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3367|回复: 20

[江城资讯] 2016年10月8日武汉新闻汇总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8 07: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铁6号线全线隧道贯通
越江隧道海拔降3米 安全不受河床深度影响



昨日,工人在武胜路地铁站处理已经贯通的隧道洞口    记者李永刚 摄
   
长江日报讯(记者张晟 通讯员刘丹丹 袁永华)长江日报记者昨日从武汉地铁集团获悉,6号线越汉江隧道左线已于9月29日贯通,10月5日盾构机完成拆解并吊装出隧道,6号线全线隧道打通最后一个“堵点”。目前,除该段外,其余隧道已完成铺轨工作。

施工方中铁一局城轨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掘进过程中,6号线越江隧道海拔向下降低了3米,使隧道顶端海拔远低于百年冲刷线高度,确保地铁打造百年工程。

6号线越江隧道起于汉阳岸的琴台站,止于汉口岸的武胜路站,分为左、右两线。右线已于今年8月17日贯通,刚贯通的左线盾构长度为1732.111米,过汉江段长度约350米。

中铁一局盾构技术负责人张鹏翔称,考虑到汉江的流水切削作用,地铁隧道的埋深在原方案基础上进行了具有前瞻性的修改:在海拔下降3米后,目前隧道最高处距江底的最短距离有14.7米,从理论上而言,这一高度处在300年冲刷线的下方,“换句话说,就是经过300年的流水不断冲刷,地铁隧道的安全也不会因为河床深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不过,深度增加后,隧道施工遭遇到的泥岩地层也由原来的200环增加到350环(1环为1.5米),“这500多米的泥岩层,盾构机推了约5个月。”张鹏翔说,泥岩含大量蒙脱土,它遇水迅速膨胀,最高可达到30倍,盾构机的刀盘被其黏住,失去挖掘力。

不过,借鉴3号线的施工经验,在开始盾构施工时,技术人员就在刀盘加装或改装了切刀、滚刀和撕裂刀等,让盾构机的“牙齿”更锋利。同时,在施工过程使用了大量分散剂,分解蒙脱土,并使用高压水枪对蒙脱土进行冲洗。

目前,6号线一期工程所有车站主体结构全部完工,站厅站台装修进入收尾阶段,地面正紧张进行出入口、风亭的建设及道路、园林绿化恢复工作,预计今年底开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8 07: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emxl 于 2016-10-8 07:58 编辑

最新一期《瞭望》周刊聚焦“新武汉”
创新成为 武汉最突出的特质


长江、汉江上大桥飞架,天堑早已变通途   记者陈卓 摄

记者张隽玮

这个国庆节,新华社主办的《瞭望》新闻周刊最新一期聚焦武汉,集中刊发4篇长篇报道《求新武汉》、《新“芯”重启老武汉》、《“创”时代的“新码头”》、《大武汉基因》。报道认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武汉,正在用创新塑造自己,并使其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最突出的特质。

4篇报道,3个角度。《瞭望》周刊从产业、“颜值”、文化视野剖析武汉,得出结论——武汉很老,也很新。

产业转型升级参与世界角逐

报道中说,曾以武汉重型机床厂等企业闻名的中北路,上世纪90年代被称为“亏损一条街”,现在变身为驻扎了100多家省级金融机构的“金融一条街”;曾经连亏了十多年的武重,三五年后有望代表国际机床最高水平;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在连年亏损后,成功扭亏。《瞭望》认为,像武重、武钢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这个老工业基地上演,成为“每天不一样”的真实注脚。

而在工业之基上成长起来的老工业重镇武汉,持续创新带来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再造“新武汉”的动力之“芯”已见端倪。报道以东湖高新区企业烽火通信为例说,烽火通信每年将收入的10%以上用于技术研究;不远处的企业长飞光纤正沿着“一带一路”路线图,不断刷新“光纤光缆通信”产品的海外市场纪录。在代表着武汉新兴制造业基地的光谷,不仅有数十家本土“智”造企业扎根,还有霍尼韦尔、IBM、辉瑞等104家世界领先企业研发(创新)中心、共享中心落户。聚焦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万亿级产业,确保产业发展不空心,动能输出不断档。”报道中这样写道。

