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2101|回复: 1

上海启动百年民宅平移保护工程156年“沈宅”将重现历史风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3 13: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周,一则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外滩百年大宅修缮保护——沈宅平移”事件的关注,也引发了国内文化界建筑界的大师们对上海城市发展与历史保护的广泛讨论。如何让建筑的“过去”和“未来”在“当下”完成融合,绿城正试图用行动为时代传递一个声音,即“保留历史,尊重情怀”。  

作为为数不多的民宅平移修复项目,这座位于外滩董家渡绿城黄浦湾项目内的沈宅始建于清咸丰年间。“沈宅先后两位主人沈义生和严同春都是沙船大亨,在当时,沙船业是上海的支柱产业,是中国早期民族工商业诞生的摇篮。沈宅保护留下了晚清上海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重要历史印记。”对上海史研究颇有见地的复旦大学宗教学系系主任李天纲表示。  

正如上海著名作家陈丹燕所言,“每一个时代的建筑都包含着那个时代的历史信息,尤其是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建筑。它是城市曾经的一段历史,一段记忆。保护它才能保持这座城市的活力。”  

作为一座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城市,上海的发展扩张、道路拓宽让城市日新月异,值得注意的是,原有的城市肌理仍然得到了延续和保留,城市的文脉也随之生长。历史建筑作为城市身体的一部分,轻易的拆除将会造成文化的断裂。著名作家孙甘露表示,很高兴看到,随着城市发展和人们对于历史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政府部门、发展商和机构都开始有意识去保护历史建筑。  

对于沈宅平移修缮工程,亚洲人居环境协会副主席开彦给予了充分肯定,“这一次对于沈宅的保护相当及时,在政府部门领导下,开发商肩负起了企业公民的责任,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拥有上海文化历史记忆的沈宅保留下来,这样的做法值得鼓励。”老屋和旧宅的消失,会带走承载美好回忆的场所。某种程度上,它还会削弱人们的历史记忆、地方认同,导致多样化地方文化的消解或断层。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仲富兰指出,我们有必要重视保护好老宅子。  

著名作家小宝表示,“希望从沈宅开始,上海保护历史建筑的步伐能够迈大一步。制定规划,将已经公布的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慢慢地恢复其历史原貌,通过相关部门、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形成共识,携手努力把历史传承与保护这件事儿做到多赢共建。”  

专访  

吴晓波:“沈宅”会给时代留下一个记忆点  

长久以来,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升级换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始终没有停息过,寻找两者间的平衡点已经成为时下社会总有的一大课题。  

然而,在黄浦江边,在董家渡上,绿城正试图用沈宅的平移工程给时代一种答案,即保留历史,尊重情怀,更让建筑的“过去”和“未来”在“现在”完成融合。  

面对中国首例民宅项目平移保护工程,著名财经专家吴晓波给予了高度评价,“城市的价值就在于历史的沉淀,被保护下来的沈宅会给时代留下一个记忆点。”  

城市的价值源自历史沉淀  

在吴晓波看来,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城市的升级换代本就存在很多矛盾与冲突。这是因为历史建筑可能和现代人的一些居住方式和审美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在时代的不断迭变中,让建筑保留和消失的冲突在全世界所有大都市中都存在,上海也不例外。但有必要强调的是,城市的价值就在于历史的沉淀,而中国1998年以后开始进入城市化,速度实在太快了,许多城市一下子就面目全非了,你几乎找不到它的一些记忆,像上海这样的城市因为是中国最早的开埠城市所以变化更加明显。那么,为了让城市的历史不被抹杀,就一定需要一些历史性的建筑物能够流传下来。  

而“沈宅平移”作为其中比较独特的案例正产生着意想不到的影响力。“这是一种时代不断迭变下的巨大进步。”吴晓波回忆说,记得我以前去杭州、苏州、无锡做调研,经常看到一些非常有名的老建筑物或者工厂一瞬间就会被抹杀掉,那时候的地产商对历史建筑保护是无意识的,这可能是因为当时社会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很多时候人是不愿意为保护建筑支付成本的,那时候的人们或许只是单纯地认为高楼与宽敞的马路才是终极目标,最好每个城市长得都和纽约、巴黎一样。  

