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2953|回复: 11

[历史文化] 【千年古镇伯延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14 03:12:21 | |阅读模式
2.1历史沿革
伯延建村于北宋元祐年间,因村形如大雁,故名伯雁,后将“雁”写作“延”。初始几户人家迁居此地,垦田稼穑,后人丁陆续迁入,繁衍生息,明、清时逐步发展成为集镇,为武安八小镇之一。清乾隆年间,伯延人大批外出经商,出现了房、徐、朱、程、翟等富商巨贾,大兴土木,营造房舍,颇具影响。
解放以前,伯延属河南省武安县。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伯延随武安县由河南省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1953年建伯延乡,1958年属曙光公社,1961年分建伯延公社,1984年改镇。1996年庄晏乡并入伯延镇相沿至今。



2.2历史文化资源
片区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历史建筑独具一格。古镇内重要的建筑及遗址主要包括公共建筑(胡爷庙、关帝庙遗址、魁星楼遗址、丁字阁、黑阁、建设街南关帝庙、建设街北关帝庙、玉皇庙、菩萨奶奶庙、白龙庙、菩萨庙、边区政府旧址);民居宅园(房家庄园、房家花园、徐家庄园、高树勋旧居、徐树斌宅院、徐文翰宅院、翟清泉宅院);历史街巷(徐家街、清泉街、上万街、下万街、刘窝街、半壁街、前街、后街);古桥梁(大石桥、小石桥);碑刻(晚丰记碑)等。

2.3文化特色
伯延镇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形成了建筑文化、商帮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戏曲文化等文化类型。

2.3.1建筑文化
伯延商人在清末民初时达到鼎盛,伯延建筑的时代大都集中在这一时期。因此,伯延历史建筑集中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特征。例如,门楼大都为歇山门楼;门窗上有砖雕或木雕,门左右有石雕;门上匾额大都以崇尚节俭、明德修身为主题,如“勤补拙,俭养廉”、“忠信”、“孝悌”、“勿自欺”、“勿忘贫”等,以及“三多九如”等吉祥用语。
以武安伯延民居建筑艺术为代表的冀南民居建筑工艺也已列入邯郸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3.2商帮文化
在商帮文化中,伯延“药材帮、绸缎帮”发展规模最大,社会影响力最强,有史称,其可与晋商“比肩”。清乾隆年间,大批伯延人外出经商,号铺遍布全国各地,大都以药材为主,兼营丝绸诸货,颇为兴隆。鼎盛时期,店铺达1950家,从业人数25000多人,垄断北方诸省之药店。清朝道光至民国年间,伯延曾设二等邮局,以应付全国各地汇往伯延的银两。
在近百年的经商历史中,伯延不乏富商大贾、开明绅士,房锦云为其中的典型代表。1912年,他结识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孙为他赠送“敦厚乡邻”门匾;1918年,他捐巨资修缮北大红楼,北大校长蔡元培亲书“育我菁莪”匾额,赠与他当时创办的伯延尚德小学。
2.3.3红色文化
伯延镇是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代以来,关系中国革命和发展进程的多个重要历史事件,都发生在此地。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英雄武伦佩(本镇龙泉村人),曾任八路军冀豫边游击大队长,在解放武安城的战役中英勇牺牲,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为其纪念碑题词,八路军一二九师撰纪念碑记。
解放战争初期,著名爱国将领高树勋在平汉战场起义后,赴伯延改编为民主建国军。毛泽东、朱德等致电祝贺,并为其部队番号亲自定名。电影《邯郸起义》曾在伯延进行外景拍摄。
1945年12月至1946年1月,晋冀鲁豫中央局、军区、边区政府驻扎伯延镇。杨秀峰、薄一波等边区政府领导在这里居住。
建国后的1961年5月3日至6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总理亲临伯延。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到集体大食堂的严重弊端后,于5月7日凌晨3时,用电话向毛主席汇报,并提出了解散集体大食堂的建议,之后不久,全国取消了大食堂,改变了中国农村的历史走向。【大食堂从河南信阳开始发源到河北武安结束】
2.3.4农耕文化
伯延先人艰苦创业的经历,养成了伯延人艰苦朴素、亦商亦农的思想观念,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传统农具、传统饮食和农副产品加工艺术等。如:制作豆腐、粉皮、粉条、织布等传统农副产品加工艺术;石碾、石磨、碌碡、犁、耧、锄、耙等传统工具;伯延三道饭、伯延卤肉、锅盔夹肉、饼卷驴肉、伯延拉面等传统饮食。
2.3.5戏曲文化
武安有两个地方剧种起源于伯延,一个是平调,一个是落子,两个剧种常同团、同台演出,又被誉为“两开箱”,全国罕见。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国后期和解放之初的一段时间内,平调和落子达到鼎盛时期,伯延镇村村有平调落子剧团,现在仍有庄晏等3个村的业余剧团坚持演出,为两个地方戏的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
2.4历史文化价值
伯延古镇历史文化悠久,风貌完整,格局完备,是武安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镇。古镇凝聚了五大文化:以冀南民居为特色的建筑文化,以药商、绸缎商为代表的商帮文化,以周恩来总理到伯延调研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传统农业技艺与产品为代表的农耕文化,以及以武安平调、落子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伯延古镇集中体现了武安文化的精髓与精神,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https://v.qq.com/x/page/a0530j9260z.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8-8-14 03:13:18 |
本帖最后由 两醉清风 于 2018-8-14 08:40 编辑

序号
名称
地址
类型
年代
[size=9.0000pt]01
[size=9.0000pt]先进街110113号院
[size=9.0000pt]伯延镇先进街北
[size=9.0000pt]民居
[size=9.0000pt]清
[size=9.0000pt]02
[size=9.0000pt]先进街111112号院
[size=9.0000pt]伯延镇先进街北
[size=9.0000pt]民居
[size=9.0000pt]清
[size=9.0000pt]03
[size=9.0000pt]先进街6162号院
[size=9.0000pt]伯延镇先进街北
[size=9.0000pt]民居
[size=9.0000pt]清
[size=9.0000pt]04
[size=9.0000pt]先进街58号宅
[size=9.0000pt]伯延镇先进街北
[size=9.0000pt]民居
[size=9.0000pt]清
[size=9.0000pt]05
[size=9.0000pt]先进街5455号院
[size=9.0000pt]伯延镇先进街西北
[size=9.0000pt]民居
[size=9.0000pt]清
[size=9.0000pt]06
[size=9.0000pt]先进街83号院
[size=9.0000pt]伯延镇先进街中
[size=9.0000pt]民居
[size=9.0000pt]民国
[size=9.0000pt]07
[size=9.0000pt]先进街86号院
[size=9.0000pt]伯延镇先进街中
[size=9.0000pt]民居
[size=9.0000pt]清
[size=9.0000pt]08
[size=9.0000pt]先进街88号院
[size=9.0000pt]伯延镇先进街西南
[size=9.0000pt]民居
[size=9.0000pt]清
[size=9.0000pt]09
[size=9.0000pt]先进街96号院
[size=9.0000pt]伯延镇先进街中
[size=9.0000pt]民居
[size=9.0000pt]清
[size=9.0000pt]10
[size=9.0000pt]先进街107号宅
[size=9.0000pt]伯延镇先进街中
[size=9.0000pt]民居
[size=9.0000pt]清
[size=9.0000pt]11
[size=9.0000pt]先进街175
[size=9.0000pt]伯延镇先进街中
[size=9.0000pt]民居
[size=9.0000pt]清
[size=9.0000pt]12
[size=9.0000pt]先进街156号宅
[size=9.0000pt]伯延镇先进街中
[size=9.0000pt]民居
[size=9.0000pt]清
[size=9.0000pt]13
[size=9.0000pt]先进街155号院
[size=9.0000pt]伯延镇先进街中
[size=9.0000pt]民居
[size=9.0000pt]清
[size=9.0000pt]14
[size=9.0000pt]先进街125号宅
[size=9.0000pt]伯延镇先进街中
[size=9.0000pt]民居
[size=9.0000pt]清
[size=9.0000pt]15
[size=9.0000pt]先进街122号院
[size=9.0000pt]伯延镇先进街中
[size=9.0000pt]民居
[size=9.0000pt]清
[size=9.0000pt]16
[size=9.0000pt]先进街193号院
[size=9.0000pt]伯延镇先锋街中
[size=9.0000pt]民居
[size=9.0000pt]清
[size=9.0000pt]17
[size=9.0000pt]先锋街197号宅
[size=9.0000pt]伯延镇先锋街中
[size=9.0000pt]民居
[size=9.0000pt]民国
[size=9.0000pt]18
[size=9.0000pt]先锋街190191192号院
