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巳火 于 2016-12-21 10:53 编辑
一、何谓“二次崛起”
随着青岛入选中心城市的呼声高涨,很多坛友在为济南的发展献言献策,流露出的故乡情结,还有憋着的那股劲,特别令人感动。
近代以来,济南在开埠后实现了大发展,曲山艺海即是综合发达程度的佐证。但是进入新千年却愈发滞后,跟青岛的差距变大,还被郑州所超越。随着二王主政,希望济南重新具备全国影响力,至少不再有“大省份、小省会”的憋屈。
济南有自己的特点,看了两三页的帖子,很少提及济南相比京沪、青岛的差异性。而我回到济南,就是看重济南的比较优势。
二、重视地域的差异性
发达地域的经验不可照搬。比如,上海就是盯着美国,不少创业企业都效仿美国同类企业,但是不乏不接地气者。举两个大家熟识的例子:
1、热门的共享模式
因为缺少征信体系,性格偏内敛,对治安的顾虑等原因,Airbnb模式并不太适合国内。相比小猪短租,途家比较因地制宜,先是B2C,打下基础,再拓展C2C。
2、同样热门的电动汽车
煤电为主的能源结构并不清洁,只是转移污染;另外,在大城市开特斯拉需要很壕,不是车,而是住别墅才最方便充电(充电桩)。当然了,并不是不赞同电动车,而是需要配套同步,才能体现优越性。咱们山东人的耿直也表现在“不唯上、只唯实”。话说回来,希望会走出一条有济南特色的发展之路。
三、探索济南特色的产城融合
在这个地界,不是只关注高楼,因为只有高楼的那是鬼城;而是关心产业发展、城市建设这两大层面,高楼和新区是载体。
3小时高铁圈内,济南面临多个更强的城市,抢项目抢人才的硬刚之外,不妨想想济南自身的特色再发力。感兴趣的朋友,接着看下面。
四、济南的区域经济之一:高科技的尖端产业
没有一手的社科数据(若有业内朋友,欢迎补充),就说说微观层面我的亲身经历。说的具象一些,是希望大家能切实感受到这些城市特质和人的特质,跟济南的不同点。
1、一线:北上深朋友的各具特点
(1)北京:国字号的尖端科研。几年前,服务过一个做身份识别技术的客户(做路演)。我内心是怀疑其技术壁垒的,就问了在中科院自动化所的亲戚,他非常格物致知,问过其导师才给我详细答复。
其实,相比他所研究的医疗影像,指静脉识别不值一提。但他就是严谨,做科研是范儿。除非济南有学术带头人+研究院整体搬迁,否则醉心于专业的这群人,不愿意来二线城市。钱是第二位,对于他们,科研就是他们的存在感。
(2)上海:外企集群带动的新兴产业。有朋友曾供职于苹果的浦东研发中心,现在做AR(现实增强)+儿童教育。上海很务实+开放+重视技术,同时新商业氛围活跃(往往是跨国企业来华的第一站),新兴产业科技和商业结合更紧密,比如fintech,上海也是前沿。
(3)深圳:创新!创新!很佩服的一个前辈,原来在一家深圳科技企业负责海外市场部。转行做智能烤箱,虽然公司在北京,依然秉承了深圳企业知难而进的韧劲、强烈的创新精神。加入了通常商用烤箱才有的蒸汽功能,今年的新款还加入了摄像头(耐270℃高温)。
他说这下你可以在家自动烤串了,因为AI(人工智能+图像识别),而且还做针对这个烤箱的食谱,很多知名烘焙达人都在贡献食谱(做用户体验的闭环)。算是全球最先进的民用烤箱了,价格比进口品牌是良心价。我说你们真是烤箱界的大疆(也在深圳),他就笑笑说,继续努力哈。他是内心傲娇、但是很谦虚。这家是海尔利用自己的产业平台,孵化的创新企业,同门的还有雷神笔记本、天樽空调。
2、1.5线:苏州工业园区、成都
苏州。我不是做高科技行业的,再说说传统行业+互联网。今年专程去过一趟长三角最大的互联网装修公司(里面很多人都是金螳螂总部出来的)。其创始人说苏州的人才还是比不上京沪,对他们来说,扩张期的人才比融资还重要,准备明年就搬走。我当时比较诧异,想不到装修公司这么迫切的迁到京沪。确实,第三产业想做到极致的,还是得去一线城市,毕竟第三产业就是靠人才(虹吸现象)。
