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44272|回复: 105

合肥高铁新西站的设计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18 11: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蜀山大侠 于 2016-11-18 11:57 编辑

合肥新西站必将牵动人心,影响大众,设计好百年的新西站。新西站又“靠近合肥新桥机场”,所以很多东西要统一考量。

合肥南站建成后遭到很多人“吐槽”。各种迷路绕路等。其实集约化的立体的高车站都会产生“绕路”现象,螺丝壳原理,除非占地面积很大。再加上合肥突然出现这么一个综合体式样的庞然大物的高铁站不太适应也是可以理解的。今天闲来无事来研究合肥新西站的规划设计思路。

合肥新西站设计位置在潜山路是很科学的!!有人建议规划到南岗高速那边,大脑总是认为那边空旷,便于用武之地,便于设计成占地庞大的建筑。其实现代高铁站不需要庞然大物的壮观。因为现代高铁站是集约化的,立体的,一部分在地下,一部分高架。同时根据具体相等平衡原则,高铁站设计在“市区”便于大众出行。如果设计在南岗无法形成铁三角车站的互换互和备用,另外规划新西站也是非常必要的,老西站空间不足。国家是逐步给了合肥高铁线路,不是一天给的,所以无法预见到高铁的发展速度。除非合肥有超前的预测能力,故意老西站留下空地。这样将来合肥铁三角环线上三大车站互为备用。在新建合肥西站的时候,北京往福州方向的车子可以零时停靠合肥站。

合肥新西站设计有哪些可以探讨研究?欢迎网友们一起思考。


肥新西站设计构想讨论:

第一:为什么建议要设计成双层站台?
1因为新西站在老城区,周边地块狭小,如果全平面方式则从进站到出站的含汇流线总长约一公里。而采用上下双层站台占宽大为缩小。也为后期扩展站台留下备份空间。

为什么新西站采用高架站房?不像老合肥站地平面方式?因为老铁路相对于清溪路原本就是高架的。

第二,新西站完全可以设计成四面进出站方式。因为相对于南站没有高速公路障碍。当然主要的进出站是东和西,东西空间大。同时东西方向面对城市主干道和更大的建成区。南北应该是辅助性质的。

第三,因为新西站设计在建成区,周边的路网线形不符合客运站条件。所以应当对周边已建成的市政道路需要调整,甚至改道或者废除。同时也会拆迁部分建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11: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合肥新西站南北方向剖面图示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11: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蜀山大侠 于 2018-11-19 13:23 编辑

闲着没事,利用矢量图推演一下啊:

1,地球所有火车的行走习惯:不是同一时刻10分钟内全部到某站,而是在大约15个小时之内分批次达到中国安徽合肥新西站。



2,现代交通技术发展,道路是全方位3D-4D空间交通,空中制造高架桥,地面智能红绿灯道路,地下铁,(甚至发明南肥河洲际快艇南直达巢湖长江,北至淮河皖北。---这显然扯淡)

3,合肥三大高铁站(合肥南,合肥西,合肥-东),全合肥人民不可能整天都去西站坐车往来。有出行需求的也可能去合肥南。


4,潜山路一定会拓宽,绝对的保证的!!清溪路一定会西延至高新区北?

5,脑袋一拍,为啥不在南岗????呵呵呵呵,那样不仅打破了合肥现有的三角形铁路枢纽,花巨资重建系统,而且广大的瑶海人民,包河人民,部分蜀山人民将会去遥远的南岗坐高铁??


6,怀宁路天鹅湖隧道在即,也会分流西站客流。

8.......火车设计在南岗会造成大量出租车不喜欢那边接客!增加各种往市区方向运送的燃料能耗。不能再说了,,,!!



