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10-10 12: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久前,国 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众多城市纷纷行动,从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等方面发力。
余杭的最新动作,是在杭州新中轴建设中启动梦溪水乡景观概念设计。梦溪水乡由云湖核心片区、梦溪水乡东区、梦溪水乡南区三部分构成,构建出6平方公里的都市园林,堪称杭州新中轴的景观核心。
杭州新中轴围绕“水”做文章,并不意外。放眼国内各大城市,北京正营造“六海映日月,八水绕京华”水系格局;上海计划把“陆家嘴水环”打造成现代城区示范水岸;广州也在保护海珠湿地基础上,打造集休闲、观光、科普等于一体的滨水长廊。但像余杭这样,在城市中轴线周边划出万亩湿地作为 “城市之肺”,仍属罕见。
一方面,作为传统江南水乡城市,余杭密布着众多河道湖泊,对打造“湿地水城交融”的城市封面具有先天优势;另一方面,在中轴线空间格局构建和价值提升等方面,河湖水系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国际湿地公约秘书长玛莎·罗杰斯·乌瑞格所说,城市湿地不仅有助于防洪,还能过滤生活和工业污水从而提高水质,同时也是城市绿地,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为了保持更原生态的城市湿地资源,让居民更好地徜徉于原生态的湿地生态中,余杭在城市设计时就摒弃了“把硬地塞进湿地”的做法,致力于做“减法”。这些湿地区域的大流量交通基本上隐于地下,成为杭州新中轴地下城市的一部分,地面仅提供供人行走的路径,让市民能够更好地体验江南水乡风情和感受自然生态野趣。
在低碳城市方面,余杭亦在探索。今年4月,作为中轴线首期重要标杆示范项目的低碳国际社区地块顺利成交,将构建以国际化为特征的城市滨水生活场景和活力街区。“在建设中,我们还会利用中式园林式的造园手法,打造宛若西湖的江南意境。”中轴线开发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这万亩绿“肺”将会成为杭州新中轴的绿色地标。
随着城市规模日益扩展,城市结构日益复杂,城市治理尤其是超大城市治理成为一个全球性难题。在杭州新中轴建设中,余杭亦在探索。在杭州点击鼠标,联通的是整个世界。余杭更是典型。正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余杭乘上数字经济的“发展快车”,实现了从农业大县到经济强区的跨越式发展。
余杭吃到的是全球产业“互联”的红利。而“互联”的概念,也被蕴藏在杭州新中轴的城市规划和治理之中。首先,这是数字技术上的互联之城。作为浙江数字经济第一区,余杭在杭州新中轴建设中,将最大限度布设各类数字基础设施,为数字技术和数字产品的应用打好基础。
此外,杭州新中轴也将开放各类城市应用场景,让各类企业的数字产品能够在这里应用,为人的衣食住行、工作休闲等提供便捷化、智能化服务。其次,这是物理空间上的互联之城。
杭州新中轴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小街区、密路网”。这种空间布局,更有利于人的交流与互动、有利于烟火气的升腾。通过大疏大密的手法,压缩道路宽度、增大路网密度,并布设多道连廊,增设更多慢行空间,杭州新中轴的各板块之间将不再被难以穿越的道路分割。这样一来,慢行的人过马路更加方便,不用绕得很远到路口去等红绿灯。同时,路网越密、街面越多,可以容纳更多的小商业及公共设施拉动消费。毕竟,买咖啡的不是汽车,而是步行或骑行的人。
再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余杭对规划设计“为车,还是为人”的思考和回应。余杭打造杭州新中轴,目的是让人以更少的交通出行获得更多的公共服务,以及增加人与人的会面与交往,促进社会分工协作与创新。不仅是地面,地下更是一个互联之城。大流量的道路交通、轨道交通,各类商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将藏身于新中轴的“地下之城”,实现地上与地下在配套、服务、设施等方面的“互联”。
对杭州新中轴来说,互联城市建设的核心,依旧在于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