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前四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897亿元,同比增长43%,公路水路投资连续两年中部第一。20项规划指标中高速公路里程、港口货物吞吐能力等9项指标已于2024年提前完成。湖北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中承东启西、接南纳北的枢纽地位更加突出,“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在荆楚大地上加快实现。
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设施网络加快完善。铁路网络加快重塑。截至目前,全省高铁总里程达到2155公里,预计今年底将超过2500公里,从现在全国第13位跃升至全国前5。水运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长江武汉至安庆段6米深水航道工程正式投入运行,万吨级船舶可常年直达武汉,汉江实现襄阳以下千吨级航道贯通。全省高等级航道总里程达到2213公里,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超过610万标箱。公路主骨架基本成型。省域内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已全线贯通,“两纵两横”国家高速主通道改扩建工程加快启动实施,9座高速公路长江大桥同时在建,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到8184公里。航空发展迈入新阶段。世界第四个、亚洲第一个专业货运机场——鄂州花湖机场投入运营,武汉天河机场第三跑道正式投用,全省运输机场数量达到8个。各运输方式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综合客运枢纽已建成30个,市州覆盖率达到100%,全省主要港口已实现铁路100%衔接。 二是战略支撑更加有力。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累计开通104条货运航线,初步形成辐射五大洲、服务全世界“123快货物流圈”,今年1-7月花湖枢纽货邮吞吐量达到83.1万吨,同比增长56%,稳居全国第五。阳逻港开通至韩国、俄罗斯等5条国际近洋直航航线,武汉经上海至全球的江海联运网络不断拓展。中欧班列(武汉)辐射欧亚大陆40个国家、120个城市和地区,连续两年开行量突破千列。有力支撑区域协调发展。武汉“超米字型”、襄阳和宜昌多通向的高铁网加速成型,市市通高铁顺利实现,汉襄宜“金三角”高铁环线即将贯通。连接汉襄宜“金三角”的“两纵三横”主通道中,一级及以上公路占比84.7%。鄂湘赣长江中游三省互联互通持续加强,武鄂黄黄快速道路系统加快完善。交通强国试点任务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等6个首批交通强国试点任务陆续启动验收程序,新获批农村公路灾毁保险、港口功能优化提升等13个试点任务。
三是出行服务更加便捷。城际交通联程化发展。天河机场设立国内首家“12306空铁联运服务中心”,宜昌三峡机场、襄阳东站等地推广“空巴通”“铁巴通”等旅客联程运输产品。城市交通公交化发展。继武汉、襄阳、宜昌命名“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后,十堰、荆州、咸宁入选创建城市名单。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累计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3个、全国示范县22个,96%的乡镇实现双通道通达,78.4%的建制村通双车道,农村地区公交服务占比提升至58%,快递服务网点基本实现乡镇和行政村全覆盖,10个县市区纳入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名单。
四是货物流通更加高效。示范创建位居前列。宜昌三峡枢纽多式联运等4个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通过验收,全省创建数量(8个)、命名数量(4个)均居全国第1。武汉创建首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并集齐“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十堰、襄阳、鄂州、荆州入列建设名单。多式联运网络不断拓展。形成了一批以武汉港、黄石新港等为始发港或中转港,上至重庆、成都,下至洋山港、宁波港,远达日韩、东盟的多式联运品牌线路。2020—2024年,全省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49.5%,远超国家年均增长15%的指标要求。2024年我省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2.82%,比全国低1.28个百分点。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完善。湖北省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成运行,初步实现“铁水公空仓邮”六网融合。 五是转型步伐更加坚实。绿色交通发展迈上新台阶。城市新能源公交车辆占比达到84.67%,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覆盖率达到100%,运营绿色动力船舶达到145艘,数量位居长江流域第一位,持续推进“电化长江”“气化长江”“氢化长江”。智慧交通发展取得新成就。成功入选国家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示范区域,全国内河首个集装箱智慧码头——阳逻铁水联运二期常态化运行,武汉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自动驾驶示范区。平安交通发展实现新进步。高质量完成公路桥梁“三年消危”行动任务,改造存量危旧桥梁超过6000座。交通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体系加快完善。建成62座长大桥梁结构监测系统,实现重点路段、桥隧监控全覆盖。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G348三峡公路交旅研学廊道、潜江“小龙虾”主题交旅融合服务区等入选全国交旅融合示范案例,依托汉宜高速打造全国首条常态化运营的氢能源示范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