[size=9.0000pt]伯延镇先锋街中
[size=9.0000pt]民居
[size=9.0000pt]民国
[size=9.0000pt]19
[size=9.0000pt]先锋街261号院
[size=9.0000pt]伯延镇先锋街东南
[size=9.0000pt]民居
[size=9.0000pt]清
[size=9.0000pt]20
[size=9.0000pt]和平街71号院
[size=9.0000pt]伯延镇和平街北
[size=9.0000pt]民居
[size=9.0000pt]民国
[size=9.0000pt]21
[size=9.0000pt]和平街63号院
[size=9.0000pt]伯延镇和平街北
[size=9.0000pt]民居
[size=9.0000pt]清
[size=9.0000pt]22
[size=9.0000pt]大、小石拱桥
[size=9.0000pt]伯延镇建设街西和平街东交界处
[size=9.0000pt]桥梁
[size=9.0000pt]清
[size=9.0000pt]23
[size=9.0000pt]建设街27号宅
[size=9.0000pt]伯延镇建设街南
[size=9.0000pt]民居
[size=9.0000pt]民国
[size=9.0000pt]24
[size=9.0000pt]建设街100号宅
[size=9.0000pt]伯延镇建设街东
[size=9.0000pt]民居
[size=9.0000pt]民国
[size=9.0000pt]25
[size=9.0000pt]建设街106号院
[size=9.0000pt]伯延镇建设街东
[size=9.0000pt]民居
[size=9.0000pt]民国
[size=9.0000pt]26
[size=9.0000pt]建设街109号宅
[size=9.0000pt]伯延镇建设街东
[size=9.0000pt]民居
[size=9.0000pt]民国
[size=9.0000pt]27
[size=9.0000pt]胜利街249号院
[size=9.0000pt]伯延镇胜利街中
[size=9.0000pt]民居
[size=9.0000pt]民国
[size=9.0000pt]28
[size=9.0000pt]胜利街66号宅
[size=9.0000pt]伯延镇胜利街南
[size=9.0000pt]民居
[size=9.0000pt]民国
[size=9.0000pt]29
[size=9.0000pt]胜利街9号东门楼
[size=9.0000pt]伯延镇胜利街西
[size=9.0000pt]古巷门楼
[size=9.0000pt]清
[size=9.0000pt]30
[size=9.0000pt]建设街3号门楼
[size=9.0000pt]伯延镇建设街南
[size=9.0000pt]民居门楼
[size=9.0000pt]民国
[size=9.0000pt]31
[size=9.0000pt]建设街525354号院
[size=9.0000pt]伯延镇建设街南
[size=9.0000pt]民居
[size=9.0000pt]民国
[size=9.0000pt]32
[size=9.0000pt]建设街44号宅
[size=9.0000pt]伯延镇建设街南
[size=9.0000pt]民居
[size=9.0000pt]民国
[size=9.0000pt]33
[size=9.0000pt]建设街73号院
[size=9.0000pt]伯延镇建设街中
[size=9.0000pt]民居
[size=9.0000pt]民国
[size=9.0000pt]34
[size=9.0000pt]建设街66号宅
[size=9.0000pt]伯延镇建设街西
[size=9.0000pt]民居
[size=9.0000pt]民国
[size=9.0000pt]35
[size=9.0000pt]清泉街阁
[size=9.0000pt]伯延镇先进街村中
[size=9.0000pt]公用设施
[size=9.0000pt]清
[size=9.0000pt]36
[size=9.0000pt]上万街阁
[size=9.0000pt]伯延镇先进街中
[size=9.0000pt]公用设施
[size=9.0000pt]清
[size=9.0000pt]37
[size=9.0000pt]文昌阁
[size=9.0000pt]伯延镇元宝坑东北
[size=9.0000pt]公用设施
[size=9.0000pt]清


 楼主| 发表于 2018-8-14 03:15:19 |
10.6.1千间巨宅——房家庄园
房家庄园位于城区南10公里伯延先进街南街,建于清末明初,也是武安保存较完整、规模较大的庄园之一。据碑文记载(北响堂寺捐资碑):房家先祖房清在明弘治十七年从清河县迁武安伯延。当时属一般富户,直到房家第十二世房五成时(清乾隆年间),经商后才成为有名的富户,19实际末达到鼎盛时期。其主要生意是经验绸缎、药材和山货,生意遍布全国各地,河南的开封、郑州、周口,山西、陕西、甘肃和关东、大漠深处等地均有房家的生意。尤其是药材,成为关东帮诸药商之首,为房家的主要财源。房家发达以后才开始筹建庄园,从清代后期开始兴建,知道民国二十九年逐步完善方成规模。
庄园坐东面西,平面呈品字形建筑布局,中间有4条通道,有东房家古道、西房家古道、北房家古道和南房家古道,共有44座院落,计有房屋千余间,有平房、楼房、夹壁墙、地下密室和暗道,规模宏大,布局独特,结构复杂。
由于时代变迁,庄园大部分建筑已残损和改建,现保存较完整的有南房家古道等建筑。
南房家古道也称“大古道”,坐东面西,有一条过道和3座院落组成,是房家庄园建筑精华所在。
南房家古道占地面积仅为房家庄园十分之一,但其建筑形式和结构布局在整个房家庄园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比较讲究的建筑。
西大门有前后两个大门,前大门仅为一座牌坊式结构,砖砌圆拱券,拱券大门之上是砖砌三角形护墙。
前大门往后4-5米为后大门,面阔1间,进深1间,砖、石、木结构单层建筑。正面砖砌圆拱券,券脸内砖浮雕夔龙、如意、荷花、麒麟送子、人物等图案,券脸上侧为砖雕长方形匾额一方。匾额四周施祥云浮雕,中间阳刻“止于至善”四个楷书大字,大门上槛之上用圆弧形木板,板上浅雕双凤朝阳图案。门两侧墙垛为砖石结构,为砖砌方形门垛,下为石质须弥座3层,一层上下叠涩各3层,中间束腰部分浮雕人物图案,右侧正面雕菩萨骑狮,左侧雕双狮滚绣球,内侧雕松、竹、梅、人物图案,左侧图案残损。三层各施叠涩3层。大门后面也施砖砌圆拱券,券脸用一丁一卧砖砌。匾额上阳刻“敦厚义礼”4字,现残。进入大门后是一条长达20余米、宽2.7米的通道,就是大古道。
大古道尽头东墙施石质影壁一座,通高5.35米,宽2.7米,硬山顶式建筑,通体青石,顶部施正脊一道,雕饰缠枝莲花,两端雕吻,瓦垄、檐椽、飞椽各16根,檐椽为圆椽,飞椽用方形带卷刹,斗栱4朵,前出麻叶头,檩垫板上浮雕戏剧人物。立卧枋上浅雕人物图案3组,前后出垂柱4根,垂柱之间用牙子雕刻孔雀、牡丹等图案。壁心左右两侧外雕缠枝莲花,内雕八仙图案,上雕宝瓶,下雕狮。壁心左右两侧外雕缠枝莲花,内雕八仙图案,上雕宝瓶,下雕狮。壁心左右两侧外雕缠枝莲花,内雕八景图上,上雕宝瓶,下雕狮。壁心浮雕福、禄、寿三星、松树等图案。松树上侧,留有两个圆孔,直径约5-6厘米左右。影壁后为暗室,此孔位瞭望及防御时的枪眼。影壁底部施罗汉腿,腿上写“渔樵耕读”四字。整个影壁浮雕人物十多个。
古道南墙并排有东、西两座大院。西院为一进二布局,平面呈长方形,长27米,宽16米,建筑面积432平方米。大门居中,坐南面北,面阔1间,进深1间,砖、石、木结构,门前施硬山顶式门楼,用脊兽构件。檐檩下施斗栱3朵,立卧枋、木制板门、三方板、两侧用拐头石质门墩,门墩正面浮雕莲花,台阶5级。门两侧上端用砖石墀头,墀头上浮雕狮、蝙蝠图案。
大门里口施悬山顶式抱厦门楼,面阔1间,进深1间,木结构,单坡双步梁,檐柱两根,青石柱础。
北屋4间,大门左右各两间,均为砖、木结构,平方单层建筑,前墙均为砖墙,分别为1门1窗。山墙和后墙也为砖墙,梁架结构梁、檩、椽三搭,巴砖顶,前流水,倾斜5度。
距北屋约2米,又建一座二门,大门居中,两侧墙壁上正面各施一道影壁,影壁上砖雕松树等图案,进入二门就到了正院。
正院由东、西和南屋组成。原来均为双层楼建筑,现除东屋外,西屋和南屋均拆除改为单层建筑。
东屋面阔5间、进深1间,转、石、木结构,平方双层楼房建筑。前墙砖墙,底层1门4窗,均为长方形,木制过木。窗棂用寿字格。上层前墙5窗,圆拱券行制,窗棂用寿字格。檐部出4层冰盘檐。梁架结构均为梁、檩、椽三搭,檩下施随檩枋,巴砖顶,前流水,倾斜5度。
西屋面阔5间,进深1间,砖、石、木结构,平方单层建筑,前墙1门4窗,门居中,长方形门窗,木制过木。梁架结构也为梁、檩、椽三搭,巴砖顶。
南屋面阔5间,进深1间,砖、石、木结构,平房单层建筑。门居中,明间前墙向外出包厦门楼。门楼面阔1间,进深1间,悬山顶式单坡建筑,檐柱两根,青石柱础,柱础形制须弥座3层,上层圆鼓形,中间束腰部分浮雕石狮等。下层正方形,四角施罗汉腿。前施月台,条石压边。中间置5台阶,垂带踏跺。内部结构,两梢间各向外甩出1出,形成五间两甩袖,顶部施梁、檩、椽三搭,巴砖顶。
西院大门外口迎面(北墙)上施砖雕影壁一座,硬山顶式,脊饰缠枝莲花,壁心四周砖雕莲花,双凤等图案,下端两侧砖雕罗汉腿。下为浮雕“猫碟同春”,寓意耄耋高寿。立卧枋施彩绘,图案为“曹冲称象”,两侧为“三娘教子”。门楼上端两侧墀头砖雕鲤鱼,含义为“鲤鱼跳龙门”。
东院由上下院两部分组成,平面长方形,长31米,宽16米,建筑面积496平方米。大门居中,面阔1间,进深1间,门前为硬山顶式门楼建筑,用檐椽、飞椽、脊、兽构件,木制板门,门前施5台阶。
下院由北、东、西屋组成。北屋即临街房,面阔4间,大门左右各2间,进深1间,砖石木结构,平房单层建筑,前墙分别为1门1窗,檐部出4层冰盘檐,后墙(临街墙)檐部也施4层冰盘檐,梁架结构,梁、檩、椽,巴砖顶,前后流水。
东屋面阔3间,进深1间,砖、室、木结构,平房单层建筑,前墙砖墙1门2窗,长方形。檐部施海青式房檐,正脊一道,脊饰缠枝莲花,两端施兽,筒瓦坐中,施板瓦42垄,仿木圆椽、飞椽,各42根。后墙和两山墙也为砖墙,梁架结构梁、檩、椽三搭,檩下施随檩枋,巴砖顶,前流水,倾斜5度。西屋形制同东屋。
上三级台阶进入上院。上院由东、西、南组成。
东屋、西屋均为面阔4间,进深1间,砖、石、木结构,平房单层,前墙1门3窗,长方形形制,窗棂上透雕松、竹、凤凰、仙鹤等图案。檐部施海青式结构,正脊一道,缠枝莲花,两端施兽,仿木砖雕檐椽、飞椽、檩垫板下施斗栱4朵,1斗2升异形栱,栱上透雕人物图案,梁头前出蚂蚱头。立卧枋,外出垂柱4根,垂柱之间雕刻夔龙。
南屋面阔5间,进深1间,前墙大门原为悬山顶式抱厦,现已改建成现代建筑。东院大门外北墙上施砖制影壁一座,硬山顶式,用脊兽构件,上端两侧用砖雕墀头,壁心上下施缠枝莲花,壁心为素面,中间一个福字。
