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黑山老妖怪

杭州诗词名篇汇集——名山名水与名诗词搭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21 09:21: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江大河坎 发表于 2020-4-20 23:28
但是《大宋提刑官》这种断案片跟杭州的气质有点不搭啊,那些小姐姐们估计都不看这片子……

杭州的气质可不只是风花雪月,也不应该只给这些风花雪月岁月静好不经人事的小姐姐看哦,杭州也有硬朗沉重的一面,况且清末民国时期,我们的祖辈在江浙沪有响亮的外号:杭铁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10: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山老妖怪 于 2020-4-21 12:48 编辑
大江大河坎 发表于 2020-4-20 22:29
最近电视剧《清平乐》很火啊,然后不温不火的宋仁宗火了,以后拍个南宋的电视剧,估计能吸引一波人来杭州打 ...


宋仁宗很青睐杭州,有“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的评价(不亚于康乾御碑),如果吴山复建有美堂,就可以立碑纪念皇帝这句话。当然还有欧阳修《有美堂记》、苏轼《有美堂暴雨》

47、《赐梅挚知杭州》——北宋●宋仁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11:4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山老妖怪 于 2020-4-23 21:00 编辑

范仲淹与杭州

今天学习范仲淹,感叹杭州名臣荟萃, 除白苏二公外,还有范仲淹,在杭州任职**二年(之前还来过杭州两次)、睦州(桐庐)任职一年,在杭州的“荒政三策”不但救荒造福一方,也是世界上有记载的首创ZF主动干预、扩大ZF投资振兴荒年经济的创举,载入世界经济史。除此之外,在杭州任上,还有两件事值得大书特书,一是两代名相范仲淹与王安石在杭州历史性会晤,师生交流、改革传薪;二是在杭州期间,倾其所有在故乡苏州开办范氏义庄——世界上第一家私人慈善机构,且从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在杭州为官时所创,一直延续至1949年,慈善精神值得纪念,也值得苏杭两地深入交流纪念。

此外,范仲淹还有两处遗迹:1、与孤山隐士林逋的结交佳话;2、在天竺寺留下《《天竺山日观大师塔记》;2处后人纪念建筑:孤山的范文正公祠、梅登高桥的范府君庙,可惜今已不存。

范仲淹留给杭州的诗篇摘选:"长忆西湖胜鉴湖。春波千倾绿如铺","西湖天下绝,今日盛遨游","一水无涯静,群峰满眼春", "馀杭偶得借麾来,山态云情病眼开","江干往往腊不雪,今喜纷纷才孟冬","钱塘作守不为轻,况是全家住翠屏……最爱湖山清绝处,晚来云破雨初停","西湖载客恣游纵,湖上参差半佛宫……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东南为守慰衰颜,忧事浑祛乐事还。鼓吹夜归湖上月,楼台晴望海中山。奋飞每羡冥鸿远,驰骋那惭老骥闲。此日共君方偃息,是非荣辱任循环"……美不胜收的格律诗中我们能够读到诗人眼中的湖山美景,忧乐情怀。"何处潮偏盛,钱塘无与俦。谁能问天意,独此见涛头……万叠云才起,千寻练不收。长风方破浪,一气自横秋……北客观犹惧,吴儿弄弗忧。子胥忠义者,无覆巨川舟"。"把洒问东溟,潮从何代生。宁非天吐纳,长逐月亏盈……涌若蛟龙斗,奔如雨雹惊。来知千古信,回见百川平。破浪功难敌,驱山力可并。伍胥神不泯,凭此发威名"。

据最新考证,范仲淹最著名的词《苏幕遮·碧云天》(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作于杭州。  
[ 西安有个范学的研究大家、教授董平先生,曾用了很长时间,专门考察和走访了全国的七个省十六个市县,即范仲淹当年从政和抗敌的二十多个州县。从范仲淹作品中牵涉到的特定的地理环境:近湖——环山——江水——大海,最后考定这样的词作的写作地点应该是杭州。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62f70b0102zkaf.html 刚拜读了,深深折服(4月22日),]   
[ 注:有人会问,岳阳呢。范仲淹其实没有去过岳阳楼,他于庆历六年六月(即1046年6月)应朋友之请撰写《岳阳楼记》,都是看图写的,也怪了,范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有美堂记》、刘禹锡的《金陵五题》,都是没去现场写的。]


范仲淹也在睦州任上为梅城和桐庐留下宝贵文化遗产,一是修复严先生祠堂,留下千古流传的《严先生祠堂记》,这篇文章对后世影响很大,祠堂和文章不但推动了后世文人来此凭吊,其本身也是一个凭吊内容,也是一个凭吊一代名相范仲淹的地方(范仲淹历史文化份量可比严子陵大多了,更值得那句“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二是在睦州留下了大量诗文著作。期间创作的作品中用到“桐庐”二字的共有22处,《潇洒桐庐郡十绝》更是用十首诗吟咏桐庐;范仲淹一生留诗三百余首,在桐庐期间创作的作品占到六分之一,是他一生当中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

古迹重湖山,杭州西湖除了山水秀甲天下外的另一重独特世界之最:文化古迹。
杭州应该重视挖掘一代名相范文正公留给杭州的宝贵财富,不应任其沉睡湮没。非常支持在杭州恢复建设范仲淹文化遗迹系列:
1、在孤山恢复“范文正公祠堂”,立“先忧后乐”德育牌;
2、在天竺立《塔记》牌;
3、西湖边立“荒政三策”浮雕、范王改革传薪塑像及《苏幕遮·碧云天》浮雕。
   
建议内容来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62f70b0102z765.html

桐庐当然更要重视了。

另两条新闻:
1、桐庐分水镇有范蠡、范仲淹两个名人后裔定居村落,有完整的《范氏家谱》。https://tieba.baidu.com/p/5420233613?red_tag=1063630145
2、2009第三届中国范仲淹国际学术论坛在杭州开幕;2018第七届中国范仲淹国际学术大会在杭州桐庐召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3 18:4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山老妖怪 于 2020-5-1 00:19 编辑

