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21462|回复: 61

[经济论道] 关于洪水和本次武汉城市内涝的个人数据见解(别再填湖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7 20: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理性讨论,分析分析,请各位回帖注意别歪楼了

1.三峡的正常水位是175米,总库容量是393亿立方米 防汛水位145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
也就是说三峡的防汛极限是221.5亿立方米,这是个理想数据(这还是没有考虑三峡 垃圾淤泥的情况)
实际上 因为汛期都在夏天,真正的防洪库容的应该是动态库容,真实数据在国家防总那里,不能说太细


2.三峡的作用和意义还是相当正面和积极的。
只不过武汉暴雨这一周长江水位高过28米的主因是前一段时间三峡在主动腾库容(出库量大于入库量),也就说是主动往中下游灌水,这是非常正确且明智的做法。长江中下游不是重点,长江中上游才是重中之重,因为长江中上游地势高,上游雨水大多会汇入长江,把压力都传导到下游去,武汉总体地势较低且比邻长江而建,武汉被淹的概率较高(武汉这还海拔在湖北省内都算是低的,最低点是梁子湖的11.3米),所以洪涝灾害,要解决下游的问题,必须在上游想办法,上游能容纳的水越多,就意味着下游的压力越小,这是大的基本概念。

3. 本次强降雨由东往西,江苏 安徽 湖北 四川依次开始下暴雨,四川和重庆马上就会迎来强降雨,三峡腾了一周的库容就是为了迎接西南区域的雨水。湖北6月30日到7月5日的周降雨量是376.4亿立方米,四川 重庆等地方的降水会累积到三峡库容,如果三峡有一天被填满了,那基本就是废了,只能看下游葛洲坝等水库 湖泊层层拦截的能力了 ,但是葛洲坝总才库容15.8亿立方米,起不了几毛钱的作用。


4.介绍一个气象概念:西南涡,请自行百度什么是 西南涡

中国夏天内陆多数洪涝灾害都和西南涡有关,包括湖北和安徽的这次大暴雨,发不发洪水就看西南涡形成的频度和状态了,98年西南涡形成的多,那年降水哗哗的来

三峡大坝起的作用与西南涡相比属于杯水车薪,三峡管不管用得看西南涡的脸色
简单说不要以为建了三峡大坝就能保平安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天吃饭


5.关于启用分洪区,个人不是很理解,也许在小洪水时期有用,但是湖北省平原地区海拔都低的可怜,荆州在武汉上游,有时候就算分洪了,在水量非常大的时候,流往分洪区的水最终还是会加倍奉还给武汉的。98年的时候是簰洲湾和九江提前决堤了让武汉松了口气,而不是主动启用分洪区。大洪水时分洪区的效果还没人敢去验证。


6.媒体和网友目前提到的主要原因是天灾,的确,目前网上的主流意见是武汉一周内降雨560.5毫米 刷新历史气象记录,这些雨降在别的城市,别的城市照样扛不住!

但是细细一想这周降水多是主因吗?好像连官方给出的两个主要理由都没提这个(地势低和排水标准低)个人觉得真心不能往创纪录的思维去想,那样容易产生侥幸心理,容易把你带到沟里去,就如同三峡大坝几百年一遇,几十年一遇的思维

结合两个大背景来看,首先是全球变暖的大背景,这20年极端天气出现的概率是越来越多的,其次是我国60年来的气温和降雨量变化的趋势来看,连西北最干旱地区的降雨量都是逐年增多的趋势。这两个大背景注定了你将来看到的极端天气会越来越多。

也许之前没人留意,今年1月的新闻,广州2016年1月的累计降水破纪录,为65年来平均降雨量的5.5倍,紧接着是江苏 安徽 江西等地区均有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周降雨记录,上次看到了一个新闻  河南一个地方(名字想不起来了)之前发生的周降雨量是1400毫米以上,武汉这破纪录的降水也是偶然中的必然,丝毫不怀疑将来武汉打破刚刚一周创造的560.5毫米也是迟早的事情