报道中说,一个“光谷”不是春,满城“光谷”春满城,“创谷计划”作为孕育高端“武汉创新”的承载区应运而生。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武汉创谷这样的创新模式,将成为武汉经济向中高端转型的重要引擎。

“新武汉”面目一新

报道中说,“一座充满了遗憾的城市”正在改变。

显山、透绿、露水,武汉特色尽力彰显。到今年6月初,被视为武汉城市天际线“补丁”的400多块楼顶广告全部消失,还将会有更多临水临湖的天际线隐藏城市之中,让人抬头就能看到简约、自然、优美的城市空间弧度。

报道中对武汉“颜值”的提升,举了若干实例。

位于青山区的戴家湖曾因发电粉煤灰和垃圾堆积,湖面消失。经过系统修复,去年5月份,戴家湖原址建起城市公园,成为武汉首个“死而复生”的湖泊。“硬招”接二连三:主城区禁止黄标车、禁止燃煤锅炉,实施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攻坚计划;对166个湖泊划定保护“蓝线”,明年底前退渔还湖28万亩;设立城市“绿线”,为占全市国土面积超过1/3的4000块绿地“上户口”。光有硬件改善还远远不够。2011年以来,武汉市开展“城管革命”,治理暴露垃圾、占道经营、空中管线、违法建设等“顽疾”。

报道感慨:如今,清洁而清晰的干道街巷,盆栽绿化的城市立交,两江四岸的“灯光秀”,光谷、楚河汉街、滨江长廊等城市“新名片”,加上绿地点缀、爱心长椅、围墙美化……诸多来自街巷细节处的改变,让新武汉“面目一新”。

创新文化成为“复兴大武汉”的城市精神

报道中,“气质”、“价值”、“精神”、“追求”等内涵词汇频繁出现。报道将武汉的重大改变的原因,归因于“创新基因”的诞生。

报道写道,“每天不一样”的武汉,认准从内到外创新。不仅“创新生活”在日积月累地改写武汉的经济结构、区域位势、城市形貌和文化气质,“创新基因”也在潜移默化地从城市价值、城市气质、城市精神修复过去的“缺陷和遗憾”。

报道中还比较了曾经的“码头文化”和现在的“创新文化”。报道中说,文化关乎长远,创新文化成为“复兴大武汉”的城市精神。“码头文化”曾深深影响武汉人,影响了武汉面对世界的个性表达,它是开阔、包容的,又是过快的集散与流通、过多的模仿与舍弃,难以持之以恒、难以形成特色与规模。而武汉的优势,在于改变过去的“码头文化”,以“创新文化”为核心。

报道总结说,在传承文化多元融合、增加文化积淀的基础上,武汉努力让坚持创新、崇尚创新成为城市精神文化的内核,并认为只有创新才有城市的未来。有经济创新,更有体制机制的创新,以及形成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和氛围。报道举例说,“城市合伙人”计划应运而生,它遵循着创新规律,围绕产业革新进行改革。

武汉,昔日以“九省通衢”著称的水陆“码头”,在中国“创”时代,正成为人才、政策、环境、服务“通江达海”的创新创业“新码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8 07: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emxl 于 2016-10-8 08:00 编辑

武汉光谷崛起“生物汉军”

2016-10-08 06:21:00 来源: 中国经济网(北京) 举报

二妃山下,画面好像按下了静音键,青山绿水间,红白相间的低层建筑,让人想象不到里面正在进行着生命健康领域的产业革命。

武汉光谷生物城,一个8年前破土动工的生物产业园区,如今实现生物产业年产值800亿元,年均增幅30%,在全国108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中排名第二。

