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29 22: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夹套河路(白沙二路--菁英城公共通道)道路排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武汉市环保局
1建设项目情况简述
1.1 项目由来
《武汉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建管并重、品质为先,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宜居水平,遵循特大中心城市建设规律,注重城市品质,关注市民意愿,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改造和升级自来水厂,新建污水管道等市政设施建设;切实抓好绿道、路网、停车场的建设,围绕改善提升重点功能区、大型生活区等区域交通条件,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改造连通道,形成对接快速路的次支路网。
青菱菁英城泛指位于武昌洪山区白沙洲大道以西,八坦路以南青菱乡地区,项目用地东至南市路(规划道路),隔南市路为武汉长利玻璃有限责任公司,西临夹套河路(规划道路),北侧为武汉通世达公路物资有限公司,南侧为空地(规划为居住用地),总用地面积13.25平方公里。菁英城定位打造为生态自然、优雅宁静、舒适宜人的集居住、休闲、购物于一体的“青年乐享生活社区”。
根据《夹套河路(白沙二路~菁英城公共通道)道路和排水修建规划》,夹套河路规划为城市次干路,位于武昌洪山的青菱乡地区,工程南起白沙二路,北至菁英城公共通道,建成后主要服务于道路沿线地块,承担区域内交通服务功能,夹套河路的建设对洪山青菱地区城市建设、土地开发及完善城市路网规模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拟建项目情况简述
本次规划夹套河路南起白沙二路,北至菁英城公共通道,道路总长849m,红线宽40m,城市次干道标准,设计车速40km/h。本工程建设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排水工程、绿化工程、交通工程及照明工程等。
2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
2.1环境空气
监测点的PM10 、CO 和NO2日均值均超标, CO 和NO2小时均值均达标,因此工程所在区域的空气质量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中“二级标准”的要求。
2.1声环境
受现状道路(白沙二路)的交通噪声影响,工程起点处的声环境出现轻微超标,其中昼间最大超标量为1.3 dB(A),夜间最大超标量为夜间0.4B(A),不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区的标准要求。其它监测点位远离道路受道路影响较少,能够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区的标准要求。
2.3地表水环境
2014年长江武汉段各项水质监测指标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
2.4生态
结合现场调查的情况,区域内植被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常绿和落叶交替布置的方式,主要乔木有:香樟、广玉兰、棕榈、桂花、栾树、柳树、三角枫、合欢、银杏等适合武汉地区土壤和气候条件生长的乔木。
根据现场调查及走访附近的居民,项目范围内均未发现有湖北省省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摄食栖息活动和其固定巢穴,在该区域活动、逗留的主要是常见广布种,且数量较少。
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论
3.1施工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论
3.1.1环境空气
项目施工期空气污染源主要为扬尘、燃烧废气及机动车尾气。
(1)扬尘
施工过程产生的二次扬尘,一般来说对道路及两侧50m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有影响。在不采取措施的情况下,施工过程产生的扬尘对该处环境空气影响较大。
(2)燃烧废气及机动车尾气
近几年有关管理部门加大了对机动车尾气的管理力度,同时,施工单位加强了对施工机械设备的养护管理,施工机械、车辆排放的废气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影响较小。
3.1.2声环境
项目施工期噪声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和施工运输的车辆。
(1)施工机械噪声
单台机械作业时,在土石方阶段,昼间施工在距离施工机械50m处噪声值可满足《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昼间70dB(A)的标准,夜间施工在距离施工机械300m处可以满足夜间55dB(A)的标准;在结构阶段,昼间施工在距离施工机械40m处噪声可满足《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昼间70dB(A)的标准,夜间施工在距离施工机械200m处可以满足夜间55dB(A)的标准。项目沿线无现状敏感点,因此,施工期施工机械噪声对周边声环境影响可控。
(2)运输车辆噪声
根据类比分析,距载重汽车10m处的声级为79~85dB(A),30m处为72~78dB(A),在运输车辆经过时,沿线50m范围内的居住区受影响较大,项目沿线无现状敏感点,因此,施工期施工机械噪声对周边声环境影响可控。
通过采取一定的环保措施后,项目施工噪声对环境影响有所缓解,在避免夜间施工的情况下对周围声环境影响不大。但因特殊原因,需要夜间施工时仍然难以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要求,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应加强施工期的运行管理,认真听取周边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周边居民和单位的理解和支持。
3.1.3地表水环境
项目施工期对周围水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施工废水、生活污水对水体的影响。