89、《酒泉子(又名:忆余杭)》(十首) ——北宋 ●潘阆------

【潘阆与林逋交好,同为宋初名士,性疏狂。这十首回忆杭州山水的词,是宋初最有名的写景词。其中,十之一、三、四、十最为出名,尤其最后一首写钱江潮的,也是潘阆最著名的一首词,在当时文人圈层传诵。这首词被太子中舍李允绘制成图,又请苏州吴县知县罗思纯为序,长洲知县王禹俩作赞,这便成了当年一件文艺盛事。
这首词开宋初写景词之先,大大地扩大了杭州和西湖的知名度。据说,这十首潘词传播后,远到四川,近至严州都有潘词的石刻图。苏轼对这十首词十分欣赏:“东坡爱之,书之于玉堂(翰林院)屏风。石曼卿使画工绘之作图”(见《古今词话》)。】
【潘阆长期居住在杭州,后来归葬杭州余杭洞霄宫附近(今余杭区中泰乡南大涤、天柱两山之间)。杭州还有潘阆巷】
【洞霄宫历代享有盛名,名人游客来游甚众。李白、苏轼、陆游、范成大等均有题咏,许迈、郭文举、吴筠、邓牧等先后在此久住,李纲、朱熹等名宦任过“提举洞霄宫观察使”之职。今仍存遗址一片、旧屋几檐,亟待开发重建 】

(十之一)
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万家掩映翠微间。处处水潺潺。
异花四季当窗放。出入分明在屏障。别来隋柳几经秋。何日得重游。


(十之二)
长忆钱塘,临水傍山三百寺。僧房携杖遍曾游。闲话觉忘忧。
栴檀楼阁云霞畔。钟梵清宵彻天汉。别来遥礼只焚香。便恐是西方。

(十之三)
长忆西湖,湖上春来无限景。吴姬个个是神仙。竞泛木兰船。
楼台簇簇疑蓬岛。野人只合其中老。别来已是二十年。东望眼将穿。


[ 第三首是写西湖中的游船。其中“吴姬个个是神仙”一句,好像是第一个正面夸赞杭州姑娘的。”野人只合其中老“与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同意,但韦庄只是借游人之口说出,而潘阆直抒胸臆表达喜爱,更有真性情。]

(十之四)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 第四首借回忆写西湖美景,用水上渔舟、小岛秋光、笛声芦花、 白乌惊飞有机地组合构图。 此词用笛音贯穿下阕,声色俱韵, 内涵隽永。全词画面恬淡, 意蕴流转,表现了作者对西湖的神往和爱恋以及作者出尘的思想。据说,苏轼都非常喜欢这首小词,将它写在玉堂的后壁上。百度百科专门对这首有赏析。]

(十之五)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轻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别来尘土污人衣“潘阆向往跟好友林逋一样出尘,心中孤山因为有林逋而成为圣洁一尘不染的地方】

(十之六)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阑看,终是欠峰峦!

(十之七)
长忆高峰,峰上塔高尘世外。昔年独上最高层。月出见觚棱。
举头咫尺疑天汉。星斗分明在身畔。别来无翼可飞腾。何日得重登。


【 这首词从一个角度佐证了后来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所言属实,或许王安石也受到潘阆影响而慕名登塔。】

(十之八)
长忆吴山,山上森森吴相庙。庙前江水怒为涛。千古恨犹高。
寒鸦日暮鸣还聚。时有阴云笼殿宇。别来有负谒灵祠。遥奠酒盈卮。

(十之九)
长忆龙山,日月宫中谁得到。宫中旦暮听潮声。台殿竹风清。
门前岁岁生灵草。人采食之多不老。别来已白数茎头,早晚却重游。

(十之十)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这首是潘阆最出名的一首词。词仅用一句“来疑沧海尽成空”直接描摹钱江潮的气势,而花费更多笔墨描写环境(观潮人、鼓声、弄潮儿)侧面烘托观潮壮观场面。“弄涛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是名句。但是在追忆“万面鼓声中”的嘈杂纷乱场面后,却是“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可见写潮水的轰轰烈烈、观潮者的意气风发,隐含了对自己年轻时的留恋。而如今只有梦醒心寒。】



90、《岁暮自桐庐归钱塘晚泊渔浦》——北宋 ●潘阆------【潘阆一生之中居住在钱塘的时日较多,故视钱塘为第二故乡。这首五律是回归钱塘故里途中,为表达羁旅的惆怅和殷切的归心之情而作。这首五律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冬季独具特色的暮江晚景,明暗相衬,动静结合,绘声绘色。尤其是最后一联用“闻”字写人惊雁飞,使整个图景延伸出无限幽思,静僻处顿添神采,犹如雁高飞而留馀响,渺远飘逸。这首诗,思致清远,刘攽《中山诗话》说:“潘阆诗有唐人风格,仆谓此诗,不减刘长卿。”】

久客见华发,孤棹桐庐归。
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
渔浦风水急,龙山烟火微。
时闻沙上雁,一一皆南飞。

91、《点绛唇 · 金谷年年》——北宋 ●林逋------【林逋最为传诵的《山园小梅》之前已经录入本帖,这是第二首佳作。百度百科赏析见后】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   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整首词的语言清新柔婉,属婉约一派。词中蕴含着作者对人世沧桑、繁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之慨叹。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物中见情,寄寓深意,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整首词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此词是一首咏草的杰作,富有语言美和意境美,为历代读者传诵。】
【近代词学家薛砺若《宋词通论》:林逋的《点绛唇》为词中咏草的杰作,词境极冷绝凄楚,与欧阳修的《少年游》,梅尧臣的《苏幕遮》,都为咏春草的绝唱。北宋词人张先《过和靖隐居》:“湖山隐后家空在,烟雨词亡草自青。”(张先也是个神人,年轻时跟林逋交好,北宋前半段词坛少不了他,长寿到八十多岁还跟后生苏轼结为忘年交,且是苏轼写词的领路人;此外,东坡写的”一树梨花压海棠“调侃也是他,这句名诗应该是杭州作的,后面我会排进来)】


92、《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北宋 ●林逋------【后两句为名句,气节为后世文人所传诵。黄宾虹一幅画就用了这首诗做题】