古道北侧有两个院,西侧小院原为房家仆人居住,现已坍塌。东侧院现在保存基本完整,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此院称文化楼,是房家藏书及读书的地方。原建筑大部分为二层楼房建筑,现除后院有3间北楼,前院存5间东楼外,其余已建成单层平房。大门位于西南。门上端有砖制长方形匾额一方,匾内阳刻“翰墨林”3字。
房家庄园的建筑、规模布局、雕刻艺术等在武安可谓首屈一指,代表了当时民式建筑的最高水平,其雕刻艺术相当精美,为研究清代至民国时期武安的民居、民风、民俗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楼主| 发表于 2018-8-14 03:15:40 |
10.6.2“九门相照”——徐家庄园
徐家庄园位于城区南10公里伯延镇伯延先进街,建于清末民初,现为武安保存较完整、规模较大的庄园之一。
伯延徐家,明弘治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武安,先迁徐家坡,后到伯延落户。开始并不富裕,直到清中叶徐相时才开始发迹。清末开始建造徐家庄园,经多年续建、扩展,都民国初期渐成规模,从现在的伯延村先进街元宝坑往西为徐家街,均属徐家房产。
徐家人口甚多,分支很多,此庄园主人徐敬修仅是其中一支。徐敬修清嘉庆初年即为经商名人,主要经营药材、丝绸等生意,商号遍布全国各地,清道光九年成为伯延一带首富,随后筹备建造庄园。其先后到北京等地请人设计图纸,按照北京某大院样式进行建设,数年以后工程方逐渐完善。
1961年5月,周恩来总理视察伯延时,曾在此召开座谈会,了解社情民意,随后电话向毛主席汇报有关情况,之后不久,全国解散大食堂。
庄园坐北面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正面原有3个大门成一字形排开。中间大门圆拱券(后为马道),东、西两侧大门分别为硬山顶式门楼。西侧大院后(西北面)有后大门、地下室。东大门里的院落现已改建为现代建筑。
西侧大院为庄园的主要建筑,南北中轴线布局,大门居中,由4个院落组成。从大街门向里4个院落九门贯通,古称“九门相照”。中间大门后为马道,可通后院,三院和四院东侧分别有一个小偏院,为徐家佣人等所住。整个大院共有房屋99间,除第四院为二层楼外,其余均为单层平房,砖、石、木结构。
第一院,即临街院,由南、东、西、北屋组成。
南屋(临街房)5间。大门居中,面阔1间,进深1间,砖、石、木结构,门前出硬山顶式门楼建筑,檐椽、飞椽各12根,檐下斗栱2朵,异形栱,前出蚂蚱头。木制板门两扇,石质门墩,门墩正面线雕狮子,大门下施台阶9级。大门里口施悬山顶式出抱厦,单坡双步梁,檐檩下用檐柱2根,青石柱础,檐柱之间施板门4扇。
大门左右房各2间,均面阔1间,进深1间,砖、石、木结构,平房单层建筑。前墙砖墙,檐部出4层冰盘檐。梁架结构梁、檩、椽3搭,檩下施随檩枋。平房前流水,倾斜5度。
东、西屋均为4间,两座建筑均为上3间,下1间,进深1间,砖、石、木结构,单层建筑。前墙分别为1门2窗和1门,窗棂上半部施透雕花鸟图案,下为万字不到头窗棂,木制过木,前檐施仿古布瓦前檐。
北屋即前过厅,和东、西屋之间距离2米。面阔5间(长14米),进深2间(宽6米),建筑面积84平方米。转、石、木结构,平房单层建筑。明间和两次间前墙出4层冰盘檐。门居中为硬山门楼,用脊兽构件,檐上瓦10垄。前墙1门4窗,门前施月台,青石压边,台阶中间施5台阶,垂带踏跺。梁架结构4搭椽,檩下施随檩枋,明间施支顶柱两根,支顶柱之间施木制屏风,屏风上行书“和为贵”3字,屏风后墙明间一门可通后院(第二院)。
第二院由东、西、北屋组成。东、西屋均为砖、石、木结构,平房单层建筑。面阔3间(长7米),进深1间(宽4米),建筑面积分别为28平方米。前墙砖墙1门2窗,木制过木,檐部出3层冰盘檐,顶部梁架结构梁、檩、椽3搭,巴砖顶,前流水,倾斜5度。
北屋即二过厅,面阔5间,进深2间,砖、石、木结构,平房单层建筑,建筑面积84平方米。门为硬山顶式门楼建筑,檐部瓦10垄,用脊、兽构件,门两侧上端施砖石墀头,门槛下石质门墩。两梢间各向外刷出1间,甩间内各有一砖炕。木制过木,过木下两侧木制门框,门框内施长方形透雕图案。顶部4搭椽,檩下施随檩枋。明间施支顶柱两根,柱之间施木质屏风,屏风上题写“安之居”三字,屏风后一门可通后院(第三院)。
第三院由东、南、西、北4座建筑组成。
南屋与二过厅靠北建筑,面阔5间,进深1间,砖、石、木结构,平房单层建筑,后墙一门,前墙1门4窗,檐部施海青式出檐,用花脊。顶部结构,梁、檩、椽3搭,檩下施随檩枋。
东、西屋均为面阔3间(长8米),进深1间(宽4米),建筑面积32平方米,砖、石、木结构,平房单层建筑。前墙上端分别为海青式出檐,仿木檐椽、飞椽、立卧枋。前出垂柱4根,施仿木斗栱6朵,均为1斗2升,立卧枋雕刻夔龙、蝙蝠等图案,1门2窗,木制过木。顶部结构梁、檩、椽3搭,檩下施随檩枋,巴砖顶,前流水,倾斜5度。
北屋面阔5间(长14米),进深3间(宽6米),建筑面积84平方米,砖、石、木结构,平房单层建筑。前墙明间和两次间前出抱厦,为单坡双步梁硬山布瓦顶式建筑。前墙隔扇施于前金柱间,中槛上施方格窗棂,下浅雕花草图案。檐柱两根,施青石柱础,柱础形制为须弥座三层,上为圆鼓形,中间八边形,每边雕花草等。下为正方形,四角施兽头角柱。前施台明,垂带踏跺,台阶5级。檐下施立卧枋,之上浅雕花草人物等。两甩间各有一窗,木制窗棂分两部分,上部金钱眼,下为小方格。
两次间的梢间之间各施隔扇6扇,中间一门,门上分别题字。东隔扇上题“修业”2字,西隔扇上题“进德”2字,均为行书。顶部梁、檩、椽4搭,巴砖顶。明间梁下施支顶柱两根,柱之间木制屏风,屏风上题字“静修身”,屏风后一门可通后院(第四院)。
第四院有东、西、北3座屋组成,均为玉房二层楼房建筑。
东、西屋均为面阔3间(长约7.2米),进深1间(宽4.4米),建筑面积31.7平方米,砖、石、木结构,平房二层楼。前墙砖墙,上层檐部施海青式出檐,莲花花脊,垂脊兽等。筒瓦坐中,板瓦42垄,两侧施砖雕墀头,墀头雕刻如意图案。前墙施圆拱券窗户3个。底层1门2窗,木制过木,窗棂雕荷花。顶部结构梁、檩、椽3搭,巴砖顶,檩下施随檩枋。
北屋面阔5间(长14米),进深3间(宽7米),占地面积98平方米,砖、石、木结构,平房二层建筑。上下两层明间和两次间外出双步廊式结构,筒瓦33垄,檐椽、飞椽各32根,上层前墙隔扇施于前金柱间,隔扇心屉均为寿字。檐柱2跟,立卧枋,下施牙子雕刻,雕刻图案为夔龙和祥云。檐柱下施青石柱础,柱础形制为三层,须弥座形制,上为圆鼓形,中间位八边形,下层为正方形,四角施兽头角柱。青石台明,中间5台阶,垂带踏跺。后墙、山墙为砖墙。上下均为两梢间各向外刷出1间,通过甩间可进入东、西楼。顶部梁、檩、椽、4搭,巴砖顶。底层明间施支顶柱2根,柱之间施屏风,屏风之上题写“谦孝德”三字。屏风后设楼梯可上二楼。
此庄园中间大门为圆拱券大门,面阔1间,进深1间,砖、石、木结构二层建筑。底层砖砌圆拱券,券腿用石质迎面石,拱券上置砖制长方形匾额一方,匾内阴刻“诗礼传家”四字。二层为砖结构,正面设一圆窗。大门后面有一长达20余米的过道,过道之后为二门,也为硬山顶式建筑。二门后三院东屋山墙上建砖制影壁一个。影壁长方形,上端出5层冰盘檐,两侧各施砖雕如意图案,壁心素面,通过二门可进入三院。在第三院右侧风厦东墙设一门,门名有一小偏院,有南屋、东屋和北屋三座建筑组成,均为砖、石、木结构平房,占地面积112平方米,此院为徐家佣人和厨房所在,房屋建筑较低。
在第四院右侧风厦外也有一偏院,占地面积90平方米,仅有东屋,面阔6间,进深1间,为二层平房建筑,砖、石、木结构,在此屋的地下建有地下室,为砖砌圆拱券门,穹窿顶建筑。
为加强保护,2006年市政府投资90余万元,由市文物保管所组织施工,历时6个月,对庄园主要建筑进行了落架大修。重修后的徐家庄园,重现了昔日风采,成为观光、游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场所。
徐家庄园气势宏伟,结构巧妙,是武安市现存为数不多的庄园。其建筑形式、结构布局、雕刻艺术等,为研究封建社会末期的建筑、雕刻艺术提供了依据,也为研究武安清末民初的社
 楼主| 发表于 2018-8-14 03:16:08 |
武安商帮
提起武安商帮,这个曾在中国商界叱咤数百年,一度掌控东北药材市场,涉猎江南苏杭绸缎生意,足迹遍布中国18个省市地区,以一县之地独立为帮的商业劲旅,是武安先人创造的商业奇迹,是武安人的骄傲,很值得人们去挖掘、研究。他们那种不怕吃苦开拓市场的坚韧精神,把握商机创造财富的聪明智慧,永远是后人创业奋斗的楷模,是留给武安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10.7.1中国十大商帮之一
武安人从明朝中叶即开始大规模外出经商,到清末民初进入极盛时期。据民国《武安县志》统计,民国二十四年(1935),武安县商家总数为2325家,其中武安人在县外的商家1950家,从商人数25000人。
武安商人在省外的寓居省份分为六大帮,这六大帮即是武安在外地商人的分布。就其商业贸易范围而言,覆盖的地域包括今天河北、北京、天津、河南、江苏、安徽、山西、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甘肃、青海、新疆等18个省区,包括长江、黄河、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尤其是在东北地区,门店约数百家。
武安商人在经营中,形成了一批资金雄厚、影响市场运作的大商户。其中大的商家:徐和发、德庆增、锦和庆、积盛和,支店分号,遍于东北三省,营业总额达数十万。在各地还有一批有影响的富商。东北:徐元泰(伯延)、王庆昌(南文章)、常万兴(大贺庄)、宋志和(同会)、孔增发玉(孔璧)、孙四盛(南安庄)、德庆元(伯延)、和发祥(伯延)。省内:开封贾三合(罗义)、开封四德(德庆恒、德庆成、德庆兴、德茂恒)、和恒泰(庄晏)、德和恒(龙务)、王兴顺(柏林)、德和庆(伯延)、双和义(磁山)。河北:徐水梁双兴(沿平村)、涿州广魁(西河下)、方山恒泰隆(茶口)、乐亭恒盛和(大贺庄)、琉璃河天和永(茶口)。山东:郯城义顺兴(磁山)、井集广盛聚(大贺庄)、马头镇聚元隆(磁山)。山西:太原宏顺德(大贺庄)、太原孔继鹏(苑城)、曲沃亨利顺(伯延)、曲沃元和庆(伯延)、西安德兴恒(伯延)、宁夏德泰永(伯延)。他们的经营管理方式与理念,至今仍有很宝贵的借鉴意义。
建于清同治四年,即1865年的《河南彰德府武安县合帮新立碑记》记载:“凡客商载药来售者,各分以省,省自为帮。各省共得十三帮。而河南彰德府之武安帮独阙有间。咸丰辛酉冬,李公久青,其同行之孔公广能、胡公连元、梁公玉堂倡议兴立。又有同籍药行数家亦乐为之动理而怂恿之。一时义举,乐输者三百余家,则皆由于李公等一言之倡也。自辛酉迄癸亥共捐资若干,复得彰德帮解囊相助,共成义举。于是张灯悬彩,演剧酬神。自是武安帮遂因以成立。”
咸丰辛酉(公无186l年)年冬天,约有300多商户组成的武安帮就宣告成立,与以省为帮的十三帮比肩并立。由此可见武安药业的兴盛状况。据记载,每年祁州药商大会之会首,武安的粱双兴(沿平村)乃占一席之位,颇为同业所敬重。
正由丁此,历史学家、郑州大学教授王兴亚把武安商人列入“中国十大商帮”,从数量和规模上讲,武安商人当之无愧!
