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glm1234

[他山之石] 苏州博物馆,值得南昌建筑设计借鉴的佳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2 11:36: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2 11:36: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甘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2 11:38: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甘肃博物馆镇馆之宝,国家旅游业的标致。。。马踏飞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2 12: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andyou 发表于 2018-3-2 09:08
说了这么多,就是没说设计费是多少。南昌的江西文化中心要是有请的起贝聿铭之类的名家设计预算,也可以做出 ...

就看用不用心,还是相关部门只是应付了事交个差。像这种地域文化符号般的公共建筑理应请国内外建筑设计大师操刀,拿出足够的诚意,人家未必会给你计较设计费。大家可以看看安徽绩溪博物馆,去过的都知道这个博物馆不会输给新苏州博物馆,一个小县城都可以做到,堂堂一个省会不可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 13: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2 13:57:43 | 显示全部楼层
绩溪博物馆确实很棒,部院李兴钢的力作,江西省博是什么样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2 14: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候很棒的建筑不是正规招投标能选出来的,因为招投标的建筑得稳,不能犯错,太有个性会被评委直接刷掉,结果肯定是中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2 14: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要走招标程序就邀请招标,邀请几个大师去做,或者直接委托,老贝苏博不委托他肯定不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 14: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博物馆是把当地文化和历史装进去的建筑。
比如苏州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有吴王夫差、有小桥流水人家、有吴侬软语、有中国最经典和传神的园林,有粉墙黛瓦的马头墙、有“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哪,啊水下有红菱哪”。
可是,南昌有什么文化和历史呢?
南昌起义、南昌起义,还是南昌起义。
南昌把自己定位和刻画得太浓厚了,以至于自己的底色文化,已经被淹没了。
在全国,你问任何一个人,几乎,除了知道南昌有南昌起义,还知道南昌什么?甚至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就在南昌。
这个值得江西和南昌文化部门好好反省和反思。
广州有广州起义,湖南有秋收起义、湘南起义等,更是红色革命根据地最多的省份之一,可是从来没有一个省份和城市,如此把红色文化看得如此的重,以至于原来的本色文化受到冲击。
不是说红色文化不重要,更不是说红色文化不是南昌的经典代表文化,而是说,南昌太过看重红色文化,确实有些忽视了自己的本色底子的汉文化。以至于南昌在人们心目中,除了南昌起义,再也找不到任何文化符号和标签了。
所以,未来,南昌除了继续建设和弘扬好红色文化外,其他的底色文化,也应该好好挖掘保护和发扬光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 14: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棵700年的古槐,是我学生时代日日要驻留和仰望的地方。三十年后,那座满载亲切温馨记忆的政府大院,居然被改建成了一座令世人惊羡的博物馆。
胡适这句“随遇而安因树为屋,会心不远开门见山。”最好地诠释了这里的设计理念。
漫游家,心随自然
绩溪,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西枕黄山,东倚天目山,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绩溪的古县衙(后为县政府所在)一直是城镇中心,如今变成了一座博物馆。
这一建筑整体颇具徽派风格,保留了粉墙黛瓦,屋顶有意模拟连绵起伏的群山,并与远处的山峦相呼应。为了保留其中的树木景观,还在中间穿插了多个庭院、天井和街巷,犹如走进一座徽州古镇。
经历了4年的辛苦建造,博物馆于2013年底竣工开放。主持设计的建筑师李兴钢有一次陪同友人参观,发现馆内挂出了绩溪著名文人胡适的亲笔手书对联:“随遇而安因树为屋,会心不远开门见山 ”,恰好与他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
胡适手书对联现展出于李兴钢设计建造的绩溪博物馆内
绩溪博物馆两个最重要的设计做法,一个是“折顶拟山”,一个是“留树作庭”。
“拟山”是让整个屋面连成一体,好像一片起伏的山脉,并跟远处古镇周边的自然山脉相互呼应。
“留树”,在设计最开始的时候,精心地把每一棵树的位置、大小都测绘出来,有树的地方都留空作景,而图中这棵700年古槐更是拥有一个“独木”庭院。