湖上青山对结庐,   坟头秋色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   犹喜曾无封禅书。


93、《长相思》——北宋 ●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赏析:此词拟一女子与情人诀别的情景,运用《诗经》中回环咏唱即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 ,以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节奏和清新优美的语言,托为一个女子声口,抒写了她因爱情生活受到破坏,被迫与心上人在江边诀别的悲怀。全词上片起兴,点明送别,下片写情,寄托离恨,语言直白,蓄意深沉,令人回味无穷。】

94、《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北宋 ●林逋

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赏析:这首诗以素淡的笔触,描绘出幽邃的景色,造成一种幽寂的意境。而这种境界,正是诗人林逋所眷恋的。  寺、田、鸟、烟四轴风景图,展现的正是高僧端上人日日置身其间的那个幽深清寂的环境。此种环境,与这位幽人断绝尘想、潇洒物外的恬静心境、闭逸情致正相吻合。因此,诗人从中领略到了莫大的兴味,渺然幽思便由此而起,令他久久留连,迟迟不愿归去。末联便直抒诗人的倾慕心情。
这首诗向以工于写景驰名,不仅“诗中有画”,而且手法高妙。颈联在词序的排列上作了精密的调动,画面就在宁谧中浮动着一股生动的灵气。而颔联,则因其奇妙的想像与贴切的比喻,更受后世诗人们的仿效。如滕岑“何人为展古画幅,尘暗缣绡浓淡间”(《游西湖》),程孟阳“古寺正如昏壁画”(《闻等慈师在拂水有寄》),黄庭坚“田似围棋据一枰”(《题安福李令朝华亭》)、“稻田棋局方”(《次韵知命入青原山石》),文同“秋田沟垅如棋局”(《闲居院上方晚景》),杨万里“天置楸枰作稻畦”(《晚望》)等。】

林逋的好诗还有不少,象《小隐自题》、《宿洞霄宫》等,很有画面感和孤寂出尘感,不一一列举了。 林逋的从对后世的影响来看,完全不亚于严子陵甚至有过之,因为他当时的确诗、书、画三绝,才识卓绝、品行高洁;而且围绕林逋的孤山,形成了一个宋初的文化圈、雅集之所,潘阆、范仲淹、张先、梅尧臣等常来访。 真宗仁宗都很仰慕他】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4 13: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下去,我要推出  张先

北宋真乃文人盛世,文坛众星璀璨,政坛名臣云集。  很难全面分析和概括。 非文学爱好者的我,初步学习后有三个“最”:

最崇敬的,是范仲淹;
最喜欢的,是苏东坡;
最羡慕的,请原谅我不争气的想法,是张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5 00: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山老妖怪 于 2020-4-25 23:26 编辑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历经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五朝,同睹了北宋前期的太平气象。
比较一下与他结交的其他名人年龄段:林逋(967—1028)、范仲淹(989—1052)、晏殊(991—1055)、宋祁(998年—1061)、欧阳修(1007—1072)、梅尧臣(1002—1060)、蔡襄(1012—1067)//  王安石(1021—1086)、苏轼(1037—1101),横跨了整个北宋。张先几乎见证了整个北宋文学史,是个承前启后重要人物。
词坛地位: 婉约派大家,与柳永齐名,基本同时代,柳永号称“柳三变”、张先号称“张三影”,走雅这条路,被词坛主流人物喜欢和赞赏(晏殊、欧阳修等);此外,与宋祁绰号上相对:张先是“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宋祁是‘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



下面这篇文章概括得比较全面:

《最长寿的文人张先:写最美的词,交最牛的朋友,谈一辈子的恋爱》

转贴自网络微博文章,作者:古稀老人赵

一,最长寿的文人
常言道:人生七十古来稀,古时候的人远没有现代人长寿,又有很多文人落得天妒英才的早夭结果,能活七十岁以上者,可谓寥寥无几。
豁达的苏东坡先生也不过才活了64岁,便已经堪称是高寿,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虽是出了名的长寿,但也不过活到了85岁便寿终正寝。
而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文人张先,却足足活了89岁,简直是那古时候无法复制的奇迹。

张先之所以能够如此高寿,可能和他的人生态度有关,这一点从他的词作中就能看出一二。
张先词爱写自然风景,有“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之名句。
又或者描写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酒香醺脸,粉色生春。更巧谈话,美情性,好精神。 ”(《行香子·舞雪歌云》),意韵恬淡、闲静多情,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人生观十分豁达。
其次,张先虽在北宋文坛中赫赫有名,却并不怎么热衷于功名,和当时的其他文坛大咖晏殊、欧阳修等人相比,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
对于当官一事,张先向来不怎么上心,四十岁的时候才去参加进士考试,和他年龄相差无几的晏殊恰好就是那年的主考官,可见他对科举仕途无所谓到了什么程度。
治平元年(1064年),正任尚书都官郎中之职的张先不过才54岁,便主动告老还乡了,要知道北宋时期的文人很少有这么早主动辞职的,苏东坡先生临死之前,64岁了都不曾致仕。
张先退休后隐居于杭州、吴兴一带,全然把功名利禄抛到了一边,只爱垂钓和填词,当然还有谈恋爱。
也正是因为这般淡然处世的豁达人生观,不被功名所恼,所有相比他人,张先自然是少了很多烦心事,活得更加轻松欢愉。而自古以来,乐观潇洒的人,向来比喜欢操心的人活得长久。

二,词中大家张三影
1,婉约词派一大家
张先以词闻名于世,他的词具体写得有多好呢?在当时和有“露花倒影”之称的柳永齐名,同样是泰山北斗一般的人物,堪称词界一宗,在北宋享有盛名。
张先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词,大多以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题,或者描写封建时期士大夫闲逸舒适的日常生活。
张先词在北宋可谓是自成一家,不似他之前的温庭筠一般过于含蓄、也不似韦庄一般过于柔美;亦不似他之后的苏轼一般过于豪放,也不像柳永一般腻美。虽意象繁富,却内在凝练,含蓄而不失工巧,深婉而情韵浓郁,
清末词学理论家陈廷焯评张子野词曰:“才不大而情有余,别于秦、柳、晏、欧诸家,独开妙境,词坛中不可无此一家。”(《词坛丛话》)
张先尤为擅长写坊间流传的小令和慢词,对南北两宋的婉约词影响巨大,有承上启下之功,是使词由小令向慢词转变过渡的重要人物,使词更加适于演奏弹唱,在词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前此则为晏、欧、为温、韦,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此则为秦、柳,为苏、辛,为美成(周邦彦)、白石(姜夔),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子野适得其中,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张先一生,笔耕不辍,到老年时还常有佳作,著有《张子野词》,现今存词一百八十余首,有“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的美名。