(1)施工废水
项目施工废水主要为机械和车辆清洗及维修的废水、道路养护废水、施工场地冲洗排水等。在施工活动时间内,建设方应按照《武汉城市排水条例》的规定,采取相应措施后,将施工废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2)生活污水
项目施工期间将产生一定的生活污水,污水中特征污染物为COD、氨氮。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将通过旱厕收集后定期由环卫部门清运。
采取上述措施后,项目施工期废水排放不会对周边环境及受纳水体产生不良影响。
3.1.4固体废物
本工程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包括拆迁等建筑垃圾、施工产生的弃土、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其中拆迁等建筑垃圾、施工产生的弃土交由武汉市城市渣土管理部门统一处置,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经收集后交予环卫部门处置,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3.1.5水土流失
本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通过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及临时措施等防护措施,可减少雨水对坡面的冲刷,减少项目施工中产生的水土流失量,起到了水土保持的作用。防护工程在施工阶段都将与路基工程同时或提前进行(挡土墙类等)。施工阶段水土流失量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随后将逐渐减少,此后在自然恢复期,边坡植被已开始恢复,水土流失量将得到控制。
3.1.6生态影响
(1)工程建设对陆生植物的影响分析
项目周围植物种类简单,数量稀少,无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无古树名木。工程影响范围为线条状,项目实施后对道路沿线进行绿化,这极大地弥补了因工程造成的生物损失量。
(2)工程建设对陆生动物的影响分析
项目所在地陆生动物不涉及珍稀保护动物。在施工期间,机械设备运作、弃渣运输等产生的噪声均会对临近区域的陆生动物蛙类、蛇类、鼠类、鸟类等的栖息环境、取食、活动通道、繁衍迁移规律等造成影响。施工行为将彻底改变评价区部分地块的用地类型,对部分适应性差的陆生动物的影响是永久性的。但随着项目沿线绿化带的建设,有可能为一些动物创造栖息的场所,有利于提项目所在地的生物多样性。
3.2营运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论
3.2.1声环境
经预测,项目营运期对沿线在建敏感点菁英城小区的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噪声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超标,根据噪声防治措施的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本评价提出对超标敏感点安装隔声窗、使其室内噪声达标。
3.2.2环境空气
道路运营期环境空气主要污染来自机动车行驶产生的扬尘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本评价采用预测的方法评价工程营运期机动车尾气对环境空气的影响。
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可知,工程营运期该地区的CO、NO2对沿线大气环境质量影响不大,污染物浓度均满足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相应二级标准限值要求。
3.2.3水环境
根据湖北地区道路雨水的有关实测结果和文献资料,路面初期雨水污染物SS约221mg/l,COD约107mg/l。本工程道路路面径流占整个区域的地面径流量的比例是很小的,而且分散在整个沿线,对长江的水质影响不大。
3.2.4生态与景观环境
工程建成营运后,因施工产生的动植物资源的影响会逐渐消失。评价区在工程修建前后生态环境不会有太大变化,自然动植物资源很少,工程运营后,因施工对动植物带来的影响会逐渐减弱或消失。
项目在设计中,道路两侧采用绿化隔离机动车道与人行道,路绿化设计结合交通安全、环境保护、城市美化等要求,选择种植位置、形式和规模。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城市环境,选用适当树种、草坡和花卉等乡土物种。项目建成后,将改变原有用地现状,形成现代化的城市人文景观,通过道口的平交、渠化设计,保证道路交通的畅通,通过各种交通警示牌提醒交通安全,通过盲道保证残疾人的出行方便,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强化该区域的城市景观,对区域景观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
3.2.5社会环境
项目建成后,城市路网能力得以加强,美化城市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功能,改善投资环境;沿线土地的价值将迅速提升,使土地的市场价值得到真正体现。因此,可以认为本项目是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为一体的工程。
3.2.6环境风险
建设项目投入运行后,存在一定的运输风险。主要来自于危险品运输车辆。装载各种易燃、易爆、毒害、腐蚀、放射性等危险物质的车辆存在着泄漏、火灾和爆炸事故风险。道路在营运期间,应加强化学危险品运输车辆的安全检查及上路管理;纳入当地应急事故管理系统,配备事故救急设备和器材,制定详细的事故应急计划,防止污染和危险品的扩散。
4产业政策及城市规划符合性
本工程属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2011年第9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改革委第21号令公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款的的决定》中“鼓励类 二十二、城市基础设施 3.城市道路及智能交通体系建设”,因此,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