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2164|回复: 52

[原创摄影] 昙华林 街拍 和想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23 18:4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巴山楚仁 于 2018-10-23 19:17 编辑

昙华林2016年开始改造,改造后确实比之前强多了,优秀历史建筑进行了保护性的维修  ,普通的居民区做了仿古处理,地面也铺上了石板路,走起来挺有感觉







特别是昙华林小学仿古处理,让人眼前一亮




闲来逛逛昙华林还是不错的,这里也比较适合拍照,但如果以武汉一个旅游亮点区域作标准的话,个人感觉还是有点不够亮眼,可能未来需要进一步改进。

下面是我的一点看法,和大家讨论一下


1.街道规模比较小

这个目前没办法解决,看瑞典教堂区修好, 胜桥拆迁后怎得么处理吧, 希望得胜桥也能仿古处理,对昙华林进行扩容。

2. 古城不够古

昙华林作为一条600年的老街,按理应该突出武昌古城的古朴要素!这种历史悠久的古城也是武汉目前所缺少的!

但是改造后个人感觉和汉口的民国风有点雷同, 没有利好用自己古城历史的优势。

历史古城的一个重要元素是木头材质的使用, 昙华林几乎没有大面积的木头材质使用,也没有使用到古代建筑仰角屋檐等特点。






对比看看汉口里,虽然也是灰色砖头,但是利用了大量的木头元素 和 古代建筑要素,显得更有历史的厚重感。






即使使用了木头材质,在精度方面,汉口里也更胜一筹。






3.杂乱无章的风格,没有统一性。

白色居民楼,红色砖头房子,黑色砖头房子,太多不同的房子杂糅在一起,没有统一的风格,让人看着凌乱。

昙华林的历史建筑 比较杂乱,有教堂啊 和民国风的建筑,这些楼房是不能大幅修改的。

那么其他居民建筑和矮楼房,尽可能都用灰色墙壁+ 大量木头材质,统一风格,营造古城气息。


4. 对历史的探究和文化

昙华林 的名字起源, 根据郭沫若说法 和历史的探究  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佛教起源,昙华林来自梵语,之前在湖北省中医药大学确实也发现了佛教寺庙遗址。

另一种是 因为昙华林 这里住着多户园丁,善于种昙花 等花草,得名昙华林。

不管是那种,个人感觉昙华林都没好好的利用起来。

昙华林 作为一个文化杂糅地区,有瑞典教堂区,有美国教会等,但是缺少中国文化 和佛教文化, 崇洋媚外的味道有点略多。。。

打造一个亮点区域,可以拿一栋建筑,建立一个佛教祠堂  或者仅仅 引进 佛教雕塑

像泰国的大城府的树抱佛陀



昙华林可以考虑用昙花 或者树木搭配 一个小的佛教雕像,为昙华林制造一个亮点区域,也符合这个名字的由来。


如果是另外一种名字的起源,善种花草,昙华林有点名不副实,

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整条街上看不到花,而黎黄陂路,解放大道 ,中山大道 都有花草。







将佛教元素引入,增加了文化,打造一个除瑞典教堂以外的一个亮点区域

大面积 高密度的花草绿化,可以扬长避短 ,增加 建筑美感 和小清新风格 ,

这样也符合昙花林 名字的由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7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3 18: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iggs1988 于 2018-10-23 19:11 编辑

胭脂路  粮道街 还有 湖北省中药大学  也可以 学习 黎黄陂路 附近的 兰陵路,增加一点花坛 和绿化 点缀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3 19: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原创摄影,更支持这样有见地、有建议的好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3 19:59: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假古董都比真古董好看,就像乌镇的西栅比东栅更具美感一样。这一点不必强求,只求相关部门好好用点心,实话说,武汉很多建筑的整修都存在问题,主要问题有两点:一是不用心,敷衍心态严重,刷个漆就完事,电线、空调外机、路面完全不管,不仅现在不管,也没有一个长期的规划;二是相关领导的审美辣眼睛,但自觉良好,结果整出的东西可想而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3 20:04: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建筑整修的另一种问题是留尾巴。本来做的还可以,非要留个尾巴毁掉所有。空调外机、空掉管子、电线、违建、晾衣杆,都是要统一解决的问题,我怀疑相关部门根本没有想过这些,他们只负责把外立面整好。整好后,一切恢复如初,一样的辣眼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3 20:08: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人民当真是被这些部门和市政整得没脾气,看见整洁一点的街道和路面都欢呼雀跃(比如之前的三阳路),但其实武汉在细节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甚至说句在本论坛很不政治正确的话:武汉没有细节,大拆大建根本不是借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3 20: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节 、 detail、 xijie、 XIJIE、

就是没有细节

就是差一口气

就更完美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3 20: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宗教建筑可以恢复

昙华林那以前有个“右卫城隍庙”,就在十四中西侧,可以考虑恢复,武汉市区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城隍庙

另外还有个武汉四大寺庙之一的正觉寺,就在昙华林周边,可以恢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3 20: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木大佐 于 2018-10-23 20:18 编辑