2,三影之名的由来
和史上许多著名的诗人词人一样,张先在当时也有个极为响亮的外号,那便是“张三影”。
“三影”之名来源于他的词作。张先善于以工巧之笔表现一种朦胧之美,因其有“奈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行香子·舞雪歌云》之佳句,当世人原本称他为“张三中”,
又因他在词作中常用影字,尤以其中三处为最:
一曰“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二曰“日曈昽,娇柔懒起,帘押残花影。”(《归朝欢·声转辘轳闻露井》)
三曰“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张先自觉这都是他平生的得意之句,便对人说叫自己“张三中”不如叫“张三影”称心,于是世人便开始称呼他为“张三影”。

三,最牛逼的交际圈
张先一生,当真是应了那句老话“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别看他自己一生可谓是碌碌无为,为官最高不过六品,但他的交际圈却堪称北宋最强,当时有名的文人,几乎都和他有交往。
从老一辈的文坛大哥晏殊、宋祁,到中生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再到新生代的文坛大佬王安石、苏轼,全部都是他的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5 00: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山老妖怪 于 2020-4-25 22:55 编辑

1,与晏殊交:“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
按道理来讲,张先虽然和晏殊年龄几乎一样大,一个是990年生,一个是991年生,但一个是极负盛名的太平宰相,一个却只是官不过六品的普通文人,实在是让人难以想象,这两个人之间会有牵扯。
毕竟明道元年(1032年)张先考进士那年,晏殊已经是当朝副宰相了,任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并且还是当年科举考试的主考官。身份差距如此大的两人,怎么也不应该是好友关系,反而更应该是师生关系。
可能是因为晏殊一向爱才,看了张先的文章之后,便对其文采十分欣赏,经常邀请张先到他家中做客,一起饮酒作赋,诗词唱和。
别看晏殊还长了张先一岁,他却是张先当之无愧的头号铁杆粉丝,最喜欢在宴会中听歌妓演唱张先的词作,常常为之倾倒。
“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一句,便是出自于张先赠晏殊之词《碧牡丹·晏同叔出姬》。
当时因为晏殊的夫人善妒,瞒着晏殊将他十分喜爱的一个小妾偷偷的卖掉了。晏殊本就是朝中高官,又是人尽皆知的文人才子,顾及面子自然不好发作,便只能忍气吞声,终日闷闷不乐。
张先得知此事后,为晏殊不平,便当场写下了这首《碧牡丹·晏同叔出姬》:
步帐摇红绮,晓月堕。沈烟砌,缓板香檀,唱彻伊家新制。
怨入眉头,敛黛峰横翠。芭蕉寒,雨声碎。
镜华翳,闲照孤鸾戏。思量去时容易,钿盒瑶钗,至今冷落轻弃。
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
全词将晏殊对那小妾的相思之情描绘的淋漓尽致,如出神入化之妙笔。晏殊读罢此词后,对小妾的思念越发深切,便又瞒着他夫人把那小妾给赎回来了。
就连晏殊的传世词集《珠玉集》,都是邀请张先给他作的序。要知道古人著书,如果序言不是自己所写,就是其生平极为重视之人所题,可见张先和晏殊的感情之深。
毕竟除了一起开怀畅饮、游山玩水,连撩妹都能帮着撩,这两人自然是基情满满,铁的不能再铁的哥们了。

2,与宋祁交:“云破月来花弄影”遇上“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是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词人,被世人称为红杏尚书,他之所以会和张先交好,大概都是因词结缘。
“云破月来花弄影”出自张先之词《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中:“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
“红杏枝头春意闹”则出自宋祁之词《玉楼春·春景》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
宋祁素来对张先的才名极为仰慕,且最为喜欢这句“云破月来花弄影”,主动上门拜访张先。在张家门口等通报时,对张家下人说:“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
张先恰好就在屏风后听到了宋祁的声音,大为欣喜,很高兴的出来迎接,并打趣道:“莫不是‘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到了”。
北宋的这两大才子就这样完成了初次会面,护卫自己,遂携手进府,把酒言欢,当真是不亦乐乎。

2,与欧阳修交:“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欧阳修这位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他和张先结缘,也大都是因为张先的词作。
张先虽然和欧阳修是同年及第的进士,但张先却是欧阳修的前辈,在当时已有不少词作流传于世。
欧阳修便极为喜欢张先所作《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中的“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之句,疯狂的为这首词点赞宣传。
但欧阳修虽然是和张先同时参加考试,且极为喜欢张先所作的这首词,却不曾和张先相识。在一番打听后知道这首词是张先写的,便想方设法的想和张先结识。
而张先在得知有这么一位年轻俊杰十分喜欢自己的词后,便主动前去拜访了欧阳修。
当下人告诉欧阳修张先前来拜访之后,欧阳修高兴的急急忙忙的就出门来迎接张先,见面就道:“这就是‘桃杏嫁东风’郎中啊!”竟全然没注意到自己连鞋子都穿反了。
于是在大宋文坛中便流传开了这么一件“倒履相迎”的佳话,张先也至此多了一个美称:桃杏嫁东风。