7.前边提到了洪水,其实武汉本次影响最大的是城市内涝,在大暴雨时期,初期比的是谁排水快(这时候地下管网 海绵城市什么的还是有用的),中后期纯粹比的是谁地势高了,反正人类这么多年还没见发明出什么能战胜重力势能的科技出来,只能遵循自然规律。湖泊是大自然赋予的调节利器,湖泊和湖泊周边也都是地势最低的地方。武汉这些年被批的填湖新闻太多了,一搜出来很多,比如“来自武汉市水务局的数据显示,上世纪50年代武汉湖泊的面积达1581平方公里,到上世纪80年代,湖泊面积已缩减为874平方公里”现在是2016年,这些年中心城区每两年消失3个湖泊,每消失一个湖泊武汉就丧失一个湖泊的调蓄能力,也就意味着剩下同等面积的湖泊要装以前的2倍水!要是再下大雨,我觉得南湖和汤逊湖真心够呛,怎么办?你来告诉我怎么办,城市内涝还真没有好办法


反正,填湖什么的以后还是谨慎吧!能不填就不填,土地指标也别那么容易就批出去,这些年武汉高楼迷的网友们的共识就是本市无意义的土地指标浪费太多。

关于填湖,这是关系防汛防灾和子孙后代的生死大事,最好立法。经济发展得了一时数据,来场大水这些微利最后还得还回去。

评分

1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7 22: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在理,湖不能再填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7 22:44: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理有据,比微博上的喷子理性多了 支持,填湖的危害其实大家都知道,关键政府能不能管好自己的手,不要为了眼前利益而干出贻害子孙后代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7 23:2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他的不发表评论,我只想问下,50年代前没填湖是不是就没发洪水没被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7 23:56: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coconne 发表于 2016-7-7 23:26
其他的不发表评论,我只想问下,50年代前没填湖是不是就没发洪水没被淹?

手机打字不方便,简单回复,以后再上数据

您的回复不友善,典型的不摆事实不讲道理只以反问方式把问题抛回去,这样是达不到讨论的目的的

简单讲没填湖之前武汉就很容易淹水,填了湖之后更容易淹水

因为武汉先天就具有特别特别容易淹水的基因,短时间基本不可能改变

还是那句话  地下管网的建设只能解决暴雨前期的问题,湖泊和地下层的调蓄功能才是能解决暴雨后期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8 00: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以发挥大作用了     往华北开足马力调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8 03:4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兔兔№ 于 2016-7-8 03:41 编辑

我觉得楼主1楼的分析,包括7楼的说明,都很有道理。
但是我个人还是想提出一种宿命的观点。因为如果以宿命论的观念来看的话,上面很多分析的原因有本末倒置的嫌疑。

远古以来,地球上一片荒芜,而我们所处的这个地理位置是多雨的地域。从古自今,随着年复一年的暴风骤雨和地壳运动,土壤变得松软,小坑逐渐冲刷成大坑,大坑变成水凼子、变成沟渠、变成塘、变成湖、连成河。后来产生了人类,我们劳作、生活、工作,然后根据需要,在两条河流的交汇处建造了城市,同时把它命名为“武汉”(当然也经历过几次改名),于是我们开始享受它给我们所带来的便利(靠水吃水),但同时也经受它给我们所带来的不便(洪涝灾害)。

如果我们不把剩余的土地都转换成钢筋混凝土的房屋的话,那么从地球演变的角度来说,河流和湖泊还会进一步增多,也许整座城市会形成一个大湖。而现在我们把它进行改造,变成混凝土路面 用于人类的生活,那么必定有多余的一部分的雨水下来之后不能再继续冲刷土壤而形成新的沟壑湖渠了,于是它就会产生内涝。

那我们今后的情况会好些吗?
我觉得不会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即使我们不填湖、保持原样,那些新的沟壑也不能产生了,内涝情况就会变得越来越糟。

其实我想说的是:
并不是因为我们拥有这么多的湖才使得我们的调水蓄水能力很强,而恰恰相反,正是由于雨水的泛滥,才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么多的湖泊,而且本应当继续行成更多的、新的湖泊。

那么我们怎么办呢?
我觉得我们只有认命,虽然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的地下管网、排水系统等等进行改造,但我们始终跟不上大自然的节奏。这就是我们的宿命。随着地球变暖(为什么会变暖,地球的恶劣气候为什么会变多,在我们眼里看起来是这样的变化,但是在地球眼里觉得这是一个常态罢了,归根结底是太阳的膨胀,太阳进入中老年时期)、海平面持续上升,100年之后的威尼斯都有可能不复存在了(可能有人去过意大利威尼斯旅游过的,知道是怎么样的一座城市),我们还奢望个什么呢!强大的恐龙都能瞬间灭绝,那我们人类还能有多大的力量呢,只有好好过好当下吧。

