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松弛真嗣 于 2012-3-5 18:16 编辑
我思念的城市已是黄昏,为何你总对我一往情深。——许巍
从经三纬九出发,沿着经三路往东走,一直到大观园,是我小时候主要的活动场所。
旧时的大观园,是城西的临界标致,大观园往东,沿着经四路、共青团路,或者顺河街、普利街,就溜达到了西门,也就算是进了内城。过了大观园往西,可以含混的叫做商埠区,是清朝末年济南开埠时,商旅、手工业者、外来人口、部分游手好闲者聚集的地方。
从经六路到经一路、纬九路到纬一路可以作为一个近似的矩形,这片地方,既有经四路的基督堂,散布于经三路、经二路各式工艺精湛的荷兰、德国、意大利建筑,也有五里沟、发祥巷大量的棚户区,还有振兴街、德兴街两大流氓聚集地。其实,这片地方,也可以简单概括成另一种叫法:槐荫区的核心地带。
我沿着德兴街往南北丹凤街走,大概走了六七公里的样子。拍下的第一张照片,是经三纬八路上的五金小店,它依然保持了八十年代的模样,还有铝制烟筒散落在外面,挂的床单上赫然写着“XXX国营旅馆”。
继续往东,就能看到经三纬七的土产杂品总店,这家店兴许有三十年多了,我记得四五岁的时候,大概是什么朋友的搬家,我妈带我来这搞了一次大采购,这让我第一次认识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原来痰盂和暖瓶有这么多的花色品种,搪瓷缸子上面还能印黑猫警长……
现在的柜台、现在的样子,让我依然停留在那个注视痰盂花色的时间点上,我激动的买了一个印着皮卡丘的搪瓷缸子,穿着工作服的售货员告诉我“卖一个少一个了”。
沿着经三路继续往东,过了纬七路,就是济南饭店了。小时候觉得很观很浪歪,直到多年后,我爸给我说,“里面其实破破烂烂的……”
走到了纬六路,就能看到纬六路27号的老洋行餐饮会馆,这个可是西部少有的高档消费场所,据称人均三百有余。这栋建筑原是山东丰大银行旧址,建于1919年,是西部商埠区少有的南欧巴洛克风格建筑,老济南们把它叫作“老洋行”、 “老洋楼”。其实它在小时候并不突出,只是西部诸多殖民时期建筑的芸芸众生之一,关键在于,它那时还是个卖烧鸡的铺子,而且做的烧鸡比较难吃,比周记差得远,比三中公厕旁边那家也远远逊色。不曾想,当槐荫区的商埠时期建筑被一个个扒光了以后,老洋楼忽然被人重视起来,于是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老洋楼对面,就是大名鼎鼎的一大糕点。我姥姥、我奶奶和我老奶奶、我老姥姥在世的时候,都分外喜欢一大的长寿糕、到口酥和油茶。我在制锦市上幼儿园的时候,也无比喜爱一大的银丝卷和盘丝饼。可惜的是,盘丝饼、银丝卷、绿豆糕等等,均以汇泉饭店、燕喜堂等饭店的白案大师辞世,技艺后继无人而告终,这般千丝万缕缠绕的滋味,只能留在小时候的记忆里面了。
我买了一包长寿糕、一带油茶,被我妈夸奖为“非常地道”,说实话,确实是好东西,真的很好吃。
继续向东,就到了小纬六路,也就越来越接近我清晰的记忆了,小纬六路口上,是昔日高山仰止的珍珠大酒店。从1991年到现在,这家酒店已经开业20年了,最早定位三星级,新近改名做了梅苑珍珠大酒店,不知级别有没有提升。
再往东走,就是济南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我记得小学的时候,倒是常来过,第一次借的一本书,好像是格林写的《大屠杀》,某位哥们也常来此晃荡,据说是为了研究一下人体艺术创作……济南市图书馆与少儿图书馆并驾齐驱,但是容量小的不能再小,根本无法和很多大学的图书馆相提并论,与济南的城市地位完全格格不入。