另外,IT是工业园区的支柱产之一,虽然引进了微软研究院、中科院这样的大户,但是跟张江和中关村的氛围还是没法比。创新需要中小企业集群,机制灵活、机会成本低,搞活产业。
成都。很多跨国企业的西部中心,区域上偏居一隅,虹吸不走,反而承接了很多从一线撤退或外派的人才。另外就是城市魅力,论城建重庆在西部首屈一指,但是成都的韵味是在全国首屈一指。兼顾事业和生活,非常吸引人才。
3、济南高精尖:传统优势产业+ZF引进
传统优势产业就是二机床等支柱;新兴的则是ZF主导的华东医科大+药谷等。对于处于腾笼换鸟、招商选资的一线和1.5线城市,亩均产值最高的行业已被锁定。王书记曾主政上海的松江工业园区,对此会非常了解。就像欧洲豪门的马太效应,西甲包揽了今年金球奖的前六位。美国是高科技的代言,全球最优质的智力资源在美国。全国的高科技则在京沪。
所以,一方面,济南要争取高科技,也必须争取。毕竟在大的产业布局中,权力经济的因素很大。另一方面,大家都在争,济南没有绝对优势,需要开辟新的内生的产业集群。
五、济南的区域经济之二:基础制造业升级,实现高附加
1、什么是基础制造业升级
先说个轻松的话题,我作为一个爱下厨的吃货,柏龙的啤酒、菲仕乐的锅子、铂浪高的水池是我喜欢的三大件,但是价格辣手。山东就有这种高品质的锅具厂。女士爱旅游爱shopping,在岛国买的毛巾,回国一看还是山东的(咱们是家纺大省)。
我回到济南,一方面看重山东制造业基础雄厚,而国内消费升级潜力很大。比如网易严选就是这样的定位:去中间化+去品牌溢价,比如新秀丽的代工厂直供。另一方面,成本优势。有家居同行的工厂在上海奉贤区,厂房月租5万,他们来潍坊考察,年租金不过5万,更不用说人工成本。
2、基础制造业升级的美好图景
先进制造业可以是勒沃库森的拜耳制药,但不一定都是高精尖,也可以是慕尼黑的柏龙。或者是工业领域的脚轮、五金件等等。行行出状元。
3、为什么看好山东的基础行业升级?
地域性格影响地域经济,南方更活泛,很多企二代喜欢做投资(投入产出比高),或者自己喜欢的一些领域(满足兴趣),觉得自己父辈太辛苦。但是山东人重视传承,对父辈的东西有很深的感情。中华文化强调不忘本,这一点影响可能在山东最深厚。匠人精神就是追求一种情结,咱们山东人就有这股子的轴劲儿。突然想到了传承200多年的月桂冠清酒,很平实,但那种铺面而来的底蕴,无比震撼。
可喜的是,我接触过的一些接班人,都是自驱动,真正的把家族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比如养殖和农牧加工,还有做化工的,初期扎根并熟悉一线真的挺苦。代际之间是动态发展的,青出于蓝胜于蓝。二代三代们有新思维,也有愿意创新,把家族事业发扬光大。经七纬一的这家店,十多年来路过N多遍。第一次去吃是因为开了新店。
说实话,口味未必讨我所喜,但我能感受到继承人创新这家店的酝酿和用心,以及对产品发自内心的挚爱。曾跟黄太吉的投资人聊过,对其煎饼果子也就呵呵一笑,雕爷牛腩、伏牛堂等互联网旗号的店,都不过如此,很油很浮躁。而继承人则是走心的。
山东这类企业的基数很大,如果有文创孵化机构的助力转型或做大OBM,我相信会有很多冒尖的产品。就像台湾农品的代表,掌声鼓粒和东方美人茶。必须得有山东的底蕴,济南就是做这件事的中心,然后通过济南走向全国。就像从济南茶楼唱戏唱得好了,再进京。
六、济南的区域经济之三: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
这部分了解有限,主观的说下。A、次顶尖科技:山东已有该行业基础,或者承接一线城市的转移、国外新技术的首次引进;B、产业需求巨大、或者升级空间大;C、山东和周边本身也是该行业的大市场。比如山东是农业大省,大农业中的农机农具、品种选育、设施农业等品类的升级,现代农业的需求非常大(联想和网易都在养猪,生鲜是超级行业)。