3,与王安石交:“留连山水住多时,年比冯唐未觉衰。”
王安石这位北宋中晚期著名的权相,当时文坛的带头大哥,也和张先交情不错。
王安石算是晏殊的学生,而张先是晏殊的挚友,也在老师晏殊的宴会中,王安石结交到了这位北宋文坛的老前辈。
王安石一直以来都对张先这位不被功名所闹的前辈极为佩服,尤其是在因百官排挤、神宗猜忌,不得不辞去相位、退居金陵后,更是极为向往张先的人生态度。
于是他写了这首赠送给张先的《寄张先郎中》,一边表达自己对张先那种潇洒生活的向往,一边表达对时局无奈的感慨:
留连山水住多时,年比冯唐未觉衰。篝火尚能书细字,邮筩还肯寄新诗。
胡床月下知谁对,蛮榼花前想自随。投老主恩聊欲报,每瞻高躅恨归迟。
王安石经常前往拜访张先,和张先一起游山玩水,张先那种老年隐居山水之间的生活,和一直年轻愉悦的心态都让王安石极为羡慕。

4,与苏轼交:“牛粪火中烧芋子,山人更吃懒残残。”
苏轼这位赫赫有名的大文豪自然也在张先的交际圈中,两人是北宋时出了名的忘年交。
张先为人本就宽厚,对年轻文人极为欣赏,十分喜欢结交后辈,如: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皆是如此,且丝毫没有前辈老人的架子。
再加上苏轼和他一样,都是十分豁达大方之人,不拘泥于世俗,我们可以想到,这两人一见面必然是一见如故,相交甚欢,而事实也确实是如此。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因为上表反对新法被新党所不容,只得自请出京,被调任为杭州通判,而恰好张先退休后就隐居在苏杭一带。
苏轼向来喜欢访客交友,而作为晚辈,他自然必须要去拜访一下张先这位著名的文坛前辈。
于是乎两人一见如故,自然而然的就成了一对忘年之交,纵然两人相差足足47岁,但丝毫不影响他们在一起游戏山林,开怀畅饮,诗词唱合。
除夕夜苏轼去拜访张先时,还写了下一首十分有意思的诗作《除夕访子野食烧芋戏作》
松风溜溜作春寒,伴我饥肠响夜阑。牛粪火中烧芋子,山人更吃懒残残。
说是拜访,其实就是去张先家打秋风,毕竟苏轼一生清廉,在任杭州通判的时候,其收入更是微薄,不然也不至于在除夕夜还要去张先家里蹭饭吃。
从苏轼愿意在除夕夜不顾面子的去张先家求收留,以及张先愿意在这个一家团聚的特别日子里收留苏轼,就可以看出这两人交情匪浅。
而苏轼这首诗以“牛粪”,“芋子”等粗俗之语,无疑是在说张先小气,除夕夜只用芋头来招待自己,但诗名有加了个“戏作”,有说明了这只是开玩笑的调侃、打趣。
试问,不是特别要好的朋友,能在大过年的开这么玩笑吗?
一老一少,在除夕夜里相聚,啃着芋头、饮酒作诗、相互打趣、质朴率真,实在是不拘小节的君子之交,令人心神往之。


三,谈一辈子的恋爱

1,《醉垂鞭·双蝶绣罗裙》: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张先此人是真真正正的风流了一辈子,谈了一辈子的恋爱,经常勾搭美丽的女子,写词表露爱慕之心。
有一次在朋友的宴会上,张先见到了一位妙曼歌女,便情不自禁的动心了,于是便缓缓的走那女子身边,在其耳畔轻声道:“柳阴曲,是儿家,门前红杏花。”(《更漏子·林钟商》)
那位美丽的妙龄歌女,就这样被他成功的约到手了。
而这首《醉垂鞭·双蝶绣罗裙》,也是他在某次朋友的酒宴上勾搭美丽歌女侍姬所作:
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
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全词大意,就是在赞扬那位女子的美丽和身材的妙曼,不过奇特的是并没有直接说这位女子如何如何的漂亮,而是通过描绘女子所穿的罗裙、妆容、衣衫来衬托女子的美丽和身材曼妙。
最后一句更是奇妙:“你莫不是昨晚从巫山深处飘然而至?因为你来的时候,衣服上爬满了云彩,”就像是在说:这一场邂逅,竟像是老天安排的,命中注定的缘分。

2,《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张先谈恋爱,就像他的性格一样,不拘泥世俗眼光,常有出人意料之举,他年轻时,还曾经疯狂的爱上过一位小尼姑。
纵观尼姑庵里的长辈对庵里的小尼姑管教极严,严词反对两人相会,为了杜绝两人继续相见,好绝了张先的念头,甚至把那位小尼姑给关在了池塘中一座小岛的阁楼上。
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显然难不倒张先。张先和小尼姑约定:每晚夜深人静时,自己偷偷划船上岛,而小尼姑便会准时放下梯子接自己上去。
但是久而久之张先也乏味了,在加上他也知道这样的爱情不可能有未来,便忍痛选择了离开。
这首脍炙人口的《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就是为那小尼姑所作: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3,《望江南·与龙靓》:青楼宴,靓女荐瑶杯。
张先退休后定居在杭州,而苏杭自古以来就是文人的天堂,各种才子佳人的故事数不胜数,张先也不例外。
虽然他已经年龄不小了,但是文坛大佬的名头依然足够吓唬人,在烟柳之地十分受欢迎。
毕竟大词人的名声在那里,要是那个歌女官妓能得到他为自己写的词,立马就能提高一大截名气。所以他经常为那些风尘女子做词。
因为他当时曾忽略了杭州名妓龙靓,龙靓不平,便专门写了一首诗送给张先,向张先索词:“天与群芳千样葩,独无颜色不堪夸。牡丹芍药人题遍,自分身如鼓子花。”
张先见到了龙靓写的诗后,尴尬不已,当即便写了一首《望江南》赠送给龙靓:
青楼宴,靓女荐瑶杯。一曲白云江月满,际天拖练夜潮来。人物误瑶台。
醺醺酒,拂拂上双腮。媚脸已非朱淡粉,香红全胜雪笼梅。标格外尘埃。
至于赠词过后两人之间有没有发生点什么不同寻常的关系,就不得而知了。