10.7.2货通天下,南绸北药
武安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地处南太行东麓的丘陵地带,历史上就是个十年九旱的地方。从明嘉靖年间起,武安人口已超过10万,面对土地贫瘠的武安人,不得不“少数务农,多数经商”以养家糊口。在古老的燕赵大地上曾一度出现“武安最多商贾”的情形。在形成初期,只是少数武安人以车推肩挑,或用牲口驮运的方式来进行商贸交易,这些活动多集中在河南、河北、山东、山两一带。然而他们频年跋涉,吃尽辛苦,还是不能大有成就,由于县内市场日趋饱和,生意难做,商家开始向外埠转移。从而拉开了武安商人纵横大半个中国的序幕,逐渐形成浩浩荡荡的武安商帮大军,一直相续数百年在中国的商界占有重要位置。
武安人做大帮生意的主要有两大行业,经营绸缎布匹和中草药,从明清到民国,一直延续有五百多年的经商历史,两大商行各具特色,不分彼此,同时他们还相互兼顾,齐头并进。绸缎生意一直以遥遥领先之优势平稳发展,活动在从安阳、郑州、开封,山西太原,一直到苏杭二州、上海等地。国内知名度极高的苏州文化古城,是全国最大的丝绸集散地,多年盘结在此的武安绸缎商,已经自成一帮,穿梭于苏杭到开封、郑州、太原之间,并于清光绪年间在姑苏城的阊门创建了“武安会馆”,单这一会馆筹建的集资商号,据碑刻记载就近50多家,可见武安的绸缎商们那时已是人数众多的群体。
另以中草药为主的经营商们如异军突起,从清乾隆中叶率先占领东北市场,续而在河北、内蒙、青海、宁夏等地发展,最终遍布人半个中国,颇著名的商号如徐和发、德庆增、和发魁、锦和盛、积盛和、德泰兴等等,记起来不下百余家。
总的来看武安的商帮发展,由于药商的活动范围和势力地主流是在东北,绸缎生意的经营范围是以南方为主,故又有“南绸北药”之说。不管如何,曾被专家誉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的武安商帮,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虽已成为历史,但他们那段充满艰辛辉煌、悲怆激越的历程,那种在长达数百年发展史中积淀和蕴育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商业人文精神,是不能也不应该让历史的尘埃埋没的。
10.7.3凡有冒烟的地方,就有武安人在卖药
武安的药商初由龙泉武氏家族开进东北市场,续而伯延徐家,同会宋家,万年李家联合体的进入,当在东北的生意做得有声有色之后,在城南伯延一带掀起了下关东的热潮。看到在东北做药材生意利润丰厚,在安阳、郑州、开封、苏州做绸缎生意的武安商人纷纷把资本投向关外。那阵子正好赶上从河南、山东、安徽各地纷纷向关东移民的高潮,移民进入的地区,普遍缺医少药,武安药商跟着移民的步伐,移民走到哪儿,武安人就把药卖到那里。当时有句话称“凡是有冒烟的地方,就有武安人在卖”。从车推、肩挑,到设铺开店卖药,经过10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德庆增(伯延村房姓)、德泰兴(龙泉村武姓)、徐和发(伯延村徐姓)、锦和庆(伯延村朱、刘、关合营)、积盛和(大洺远村尹姓)五大药庄为代表的药业。
武安药商遍布关东地区的城市、集镇、村庄。以致还出现“凡是麻雀飞到的地方,都有武安人在卖药”的说法,流向关东的武安药商成为武安外商的一支重要力量。
几乎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武安人,看准了西北市场,就是现在的甘肃、宁夏、青海、内蒙一带,武安伯延房氏是开封商号“德茂恒”的东家,乾隆元年,拿出4万两银子在银川投资设立商号“德泰永”,成为武安商人在宁夏开设的第一个商号。
武安商人抓住了乾隆年间东北人口增长较快和光绪年间东北建省以及通铁路的机会,大批出关从事药材生意。当时,东北虽有其他商帮经营药材,但他们主要集中在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大城市。而武安商人不怕吃苦,发挥肩挑手推的优势,却把市场瞄向规模较小的城市、集镇、村庄。
到“九·一八”事变时,武安的药店已经开遍了东北各地,像齐齐哈尔、佳木斯、热河等都有武安人开的药店,在东北全境形成了垄断局面。
以房锦云、朱启洲、徐老子、尹懿掌、武修文为代表的武安商人,从东北到西北,从中原到江南,在商林中武安商人遍布全国各地,形成了一批有名的商人。民国《河南省志》载称:“凡河南都会及满洲、兰州、西安、内蒙等处,皆有本县人之商业。分绸缎、药店二行。药店在满洲省会、城邑随在有之。”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武安在各省的商家达1950余家,创造了最高纪录。所设商号遍布于东北三省及全国18个省区,实为中国商业发展史上所少见。
 楼主| 发表于 2018-8-14 03:16:28 |
农耕文明
磁山遗址粟的出土,足一个震惊世界的发现,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实属罕见,粟遗物的发现修正了国际专家认为粟起源于埃及、印度的论点,把我国植粟年代上溯了2000年,磁山文化向世人宣告:中国磁山才是粟的发源地。在这里先后发掘出88个储粮窖穴,库存已炭化的粟共约14万斤。说明至少在七八千年以前,粟黍一类的耐旱作物已在这里广泛耕种,形成了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农耕文化,当时的农业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磁山先民已是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一支较大的部落,磁山文化是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告别饮血茹毛旧时代,开创了种谷养畜的新纪元。
10.8.1粟谷的最早种植地
磁山遗址共发掘灰坑468个,发现其中88个长方形的窑穴底部堆积有粟灰,层厚为0.3至2米,有10个窖穴的粮食堆积厚在2米以上,数量之多,堆积之厚,在我国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是不多见的。这些粮食刚出土时,尚有部分颗粒清晰可见。
粟的出土尤其是粟的标本公诸于世之后,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极大重视。以往认为粟起源于埃及、印度。磁山遗址粟的出土,提供了我国粟出土年代为最早的证据。这一发现,把我国黄河流域植粟的记录提前到距今8000多年,填补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也修正了目前世界农业史中对植粟年代的认识。
同时出土的还有石磨盘,这是新石器时代区别干旧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使用磨制石器工具可以完成粟的脱粒过程。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一直是个未解之谜,但磁山遗址的窖穴出土成堆的腐朽粟、黍颗粒,证实了以粟黍为代表的耐旱作物,构成了华北黄土地带农业栽培的基本体系。
这说明粟、黍一类的耐旱作物早在8000年前就已在这里广泛耕种,当时的农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形成了我国最早的农耕文化,这在世界上也是一项重大的进步,是磁山先人为中华文明写下的光辉一页。
10.8.2至今发现的家鸡、家猪、家狗的最早饲养地
从磁山文化遗址已发掘出土的文物有箭头、骨镞、动物骨骸、鱼骨、贝壳、鸡、猪、狗遗骸,这些遗骸证明,当时人们已经可以饲养家鸡、家猪、家犬。其中较多的是鸡距骨,距骨是鸡腿下端连接趾爪的长大的量跗骨。出土的13件雄距骨长72-86.5毫米(平均长约79.0毫米)。1件雄距骨70毫米,其长度最接近现代家鸡的距骨,由此可见,这些磁山鸡在雉族的各类鸡中,最接近原鸡(即原生活于云南、广西、海南岛等地的土名“茶花二朵”的野鸡),但大于原鸡,小于现代的家鸡,这说明家鸡是由原鸡经过人工长期驯养而成的。另外,这些鸡骨中,雄鸡占大多数,有很明显的人工选择因素,这也说明这些鸡可能已经被人工驯养。磁山遗址出土的家鸡骨骸是至令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家鸡骨骸,比原来认为的世界最早饲养家鸡的印度,要早3300多年。
华北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家猪骨骸,以磁山时代为最早。磁山乃是至今发现的中国家猪最早饲养地。
磁山文化遗址出土发现了五大类二十三种动物骨骸。只有猪和狗可以肯定属于家畜。磁山的猪骨数量也较多,主要是未成年的幼小个体,肱骨都比较细小。从磁山遗址的猪骨观察,多是小猪,可能是生活所需,不等猪长大就宰杀。说明饲养家猪和其他家畜是完全可能的。
从考古学成果看,我国的家畜饲养至少有一万年的历史。而狗作为最早的饲养家畜之一,日前所知最甲的的证据,是磁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家狗骨骸。
当时,考古工作者在遗址现场发现了狗的9个不同个体和18件残骨,后来又在灰坑中的粮食窖穴底层发现了一具完整的狗骨架(大概是人有意识摆放的)。从其主要特征看,头骨额部明显隆起,吻部较短,臼齿形状显示出适合于杂食的习性;下颌骨的角突明显向上弯成钩形。而且从发掘出的残骨看,狗的头颅骨与下颔骨都被敲砸过,故大都残缺不全,估计当时狗除用作助猎以外,有些可能是供肉食用的。另外,经测量狗头的头骨和下颌骨,发现其成年的体形都不算大,鼻骨长度明显小于狼的鼻骨。于是专家根据以上分析和测量,肯定了这种狗是人工饲养的家狗。
其实,磁山文化遗址中共出土有二十多种动物的骨骸,绝大部分还属野生动物的骨骸,只发现有家鸡、家狗、家猪等少量人工饲养的动物。这不仅说明当时原始狩猎经济仍占有重要她位,而且也证明了鸡、狗、猪等动物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品种。随着考古工作的发现,考古工作者虽然又在比磁山文化更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保定徐水南庄头遗址)中发现了狗骨,但因没有准确的测量数据证明,所以目前还未被专家公认为家狗(研究中仍以野生动物对待)。可以说磁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家狗骨骸在时代上仍是最早的。
10.8.3至今发现的核桃最早栽培地