7,有人天真的认为把高铁西站坐落在汽车的西站/南岗区域,以带动那边的“发展”.呵-呵-呵-咳咳咳,你还以为现在是90年代,乘客背个蛇皮口袋坐火车的年代。下了公交一路吃吃喝喝顺便【洗个头】再去候车室???那个年代乘客的确带动了周边两公里的发展。但是现代的高铁时代,乘客零距离换乘,且立体四面八方的悄悄地进入火车站,你想多了!!-----------火车设计在南岗会造成大量出租车不喜欢那边接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11: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西站的方向定位X轴Y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11: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蜀山大侠 于 2018-11-22 10:39 编辑

新西站周边道路的改造设想,红线为新建高架道路或者引桥或者隧道。圆圈为引入点等。红线跨线区域都是河道或者铁路边缘,“貌似可以有空间修高架”






小庙?确定不是十里庙?换个口味,假如合肥高铁南站在滨湖的徽州大道和方兴大道??


欢迎补充并复制给那些建议高铁站设在南岗或者小庙或者新桥机场的人看看。

1:现代建筑科技发展,从结构上讲,火车站是“开”字型立体的(上为出发层,中为站台层,下一层为到达及换乘层,下为地铁轨道层,同时侧面是高架桥),在高架轨道上再高架站房。另外现代建筑抗震防灾性很强,而且乘客快进快出,不需要很大露天广场来避险和中转换乘。【不用担心西站区域空间不够】


2,乘客是分散在10多个小时到达车站,不是一分钟内同时到站,而且合肥将来三大高铁站分流了东西南北的车次,所以乘客不是那么密集在高铁西站。【不用担心西站周边的道路交通的压力。】


3,西站周边的路网结构合理,都是贯通合肥的道路。西二环/怀宁陆,东一环,北清溪路,南樊洼路/长江路,中潜山路。【周边道路要么扩宽,要么西延要么高架快速改造,不用担心西站周边的道路交通的压力。】

4,合肥现有的三角形铁路枢纽已经形成。这个经典的枢纽便于时钟型铁路的互换,如果西站设在南岗需花巨资重建枢纽系统(由于董铺水库,新枢纽线路长)。【西站选址南岗投资成本太高】

5,如果高铁站选址南岗,地理太偏,出租车不愿去,出站乘客打车困难,同时包河/瑶海/庐阳/部分蜀山乘客路途变很远。

6,有人说西站设在南岗,便于带动城西发展,同时那边“地势宽广”,其实这都是心理想象上的,而且南岗现在也没多少空地了!!而且现代车站都是综合立体零换乘,乘客下车马上乘车离开车站,很难带动周边商业。【合肥现有轨道线路规划已经初步形成,南岗区域没有地铁站匹配】



下面是西站的相关素材图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11: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蜀山大侠 发表于 2016-11-18 11:08
合肥新西站南北方向剖面图示意

新西站一定要设计部分夹层,这样充分发挥空间作用,同时又不影响车站内部高大上的气派感。小汽车出租车不需要那么高的层高,消防风管可以侧面,喷淋的高度也够。下午构思一下Y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11: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蜀山大侠 发表于 2016-11-18 11:13
新西站周边道路的改造设想,红线为新建高架道路或者引桥或者隧道。圆圈为引入点等。红线跨线区域都是河道或 ...

新合肥西站将来如果设计成五个面进出【东-南-西-北-地下】,就不用过分担心拥堵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11: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建设中的高铁南站卫星尺寸参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18 12: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个站都失败一笔,离市区太近,格局太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18 12: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哪个地方建新西站,交通会不会拥堵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18 13: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8个站台太小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18 13: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弱问一句,怎么从候车大厅下到第一层站台去乘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18 13:37: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327029387 发表于 2016-11-18 12:48
两个站都失败一笔,离市区太近,格局太低!

估计你不经常坐高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14:2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画是示意图,为了展示问题。不是1:1设计的。思路是上下两层站台,同时最上一层是旅客出发层,原想可以再架一层,但是为了高大上,必然跨距大,同时为了采光,中间是玻璃,所以旅客出发层上面就不能再造一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14: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泾渭漳淮 发表于 2016-11-18 13:29
弱问一句,怎么从候车大厅下到第一层站台去乘车?

有自动扶梯,这是南北向剖面,如果画出东西向的剖面,你会看得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30 15:39 , Processed in 0.077428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