环京津发展对于保定百姓有哪些实惠……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趋势下,面对机遇和挑战,保定市将何去何从?针对这些问题,本报独家专访了保定市政府秘书长刘峰。据其介绍,高端产业将成为保定未来发展的目标。
记者:2014年保定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打造“河北白洋淀科技城”的目标,此次环京津发展中,“河北白洋淀科技城”也成为了重点项目。为此保定市政府付出了哪些努力?
刘峰:2013年11月份,周本顺书记提出了要在河北建设一个像台湾新竹一样的科技城。当时保定、廊坊、张家口等市都在参考之列,经过市委市政府积极努力,最后这一科技城落户保定市。这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保定今后的发展寄予厚望,整体规划为240平方公里,这个范围相当于一个县域的范围。目前靠近高铁附近的34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以直接引进项目。
记者:作为科技城,在管理方式上又有哪些新的举措?
刘峰:未来河北白洋淀科技城将采取“政府主导 企业运作”的新型管理模式。政府制定企业需要遵循的章程,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引进投资者,引入竞争机制,只要企业符合条件,遵从运作规则,都可进行投资。这样的管理理念是弱化政府管控,强化市场作用。作为新生事物,保定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这种新型管理模式的探索。
记者:那么白洋淀科技城未来将重点引进哪些项目,目前是否有规划?
刘峰:目前已经成立了领导小组,聂瑞平书记任政委,马誉峰市长任组长,一名市级领导主持工作,在筹建规格上非常高。筹建处正在抓紧制定发展规划、吸引战略投资者。按照规划,不同区位,将有不同的侧重,比如距离高铁较近的区域,可以承接北京的高校、科研机构等功能的转移;白洋淀区内生态环境好,可以做休闲、养老产业等第三产业;北部可以重点侧重工业发展。这只是大致方向,很快还会有更详尽的规划设计。
记者:我们注意到,在以往保定对接京津所引进的项目中,第二产业占了非常大的比重,在大气治理的大环境下,对于一些水泥、化工等高污染、高耗能央企是否需要更加严格的审批手续?项目引进是否会考虑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
刘峰:未来肯定有变化,北京产业转移不能把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转移过来。我们要有选择地接纳。第二产业可能会尽量减少,更多地选择高科技和第三产业,倾向高端产业发展。不久前,马誉峰市长曾专程到北京,与中关村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将来将重点引进IT产业。
记者:从2009年保定第一次提出全面对接京津的战略开始,环京津发展已经历了5年时间,从服务京津、到对接京津再到环京津发展,理念上有哪些变化?
刘峰:保定经过这么多年对接京津发展,已经孕育出了一个产业结构合理,各项功能完备的经济体系,这也为承接北京的功能转移打好了基础。以往我们更多的是一厢情愿地对接,但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成为国家战略后,北京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从一厢情愿到两厢情愿,这样的转变对于保定来说,有利于对接发展的步伐加快。
记者:环京津发展是一个大的战略,对保定百姓又能带来哪些好处?
刘峰:最直接的好处是就业上的实惠。二产、三产的引进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例如,涿州承接了北京301医院的康复中心和肿瘤治疗中心,这都是301医院的权威机构。这样大的机构要正常运转,必然需要大批当地工作人员提供后勤保障;同时301医院的患者也会聚集到涿州,人流、物流、信息流都会形成集聚效应。
今年涿州还要单独为301医院肿瘤中心修一条路,方便出行。北京的轻轨也可能延伸到涿州。未来涿州市民生活上的变化将是巨大的。
记者:环京津发展,涉及园区建设、项目引进等工作,但核心的还是土地。如何解决北京企业的用地需求?
刘峰:首先国家规定的土地红线是不可逾越的。土地问题也确实是发展的瓶颈。但只要是高科技低能耗的好项目不发愁土地指标问题。
目前的关键是如何解决小项目落地的问题,这就对土地部门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废弃砖的砖窑、工矿土地,可以复耕,再把指标划归到园区内。这就需要当地政府特别是土地部门多动脑筋千方百计地破解土地瓶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