2007年,武汉入围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名单。武汉的决策者们决定,要抢抓机遇,要做好顶层设计,将这颗“生物之种”,落子光谷。一个30平方公里的生物未来之城就这样在武汉之东拔地而起。

“不集聚力量发展产业,先圈地发展房地产,我们不能走这条路。”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但长春说,光谷生物城都没有引进房地产,所有基础建设围绕产业展开,一门心思引进和生命健康产业相关的企业、平台、资源,形成创新集群。有了产业的兴旺,人才的集聚,刚性需求必然产生,城市兴盛自然而来。

几年来,生物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世界的目光。8家世界500强企业来了,28家国内外上市企业入驻了,385个国内外高端生物团队引进,12个院士项目在此落地,2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如今入驻企业已近千家。他们当中,还有12名首批武汉“城市合伙人”。

引进大企业之外,光谷生物城看重的是自己的“小巨人”和“独角兽”。它有自己的一本账:10家年销售5亿元的企业,就是50亿元的产值。比引进50亿元的大企业来得更扎实。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已有900多家入驻企业,七成研发力量本地生长。华大基因、明德生物、耦合医学、汉密顿、璟泓生物、中旗生物、新华扬、科前生物等一批“生物汉军”迅速成长,成为各自领域的排头兵。

在入驻生物城的企业中,绝大多数处于研发期,这是创新的后劲。从水稻提取人血清白蛋白、特异治疗性双抗体,两个全球首创的重磅一类新药即将进入临床,预计2020年拿到新药证书。可控式胶囊内窥镜、18导平板心电图机等一批世界领先的创新成果已经进入市场。还有200多个新药项目在研,40多个新药进入临床。

二妃山下的产业之变,为武汉生物健康产业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让生物医药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向支柱产业攀升。

8年来,光谷生物城吸引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约翰·罗伯茨等顶尖专家等5000多国内外友人的造访。这个生命健康产业的后发者,引来无数城市和园区前来探寻经验。

如今,光谷生物城已拥有400多个海内外高层次团队、4万余名科技人员。在生物制药、基因检测、细胞治疗、分子育种、智慧医疗等领域,武汉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和应用示范中心。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邓子新说:“生物产业就像一场马拉松,不能图一时之快。把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要耐得住寂寞,一鼓作气集聚发展,才能笑到最后,在产业转型和辐射带动中发挥引领作用。”

(经济日报记者 郑明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8 07: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emxl 于 2016-10-8 08:00 编辑

国庆七天旅游市场火爆 湖北共接待游客3623万人次

2016年10月08日07:31  来源:武汉晨报

今年“十一”黄金周湖北旅游市场可以用“火爆”来形容。据湖北省旅游局统计,7天来全省共接待游客3623.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58.3亿元,同口径相比增长20.1%和22.3%。其中,武汉市共接待游客1644.0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1.53亿元,同比增长21.09%和22.87%。

国庆期间,全省重点景区持续火爆,新兴景区和新业态产品异军突起,乡村旅游和都市旅游均受欢迎,重点旅游地区旅游全域化趋势明显。

据统计,全省10家5A级景区共接待游客250.1万人次,门票收入共计2.98亿元。其中东湖、神农架、武当山、三峡大坝、三峡人家和黄陂木兰生态旅游区等景区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长阳清江画廊景区10月3日—5日连续三天达到游客容量上限,神农架、黄陂木兰生态旅游区客流量先后达到预警水平。

全省大中城市以其便利、齐全的旅游功能和生活设施也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其中武汉市黄金周期间在汉过夜的国内游客平均停留2.45天。旅行社接团数和接团人数同比增长23.39%、7.93%,旅行社接待入境团队数和人数同比增长42.35%、11.99%。八成游客为一日游游客,过夜游客中近七成选择亲友家庭等其他旅游住宿设施。黄金周期间在汉游客人均花费511.73元,其中一日游游客人均花费为250.89元,过夜游客人均花费为1515.50元。游客人均花费中购物占比最大,占总花费的25.92%,其余依次为餐饮、门票和娱乐、交通、住宿、其他花费。宜昌、十堰、襄阳星级宾馆平均入住率达到95.%,部分宾馆的入住率达到100%,热点景区周边更是一房难求。“知音湖北”整体旅游形象逐渐深入人心,外省入鄂旅游人数大幅增长。