4,鸳鸯被里成叠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张先老年时,任然不忘风流快活,就算已经娶了好几个老婆,加之家里养了很好歌妓,依然不能满足于她。
毕竟家花野花香嘛,再说人总是喜新厌旧的嘛,于是在他八十岁那年,又迎娶了一个小妾,而这位小妾才刚刚18岁。
那就脍炙人口的玩笑诗“一树梨花压海棠”,便是出自于这件事之中。
成婚之时张先大摆酒席,宴请亲朋好友,而和他关系极好的忘年交苏轼自然必在其中。
苏轼本就潇洒放旷,加之与张先感情极好,两人相交不拘泥于小节,经常互相开玩笑调侃对方。于是在婚礼上苏轼便大笑着问老头子张先如此年龄,娶了个妙龄美娇娘是个感受。
于是满面春风的张先也跟着大笑,随口赋诗一首作答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当真是好不风流潇洒,瞅着张先这个厚脸皮的家伙还如此自豪,苏轼便回了一首诗,调侃他道:“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叠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可谁也不曾想就这么一首玩笑诗,竟成了流传千年的佳话,至今还为人所津津乐道,专门形容“老牛吃嫩草”的事情。
不止如此,张先似乎在“老牛吃嫩草”一事上情有独钟,在85岁高龄时,他又娶了一个小妾。
此时的苏轼已经不在杭州,被调往了密州,不能参加张先又一次的婚礼,但人不能来诗也要到,苏轼得到消息后,又写了一首《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送给张先:
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苍。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柱下相君犹有齿,江南刺史已无肠。平生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
调侃的张先这个厚脸皮都有点不好意思了,连忙和了一句诗为自己辩白:“愁似鳏鱼知夜永;懒同蝴蝶为春忙。”
论及潇洒风流,张先说自己是第二,古往今来,恐怕没几个人敢说自己是第一了。
张先一生共有十子两女,他年纪最大的大儿子,和年纪最小的小女儿足足相差了六十岁。

张先一生,见过了大宋最鼎盛的时代,活到了足足89岁的高龄,写出了最美的词,北宋最厉害的一批文人都是他的朋友,遍及老中青三代,还谈了一辈子的恋爱,泡了一辈子的妞。
尽管没当过大官,但他这一辈子也称得上是精彩绝伦,当真是没白活,活的够本儿。纵观中国历史,也难以找出几个比他还风流快活的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5 19: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江大河坎 发表于 2020-4-20 23:28
但是《大宋提刑官》这种断案片跟杭州的气质有点不搭啊,那些小姐姐们估计都不看这片子……

那些小姑娘喜欢看的杭州有不少,像盗墓笔记,全职高手之类的。
其实国内有影响力的大IP,对杭州这种文旅一流的城市只能算是锦上添花。杭州缺的是世界级的大IP打开国际影响力,比如巴黎圣母院这种,或者至少来一些有世界影响力的影视剧,不管是去从已有的里挖掘打造,还是重新创作,不管是高大上的还是通俗的都可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7 21: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山老妖怪 于 2020-5-1 02:39 编辑

张先晚年居住杭州(1060-1078,71-89岁),并时常往来于杭州湖州。



95、《木兰花》  ——北宋●张先

青钱贴水萍无数。
临晓西湖春涨雨。
泥新轻燕面前飞,风慢落花衣上住。
红裙空引烟娥聚。
云月却能随马去。
明朝何处上高台,回认玉峰山下路。


96、《木兰花》 ——北宋●张先

西湖杨柳风流绝。
满缕青春看赠别。
墙头簌簌暗飞花,山外阴阴初落月。
秦姬秾丽云梳发。
持酒唱歌留晚发。
骊驹应解恼人情,欲出重城嘶不歇。

97、《破阵乐·钱塘·林钟商》  ——北宋●张先

四堂互映,双门并丽,龙阁开府。
郡美东南第一,望故苑、楼台霏雾。
垂柳池塘,流泉巷陌,吴歌处处。
近黄昏,渐更宜良夜,簇簇繁星灯烛,长衢如昼,暝色韶光,几许粉面,飞甍朱户。
和煦。
雁齿桥红,裙腰草绿,云际寺、林下路。
酒熟梨花宾客醉,但觉满山潇鼓。
尽朋游、同民乐,芳菲有主。
自此归从泥诏,去指沙堤,南屏水石,西湖风月,好作千骑行春,画图写取。

98、《次韵清明日西湖 》——北宋●张先
  
新火飞烟上柳梢,天供好景助诗豪。
江湖一处逢嘉月,溟海同时得巨鳌。
白水更随春雨长,青云不及画楼高。
千桡插羽鼙声动,十里惊雷夺暮涛。

99、《熙州慢 赠述古》——北宋●张先

武林乡,占第一湖山,咏画争巧。
鹫石飞来,倚翠楼烟霭,清猿啼晓。
况值禁垣师帅,惠政流入欢谣。
朝暮万景,寒潮弄月,乱峰回照。
天使寻春不早。
并行乐,免有花愁花笑。
持酒更听,红儿肉声长调。
潇湘故人未归,但目送游云孤鸟。
际天杪。
离情尽寄芳草。



张先写了不少杭州词,虽然也是佳作,可惜不出名,不如他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著名。

后世直到现在网络上热传的,反而是一首苏东坡关于他八十岁纳小妾的诗,“一树梨花压海棠”,成了老牛吃嫩草的文雅说法。 (但据考证这首流传很广的“苏轼诗”系后人嫁接的。不管怎么说,这首诗也紧密关联到苏轼与张先及杭州了,我把这首诗和苏轼的原诗排在一起吧,还有张先的半首回应诗)

100、“一树梨花压海棠”——"北宋●苏轼“

(嫁接版:“张先”的先来: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轼”的:)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
真实版苏轼诗: 《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

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苍。
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柱下相君犹有齿,江南刺史已无肠。
平生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


真实版张先回诗,只有残句:

愁似鳏鱼知夜永,懒同蝴蝶为春忙。

真实版两人的诗读来也很有味道。苏轼的用典好多,但弄明白了感觉真是太幽默了;而张先这句回诗也堪称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1 09: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山老妖怪 于 2020-5-1 19:27 编辑

昨晚无意中发现元代散曲家奥敦周卿所写的散曲《蟾宫曲·咏西湖》,勘称上乘之作,尤其是最后一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这句天下传诵的名句最早的记载。 因此录入且插队到这个专题15。