我看问题的时间尺度跨度很大,不喜勿喷。

评分

8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8 05: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加高江堤与湖堤,在汉口绕城公路附近再筑一道生态防洪堤,堤外再挖一条人工河,洪水时把汉江水引到阳逻附近入长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8 06: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学习一下荷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8 06: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以为,湖固然可以起到蓄水调节作用,但城中湖只要工程量不大,土方不多,是没必要绝对禁止的。因为陡然降下的十几个东湖的水立方相对于目前填下的土立方,不知大出了多少倍。但我也同意楼主的观点,填湖需慎重。关于排涝的去处,武汉这么低的地势,一定只有长江。我觉得,修筑引河也好、暗渠也好,都是很好的方法。总之,武汉防汛的核心问题应该是加固长江堤防,加大排涝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8 07:13: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第一帅哥 发表于 2016-7-8 06:04
可以学习一下荷兰

或许应该是荷兰学习下武汉

荷兰全年年降雨量才760mm,且平均分布在四季
武汉一周560mm


海平面一般比较平稳受全球调控,江水平面不可控,起伏变化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8 07: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onjey 于 2016-7-8 07:23 编辑

这种情况湖再多也没用,总雨量摆在眼前,排不出去,人要生活必然受灾,即使排出去下游极有可能受灾!唯有地势高不受灾,要根据时事分析!
真心希望无脑喷们能认清真正的形势!
理想状态就不要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8 07:25: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长江大桥 于 2016-7-8 09:04 编辑

我觉得楼主说的很对,湖泊的调蓄能力对武汉这样的城市很重要,就如同一个个水库,在暴雨时期可以为城市的排水争取很多宝贵的时间。如果没有了湖泊的调蓄能力,那么排水就成了刚性的,你下多少,我就立马得排多少,否则就会涝。有了湖泊的容量,再加上大能力的抽排能力,才能在特大暴雨的时候不滞水。有人说江水比市内水位高,就没办法了,其实我不认同这种说法,悬河以后夏季汛期恐怕是常态,但是如同我们的头部在身体最上端,但强大的心脏能让血液在头部循环,心脏就像一个泵,把低处的水可以抽到高处,城市排涝也一样。事实上这次长江水位这么高,滞水却较快褪去,就是城市的排涝系统把水给抽走了,抽到哪了?最终还是水位高的长江。所以地下管网和抽排能力还是要大大的加强,如果有忍者神龟住的大孔径下水道,和更强大的抽排能力的泵站,加上湖泊联通形成的宝贵调蓄能力,我相信武汉对待大暴雨时会从容的多。

当然对待洪水又是一码事,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武汉洪水形式越来越严重,所幸有三峡可以很大程度上抵御上游来水,但是长江是一个整体,长江上游到宜昌沙市,水流量才20000多,到了汉口就有50000多了,很多河流往长江汇集,下游如果水大也会对武汉的水位形成顶托效应,如同排队往前跑,前面的人跑慢了后面的都要停一下。所以武汉的防汛要看上游和下游及本身的水情,三峡有作用,但不能过高估计他的作用。从根本上,武汉还是需要几大分洪区的,一旦顶不住分洪是最后的办法,所以现在很多人为了经济发展要取消东西湖分洪区,这是不对的,要知道随着气候变化,武汉未来防汛压力会更大,取消分洪区和填湖一样是短视之举。市内加大地下管网力度,地面大力修建明渠排水通道,将湖泊全部联通,最终连起梁子湖,梁子湖地势低,加上周边可以形成一个巨大的调蓄区。当然可能会污染梁子湖优良的水质,但是真的遇到大洪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8 08: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新闻:
1)天晴了,但是汤逊湖和南湖的水一直还是未退;
2)汤逊湖泵站都已经马力全开了。

3)新闻上又说 汤逊湖水系的第二排水口工程已经启动建设; 期望能够早日建好,排水能力能够更大。
“市城投集团发布信息显示,为改善武昌晒湖、南湖一带渍水问题,目前,巡司河第二出口排水工程启动建设。该工程完工运行后,可解决汤逊湖水系排涝出口的规模不足,届时南湖一带雨水将会通过巡司河第二通道排入长江,完善区域排水系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8 08: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兔兔№ 发表于 2016-7-8 03:40
我觉得楼主1楼的分析,包括7楼的说明,都很有道理。
但是我个人还是想提出一种宿命的观点。因为如果以宿命 ...

这是我见过最具辩证思想的发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5-18 09:06 , Processed in 0.077109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