考古人员从一些灰坑遗址中,发现有许多野生植物形成的堆积层,其中可辩认出的有榛子、小叶朴、枣和胡桃等品种。特别是胡桃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晋代张华在其《博物志》中写到:“张骞使西域还,得胡桃种。”过去一千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胡桃这个植物品种是西汉张骞从西域引进中原大地的,所以称核桃为“胡桃”。1976年磁山遗址中胡桃(比现代核桃要小),直径约在2厘米左右的发现彻底改变了这种传统认识,把我国胡桃种植历史上溯至公元前6000年左右,堪称世界最早。
 楼主| 发表于 2018-8-14 03:17:11 |
10.15.2周总理亲临伯延调研
在1961年1月召升的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上,为切实改正1958年以来农村工作中的错误,毛主席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求1961年成为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年。在这年春天的一次中央政治局讨论关于领导干部下基层调查的会议记录上,周恩来在这份记录上写的是“这次调查,我去淮安。”可是,周恩来实际并没有去推安,而是到了河北省武安县伯延公社,搞农村调查。
从5月3日到7日的4天中,总理先后召开了7次座谈会,其中有大小队干部、社员代表,农机站和修配厂职工等人员参加。武安矿区(1958年12月武安县改为武安矿区,1961年5月又恢复为武安县)区委书记王德恒、区长郭士辛等参加了座谈。主要围绕十个问题:关于调查研究问题、社队规模和体制问题、社员当家问题、小队权限问题、三包一奖问题、自留地问题、食堂问题、五保户、困难户和供给制问题、机耕地问题和整风整社问题。
5月7日凌晨3时,总理在下榻处给在上海的毛泽东同志打电话汇报了调查的情况,并建议中央立即解散大食堂。12时出发往涉县,下午6时参观了沿头一个食堂,7时50分由涉县返邯郸。13日总理又派许明到伯延了解解散食堂的情况。
周总理在伯延进行的卓有成效的调查,为以后中央纠正错误、制定新的方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并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周总理在伯延的言行举止、点点滴滴印证了这样一名言:“人民总理为人民,人民总理爱人民”。
 楼主| 发表于 2018-8-14 03:17:48 |
10.15.3高树勋将军改编民主建国军
1945年10月,由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晋冀鲁豫部队打响了邯郸战役。10月30日,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八军军长高树勋将军,率新八军(包括二十九师、新六师两个师)全体官兵一万余人在马头战场上起义。部队起义后到了武安县伯延镇。
1945年11月10日,经起义官兵共决,部队改编为“民主建国军”,在伯延召开了成立大会。太行六专署专员杜润生代表分区向高树勋将军以及全军将士慰问。接着高树勋将军带领全军宣誓就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赠送给高树勋将军写有“……飙举义旗,民主建国……”字样的锦旗,并讲了话。
晋冀鲁豫军区、边区政府、边区参议会的领导和边区群众代表先后发言,赞扬高树勋将军顺应民心、反对内战的义举。会后,两万多军民踩高跷、跑旱船庆祝。
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等及各军区,就高树勋将军起义也发来了贺电。
10.15.4抗日烈士武伦佩大队长
武伦佩,字玉吾,龙泉村人,曾任八路军冀豫边游击大队大队长。
伦佩出身于农商兼营的富裕之家,但少无纨绔习气,喜读古典小说,常以岳飞、文天祥自勉。后就读于北京成达中学和北京大学。1925年,投笔从戎,入奉军讲武学堂。毕业后供职奉军任中校骑兵营长。“九·一八”事变后奉调入关,驻防河北。他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极度不满,愤然辞去军职赴北京自办织袜厂,以图实业救国。1933年《塘沽协定》签订后,日货倾销京、津,华北面临日军占领的危险,实业救国无望,正处“而立”之年的伦佩彷徨无所适从,只好停业返乡闲居。
1935年7月6日,《何梅协定》签订,伦佩义愤填膺,于彰德(今安阳)集训半年后,任伯延等7村联保主任,并设办事处于龙泉村,搜集民间武器,变卖家产购买枪枝弹药,组织地方武装,并亲为操练,以图捍卫乡里。“七·七”事变后,又联合伯延周围20余村成立抗敌自卫大队,开豫北抗敌组织之先河。1937年12月,李聘三迎日军入武安县城。并出任伪县长。当时,武伦佩部有人枪300余,力主抗日,被李视为眼中钉。李令其婿张占尧任民团大队长,驻防伯延之西的庄晏村,切断武部与西部山区八路军之联系,并与县城犄角相望,构成对伯廷武部的进袭态势。李又委任伦佩为中队长,企图拉拢。1938年初,日军进攻山西,李命武部西进配合,被断然拒绝。不久,李乘伦佩外出之机,派张占尧部于拂晓时突袭伯延,缴武部枪枝。武部名为一个中队,实为三个中队。张下了武部南庙中队的枪之后,即以为已将武全部缴械,得意忘形,回师西归。不料,枪声突然大作,张部被前后夹攻,堵于村内,张占尧被当场击毙。原来,武部下寺中队长罗永年得南庙中队崔志海报告后,立即组织部队上房堵截。
早在1937年底,八路军一二九师就曾派第三游击支队政委吴富善与武伦佩取得联系。二人歃血为盟,结金兰之好,议定携手抗日,共赴国难。遭李聘三袭击后,伦佩于5月19日毅然率部投奔八路军,于继城(今贺进镇)正式改编为“八路军冀豫边游击大队”,陈赓旅长亲自向伦佩授大队长印章。
伦佩接受改编后,以为大丈夫找到了建功立业之路,曾配合七七二团全歼盘踞于东孔璧村的李聘三之子李长宏,配合七七一团攻打庄晏伪军和参加保卫三八六旅驻地彭城镇等多次战斗,以英勇善战著称。在东至邯郸、西至阳邑、南至磁县、北至沙河一带,广泛开展送情报、撒传单、埋地雷、割电线、破袭公路、铁路等活动,并相继消灭小股日伪军。一次,日驻邯(郸)军用汽军两部开来武安,在距县城仅五里多地的大河村外被武部袭击,6名日军被毙,汽车也被烧毁。1938年7月7日,纪念抗战一周年之际,武部驻防于沙河县的渡口村,刘伯承师长曾亲临视察。伦佩胸怀抗日救国大略、将本部6名骨干(翟墨新、崔志海、朱在义、郭作周、武少敏、徐志民)送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深造,为民族培养栋梁之材。
1938年9月,伦佩得到报告称:日军开出县城,仅留伪军一部防守。为消灭李聘三汉奸势力,并为抗日筹款,伦佩决定袭击武安城。9月16日,伦佩率部由阳邑镇出发,下午达茶口村,当夜进入城南罗峪村。翌日凌晨,伦佩率一个连攻打县城,刚插入西南门外城墙边,即发现情况有变,日军正持枪操练。伦佩正待下令撤退,日军似有预谋,立即发起攻击。因众寡悬殊,武部边打边撤退,伦佩断后掩护,至东大河村,被日军机枪射中胸部,饮弹而亡,时年38岁。
当纪念抗战两周年之际,《长城》刊载全国500名抗敌烈士,伦佩英名在录。1942年9月18日,在抗日县政府所在地阳邑镇,为伦佩树立纪念碑。碑正面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题词:“赤胆忠诚,义厚可风,捍卫民族,血溅乡里——武大队长伦佩同志纪念碑。”背面为八路军一二九师的纪念碑记。1963年,此碑移入武安烈士陵园,屹立于苍松翠柏丛中。
10.15.5白尚勤
白尚勤,龙泉村人,1946年毕业于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1949年赴台湾,先后任虎尾县女中教务主任、台中市省立一中训导、教务主任及分校主任、台中图书馆研究院兼台湾测量学院教授。1981年1月,死于癌症。
其注述,除在台湾发表20余篇论文外,著有《春秋战争史料研究》一书。全书120万字,分战争年表、战争观念与动机、军事制度及设施和军实4大部分。其胞弟白尚恕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数学教授。
10.15.6魏洪昌
魏洪昌,著名平调落子演员,艺名“如意的”,1915年生,百官村人,9岁时拜师于贾泉成、王麦喜,3年出师演出《安安送米》、《打路儿》即轰动冀南、豫北、晋东南一带。其唱工自成一家,以演小生见长,也演旦角,其他行当也熟悉,戏路较宽。他文化水平不高,但能编能导。他与孙富琴创作的大型落子戏《杨四的派款》在根据地影响很大。还和王庆元创作了《宋娥的翻身》,60年代和剧作家王正平改编的落子传统戏《卖布》,曾在全国戏剧月刊上发表。他主演的《吕蒙正赶斋》,唱腔淳厚、宏亮,刚柔相济,至今无出其上者。1949年加入县人民剧团,后调邯郸地区平调落子剧团,曾任团长,并先后任地区艺术剧院副院长、省政协委员、省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周恩来总理视察伯延纪实
1961年5月3日早饭后,周恩来总理偕同邓颖超大姐乘专车由邯达武,下榻于部队的一个营房,开始了对伯延的4天视察。总理每天早饭后乘车到伯延,晚饭前返回驻地,中午在伯延就餐。邓大姐因胃有病,中午不在外就餐,下午才到伯延去。陪同邓大姐的还有全国妇联的几个人。
总理来视察之前就已派办公室主任许明(女)、外事秘书马列等人到伯延调查研究。陪同周总理视察伯延的有邯郸市委书记庞均、武安矿区区委书记王德恒,有时区长郭士辛也在场(当时取销专署和县的编制)。庞均的秘书王振生(武安贺进人)和市委办公室的李志安(武安南庄人)都曾在座谈中作有记录。
5月3日上午10时许,4辆绿色吉普车停在伯延村北的农机站门前。总理从车上下来,向大公社办公处走去。他身着灰色中山装,圆口布鞋,精神很好。
4天中,总理先后召开了大小队干部、社员代表、农机站和修配厂人员等7次座谈会。现在有记录可查的是4次,摘录如下:
5月3日召开11名大小队干部座谈会。
总理插话主要围绕三个问题。一是食堂。总理说:“你们回去很好讨论讨论,食堂办不办,还是办农忙食堂?食堂分开便利,就要分开。”二是供给制问题。总理说:“供给制要不要,还是要15%,还是只照顾五保户?”三是包工包产问题。总理说:“包工包产、评工记分、四固定(指生产小队土地、劳力、农具和畜力固定),都要讨论讨论,看有什么问题,怎样办好。”总理还说:“座谈会占了你们的时间,要给工资,由市委庞书记先付给,国务院拨给。”
5月4日召开了12名社员代表座谈会。
会上,主要谈了三个问题:食堂、自留地和供给制。谈到食堂问题时,总理对12名社员一名一名征求意见。结果只有两人说愿意在食堂,10人说食堂不好,要求回家做饭。总理说:“食堂是上边叫办的,下边报告说好,我们没有调查,就相信了。现在调查了一下,不好。不好就可以不办。”谈到自留地问题,社员张淑琴说:“自留地可不要再收了,秋后打了粮食也不要再给顶指标了。”总理说:“我保证,社委、区委、市委的书记都在场,都要保证:一、自留地保证不收回;二、自留地收入保证不顶指标。”谈到供给制问题时,社员们说,供给制有平均主义,“干不干三顿饭”。总理说:“你们议论一下,不要供给制行不行?光照顾五保户、困难户行不行?”