另有好几首非常有名的诗词,查询其创作地点不可考,非常有可能创作于杭州,但没专业人才权威机构去考证,杭州文化机构应该引起重视。

人家江南大学专家都考证周邦彦四次经过扬州,留下十一首词,而作为周邦彦故乡的杭州,却无人考证周邦彦在杭州作了哪些词,这方面杭州做得很不够。

有考证但尚未公认或确证的如下:

1、范仲淹《江上渔者》——作于睦州(建德梅城),考证见http://paper.tlnews.com.cn/html/2012-09/30/content_6_1.htm
2、范仲淹《苏幕遮·怀旧》——作于杭州,考证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62f70b0102zkaf.html

尚未考证出结论但个人分析大概率在杭州作的诗词如下:

3、苏轼《满庭芳 · 蜗角虚名》——作于杭州,本人的分析见本专题第58
4、叶绍翁《游园不值》——作于杭州,本人分析见本专题第20

5、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于杭州。分析如下:

——很多观点都认为”断桥“非实指桥名,而是任意一座断桥,但这种观点有依据吗?能排除是杭州断桥吗?不能。 我个人分析,这个”断桥“是杭州断桥可能性很大。理由:
其一、诗词创作来源于”即兴“、”激情“、”灵感“,而这首词情绪相对比较激动高昂悲愤("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极有可能受到朝廷上的负面因素的刺激触发。朝廷在杭州,打压诋毁嫉妒他的人在朝堂之上。灵感受当天情绪触发而成,换几天在其他地方就不一定了,情绪会慢慢放缓,触发因素少了。这可以从心理学上找到依据;   
其二、第二种触发:林逋。陆游和林逋同样对梅花独有情钟,研究陆游的人知道,陆游极其爱梅,十分欣赏和倾慕林逋的品格,赞赏过林逋的书法,同时代的好友辛弃疾也赞过“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所以可以设想:陆游因朝廷公务来南宋首都杭州(时称临安),住在常入住的孩儿巷附近(后来一次还写过《临安春雨初霁》,是上朝归来后,心灰意冷之作),当日朝堂经历负面,激愤心绪难平,信步走到断桥边林逋的故园附近(1公里多距离),想起林逋的品格、自身的抱负和遭遇,斯人已去,唯留孤梅(据考证林逋山园里种的也是孤梅),梅树当初与林处士相知相依,而今寂寞花开,主人已不在,缅怀、激情、文采终于叠加冲击喷涌而出这首词,“已是黄昏独自愁”,其实就有林逋“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影子,林逋在当时文人圈子里已经人格上“人梅合一”了,“无意苦争春”几乎同时可以指梅花、林逋和自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同样如此,梅花零落成泥,高洁的林处士也已归尘土,只有香如故,品行节操永久传诵。所以这首词极有可能是三种情绪合一触发而成:缅怀林逋、咏物言志、受政敌打压朝堂不顺的反击和悲愤。


上述1、2、3、4我已经录入本杭州诗词曲专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1 23: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山老妖怪 于 2020-5-2 16:23 编辑

接下来,补录唐代、北宋几位大家的杭州诗词:

101、《送崔十二游天竺寺》——唐●李白……【李白、白居易、潘阆、苏轼、周邦彦都曾梦回杭州】

还闻天竺寺,梦想怀东越。
每年海树霜,桂子落秋月。

送君游此地,已属流芳歇。
待我来岁行,相随浮溟渤。

102、《寄题余杭郡楼兼呈裴使君》————唐● 白居易……【再一次“最忆是杭州”】

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
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
绿觞春送客,红烛夜回舟。
不敢言遗爱,空知念旧游。
凭君吟此句,题向望涛楼。

103、《三年为刺史二首》———唐● 白居易……【白居易刺史做了三年,临行时所带的也只是“天竺山”的两片石头,还怕因此伤了清名,令人感佩。】
【其一】
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
唯向郡城中,题诗十余首。
惭非甘棠咏,岂有思人不?
【其二】
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蘖。
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104、《诉衷情近 · 雨睛气爽》——北宋● 柳永……【对柳永这个特立独行的浪子我非常有好感,而且柳永也曾任职杭州(睦州,余杭县令),

雨睛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105、《早梅芳 · 海霞红》——北宋● 柳永

海霞红,山烟翠。故都风景繁华地。谯门画戟,下临万井,金碧楼台相倚。芰荷浦溆,杨柳汀洲,映虹桥倒影,兰舟飞棹,游人聚散,一片湖光里。
汉元侯,自从破虏征蛮,峻陟枢庭贵。筹帷厌久,盛年昼锦,归来吾乡我里。铃斋少讼,宴馆多欢,未周星,便恐皇家,图任勋贤,又作登庸计。


106、《满江红 · 暮雨初收》——北宋● 柳永……【柳永登第后,为睦州团练推官,为民作此祀神词,流行民间】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107、《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北宋● 苏轼……【堪称是茶诗中的顶级精品,最后一句为千古传诵的咏茶名句,按名气这首诗应该放到本主题前三十首里去。这首诗反映了苏轼在杭州任太守时的茶文化生活,那时候杭州就已经茶文化浓厚了,虽然这一次苏轼赞的是朋友寄来的福建新茶,但“从来”二字说明了在杭州已品佳茗无数,有该诗该句的积累了。再者,那时候杭州已经是“钱塘自古繁华”了,茶市兴盛,不仅本地产多种名茶,也因经济发达商业繁华旅游兴盛而茶楼遍布,荟萃天下名茶,初具茶都气象。杭州藕香居茶室将此诗中的“从来佳茗似佳人”一句,与苏轼的另一首名作《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组成了一副茶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奇妙而工整,令人叫绝。】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108、《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节选)——北宋● 苏轼……【脍炙人口茶文化佳作,作于杭州任上】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109、《杭州故人信至齐安》——北宋● 苏轼……【前面说过,白居易苏轼周邦彦等都有过梦回杭州】

昨夜风月清,梦到西湖上。
朝来闻好语,扣户得吴饷。
轻圆白晒荔,脆酽红螺酱。
更将西庵茶,劝我洗江瘴。
故人情义重,说我必西向。
一年两仆夫,千里问无恙。
相期结书社,未怕供诗帐。
还将梦魂去,一夜到江涨。(江涨,杭州桥名。)

