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12-3 22: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MPORIO 于 2016-12-3 22:17 编辑
有一定影响,三峡蓄水清水下泄造成长江河床下切,相应引起洞庭湖湖盆和湘江河床下切。同时三峡蓄水时长江低水位对湘江也有一定影响。
将近年来湘江连续出现低水位的原因归为以下4方面:
1、流域降雨偏少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2003-2009年期间,长沙最低水位均在25.6m以下,出现最低水位前一个月湘江流域平均降雨都较历年均值偏少60%以上。其中2003年10月份湘江流域平均降雨只有13mm,较历年同期偏少84%,湘潭流量只有331m3 /s,为6年来的最小值;2007年11月14日至12月14日湘江流域平均降雨量只有4mm,较历年同期均值偏少93%;2008年9月25日至10月25日,湘江流域平均降雨仅23mm,较历年同期均值60mm偏少70%。2009年1至9月,湖南全省累计平均降水1011mm,较历年同期偏少14%,其中8月份降雨较历年同期偏少41%,9月1日以来,湘江流域平均降雨量仅34mm,较历年同期均值偏少73%。时间上巧合的是,三峡工程正好是从2003年汛后开始蓄水,虽然会加剧湘江水位降低,但本流域汛后降雨偏小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2)人类活动致使湘江河槽下切是近年来连续出现低水位的重要原因。近20年来,由于湘江中游修建了一系列航电工程及河道采砂和航道清淤等人
2、人类活动影响,湘潭及长沙河段河床出现明显冲刷和下切。湘江航电工程的运行,坝下游河道冲刷使河槽下切作用明显,以湘潭站断面为例:将1979,1990,2000,2008年4个代表年份的湘潭站实测表明从80年代至今河床断面在不断地变化,断面底部冲刷严重,从1979年到2008年河槽中泓区域河床冲刷最多下切达到3m左右;90年代以来,湘潭断面最大冲刷下侵也接近2m,河床冲刷速度明显比70,80年代快。与上世纪90年代平均水平相比,由于湘江干流下游河床下切,湘潭站500m3 /s情况下,其水位降低1.1m以上,长沙站水位也降低0.7m。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建设的巨大需求,湘江及洞庭湖主河道上的采砂量巨大,长沙主城区外的湘江河段年采砂量达1500万,t每年用砂量1500万t。再一个原因是航道疏浚,如2008年长沙海事 局组织力量在湘江香炉州河段清淤5100m3 ,就使该段河床平均下切1m左右。
3、三峡蓄水影响。从表1可见,湘江出现最低水位的时间,除2007年外,都出现在三峡水库蓄水后期附近,再加上三峡水库蓄水影响到城陵矶断面要滞后2d左右 [4] ,湘江出现超低水位显然与三峡汛后蓄 水有一定的关系。城陵矶水位对湘水干流下游水位 维持有明显作用,湖区水位高会致使湘江干流出流慢,湘江会出现小流量、高水位的现象(如1966,1972年)。枯水期,城陵矶水位降低,会加大湘江下游河段与洞庭湖水面比降,加大流速,使湘江同流量情况下水位降低。近几年来,湘潭枯水期流量在未达历史最小的情况下,长沙水位多次在25.5m以下,与城陵矶水位偏低有一定关系。由长沙与城陵矶水位变化关系分析资料可知,在枯水情况下,湘潭流量在500m3 /s左右,城陵矶水位在22~23m时,若城陵矶水位变化1m,影响长沙水位0.2m左右。
4、经济发展,地区用水增加,地区用水对湘江水的依赖程度增加。湘江流域流经衡阳、株洲、湘潭、长沙等城市,随着湘江沿线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域用水需求逐年递增。1990年、2000年、2007年,湘 江流域总用水量分别为136,153,176亿m3 ,现在,仅长株潭城市群每天从湘江取水量都在600~700万m3,沿岸城市从湘江取用水量大量增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