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3437|回复: 1

[河北] 寻找秦皇岛城市起点 曾经是一片寂寥荒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3 12:44:49 | |阅读模式
一个人, 带来一座岛

千百年前,这里只是一座小岛。

“秦皇岛涵盖的一些县区,像山海关、卢龙古城,都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也曾经一度是城市的中心。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秦皇岛的中心主城区逐渐转移至海港区。而海港区的历史,却是与清末以后建港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直至19世纪末,随着港口的建设,‘秦皇岛’这座岛屿才终于与陆地相连,成为大陆的一部分,并由此成为一个近现代城市的起点。”

孙继胜,秦皇岛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这样描述这座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

有关“秦皇岛”这个地名最早的记述,见于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版的《山海关志》:“秦皇岛,城(按:指山海关)西南二十五里,海水环之,世传秦始皇求仙驻跸于此。”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当地文史工作者的多次呼吁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队在北戴河金山嘴北面横山上进行发掘,露出了面积9000多平方米的土层,这是大规模的夯土筑造房屋的遗址,经研究认为,这就是秦始皇东巡时的行宫遗址。此后两年间,在秦皇岛海域又不断发现一些碎石残片,经考证均为秦汉时期的古物。

秦始皇求仙之地,史称碣石。在《尚书·禹贡》《七国考》《昌黎县志》等资料中均有提及。古人对碣石区域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北倚燕山,南临渤海,西至昌黎县北的碣石山,经北戴河联峰山、金山嘴、小东山、秦皇岛东南山,山海关老龙头,东北抵山海关外黑山头止锚湾。作为燕国通海门户,这里早已成为泛海与沿渤海各诸侯国来往的通道。

如今的秦皇岛市海港区东南山下,海风猎猎,秦始皇雕像脚下,一条长长的求仙栈道,直通海里。“面朝大海,冀望远方”,早已构成了这座城市特殊的文化图腾。

然而千百年来,这片漫长的沿海地带却因航运不发达一直“养在深闺”。据《临榆县志》记载,秦皇岛在清同治以前,“只有帆船停泊,栈房三两,代卸粮盐而已,并无住户。”

这里的一切,要等着工业文明的号角响起时,才能将它真正唤醒。

一条铁路,

牵出一个港

1892年,在秦始皇求仙的身影远去两千多年后,又有一个特殊的人物来到了这里。

他是唐廷枢。

“唐廷枢当时的身份,是开平矿务局督办,类似于今天某国家大型企业的CEO。”王庆普介绍。

开平矿务局,是当时清政府官督商办的矿产企业,在唐廷枢这个督办的上面,任董事长的,就是李鸿章。实业,成为清政府为维系摇摇欲坠的江山而投入的最后一批砝码之一。

1891年3月,自天津至山海关的津榆铁路全线通车。

今天,在秦皇岛港城大街之上,我们仍可以看津榆铁路的旧址。“正是这条铁路的修建,为秦皇岛开港创造了条件。”王永库,港口博物馆馆长,一位秦皇岛港史研究者这样评价。

唐廷枢,就是在津榆铁路线上乘着火车来到秦皇岛的。

在津榆铁路设在秦皇岛的临时站——汤河站,唐廷枢下了车,考察了山海关和当时隶属于临榆县的秦皇岛东南山一带的岛屿。

唐廷枢此行的目的,本为了津榆铁路的扩建而来的,但这次出行,却让他在海边发现了一道不为时人所重视的“风景”:

这里,有一个不冻港湾!

对于秦皇岛外这片海湾的描述,后人常用这样八个字:“沙软潮平,不淤不冻。”

前者说这里的海岸线浪潮平稳;后者,则说出了它具备天然良港的最佳特征。与周边的天津大沽口港等相比,这里因为没有大的入海河流,少有泥沙侵冲,所以“不淤”,再加上海水含盐量较高,又气候适宜,冬天不易封冻。

站在东南山上,俯视脚下的这片海,秦始皇看到的,也许是一条长生不老的“通天大道”;而在唐廷枢的眼中,却不失为一个对外通商的“窗口”。

这个发现,让唐廷枢很激动。他萌生了一个想法:在铁路建设的基础上,在这片不冻不淤的天赐之地,再建一个自开口岸。

这,无疑是一个大胆的构想。

“在当时的中国,从鸦片战争以后,港口多为‘约开’形式,即由洋人参与决策其建设,而由中国人自己管理的‘自开口岸’并无先例。”作为秦皇岛徐福暨碣石研究会副会长,秦皇岛日报社高级编辑孙志升,多年来致力于秦皇岛历史文化的研究,他如此评价当年秦皇岛港被发现的意义。

可惜的是,唐廷枢本人没能等到这个梦想实现的那一天。此后没多久,他因病去世,好在他的继任者们,把他曾经设想的开港之梦延续了下来。

而秦皇岛,恰恰是由于承载了这一梦想,才得以开始了由一个小岛到近现代城市的百年嬗变。
发表于 2017-1-5 18:48:27 |
{:5_122:}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5-12 21:54 , Processed in 0.07196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