(记者费权 通讯员郑爱民 武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8 08: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铁路局单日发客再超80万人次接近春运最高峰

发布时间:2016-10-07 23:15:55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武汉10月7日专电(记者王贤)武汉铁路局继1日发送旅客82万人次创下“十一”黄金周客流纪录后,7日返程高峰发送旅客又超过80万人次,接近今年春运单日发送旅客最高峰。

9月30日至10月7日,武汉铁路局每天发送旅客都在64万人次以上,累计发送旅客640万人次,与去年同期持平。武铁高峰客流将持续到8日,9日后趋于平稳。

武汉铁路局客运处负责人介绍,乘坐动车出行的旅客占武汉铁路局总发送人数的六成以上。各地游客纷纷乘坐京广高铁、汉宜动车到武汉、宜昌、恩施等地旅游。9月30日至10月7日,汉宜铁路沿线汉川、天门南、仙桃西、潜江、荆州、枝江北六站共发送旅客45万人,平均每天近5万人在沿线6站选乘汉宜动车出行。

据介绍,随着游客流和探亲流增多,中长途出行和短途换乘的旅客持续不减,高度叠加的多类客流形成出行高峰。乘坐火车出行的旅客大都集中在“一头一尾”,武汉到北京、广州、深圳、上海等多条热门线路的客流激增,武汉到襄阳、宜昌、十堰、恩施等地景区的中短途旅客也较为集中。

“十一”黄金周期间,武铁共加开50列客车提升运力,包括京广高铁10列,管内开行的动车28列,普速列车12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8 08: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2-5小时交通圈 高铁供不应求
市内地铁日均送客超200万人次


长江日报讯(记者鞠頔 通讯员高若瑞 曾斯 袁永华)“十一”黄金周昨日落幕。根据市交委统计,1日至7日,武汉地区铁路、航空、公路共安全发送旅客670.4万人次。市内交通方面,轨道交通日均运送乘客超200万人次,承担了主要运力。

铁路:

2-5小时交通圈高铁供不应求

今年“十一”黄金周铁路共运输客流392.4万人次,占比55.8%。武汉铁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全国高铁网络逐步完善,武汉作为全国铁路重要枢纽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拉动了武汉铁路客流量的增长。特别是今年9月份调图后,武汉铁路2-5小时交通圈再次加密。
如长假期间,武汉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多条热门线路一票难求,至襄阳、宜昌、十堰、恩施等地的中短途旅客也较为集中。这些方向基本都在武汉铁路2-5小时交通圈之列。

航空:

武汉至首尔曼谷上座率超九成

长假第一天,天河机场就出现了旅客出行高峰。因送客车流量过大,航站楼周边停车位全部满员,机场方面一度关闭了停车场入口。
其间,湖北机场集团组织南航、东航、国航等武汉基地航空公司投入飞机45架,加开至兰州、乌鲁木齐、哈尔滨等地国内航班以及至大阪、东京、普吉岛等地的出境航班,尽量满足旅客外出游玩需求。
天河机场市场部负责人告诉记者,黄金周期间,出境游十分受市民青睐,武汉至首尔、台北、曼谷、东京等客座均超过九成。此外,去往西北、东北方向的旅客大幅增加,航空客流量日均同比保持两位数增长。

地铁:

