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1-13 16: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湖蓝海 于 2015-11-13 17:11 编辑
因而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大致还原和推测出明太原县城西北角楼的变化过程:
明朝时期太原县城随着边患威胁和军事防御的需要,城防体系不断升级,加之其行政级别高于普通县城,故角楼规制相应高于一般县城,这一时期为重檐歇山顶双面转角楼形制。
清朝时期随着蒙古部族的附属,边患问题得以消失,太原县城军事防御的需求得以降低,加上财力成本的问题。清代的重修将其结构简化(旧楼基础上保留下部主体的砖楼结构上的改建重修),最终在清代后期角楼的基本形态已经是单檐硬山顶双面转角楼了。
及至近代,更是年久失修,逐渐衰败。日军侵华县城西北部炸出缺口,内战中角楼也毁坏,加之近几十年的开发建设,至本次修建前的状态已是残存的夯土台了。
这个过程其实对于太原府城也是一样的,有明一代王世贞盛赞的“太原城甚壮丽,二十五睥睨作一楼,神京所不如也。”之时城楼,箭楼,敌台完备。壮丽巍峨。有清一代,顺治年间重修1644年被李自成攻打炸毁的东南角楼便可以看出,与明时角楼缩小一圈,结构化简。质量堪忧(到民国初年已经塌了)。尤其到后期财力不济,军事防御功能的衰弱,曾经的众多敌台均被拆除一个不剩。到有影像可见的时候唯有八楼四角一箭楼存在了。其实这些也都反映出了从明至清整个太原府地位的一种下降。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