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刚从英国回来忙得不得了,好久没在高楼迷上发帖子,估计大家都改不认识我了吧。但还是决定说一点东西。关于老火车站的复建问题这几年济南的各种媒体论坛是吵得不可开交,开建了又停,停了又说要建,这大概是济南除了地铁之外最折腾的城建项目了。关于老火车站的问题在下不才,但是还是有必要说一下自己的观点了。
在讨论复建必要性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弄清楚为什么老火车站在济南人心中有那么重要的地位。我想这个问题大概可以从两个层次上来讨论。
首先是从车站本身的建筑学层次上看,老火车站是当年远东最大的车站,这说明了当年老火车站首屈一指的宏大规模。同时,老火车站是典型的巴洛特风格哥特式建筑。可能很多人对于这种建筑学名词并不熟悉,但单丛照片上看这座建筑,就有一种油然而生的美感,毕竟建筑也是一门艺术,西方艺术那种不同于东方文化的美感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正说明了建筑本身的美感让人为之赞叹。而且,老火车站的建筑是有文化特色的。国内现代的很多火车站,都一味只追求规模和效益,而变得千篇一律没有特色。在此情况下,带着浓厚异域风情特色的老火车站自然就会被喜爱。所以,在车站本身建筑的层面来讲,“规模大、建筑美、有特色”这三点奠定了它的地位。
然后我们可以从建筑的背后看老车站向世人传达了什么。首先,建设车站的是当年的德国殖民者,虽然德国人当时是以占领山东为目的修建的,但是请注意一个史实:那就是济南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德国殖民地,并不像青岛那样以坚船利炮割地赔款为代价开放。反而济南是自己主动开埠,迎接新技术新思想新文化的,是主动打开国门开发开放的体现,而济南这些西式的建筑恰恰反映了当年济南开放的这一事实,其意义不亚于30年前深圳特区的设立。所以说老火车站说济南开放包容进取的一个体现,也展示了济南东西方文化并存的特色。其次,济南火车站当年是远东第一站,是那个时代最大的车站,这座建筑几十年后仍然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这座城市的伟大和繁华,是曾经在全国数一数二辉煌过的印记,它的地位自然不可估量。
前几天在BBC一个关于伦敦的纪录片上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每一代人都在这座城市里留下了他们的印记”。的确,老火车站是那个年代济南开放繁荣的时候留下的印记,而它的毁灭也是在发展中只注重眼前利益而丢失了文化特色,变得千篇一律的印记。现在既然我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又有了北广场建设这个机会,既然建筑设计团队无法在北广场作出更好更有特色的作品,那么复建也无可厚非,至少有个那个年代的印记也好。而复建让我们铭记的并不只是100年前的辉煌,更应该让我们反思20年前毁灭它的行为。所以真心希望复建工程完工后在广场上有这样一块石碑:
“谨以此证明:此车站于1912年建成,由德国建筑师赫尔曼·费舍尔设计,曾是远东第一大站。1992年由于追求规模效益而被拆除,现予复建”
正如那句话,我们这代人也应该在这里留下一点印记。我们生在了这个无比浮华的年代,就如维多利亚年代的英国,上世纪前叶的美国。我们现在也有着新的机遇和使命,对于济南来说,旧的辉煌繁荣或许在老火车站倒下的时候结束了,但取而代之的不应该是没落,而是新的辉煌。远东第一站的梦想并非遥不可及,而机会就在眼前。是的,规划图上那个17台33线的巨大建筑正在等待着变成现实。千篇一律的建筑非我们所愿,一个有东方文化之美的充满特色的规模宏大的新“远东第一站”是我们的夙愿。新的辉煌应该刚刚开始! |
评分
-
3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