汉口北站成“黑马”
客流直逼平日4号线武汉站

长假期间,轨道交通承担了市内交通的主要运力。武汉地铁运营公司统计显示,从9月30日至10月7日,轨道交通共发送旅客1700万人次,日均运送乘客超过200万人次。市轨道办负责人认为,目前地铁4条线路连通武汉三镇,并连接三大火车站及多个长途汽车站,市民前往各大交通窗口,地铁就成了首选。
长假期间,轨道交通1号线汉口北站客流较平日猛增,成为“黑马”。记者了解到,汉口北站平时的日均客流量为4万人次,国庆期间平均每天猛增至7万人次,几乎接近4号线武汉站平时的水平。武汉地铁运营公司相关负责人解释称,近日汉施公路新河桥全封闭施工,阳逻与市区通道中断,所有公交客运车辆均绕行至汉口北站进入市区,平日堤角与新荣站客流大量涌至汉口北站。此外国庆期间,不少商家在汉口北站附近举办美食节活动,吸引大量市民慕名而来,导致该站客流量猛增。

市交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每天百万旅客流量,武汉铁、公、空及市内交通积极应对,由于运力充足,科学调配,加上应急准备充分,未发生旅客大面积滞留情况,圆满实现黄金周期间旅客“走得了、走得好、走得安全”的总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8 11:4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angess 于 2016-10-8 11:47 编辑

【鄂州市航空都市区建设全面提速 】
  近日,顺丰公司、湖北省、鄂州市三方沟通协商,就国际航空物流枢纽机场项目预可研阶段技术进行研讨交流,并达成共识:加快预可研编制,加大协调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这标志着我市航空都市区建设全面提速,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全面加速。
  2015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近日,国家发布了《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战略格局。作为武汉城市圈核心层城市,我市在国家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中具有区位优势、滨江优势和产业优势,理应加快打造重要节点城市。
  秉承这一战略理念,我市按下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的快进键。
  规划是发展的龙头。去年以来,我市积极对接国家、省“十三五”规划,全力争取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省规划。目前,国际航空物流枢纽机场项目已纳入《国家发改委2030民用机场综合布局规划》《国家民航局十三五规划》《长江经济带规划纲要》等多个国家级战略规划。
  节点城市需要产业支撑。鄂州航空都市区是面向全球的物流门户,是长江经济带的开放节点,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增长极。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指出,全市上下要以航空都市区为主战场,全力推进湖北国际航空物流核心枢纽项目建设,加快换道超越步伐。
  目前,在“四级包保”责任制推动下,机场建设全面启动。围绕航空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临空医疗、精密制造、电子商务等产业链的招商大战全面铺开。鄂城区有关负责人介绍,结合长江经济带、武鄂一体化发展战略,依托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航空都市区规划重大项目78个,总投资额将达1610亿元。
  如何放大节点城市效应?我市在对内“压实”的基础上,着力向外拓展延伸。今年,我市积极搭建对外开放平台,全面加强与长江中游城市的对接融合。目前,正积极争创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积极申报跨境电商综合平台,积极争取将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商基地、三江港临港新城纳入武汉自贸区申报范围。唯品会、亚马逊、苏宁云商、维龙物流园、武汉万吨·华中冷链港等一批项目入驻中部电商基地,形成了大智慧、大物流、大仓储、大市场支撑大电商的产业格局。加快推进武汉新港三江港区建设,三江港区作为武汉新港核心港区,被列为湖北省新增的5个长江水运一类开放口岸之一,目前,武汉新港三江港区综合码头一期工程进展顺利。(记者周长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8 12: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国家媒体集体发声为武汉经济建设鼓足铆劲、摇旗呐喊,感觉有点小意外哦!在当前国内经济普遍下行的压力下,唯有产业升级和开拓创新才是一个城市的出路,才能最终挺过这场寒冬成为那只傲然绽放的红梅。希望武汉能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8 14: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希望鄂州的国际航空物流枢纽建成后,武汉鄂州一体化基本完成,武汉的国际范、一线范开始显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8 14: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欧班列(武汉)首次一周开行五列 创历年开行之最

2016-10-08 13:11:00 来源: 央广网(北京)