5月5日召开了13名大小队干部座谈会。
会上主要谈了棉花生产、口粮和公社体制问题。谈棉花生产时,先锋大队干部汇报,今年棉花亩产50.3斤(皮棉),比去年亩产48斤高了点。总理说:“保证棉花生产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棉花奖励粮保证发,二是售棉布票保证给,三是化肥保证供应。超产奖励要四六或三七开,多的部分给社员。”谈到口粮问题,先锋大队汇报说,每人七两。总理说:“加上棉花奖励粮、超产粮,就不是七两了,可能是八九两,要好好算一下,讲给社员。”谈到公社体制时,总理说:“社有制非推翻不可。过去没有调查,下边说好,中央点了头,搞试点。现在一调查试点,不行。”公社(当时叫曙光社,17个村子)书记韩玉林说:“那是毛主席提出小脚妇女走不动时办的。”总理说:“小脚妇女走不动的意思领会不对。小脚妇女要放脚,但一下子不能放得那么大。‘解放牌’脚穿上个大皮鞋,里面再填上些稻草,也是走不动的。”
5月6日下午,召开了由先锋、胜利两个大队干部及部分小队干部和社员代表25人参加的座谈会。
当时社员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是食堂。5月4日开座谈会时,社员们不敢说食堂不好,不少人都违心地说食堂好,因为当时把食堂说成是社会主义的标志,谁说食堂不好,就是挖社会主义墙角。总理看到这种情形说:“我叫周恩来,你们看跟墙上挂的像一样吧?这次来就是要听你们的心里话,有话只管说,有问题只管提,错了也不要紧的。”总理问坐在一边的张二廷:“你叫什么名字?怎么不说话?”张二廷猛地站起来说:“总理,你叫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当然是说真话。”“要说真话,那刚才说食堂好的那些话,都是假话。食堂不好,食堂吃不饱。”总理问:“为什么吃不饱?”张二廷说:“总理你算算,一共几两指标,司务长、炊事员多吃点,他们的孩子老婆爹娘老子多吃点,干部再多吃点,还能剩几两?最多剩三、四两,还能吃饱?要是自己做,糠糠菜菜,汤汤水水就能糊弄饱。你别看我死了老婆,孩子们又多,我也愿意自己做着吃。”总理对张二廷的话很赞赏。座谈中群众谈到,吃不饱,不少人浮肿,劳动没有劲,牲畜瘦得风能刮倒,干部作风浮夸,生产搞得不好,总理细心地倾听。张二廷对总理说:“总理,这样糊弄下去,你再迟二年不下来,连你也吃不上饭了。”听了这话,总理好象受到很大刺激,仰起头,有一阵子什么话也不讲,会场上也格外寂静,连一声咳嗽都没有。过了一阵,总理问二廷:“你为什么说再过二年不下来,我也没饭吃?”二廷说:“我们吃不饱,于活没有劲,地里就不打粮食,长的那点粮食还不够俺都在地生啃着吃,哪有粮食交国家?一年不交,国库有。二年不交,国库有。三年不交,国库也就没有了。国库没有了粮食,你还能不挨饿?”总理听了很受感动,说:“二廷,你是我下来遇到的第一个敢讲真话的人。你们批评很对,我很难过。上边不了解情况,下边乱指挥,搞得你们减了产,生活困难,怎么不难过。”总理又说:“我周恩来走南闯北很少有人说住我,今天你算是说住我了。好,二廷,咱俩交个朋友吧。”
座谈会散后,有人对二廷说:“你的嘴没把门,乱放炮,总理在没事,总理走了,还不把你抓起来?”二廷听了这些议论,心里很不自在,第二天(5月5日)早饭后躺在炕上,想心事。突然院内有人喊:“二廷,在家没有?”说着就走进屋,拍着二廷的腿说:“二廷疲劳了,二廷疲劳了。”二廷一看是总理,赶紧爬起来:“不疲劳,不疲劳,总理快请坐。”总理坐在炕沿上,看了看躺在炕上的几个孩子,一边抚摸着孩子的头,一边问:“二廷,几个孩子?”“4个。”“大的大,小的小,够累的。”二廷连声说:“不累,不累,总理管国家大事才累呢。”“你又当爸,又当妈,顾不过来,这样吧,我给你带走个女儿,养大后再送回来。”二廷忙说:“总理,哪能麻烦你,我养得过来。”说着说着,不由地掉下泪来。这天下午开座谈会,二廷上自留地栽红薯,去得晚了些。总理说:“二廷,你来得晚,要好好唱。”二廷说:“我感冒带疲劳,让别人唱吧。”总理说:“你一不感冒,二不疲劳,我看你是有了糊涂思想啦。得先给你治治思想病,不然你不敢说了。”二廷说:“是啊,总理光叫我说,你走了这些人(指区、公社干部)还不给我小鞋穿?闹不好,还不去推磨(劳改)。”“那不行。”“那怎么不行,他们不抓我现在说的话,抓别的事,也能整我。”这时总理面向公社书记韩玉林说:“我以后每年都要派人来,要是看不到二廷,就朝你要人。”
总理到伯延后让找一个没入食堂的贫下中农谈谈。当时伯延有一个老单身汉叫王春和,当了半辈子长工,一直就没有入食堂。总理问王春和:
“你多大岁数了?”
“六十五了。”
“属什么的?”
“属鸡的。”
“噢,比我大一岁。留过辫子吗?”
“留过。”
“我也留过。”
“你为什么不想入食堂?”
“食堂吃得不对口,自己做方便。”
“是啊,我和邓颖超也入了食堂,开会多,接见人多,很不方便,没有几天我也退了食堂。”
“你不入食堂可以呀,你是大官,谁也不敢怎样你。我不行呀,不入食堂,人家辩论我,说我是社会主义绊脚石。”
“不能这样说,入食堂是社会主义,不入食堂也是社会主义。我不入食堂,我就不是社会主义总理?”
几句话说得王老汉笑了起来。总理问:“有什么困难吗?”老汉说:“没什么困难,就是锄裤坏了没人修,准说够有一百遍,也没人给修。”总理说:“公社修配厂应该注重农具修理。”5月6日上午,总理到家里去看王春和,王老汉还拿出锄头让总理看:“这不,你一说,人家就给修好了。”
一天中午,许明领着总理来到徐翠叶家中,徐翠叶的婆母吕景的刚从自留地栽红薯回来,正蹲在院内一个墙角烧灶火,热着点榆叶汤,准备喝。徐翠叶参加过社员座谈会,认得总理,赶紧让总理进屋,总理揭开锅盖看了看,没说什么,走进屋去,问吕景的:“是两头冒烟好(指食堂做饭和家里再做饭)还是一头冒烟好?”吕大娘一时不知怎么回答。总理问:“锅里煮的什么?”吕大娘说:“煮的榆叶汤,糊着把糠面。”总理知道这就是她们要吃的东西,就又走到灶旁,第二次揭开锅盖细看了一下,嘴里不停地“啧、啧、碛。”
也是中午时分,女社员郭仙娥在公社门前碰到了许明。许明在伯延占了已20多天,与许多女社员很熟悉,就和仙娥打招呼。总理问许明:“你认识她?“认识。”总理对仙娥说:“那到你家看看可以吗?”仙娥赶紧说:“可以,可以。”总理来到仙娥家,见到仙娥的大女儿、二女儿正坐在桌子旁吃代食品窝头,仙娥的丈夫王连生身体有病,在炕上躺着。大女儿见母亲领着总理进来,推着父亲说:“爹,你看谁来了,快起来。”王连生爬起来一看:“怎么这么多人?”又看着总理说:“好面熟不知在哪儿见过。”他哪里会想到是总理呢。女儿赶紧说:“这是周总理。”王连生一听,急忙要下炕,他弯腰拿起来一只鞋穿着,谁知总理拿起另一只鞋,要给他穿。连生着了急:“我自己来,我自己来。”顺手夺过了鞋。总理安慰他要好好养病,连生只是一个劲地点头。过后王连生说:“旧社会我都穿不上双新鞋,谁看得起咱。现在,总理那样大的官,还要给咱拿鞋哩。”
总理在伯延总共吃了四顿饭,第一天和第四天都在公社食堂吃,公社原来给准备了猪肉,总理问:“这是你们单给我准备的,还是平时你们就吃这些?”有人含糊地说:“平时也是这样。”总理听后笑道:“那你们比我在北京的生活还好嘛。”总理说:“苏联逼债,不吃鸡蛋,不吃肉。肉给病号吃吧。”5月4日上午总理一到伯延,秘书马列就对李志安等人说:“总理要去社员食堂吃饭。”李志安与公社、大队一些人赶紧去准备。让社员们提前打走饭,食堂里做了面条、馒头、稀饭和鲜红薯。总理吃后,没有说什么走了。社队干部认为,总理不会再去社员食堂吃饭了。谁知5月5日快晌午时马列突然又说:“总理还要到社员食堂吃饭,并提出不去昨天那个食堂。”总理到食堂后,社员们早已打饭回去,一个吃饭的人也没有。跟随的干部说:“没有饭了,总理还是回公社去吃吧。”总理用手揭开锅盖,见锅里还剩些玉米面糊糊,问:“这不是还有吗?”回答说:“那是炊事员的。”“那好嘛,我与炊事员一起吃。”并和司务长刘中山、炊事员王三贵一一握手。三贵拿碗要盛饭,有人拿过去碗,掏出手绢准备擦一下,总理说:“这没关系,不用擦。”接过碗递给了三贵。总理喝了半碗糊糊,还掰了一小块代食品窝头看了看,过后派人送来1两粮票,5分钱。事后李志安说:“总理的眼该有多亮,一看就知道头一天的食堂是有准备的。这一回,总理看到实际情况了。”
5月4日上午,总理到伯延下车后,信步走向当地称为“小章坪”的棉花地里。地是拖拉机耕的,深浅不匀,有的还长着棉花柴。随行人员还顺便拔了几棵拿回村。回村后总理走进拖拉机站,见院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机手们正在修车,手上沾了不少油垢。总理笑着说:“我今天来,你们怎么不欢迎啊?”工人们说:“欢迎,欢迎。”总理与机手们一一握了手,坐在了门槛上。有人拿来一个小板凳,让总理坐,总理对女机手马对的说:“小姑娘,你辛苦了,你坐。”总理称赞了他们用蓖麻油代机油、用木轮代胶轮的艰苦奋斗精神,问站长罗春生,为什么耕过的地还长着棉花柴。站长说:“机器少,油也赖,总好坏,任务大,没有耕好。”总理说:“地耕不好,群众意见很大。你们吃48斤指标,人家农民吃21斤,地耕不好,怎么对得起农民?你们家也是农民嘛。群众反映,不给你们馒头,你们就耕不好地,这不对。”总理还问马对的:“你搞百亩棉田试验,有2亩亩产二、三百斤,那98亩没人管,整个产量算起来,是增产还是减产?”总理和农机站的工人们台了影,并嘱咐说:“要好好学习,要耕好地。”
总理来到了修配厂,看到一个老头儿又黑又瘦,正抡锤打铁,总理问:“你姓什么?”“我姓申。”“多大岁数了?”“属鸡的,65岁了。”“65岁还打铁,真不简单。”总理还询问了修配厂的情况,说:“既要注重造,又要注重修,农具坏了不给修,群众不方便。”
总理停车的附近有一片杏树园,有2亩多地,栽着六七十棵杏树。在空隙地里,马银福两口子正在栽红薯。总理走进地里问:
“一棵红薯能产多少?”