昙华林的细节问题是次要的

关键还是1949年前的老建筑少了,

比起汉口租界区大片的老房子

这边很多六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旧房子

并没有古代街道的感觉

真正的老建筑数量有限且分部很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3 20: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oxo01 于 2018-10-23 20:38 编辑

很多地方有同感。

昙华林几年没去,国庆期间陪朋友转了一下,感觉改造后虽然整洁了一些,但反而缺少了独特的味道,很有点山寨大研一条街的感觉(纯粹是感觉,建筑风格、材质和路面材质都不一样)。看有些店的名字,也确实是学云南那边。

业态比较单一,需要更多文化机构、酒吧、设计室和精品酒店加入,目前只有一条主街,纵深浅更加深了单调感。

还有一个:缺少休憩空间和设施。

就看武汉准备把昙华林做多大了,想真正做好,需要花大精力来提升整个片区,要统一规划更多不同类型的街区才行。

可能我期望太多了,希望武汉市中心能出现一片文创旅游高度繁荣的街区,而不是一条窄窄的带点文艺色彩的似曾相识步行街。

细节确实反而在这里没那么着急,独特风貌和街区成片很有必要。

嗯,补充一点具体建议:比如可以考虑引进诚品书店,以点带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3 20: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aini89757 发表于 2018-10-23 20:28
昙华林,如果能竖向有三条街都是这样的,才能成片。
目前,只有一条街,能发挥的空间并不多。
细节还不是 ...

可以先加强中医药大学和湖北美院这两所大学与周边街道的融合。

再一个这边老街巷非常多,改造空间大,路虽然窄,街区尺度同样也比较小,没有被现代大封闭小区占据切割,规划控制好是可以逐渐建成一个文创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3 20: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昙华林的格局本来就是晚清民国在西洋风格的影响下形成的,虽然在武昌古城内,但也没必要去建那种纯中式风格的假古建筑去体现楼主想当然的所谓历史,历史不能凭空捏造,保护好现有的就足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3 23:47:07 | 显示全部楼层
irrirri 发表于 2018-10-23 20:01
现在我最喜欢的休闲圣地 就了武汉天地就是昙华林了 昙华林这个地方还是有些地方要拆 另外楼主说的佛教是认 ...

个人感觉,再过20年,如果按照规划,中国应该赶超美国,而武汉也应该算世界级的城市吧,一个世界级城市,汉口片,武昌片 如果都去保留西洋建筑,没有发展自己的文化自信,历史底蕴,感觉不大好吧,汉口当过租界,这个留下西洋可以,而武昌片区,作为中国古城来发展比较好,早年的武昌城在三国孙权时期是存在的,武昌以前也有城墙的。

我并不知道昙华林真正的历史,但是有新闻说 和佛教有关《郭沫若探究百年昙华林之谜》,可以参考一下。

昙华林可以按佛教文化去发展,去抵消教堂之类的,
而整个武昌古城,可以考虑发展荆楚文化 和三国文化,武汉不能只有近代史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3 23: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Allennn 发表于 2018-10-23 20:44
昙华林的格局本来就是晚清民国在西洋风格的影响下形成的,虽然在武昌古城内,但也没必要去建那种纯中式风格 ...

考究昙华林的来历,大学者郭沫若早在1938年就曾经做过。当时正处抗战时期,郭沫若曾在昙华林住过。他在《洪波曲——抗日战争回忆录•昙花林》中说:“昙花林在武昌城内的西北隅,在文华大学的对面。地方很宽大,但建筑都很旧,涂上的红漆都已经快泛黑了。照名称看来,以前大约是什么佛教的建筑吧?这一段古我却没有工夫考过。”
今年9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严昌洪循着郭沫若的思路,查阅史料发现:早在近200年前,这里就有一座叫“昙华林”的寺院。
严昌洪告诉记者,清同治三年黄冈人刘溱写过《重游昙花林小记》一文。文章开头就是:昙花林者,鄂城祇园之别构也。“鄂城”就是武昌,“祇园”是佛寺的代称,“祇园之别构”就是指佛寺的一种建筑。
据考证,刘溱的祖父曾在昙华林寺院中读书,刘溱陪同祖父前往昙华林游览,并记下所见所闻。严昌洪认为,从文章可知,昙华林是一座建筑宏大的寺院,到清道光末年达到鼎盛。后来被太平军毁坏。20世纪30年代郭沫若所看见的红漆泛黑的旧建筑,应该就是昙华林寺残存的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4 00: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xoxo01 发表于 2018-10-23 20:21
很多地方有同感。

昙华林几年没去,国庆期间陪朋友转了一下,感觉改造后虽然整洁了一些,但反而缺少了独 ...

对啊,昙华林走文艺青年路线,非常适合来个书店,主要是私人门面,估计不好招商吧?

我希望它修了的地方就一次搞好搞精一点,如果能扩大规模,自然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2 16:23 , Processed in 0.066152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