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9-17 18:5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州科创生态的“建圈”与“破圈”
西湖大学南侧,一路之隔,是云创镓谷,也是西湖大学成果转化基地。这里诞生的不少企业,有着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西湖辈”企业,名字中都带“西湖”二字。如专攻高亮度、高光效、低能耗、宽色域和长寿命全彩显示芯片的西湖烟山科技(杭州)有限公司,重点投入自然语言技术创新攻关的西湖心辰(杭州)科技有限公司……这些企业,形成了环绕西湖大学布局。
这个“圈”,是构建全面支持创新体制机制的“杭州缩影”。
今年,杭州市将构建环大学和环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作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集成改革的首要任务,首批规划建设西湖区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滨江区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余杭区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钱塘区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并支持各地围绕辖区高校、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符合当地创新发展需求、各具特色的创新生态圈,构建“两翼驱动、多点联动”创新生态圈空间布局。
生态圈需要“建圈”,每一个圈,都是上下游集聚,也是物理空间集聚,搭建集研发、孵化、投资功能于一体的协同联动攻关矩阵。生态圈更要“破圈”,发挥圈内高校、科研平台集聚优势,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贯通“科学—技术—产业”全链条,从而构建服务创新全生命周期的最佳生态,抢占零磁医学、量子传感等未来产业的制高点。
点·构建核心策源区
走进长河原发电厂,曾经的大型工业厂房,已被改造成极弱磁大科学装置的过渡研发空间,建设了2台大型零磁空间缩比样机,专门攻关磁屏蔽等关键技术。5公里之外,江南科学城零磁科学谷,这里的绿能环保发电厂已确定搬迁,原计划建设的杭州汽车南站已被调整,确保极弱磁大科学装置主体今年年底开工。这将是中国乃至全球极弱磁研究“策源点”:杭州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将建成世界唯一、性能最高、空间最大的大型“零磁”空间,助力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保持领先优势。
事实上,杭州市一个个创新生态圈,都将依托高能级科研平台构建一个个策源点。如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以之江实验室为核心,构建了“一心一湖一路”空间格局。“一心”即之江实验室,聚焦智能计算方向,成为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一湖”则围绕南湖,形成环南湖创新孵化生态集聚区;“一路”则是在文一西路沿线,以特色产业园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头部企业总部为依托,形成科技成果应用服务集聚带。
依托这些策源点,杭州市将形成以大学、大装置、大科创平台为核心策源区,周边环绕区域为创新辐射区的空间布局,硬核科技的源头不竭。眼下,在4个创新生态圈基础之上,杭州“1+2+18+7+N”新型实验室体系蔚然成形,构建起战略科技力量矩阵,多个高能级创新平台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如国家实验室完成注册和项目启动,超重力大装置第一台超重力离心机主机完成安装,极弱磁大装置完成工程规划许可核发,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所获批中 央事业单位法人并揭牌,第三个大科学装置预研项目稳步推进……
创新生态圈崛起,将补上基础研究薄弱的短板,杭州市要为国家解决一批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科技问题。
即将投用的超重力大科学装置,可以完成“缩时”和“缩尺”的科学研究。大装置的核心装置离心机,就像巨人用手臂拎着两只大吊篮飞速旋转,旋转产生的超重力场,会对吊篮里的物体产生压缩效应。如果在离心机上搭载土体污染物迁移实验装置,就可以利用超重力压缩作用,在短时间内看到污染物在地下大尺度、长历时的运移,可谓“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让我国对超重力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线·打通转化快车道
今年3月,杭州市余杭区启动建设南湖科技成果转化园一期项目;4月,滨江区加快推进大科学装置衍生平台建设,合作设立零磁装备成果转化基金;6月,之江实验室与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完成第一批实验室可转化科技成果收集梳理……
转化,是杭州市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集成改革的关键一环。在创新生态圈内,杭州市构建线性转化机制,在研发、孵化、中试、产业化等全链条搭建完善的转化平台,让一项项科技成果在“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协同创新中顺利走向市场,从而打通转化快车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