“产半斤。”
“多产能不能?”
“能,多上粪,能产多些。”
“一亩能栽多少棵?”
“栽2000多棵。”
“地里栽着杏树,红薯受影响吗?”
“少影响点。”
总理问红薯怎么栽法,并蹲下来,要给栽红薯。老马的妻子李善琴赶紧拦住说:“可别,可别,都是泥。”李善琴给总理讲,栽红薯要先往坑里倒上水,将红薯秧弯着按下去,不能直着插进去。并说开始没有经验,直着插,结红薯很少。总理听后连声说:“对,对,就是得学经验。”总理临走又嘱咐说:“你要保护好这些杏树。”老马连声答应。可惜现在这片杏树园早已被一座座的房屋占领了。
总理在视察棉田时,见到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在地里拾棉花柴。总理问:“你几岁了?”“lO岁了。”“为什么不上学?”小安孩哭了。总理对庞均说:“你们了解一下。”这个女孩家住北文章村,死了父亲,生活困难退了学。庞均到村上了解情况后,照顾了小女孩家百十元钱,并对村干部说:“要让小孩上学。”总理还让马列找来一套小学课本,说:“带回去,晚上看。”并且还带回北京一套《武安县志>,半年后又归还回县。
邓颖超大姐在路边也见到一个小女孩,问:“你妈做的饭好吃,还是食堂做的饭好吃?”小女孩说:“我妈做的饭好吃。”邓大姐说:“小孩子说真话。”
总理曾指示,关于解散食堂问题,选一个小队做试点。当时的市农工部副部长冯绍兴,县农工部干事宋发孝到先锋街第4小队食堂蹲点。这个小队食堂搞得较好,有63户,当时他们分析,愿意回家做着吃的有80%,20%可能不回。这20%有干部、单身汉和新婚夫妇。一宣布可以领回粮食回家自己做,当场就有58户要领粮,只有5户说愿意在食堂(没几天,这几户也不愿意在食堂了)。当把这一情况汇报给总理时,总理说:“不要有框子嘛”(因为在此之前曾给总理说过可能有20%的人留下)。
在座谈中群众反映,土改时分得财主的房子,1958年成立大公社有的给占了,做了粮库。当时房家古道(胡同)粮库就占着20多间。群众还反映,有些桌椅等用具也被大公社拿走了。总理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对公社韩玉林等人说:“要坚决退赔。”韩说:“退了,公社没用的。”总理严肃地说:“长征时,我就在膝盖上办公,没有桌椅,还不照样?”后来,这些房子都退给群众,桌椅等也都做了适当赔偿。
座谈中提出,牲畜没有草吃。总理说:“县火车站不是有个大草垛吗?”有人说:“那是部队的军草。”总理走后不久,总后勤部来一副部长,将这些草都支援了我县群众渡荒。
5月6日下午座谈会后,总理要走。街上已是人山人海,不仅是本村、本县人,还有从峰峰来的工人。有人担心总理的安全,说:“是否让群众走开?”总理说:“群众来看我,哪有撵的道理?我就不信群众不给我让开路。”
前几次都是在公社最里面的北屋座谈,最后一次座谈会因为人多,改在供销社院内的大屋里。供销社门前是个叫元宝坑的地方,是伯延村的中心。总理从院里出来,本该朝北走,到村外上车,但他却向南走去,并频频向群众招手致意。当走到东边时,一个老汉向前挤来,到总理面前,扑通跪在地上就磕了个头,嘴里还喊了声:“周大人……”总理向前扶了老汉一把,李志安等人将老汉搀起,过后总理指示:“查一下老人为什么磕头。要是有特殊情况,我明天还去伯延。”老汉名叫马三运,单身汉,当时吃不饱,有点浮肿。有人鼓动他找总理反映,他就给总理磕了个头。可当天李志安等人找他询问为啥磕头时,他并没有这样说,而是说:“总理就是宰相,过去宰相下来,要黄土铺街,清水洒路,现在也没个礼节,不象话。我见了总理磕头,是想讲点礼节。”总理听了这汇报后只是笑了笑,说:“既是这样,那就算了,明天去涉县。”
5月7日凌晨3时,总理在下榻处给在上海的毛泽东主席打电话汇报了调查的情况,《瞭望》周刊1984年第7期曾刊载那一次的电话记录。周总理说:
我到邯郸之后,听了3天汇报,就到武安县伯延公社,现在已经5天了(总理从3日至6日在伯延4天,因打电话已是7日凌晨3时,故称5天)。5天中,我找了公社、大队、小队的干部和社员群众谈了话,开了座谈会,现在有下面四个问题简要地向主席汇报一下。
一、食堂问题。绝大多数甚至全体社员,包括妇士和单身汉在内,都愿意回家做饭。我正在一个食堂搞试点,解决如何把食堂散好和如何安排好社员回家吃饭的问题。
二、社员不赞成供给制,只赞成把五保户包下来和照顾困难户的办法。现在社员正在展开讨论。
三、社员群众迫切要求恢复到高级社时评工记分的办法,但是已有发展。办法是:包产到小队,以产定分,包活到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因此,这个办法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四、邯郸专区旱灾严重,看来麦子产量很低,甚至有的颗粒不收,棉花和秋季作物还有希望。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恢复社员的体力和恢复畜力问题。
我明天还要看一个食堂(指涉县堰头一个食堂),8日返回北京,帮助陈总解决出席日内瓦会议的一些问题。以后再给主席写报告。问题解决了之后,我还要返回邯郸。
我到邯郸之前,已经派许明同志带领一个工作组在这里工作了20天。
当日10时,总理与许明、马列谈食堂、菜地问题。12时出发往涉县,下午6时参观了堰头一个食堂,7时50分离涉返邯。13日又派许明到伯延了解散食堂的情况。
总理在视察中曾多次讲话,而在6日下午召开的有社队干部和社员参加的座谈会上讲了两个多小时,集中讲了若干问题——
关于调查研究问题
前两天给干部座谈,又给社员座谈,那是背靠背。今天,因为大家敢说话了,干部和社员一块座谈,这是面对面。中央、省、市、县、公社、大队、小队7级,一层管一层,但是翻过来总是群众管我们。你们批评我说:“再迟二年不下来,连你也吃不上饭了。”这批评很对。大家也提了食堂、拖拉机站等方面问题,都很对。过去不下来,你们挂几张像(指会场的伟人像),不能说话。我们不下来,思想不够明确。我们离这儿那么远,听不到你们的话,骂我们也听不到。徐翠叶(女社员)提出,让我半年来一次就好了。我不能来,派工作组来。全国现在两万多个公社,将来要划成6万多个,这样大的地面,我一辈子也走不遍。今后要在每省找几个社。这次我到这里找了两个大队,几个小队,还到拖拉机站、修配厂、食堂和社员家看了看。一年两次下来一个月、两个月就好了,两个星期也可以,看一个社就行。调查研究要走群众路线,深入群众。中央、省、市、县,要到公社、大队、小队调查访问。公社、大队和小队三级都一户一户地访问社员。我就到张二廷家两趟。还到王春和家,他比我大一岁。问他有什幺困难,他本来是有困难,但他只提出“锄裤坏了,给修配厂说了一百次也不给修。”(这时杜员提出给修配厂点菜、窝窝头,就先给修修。)劳动人民是不忘生产,修配厂这样做很不对。我还碰到修配厂老申(老技工),他也比我大一岁,真巧,一工一农同岁,都属鸡。
毛主席很重视调查研究。这几年调查工作少了些,听汇报多了。今后我还要下来。建党40年,就是靠走群众路线取得胜利的。这次到这里4天时间,了解了很多事情。今后我不能来,也要派工作组来。给我谈,给工作组谈,对的都要接受。
关于社队规模和体制问题
社有制非推翻不可。过去没有调查研究,下边说好,中央点了头,搞试点。现在一调查试点,不行。(总理问公社书记韩玉林的想法,韩说:“那是主席提出小脚妇女走不动时办的。”)小脚妇女走不动的意思领会不对。小脚妇女要放脚,但一下子不能放那么大。“解放牌”脚穿上个大皮鞋,里边再填上些稻草,也是走不动的。
我提议社、队规模小点好。小了好管理。先锋大队(伯延公社1个大队)由3个小队划成了9个小队。队小了你们赞成吧?(众答:赞成。)队小了容易接近群众。孔聚的(小队长)小队有5个干部,60多户,每人访问十几户,就知道他们的要求了。
公社也是小点好。我给老韩(公社书记韩玉林)说,你的公社27000多口人,面积250平方公里,象北京旧城那么大,怎幺办好呢?北京城也不是一个社,还有街道。太大了!老韩同志一天很忙,顾不得想事情。再加上一个杜有制,一切归公社,来了个大平均主义。一级所有好是好,就是太早了。干活机械化,社员生活提高了,那时才行。现在是靠人力和畜力,手工业式种庄稼,大了不行,社有制不行。现在社要小点,还得归大队核算,不要一切归公社。王二柱(社员),你说小了好不好?(二柱答:好!)那么大的杜看不到,摸不到,公社干部只能给干部谈话,不能接近群众。这不能怪老韩,是搞试点,我们点过头。我这次来一看,不行,你们生活很不好,说“一年不如一年好。”你们批评我很舒服。这样大的社,我要是老韩,7天就把我弄垮了,因为我身体不好。(先锋大队提出:办大社平调了他们好地,有意见。)过去你们搞大杜,土地来了个大平调,四小队长代表社员提了意见。对土地问题要解决,但不能全调回来,要注意两点:第一要小调整,第二要团结。调整一些大家都舒服,全国农民是一家嘛!徐翠叶(女社员)你说对不对?(徐答:对。)过来调整土地不是队搞的,不能怨队。是杜搞的,中央在这里搞试点,要担负责任(庞均:主要是地委领导得不好,应负责任。)这次我来一看不行,你们生活不好,我很难过。社有制过些年是可以搞的,你们还年轻等得到,我是等不到了。