山东也是工业大省,工业机械、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造就更多的类似博山水泵的隐形冠军。这些产业很适合山东人的性格。中标福特生产线之后,张志刚说:“我们没什么诀窍,就是干……二机床不搞房地产、不搞金融,就是踏踏实实做好机床。”看到报道后,倍感亲切和自豪。
七、城市硬环境:天际线or风景线
1、济南不必太执迷于高楼
黄山归来不看岳,(中国之内)上海之外不看楼(现代大楼)。作为高楼迷,虽然多次去过杭州的钱江新城、苏州的工业园区CBD,两地最吸引我的还是西湖、园林。作为历史名城的济南,给外地人最大印象应该也是三大名胜;对于本地人,高楼多少也无所谓,棚户区改造、老小区翻新更重要。就像大学之大,不在于高楼,而在于名师和学术氛围,有龙则灵。
2、济南高楼少的先天原因
高楼不是ZF主导建设,而更多的是做好规划。建高楼应是市场驱动,是经济发展内生需求。王书记曾主政黄浦区,对亿元大楼会非常熟悉(一座写字楼的纳税过亿)。第三产业越发达,写字楼才越多。高档写字楼需求量,更多取决于金融、咨询、法律、总部经济等轻资产、高利润率、且注重面子的公司。
3、恶补城市基建更重要
人口重量和人均产值决定了私家车保有量,济南已经超过太多了,正是因为前几任没能够没有知难而进修地铁,因为“补课”才有了现在的阵痛期。三条郊区线已经启动,二环快速路明年也就建成了。这是比建高楼更关系到民生的。
以及绿化、公建,提升城市友好度。这相比修快速路,投入小,提高效果更明显。上世纪前半叶,文人墨客们眼中的济南,肯定是山清水秀,绿化覆盖高的城市。真的很难想象北园大街是一片片湿地公园的景象。
八、人文软环境:或是济南的最大魅力所在(山水之城的灵气)
1、重识民风,因材施教
济南人的文化根性太强,可顺不可逆。现代商业社会的语境中,上进心不强、偏于保守是有些否定的词汇。但更难得的是古道心肠,热情直爽,知足悠然。节奏不是那么快,物价不是这么高,随着环境慢慢的改善,5-8年之后的济南会宜居一些。不过,是不是少了点什么调味剂?
2、民间重现“曲山艺海+X”的可能性
济南的文娱资源很丰富,比地级市的高校多、大型企事业单位多、社区文艺团队多;相比一线城市工作不太忙,闲暇时间多,也有逸致去听去看。
另外济南非常尊重和崇尚知识,这就是文化氛围。看到过品聚书吧的读书分享会。而且有顶尖学术支持(比如文史哲杂志)。以及兴起各种知识分享,类似线下版的知乎LIVE。
3、民风适合“不虚无、不浮夸、不虚荣”的真文艺
上海的展览和演出非常多,跟朋友去看,看不懂我就沉默作罢。上海流行日剧,代表了亚文化程度高(日剧比较超前,对主流的题材已经脱敏)。而济南更随性更真实,不喜欢就是不喜欢,适合孕育最普世的现实主义文艺。每个舞台就是一个的直播平台,这些PGC内容更适合辐射全国。希望济南成为全国社区文化的IP,成为当年曲山艺海的升级版。
4、文娱+熟人社区,或是济南最大的城市魅力
基于一起听歌听戏,兴趣活动组成的社群(摄影、骑行、烘焙等),可以形成一个或多个楼盘内的熟人社会。即便是新济南人,也多是来自省内,文化认同感高度一致。
在家属院之后的商品房时代,我认为这是社区营造的最高境界。虽然上海是社区营造的前沿,但是我认为济南在全国的基础,无出其右。
一线城市太忙碌,且流动人口多,彼此设防;流动快,还没融入社区。与其他二线城市相比,济南的经济发达程度、民风对于熟人社会适合程度,两项相加之和可能最高。
九、一文茶的设想
顺利的话,我准备两年内完成网格化布局(主城区十五家连锁店),每家店都可准备100-200平米的集中面积,且80%时间都闲置,这就是社区舞台,演艺和讲座皆可。当年香港有一文鸡,如今济南有一文茶。像茶馆一样喝茶喝咖啡。产地直供的茶,100块一斤的品质就挺不错了,一杯茶5g(一钱),零溢价只卖1元。
【接下文】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
10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