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湖蓝海

[龙城轶事] 水锅拍龙城:蓝天白云再探明太原县城城墙遗存及建设(下:魁星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13 15: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9# 湖蓝海


    西面以后的拆迁量还是不少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3 15: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沿西城墙朝北走,城墙外侧的西山和木料加工地,不得不说那天真是赶上好天气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3 15: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3 15: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湖蓝海 于 2015-11-13 15:17 编辑





    城内(县城西北角),有一处正在建设的建筑工程,还有地下部分,不知道这是什么用途可能是展示中心?接待中心?还是展览馆一类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3 15: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逐渐靠近西北角楼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3 15: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城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3 15: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原县城重建(新建)之西北角楼南侧立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3 15: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处附图一张表明前面从西门翠望门到西北城角的路线以及县城西北区域的大致概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3 15: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重新修建的明太原县城西北角楼,外观样貌确实超出一般县城的规模,甚至和太原府城角楼的形制和规模接近了。这样的重建是否有依据?为此,专门查阅了一些资料做了如下分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3 16: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湖蓝海 于 2015-11-13 16:39 编辑

    首先,明太原县城.创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自创建以来,有过以下几次修葛 :明景泰元年(1450).知县刘敏在夯土城外侧砌砖,始有包砖 。明正德七年(1512)  邑人王琼旧城东街人  官至户部、兵部  吏部尚书)倡议重修城楼与角楼.经知县白昂  梅凝经营落成;明正德十四年(1519).王琼又与知县吴方修补女墙.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  鞑靼军入境.邑人高汝行(晋词镇东庄人.官至浙江按察司副使)与王琼长子土朝立等捐资倡修城墙.外增敌台三十二座。

      可以说,明代太原县城的修葺完备与边患和军事防御的需求是息息相关的。目前能后看到的最早的嘉靖年间的《太原县志》中县城图中描绘出了彼时角楼的样貌。见下图:
   

       通过此图可以清楚看到,彼时西北角楼为重檐歇山顶结构,而且为两面转角楼(与太原府城角楼、北京东南角楼)结构大体类似(可能有人会说图上没有体现两面转角,其实由于此图为中心俯瞰的透视图,只能画出东西立面向而不能体现南北向立面,因此途中西北角楼只能体现一侧转角)

    而这样的规制确实高出一般县城,这一点倒也于史有出。明清时期的太原县有太原府的派驻机构——布政分司、按察分司。这直接体现行政级别要高于普通的县城。察院,本县的学堂书院、预备仓、养济院等组织机构亦相当完善。加上明代鞑靼边患时常骚扰。军事防御的需求也显得尤为突出(比如东北角楼外还有控军台)。所以明代太原县城的角楼形制大抵能够通过上述阐述大致还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3 16: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9# 湖蓝海


    晋阳古城都盖了楼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3 16: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湖蓝海 于 2015-11-13 17:07 编辑

  
   
      

       到了清代,通过道光年间的《太原县志》中的县城图(此图有散点透视的概念了,而且更为写实,城墙内侧夯土也能够加以体现),我们更能够明晰的看到这一时期的(清道光年间)太原县城的西北角楼仍为两面转角楼的形制,但是已经是单檐硬山顶了。另外,通过1934年左右的那张航拍,虽然放大后不是很清楚,但是还是能够看出其中东南角楼的样貌与此县志图中是基本一致的(只是更加残破,可能檐口都坍塌了,但转角楼很明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3 16: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湖蓝海 于 2015-11-13 17:11 编辑

     因而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大致还原和推测出明太原县城西北角楼的变化过程:

     明朝时期太原县城随着边患威胁和军事防御的需要,城防体系不断升级,加之其行政级别高于普通县城,故角楼规制相应高于一般县城,这一时期为重檐歇山顶双面转角楼形制

     清朝时期随着蒙古部族的附属,边患问题得以消失,太原县城军事防御的需求得以降低,加上财力成本的问题。清代的重修将其结构简化(旧楼基础上保留下部主体的砖楼结构上的改建重修),最终在清代后期角楼的基本形态已经是单檐硬山顶双面转角楼了。

    及至近代,更是年久失修,逐渐衰败。日军侵华县城西北部炸出缺口,内战中角楼也毁坏,加之近几十年的开发建设,至本次修建前的状态已是残存的夯土台了。
   



       这个过程其实对于太原府城也是一样的,有明一代王世贞盛赞的“太原城甚壮丽,二十五睥睨作一楼,神京所不如也。”之时城楼,箭楼,敌台完备。壮丽巍峨。有清一代,顺治年间重修1644年被李自成攻打炸毁的东南角楼便可以看出,与明时角楼缩小一圈,结构化简。质量堪忧(到民国初年已经塌了)。尤其到后期财力不济,军事防御功能的衰弱,曾经的众多敌台均被拆除一个不剩。到有影像可见的时候唯有八楼四角一箭楼存在了。其实这些也都反映出了从明至清整个太原府地位的一种下降。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3 16: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因而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大致还原和推测出明太原县城西北角楼的变化过程:

     明朝时期太原县 ...
湖蓝海 发表于 2015-11-13 16:38



    追源溯流,有理有据,赞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3 17: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湖蓝海 于 2015-11-13 17:19 编辑




      回到正题,关于新建的角楼的形制问题,也就有了较为清晰的参考了。首先,所谓“历史原貌”是永远不可再现和复原。现代所谓的仿古其实质本身也是从符合现代审美的视角出发。这一点必须强调。目前所建之西北角楼。从景观建筑意向的角度在原有西北角残存夯土上新建混凝土框架上所建。原有夯土遗存在框架内。角楼总体形制再现了明代太原县城全盛时期的大体样貌。通过直观的建筑给人直观的印象和体验。让人能够感受到彼时太原县城的大致样貌。所谓改变了“有说的,没看的”这个尴尬的境况。至于是按照明代的规制走还是清代走,以及大小,规模,细节等。这个仁者见仁了。

     从历史遗存的角度考虑太原县城西北角残存夯土遗存此前处境极为不佳。不适合也达不到遗址展示的基础条件和重要的历史信息(城墙遗址公园这个可以参考朔州城墙公园做参考)。如当时不加以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那必将是永远消失。目前混凝土框构并不是最好的方法,但确实也是一种有效的办法。结合当下政府部门的开发理念和时间,成本等限制因素,目前这样的形态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遗存完整有直接展示价值的就另当别论了(比如北门德化门和西门翠望门,个人保留意见,不过西门的规制倒是和县志图上的一致,还是可以的),总之具体个例具体分析。




       以上便是关于角楼问题的阐述了,一堆字估计大家看得也烦,稍晚些继续更新西北角楼内部的图片,感谢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14 21:57 , Processed in 0.053199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