这些因为树而作出的庭院街巷,跟周边传统的民居院落,存在一种同构共存的关系。它们不仅为博物馆的参观者服务,这里平时也对绩溪市民开放,成为他们的城市客厅。
在室内,李兴钢采用了开放的空间做法,把构成外部屋面的三角屋架,直接排列并暴露在室内空间里面。它们既与连续起伏的屋面形态对应,又在博物馆内形成一种特别的形式感。
还有很多用于通风采光的竖高天井。
李兴钢受清版《清明上河图》中的山石画法启发,做出了这个片石假山。山体形态则源于明代《素园石谱》中的“永州石”。池壁、山墙未来将长满青苔,绿池、树木、平台跟几何形式的假山延伸为一体。
李兴钢把屋面的瓦作延伸到垂直的墙面上,仿佛屋面和墙面成为一体,会造成一种有趣的透视错觉,犹如身处画面之中。这其中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做法,把板瓦打孔,用木钉固定在轻钢龙骨上,从下至上依次覆盖,最后才能够构造成型。
博物馆的白色粉墙采用了水波纹效果的质感涂料,它们可以跟池中的真水,映衬屋顶之山和片石假山,制造出层次和景深。
在绩溪博物馆这样一个完全当代的城市博物馆里面,人们仍然可以体验到跟他们以前生活记忆和传统的一种密切的关联,这是因为那些久已存在的山水、树木,成为了一种见证和媒介,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 14: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绩溪博物馆藏匿于宣城市绩溪县旧城北部,馆址原为老县政府旧址,同时也是明清两代老县衙遗址所在地, 是一座融学术性、知识性、文化性和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地方历史文化综合博物馆。
绩溪县博物馆于2010年动工建设,2013年11月正式开馆。其设计者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国际知名的建筑设计大师——李兴钢。
博物馆以绩溪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基本内容,以秀美的自然山水为基本背景,功能完备、设施齐全、布局有序、富有鲜明的绩溪地方特色,并集旅游观光、文化展示、珍品收藏、文物研究和交流为一体,是市民和游人全面了解、生动体验绩溪历史文化的重要基地。
整个博物馆的建筑覆盖在一个连续的屋面之下,起伏的屋面轮廓和肌理仿佛绩溪周边山形水系,是“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的“绩溪之形”的充分演绎和展现。待周边区域修整“改徽”完成,古城风貌得以恢复后,建筑将与整个城市形态更加自然地融为一体。
这一建筑整体颇具徽派风格,保留了粉墙黛瓦,屋顶有意模拟连绵起伏的群山,并与远处的山峦相呼应。为尽可能保留用地内的现状树木(特别是用地西北部一株700年树龄的古槐),建筑的整体布局中设置了多个庭院、天井和街巷,既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也是徽派建筑空间布局的重释。
建筑南侧设内向型主庭院——“明堂”,符合徽派民居的典型布局特征,同时也符合中国传统的“聚拢风水之气”的理念;主入口正对方位设置一组被抽象化的“假山”。围绕大门、“明堂”、水面有对市民开放的、立体的“观赏流线”,将游客引至建筑东南角的观景台”,俯瞰建筑的屋面、庭院和秀美的远山。
规律性组合布置的三角屋架单元,其坡度源自当地建筑,并适应连续起伏的屋面形态;在适当采用当地传统建筑技术的同时,以灵活的方式使用砖、瓦等当地常见的建筑材料,并尝试使之呈现出当代感。
绩溪博物馆占地利之优,得人和之势,馆藏丰富,囊括了众多名人字画、历史文献、宗族谱牒以及绩溪三雕、容像、陶瓷、徽墨、古籍图书等文物珍品。
在这样一个完全当代的城市博物馆里面,人们仍然可以体验到跟他们以前生活记忆和传统的一种密切的关联,这是因为那些久已存在的山水、树木,成为了一种见证和媒介,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起来。—— 李兴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2 14:51: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版块真是听风就是雨。平时都没有人提这个省博的事,一旦有人拿个样板来比,就群情激昂。令人发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 21: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akg 发表于 2018-3-2 14:51
本版块真是听风就是雨。平时都没有人提这个省博的事,一旦有人拿个样板来比,就群情激昂。令人发笑。

江西省新博物馆确实不如苏州和绩溪的博物馆设计的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2 21:36:13 | 显示全部楼层
glm1234 发表于 2018-3-2 21:15
江西省新博物馆确实不如苏州和绩溪的博物馆设计的好

你发这个确实马后炮了,都开始装修了,看了海昏侯博物馆的设计并不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2 21: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glm1234 发表于 2018-3-2 14:02
博物馆是把当地文化和历史装进去的建筑。
比如苏州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有吴王夫差、有小桥流水人家、有吴 ...

是的 说句不好听的 要是改换代之后谁还会提这些 南昌以前的教训还不够吗 而文化却是永恒的世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5-5 21:39 , Processed in 0.085761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