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巴山楚仁 于 2018-10-23 19:17 编辑
昙华林2016年开始改造,改造后确实比之前强多了,优秀历史建筑进行了保护性的维修 ,普通的居民区做了仿古处理,地面也铺上了石板路,走起来挺有感觉
特别是昙华林小学仿古处理,让人眼前一亮
闲来逛逛昙华林还是不错的,这里也比较适合拍照,但如果以武汉一个旅游亮点区域作标准的话,个人感觉还是有点不够亮眼,可能未来需要进一步改进。
下面是我的一点看法,和大家讨论一下
1.街道规模比较小
这个目前没办法解决,看瑞典教堂区修好, 胜桥拆迁后怎得么处理吧, 希望得胜桥也能仿古处理,对昙华林进行扩容。
2. 古城不够古
昙华林作为一条600年的老街,按理应该突出武昌古城的古朴要素!这种历史悠久的古城也是武汉目前所缺少的!
但是改造后个人感觉和汉口的民国风有点雷同, 没有利好用自己古城历史的优势。
历史古城的一个重要元素是木头材质的使用, 昙华林几乎没有大面积的木头材质使用,也没有使用到古代建筑仰角屋檐等特点。
对比看看汉口里,虽然也是灰色砖头,但是利用了大量的木头元素 和 古代建筑要素,显得更有历史的厚重感。
即使使用了木头材质,在精度方面,汉口里也更胜一筹。
3.杂乱无章的风格,没有统一性。
白色居民楼,红色砖头房子,黑色砖头房子,太多不同的房子杂糅在一起,没有统一的风格,让人看着凌乱。
昙华林的历史建筑 比较杂乱,有教堂啊 和民国风的建筑,这些楼房是不能大幅修改的。
那么其他居民建筑和矮楼房,尽可能都用灰色墙壁+ 大量木头材质,统一风格,营造古城气息。
4. 对历史的探究和文化
昙华林 的名字起源, 根据郭沫若说法 和历史的探究 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佛教起源,昙华林来自梵语,之前在湖北省中医药大学确实也发现了佛教寺庙遗址。
另一种是 因为昙华林 这里住着多户园丁,善于种昙花 等花草,得名昙华林。
不管是那种,个人感觉昙华林都没好好的利用起来。
昙华林 作为一个文化杂糅地区,有瑞典教堂区,有美国教会等,但是缺少中国文化 和佛教文化, 崇洋媚外的味道有点略多。。。
打造一个亮点区域,可以拿一栋建筑,建立一个佛教祠堂 或者仅仅 引进 佛教雕塑
像泰国的大城府的树抱佛陀
昙华林可以考虑用昙花 或者树木搭配 一个小的佛教雕像,为昙华林制造一个亮点区域,也符合这个名字的由来。
如果是另外一种名字的起源,善种花草,昙华林有点名不副实,
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整条街上看不到花,而黎黄陂路,解放大道 ,中山大道 都有花草。
将佛教元素引入,增加了文化,打造一个除瑞典教堂以外的一个亮点区域
大面积 高密度的花草绿化,可以扬长避短 ,增加 建筑美感 和小清新风格 ,
这样也符合昙花林 名字的由来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
7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