但让吴晓波欣喜的是,他发现在近几年这样的现象发生了反转,城市化进入了中后期以后,人们的审美发生了变化,整个社会发展节奏开始放慢,开始愿意为这个城市的记忆和历史的沉淀买单。换言之,当下整个社会的审美开始回归,更多的人已经有意识地去寻找这座城市本身的记忆和历史,而不再停留于建筑自身的功能性上,反而去留意其背后蕴含着的意义。在此背景下,历史建筑的自身价值就会逐渐呈现出来。  

社会需要更多有情怀的建筑者“能够去做建筑保护工程的地产商往往都是具有很高的情怀的,而社会很需要这样的建筑者。”吴晓波表示,人的生活是存在于一个又一个节点上,那就是建筑,现如今具备文化底蕴的综合性建筑更具吸纳性,被人们视为自身生活范围里的重心。  

绿城无疑是建筑保护工程领域的先行者,在权衡多种方案后,绿城最终决定:将具有民国时期董家渡经济见证意义的沈宅顺时针旋转90°,再平移百米至陆宅东面。整个过程,将耗时一个月,斥资数千万元。最终,它将通过一排新建的仿石库门建筑,与陆宅连为一体,形成中国壮观的历史遗存一流Home Club群。这也是中国民宅古建筑平移保护的创新案例。  

当谈及黄浦湾,谈及沈宅的时候,吴晓波告诉笔者,他的脑子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幅幅关于上海1843年开埠后的社会生活画卷。  

谈及缘由,他说道,我记得我第一次看到黄浦湾这个楼盘的时候,我是看到一张地图,在上海一张老地图上,黄浦湾所处的位置很有意思,它面对的是黄浦江,东面是黄浦江,其实它的西北角是老的上海县城墙,旁边是一个上海开埠以来最早的天主教堂,有一批商人开始与法国人、英国人打交道,那是当时上海最早一批具备国际眼光的商人。看到这张地图的时候你会重现那个历史的场景,但如果它只存在于老地图上确实是一种可惜,那么如果有东西能够被保留下来,将特别有意思。这次绿城在这个时间点上,我觉得能够把沈宅这样的老宅子保留下来,说明开发商本身是有情怀的,或者对历史有他们自己的尊重。从目前来看,沈宅的保留是上海第一桩民宅的平移项目,也就意味着到今天这个时候,除了政府部门承担保护历史民居的责任以外,开发商等民间力量也主动地具有了这种意识。  

“另外,沈宅的保留给予了时代变迁的一个物证,让人们能够在睹物的过程中回想起上海从一个东方小渔村到全球国际化大都市的变化。”吴晓波如此说。  

老建筑将是未来土地的价值点  

吴晓波表示,当一个城市自身的支付能力提高了,审美开始回归,那么老建筑的自身价值就会进一步的显现出来,并能够成为土地未来的价值重点。  

在他看来,和以往只能通过建筑高层来支付高昂的土地成本不同,如今一些老建筑的保护已经能为土地产生更高的价值保证。以沈宅为例,1860年的外滩,曾经的沙船大王沈义生选址南市王家码头路,修建沈宅,他从西向东,面向大海,看尽沙船时代经济大上海的一派繁荣。这样的建筑形态和历史背景必然被后人所欣赏和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会明白保护历史遗迹便等于收藏了上海曾经的珍贵岁月,从而产生了更高的价值。  

吴晓波坦言,建筑保护是需要政府部门、开发商、大众消费群体共谋才能完成的,政府部门能起到很好的社会指引作用,而大众消费群体在审美回归的基础上能够为古建筑买单,进而刺激更多有情怀的地产商愿意为老建筑的保护工作投入更多的精力。  

他进一步分析道,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身份焦虑,需要深刻的去定位自身是什么样的人,而老建筑会对这种身份形成呼应。尤其是当整个社会发达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人们经济水平提升,全球视野更开阔,对自己的定位以及对老建筑的关注会更敏感,这也是为什么时下各个城市都在积极地保护古建筑的原因。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具有情怀地产商积极投入到保护古建筑的时代洪流中来。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3 23: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100幢高楼不及其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5-9 20:34 , Processed in 0.031115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