紧挨着图书馆的,是中山公园,我们俗称做“人民公园”。小时候,我一到暑假就在这儿办一个月票,天天进去瞎晃荡。公园那时缺乏卖点,经常搞些奇技淫巧,比如摩托车特技,就是立一个铁笼子圆桶,然后摩托车手从下面一直盘旋着开上去,这大概是我最早的惊悚记忆了。当然也有靠谱的故事,比如公园西边有一片假山,其实就是乱堆的一些太湖石,80年代精神文明不发达,所以年轻人经常在假山上互诉情愫,这些情话,也曾不时让我聆听片刻。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某一年的春天,我记得还特别冷,我和我妈都还穿着羽绒服呢。这一天,我妈破例没去上班,然后守着电视机,神情黯淡。然后,我偏要去人民公园瞎晃荡,在几次恳求之后,我妈极其不情愿的带着我晃荡了一圈,这一圈可真漫长,她心事重重,说是一定要回家看电视。我说,一个老汉的追悼会有神马意思啊。估计是我妈被我惹毛了,拉着我就回了家,继续收看这个老汉的追悼会。很多年之后,我才知道,原来这个胡姓老汉是如此尔丽,以他驾崩开始的诸多故事是如此传奇,and 我妈的政治觉悟是如此之高。
紧挨着中山公园北门两侧的一边是著名的鲁味斋,专门卖猪蹄、烧鸡神马的,仔细回想,济南人民似乎很喜欢烧鸡和猪蹄,比如老玉记、周记、孟家等等。另一边是个碉楼一样的小店,我走进去想买点东西,不想他们家居然还在卖梨膏糖,得有二十多年了,从我小时候到现在,味道也没有什么变化。
对着人民公园北门,就是纬五路了,也是我小时候住的地方,从公园到经二路纬五路有个下坡,89年夏天似乎雨水很大,有一次下了暴雨,雨水山洪般的倾泻而下,亮点在于这雨水混着蔑筐、死鸡、死老鼠、破拖鞋……然后,筒子楼里的邻里街坊都出来围观,也有不上道的,直接把垃圾扔了进去……
过了纬五路、不到纬四路,有几个好地方。一个是新华书店的古旧书店,曾经是古旧书店,卖线装书啥的,有好几本号称孤本,结果我在文化市场还见到了一摸一样的……现在是个旧书书店。我曾在里面买过一套温瑞安的《四大名捕会京师》,然后半天就读完了,从此对温瑞安产生了浓厚的好感,持续至今。
挨着古旧书店的,是卖锅贴的便宜坊。济南的便宜坊是只卖锅贴的,北京那家,是济南人民在京城开了分店之后改良的,改涮羊肉了。说到锅贴,我就有一种翻江倒海的感觉,因为无论是和馅还是煎炸,都是一律的猪大油,咬一口满嘴全是油,一想起来就恶心的不成,无论他的味道多么场面,里面的刺参多么大,他的的确确不是我的菜。
从经三路沿着纬四路绕到经四路,就是中山公园南门一带了,以前都是打铁的、倒腾煤球的,后来推倒了盖了一些事业单位宿舍,再后来,也就是现在,全都扒光了,露出一些依然巴洛克的建筑,还挺好看的。
走到经四纬三,就是油旋张了。季羡林曾经题词是“软酥香,油旋张”,店里面还有各种题词和合影、报道,不一而足。想想在各种名吃、点心集体遁形的现在,能保留下一个,也让人内牛满面了。
其实没有什么偶然,也没有什么机遇,不像张小忙老师,也不像王禹诺老师;我的这段路程是单向度的,它从过去走向现在,然后让我对着未来,簌簌发呆。易中天说“北京是城。北京城很大很大。北京城大得你不知从何读起。”同样,济南是城,济南让我一次次曾经无所适从,一次次的擦肩而过,有时候我会蓦然发现,除了乡音之外,我已经很难知道关于济南的任何新鲜事情,就好像柏拉图的洞喻那样,济南在我心中幻化成了一个理念、一个符号。直到,我重新走一段旧时的路,他的样子才依旧清丽动人。而你,何时对我笑靥如花?
这是一个老济南人对老济南的感情,写的很好,作者应该20+ 30岁吧,而且作者所关注的是济南的一些小街小巷,让我们看惯大都市的同时也别忘了济南还有这些老旧的美。转给大家分享。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