央广网武汉10月8日消息(记者张毛清 通讯员 刘卫兵  苏庆丰)10月2日5:40分,编组50辆、满载电子元器件、机电产品、服装等出口货物的X8017/8次中欧班列从武汉铁路局汉西车务段吴家山站安全开出,经焦柳线、襄渝线运行,由阿拉山口出境,驶往德国汉堡。这是该站今年开出的第92列中欧班列,也是一周内开出的第五列中欧班列,创2012年10月24日中欧班列(武汉)正式上线以来,一周内开行列数的最高纪录。去年全年该站共开行中欧班列92列,今年开行第92列中欧班列的时间比去年整整提前了90天。

据了解,该站9月27日、29日各开行了一列中欧班列,9月30日起又连续三天每天开行一列中欧班列,其中既有公共班列,也有富士康班列,客户除武汉及湖北地区企业外,还包含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一些出口外向型企业。始发中欧班列不断加密的同时,从欧洲返回的重载中欧班列也大幅增加。截止9月底,已有近90列返程中欧班列抵达该站,大量来自俄罗斯的木材、德国的家具、肉类、法国的红酒、汽车零配件等产品由此进入湖北和华中、华南市场,满足了一些企业的生产需求,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9月底武汉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举行期间,武汉市民和外国友人就品尝到了来自法国波尔多的原汁原味红酒。

吴家山站货运副站长雷鸣表示,中欧班列(武汉)不断进行的产品创新和良好的配套及延伸服务,使业务办理流程更加简单,客户体验更加省心放心。前不久中欧班列(武汉)推出的私人订制,就是为了满足一名在荷兰定居的武汉市民的需求,通过中欧班列,这位女士喜爱的家具、窗帘、儿童玩具等生活用品被运往德国杜伊斯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8 15: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中有一条问下水道改造能不能借鉴这种方法,我觉得可以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8 16: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的新闻还比较少 难道大家都去关注限购政策了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8 16: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江郎 发表于 2016-10-8 15:21
评论中有一条问下水道改造能不能借鉴这种方法,我觉得可以有。

这个真值得推广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8 19: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几天在光谷时尚城(位于南湖大道茶山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门)看到新开了一家星巴克,不知道关注这方面数据的网友统计没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8 19: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把瞭望那几篇文章贴出来 我只找到一篇
求新武汉:打造“创”时代的“新码头”
www.outlookweekly.cn 2016-10-08 13:25
品味新中国老工业基地的“老武汉”,看“武”字头企业;端详改革开放新兴制造业基地的“新武汉”,要看“光谷”。”地处长江与汉江交汇处的武汉,一城两江分三镇,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相互割据”地理格局。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叶俊东 廖君 冯国栋 李劲峰
  武汉很老,也很新。
  清末开埠通商时期,武汉是中国前五大城市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武汉靠钢铁、机械制造等成为举足轻重的工业重镇。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下,这座居“天元之位”的城市,却“充满了遗憾”。
  曾几何时,尽管有着“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尽管有着“大学之城”的人才便利,但武汉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版图和对外舞台上的地位并不突出,连在中部地区都变得不那么“显眼”了。“大武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武汉“不服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成为夙愿,并得到国家领导人肯定。传统制造业基地的“老武汉”,大幅度转身向“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挺进。
  武汉,正以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以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脊梁”为使命,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中心;以打造全球最大的内陆“轴辐式”多式联运中心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性综合交通中心……
  正在孕育中的“新武汉”,承载着国家赋予的多项重要使命。2015年4月,国务院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武汉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地位;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其中明确武汉在这一国家战略中的超大城市的功能作用。去年9月,武汉入列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今年9月,湖北自贸区获批,武汉片区成为湖北自贸区的核心地带。
  创新,正成为武汉改革、发展的关键词。武汉正在用自己的努力来证明:创新已经成为其核心竞争力和最突出的城市特质。“创新基因”正越来越明显地塑造一个全新的武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5 03:41 , Processed in 0.049606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