关于叫社员当家问题
多开社员会,社员代表会,要社员当家。你们12人(指总理召开座谈会上12名社员代表)说话很灵。张二廷、王二柱说的话,我都记在心里了。你们讲的话不是个人意见,是代表大家。你们前几天讲了话我今天才能讲话,今天讲话才心投意台。有话说嘛,错了改。我也常讲错,错了就改。一百句话有八十句话对,我看就了不起。有的党委书记说了错话,别人不听,就说是“反党”。你们这里有没有?(众答:没有。)你们这里没有就好,别的县、杜是有的。
小队社员会很重要。小队长代表群众意见,都应向孔聚的(小队长)学习,他反映了群众的话。但会不要开得太多,一到晚上就开会,开得大家打瞌睡,也不好。这几天开会多了,要给工资。谁开会谁出钱,中央开会中央拿钱。这样一卡会就能开少了。要注意两条:一条是要常开会,一条是也不要开得过多。
关于小队权限问题
小队权要大些,社要搞小些。你们赞成不?小队很重要。重要的是四固定:土地固定,劳力固定、农具固定、畜力固定。第四是最困难的一条,固定畜力。现在的畜力使用、饲养,所有权连不到一起,谁都不负责任。大队应把畜力分到小队。饲养的办法还没有研究。青草下来就好了。现在牲口瘦弱不堪,不能耕地,把牲口恢复起来才行。是否上边给拨点钱,组织壮劳力上山打草给钱。市委给拨款,这可办到,你们出力,愿意不愿意去?(众说:还需要补点口粮。)要解决三条:一条是拿钱,一条是补口粮(不从社员口粮中扣),还有一条补些饲料。
关于三包一奖问题
过去瞎指挥,红薯代替了谷子,把粮食挤到坏地了。今年先锋大队棉花亩产50斤,粮食亩产304斤,是高产,了不起。这是大队指标。各小队还有不同,各大队之间也不同,一定讲清楚。这几年棉花长得不错,去年瞎指挥,棉花减了产。今年又碰到旱年,但劲头赶上了,三包一奖落实到小队了,棉花增产,粮食增产,谷子也多了。先锋大队多了,胜利大队是否也多了?(胜利大队干部答:也多了。)棉花有奖励,每百斤皮棉奖35斤粮,5尺布票。奖励归小队,多劳多得。这点是肯定不顶指标。种棉花不能吃亏,保证口粮不是七两,七两半,而是八九两指标,搞几年就翻过来了。粮食要少调出,到邯郸要算全市账。你们种棉花42000多亩,今年可收200多万斤棉花,粮食不外调,顾本社。去年从你们社调出90万斤粮食,前年调出60多万斤(1958年前是调入社),调得多了些。你们这里棉花很多!去年卖给国家棉花200多万斤!全市你们种棉花500多万亩,也产粮食、煤、铁,四大指标都有,是个好地方。所以我才选这个地方来。地方好,挨饿不行。过来市委对你们照顾得不够,省、中央对你们市照顾得也不够。过来调得多,地方不好说话。要少调,保证吃到八九两,再加上个自留地。这是一点。第二点,现在有困难,确实不好办。去年是个全国大灾。本来我不专管粮食,可是每天我要问粮食情况。从去年到今年,从外国买来粮食80多亿斤,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买粮食。你们吃不饱,我心里很难过。我吃了你们的4天饭,不能说瞎话,说瞎话你们就不要我当总理了,可是别的地区比你们更困难。刘(少奇)主席到湖南,朱(德)委员长到四川,他们那里才吃六七两,东北去年也闹了灾,产粮食的黑龙江也闹灾,西北甘肃也闹灾,河南、山东也闹灾。上边计划往邯郸拨些粮食,但不够多,现在粮食是不够的,庞(均)书记说是要给你们调些。更困难的还是麦子长得不好,要调给你们些,但主要还是靠秋后,生产两年可以恢复,三年可以好转。
包产达不到,要商量,上边指标是建设。去年外调92万斤(伯延),今年不调了,产量可以少些,小队长再议一下,要实事求是,明年赶上(19)58年,后年赶上(19)59年,可不要再来个(19)60年!
超产奖励问题,大家再议议。主要给个人,大队、小队也要留点。粮食超产也主要奖给社员,卖棉花的奖励粮也主要分给社员。大家再议一下,大队、小队是否也留点。国家买粮食只能买大队和小队的。
关于自留地问题
自留地中央也决定不再收回,我打保票。生产收入归个人,不顶粮食指标。我到老马(社员)家去,看到他门前的自留地种得很好,种的有菜、有瓜、有豆,长得都很好,可以自己改善生活。
自留地内的果树要归户,可以采取分成的办法。大家议一下,这样他们就爱护了。我看到马路两旁的树头都扒光了,房边树还好一些,因为那是公家的,不爱护。田间果树也应归小队,象包活一样包给小队。这样树就有人管理了。对于没收的社员自留地的粮食,今年还不清,明年也要还清。
关于食堂问题
(座谈会上群众谈到,过去谁要说食堂不好,就要挨辩论,就说是社会主义绊脚石。)在食堂是社会主义,不在食堂也是社会主义。我是总理,机关大办食堂时,我入了几天,因为工作忙,接见人多,很不方便,又不在食堂了,也不能说我是反对社会主义的?食堂是上边叫办的,下边报告说好,我们没有调查,就相信了。现在调查了一下,不好可以不办。
先锋大队第4小队,共63户,有58户要出食堂,有5户还留在食堂(不几天也出了食堂)。我们要积极办好,也要积极散好,不要一哄而散。今天是6日,到10号就给出食堂户发粮食。对留下来的户要帮助积极办好,公家帮助不能太多。菜地归小队种,谁吃交成本费。食堂养猪大家都有一份,粮食加工收加工费。散要散好,办也要办好,都是社会主义。不办食堂是社会主义绊脚石,不走社会主义,不对!中央没这么说。这不知是哪一级说的。王春和(社员)就没有入过食堂,干了一辈子长工,现在劳动很好,也不能说不愿走社会主义。我没有来前,了解到食堂有十多条不好,这个不说,你们知道得更多。过来有两条迷信:单身汉愿办,孩子多的妇女愿办。到这里一看,王春和是单身汉,三年就没有入食堂。李勤叶(女社员)三个孩子,也不愿意办食堂。看来食堂是哄起来的,不是自愿办起来的,过去的迷信已打破。
五保户、困难户和供给制问题
五保户由公益金保,大家拥护。困难户怎样照顾?大家议一议。困难户照顾有两种办法:一是公益金照顾;一是部分口粮上照顾,但不是三七开,照顾多少有小队议。供给制还保留,每人都有一部分口粮供给,如5斤,10斤,适合不适合,需要不需要,大家议一议。
关于机耕地问题
你们对机耕地意见很大,我们去进行了研究。这个站(伯延拖拉机站)机器老,指标高,9台(混合台)拖拉机耕5万亩地。全国来说,一台标准台耕2500亩就不少了。这里是13个标准台,耕3万多亩就够了。机器很笨,坏一件就不能动了,和牲口不一样。牲口瘦弱还能走两步,当然牲口瘦弱,也很难过的。国家供给的机油、柴油、零件也不够,完成指标高,要求快走,再加上个双铧犁,耕得地就浅了。这不能怨他们。他们只有一个毛病,就是给人家要馍馍吃。你们(机手)吃48斤,人家(农民)吃21斤,这样对得起农民吗?你们家也是农民嘛!我检查了工作,今后指标可低点,再给要馍馍,不给他们。(社员提出:不给馍要烟,不给,就不给犁地。)不给犁地不行。要馍要烟都不对,要管他们。
关于整风整社问题
家庭的东西不能平调,除自留地以外,还有房子、农物等个人东西都不能平调,归个人所有。有的社员刚结婚就叫把棉被套卖了。这不对,是商业部门的过错。我这次没有顾得检查商业部门,今后不能这样搞。就是群众要这样办,不适当我们也要制止的。
你们这里是老区,社情很好,我在这里没有出事情。
公社平调20多万元,还欠4万元未退赔,市委欠3万元。要彻底退赔的。社没有款,市委先赔,今后不能平调。
你们家庭有什么事情,食堂问题多,4小队(先锋大队)已在搞试点,这个不要讲,今晚还要开代表会,明天开社员会来讨论这个问题。
总的是,今年要缓过气,明年恢复起来,不是一年不如一年,而是一年比一年好。市委书记、县委书记要帮助你们的。秋后你们这个地方会好起来,我们工作组还要来,争取半年来一次。这次你们将了我一军。今后一年要比一年好起来,否则要社会主义干什幺?毛主席今早给各省委书记写来信。要大家关心生活,就是要我们富强起来。富强了帝国主义就不敢侵略我们了。这里是老区,解放16年了,基本群众是好的,党员是好的,公社干部基本上是好的。当然有错误,要开干部会,社员会批评。干部说了6句好话,4句坏话,这6句话对也要接受。
发表于 2018-8-14 08:21:39 |
三道饭很不错!
发表于 2018-8-14 10:29:07 来自手机 |
我是吃货,知道武安熏肉其实就是伯延熏肉
发表于 2018-8-14 13:00:11 来自手机 |
建国前的武安,最有名的不是钢铁,而是商帮,武安人经商是有历史传统的,现在武安大多数企业也是民营企业。2017年河北民营企业百强,武安一地就占了将近十分之一。
发表于 2018-8-15 08:50:57 来自手机 |
欢迎来伯延游玩,古镇已统一规划,设施会逐渐完善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5-14 16:21 , Processed in 0.08507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