110、《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 过旧游》——北宋● 苏轼……【苏轼对杭州的喜爱也不亚于白居易】

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
更欲洞霄为隐吏,一庵闲地且相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15 23: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山老妖怪 于 2020-6-16 00:02 编辑

有些历史名胜虽然消失了,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提示一下。

南京有些做法值得学习(虽然碑做得不怎样,但总算表达了意思)


********************************

杭州类似已消失的在唐诗里有名的建筑有:

樟亭
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挥手杭越间,樟亭望潮还。   
孟浩然《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皇甫冉(唐)《送薛判官之越》: 樟亭待潮处,已是越人烟。
郑谷(唐)《题杭州樟亭》:故国江天外,登临返照间。潮平无别浦,木落见他山。沙鸟晴飞远,渔人夜唱闲。岁穷归未得,心逐片帆还。
章孝标(唐)《题杭州樟亭驿》:樟亭驿上题诗客,一半寻为山下尘。世事日随流水去,红花还似白头人。


孤山寺,贾亭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停云脚低。】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15 23: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发现一首名诗,与睦州(梅城)有关。明天更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10 01: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山老妖怪 于 2021-4-10 23:37 编辑

近日有两个新看点:


1、千古名篇《生查子·元夕》争议作者:朱淑真,杭州人。南宋时录入朱淑真《断肠集》,《词品》、《词综》作朱淑真词。

学界正统看法是欧阳修所作,但欧阳修自己并未将这首词纳入自己的词集,也从未提过这首词,同时代的北宋词人也未提这首词,而朱淑真的《断肠集》却收了这首词。从风格来看,也极为接近朱淑真的女性细腻伤感之风。而这首词放在欧阳修众多作品中风格则显得比较突兀。
而且,杭州元宵灯会历来闻名,早有白居易、苏轼等都写过【白居易“灯火家家市,箫笙处处楼",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到南宋成京城后更有名了,李清照、辛弃疾、陆游、姜夔都有留作品,朱淑真自小杭州长大,自然不会错过。
对于南宋天下第一盛况、文人网红打卡点的杭州元宵灯会,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朱淑真则”花市灯如昼“,姜夔““花满市,月侵衣。”,陆游“笙歌灯火连夜明。”;睹物思人,李清照写道”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朱淑真则是”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姜夔“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是不是在杭州元宵很有相同感悟啊。
而李清照和姜夔都是伤感体质之人,越是繁华盛况,越是引起旧情伤痛,所以不约而同正月十五特意躲避不出,李清照”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姜夔”却怕春寒自掩扉。……芙蓉影暗三更后,卧听邻娃笑语归。”(不过姜夔正月十五之前之后都去赏灯了),两人真像啊。



2、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大概率是在旅居杭州孩儿巷附近客栈时所写。 (孩儿巷距离断桥一公里多,步行也就十几分钟,宋代没有红绿灯)

词中的”断桥“不是象现在很多解释中的”虚指旅途中的无名断桥“,而是实指真实地名西湖断桥。 想象一下场景,上朝归来,朝中经历不顺或者受到打压,必有满腔悲愤和孤傲之气难出,信步走到不远的断桥,那里有自己倾慕的林处士曾隐居之地,还有两人都喜欢的梅花,于是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文思泉涌,写下这首咏梅绝唱。 [ 陆游经常因公事来京城杭州上朝,并有感而发,比如他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就是在杭州客栈所写。]         本词中的”断桥“、”黄昏“(林逋《山园小梅》”暗香浮动月黄昏“)、“寂寞开无主”(曾经的主人林逋已仙去)、“一任群芳妒”(《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  都不断提醒了我们,将此刻的“我”与”孤山“、”林逋“、”梅“联系起来。            
但我的这个分析没有实证,只是说很有可能,希望能找到实证,并能为世所公认,诗碑铭刻纪念于断桥或孤山附近。      还可以联系上清代杭州人龚自珍,辞官返乡途中写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是不是一下子为断桥-白堤-孤山新增了文化份量?!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14 20: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重点篇幅:  蔡襄。   


下面转贴一篇文章。



蔡襄与杭州---关于其书艺、茶艺、遗迹留存及其他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省)人。其先祖本光州人氏,后居仙游,又迁莆田。蔡襄官至端明殿学士,晚年知杭州,谥忠惠。其书学虞世南、颜真卿,又多取法晋人,正、行、草、隶皆擅,书风温淳婉媚,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又精于品茗、鉴茶,是当时著名的茶学家,其《茶录》一书,影响颇为深远。

蔡襄是北宋一代名臣,在北宋中期,他属于政治上的“改革派”,宋仁宗执政期间,蔡历任地方、中央要职,精于吏治且为官清廉公正,政绩卓著,很受朝廷器重。仁宗对他赏识有加,遂赐字“君谟”,又特赐其母以冠帔,这在当时算是很大的荣耀了。嘉祐五至八年,蔡任三司使,“校天下盈虚出入,量力以制用”,在财政方面实行改革,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并撰《天下财用总要》,贡献颇丰。

那么,就他出知杭州,其原因和背景到底是什么呢?显然,这是和政治上遭受排挤和当时宋英宗对他的陈见有莫大之关系——《宋史》、《东都事略》、《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料都明确叙述了里面的缘由:当时流言谣传蔡襄对赵曙、即后来登基的宋英宗,在先前立皇子一事上曾有过异议,那末在宋英宗继位上台后不久,就理所当然地在政治上予以报复打压了;而且在书法上也借以抬举王广渊以贬蔡襄,所以黄山谷才会说到:“当治平之元,才叔(王广渊)笔墨字价千金,蔡君谟书不值一钱。”而作为“与公之游最久而相知之最深”的欧阳修发出“书之废,莫费于今”的感慨,正是在这种特殊背景之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他的这种为蔡氏鸣不平的心理了。

《续资治通鉴长编》乃南宋著名的史学家李焘所撰,《东都事略》为王称所编,二者皆去时未远,所载详细且一致,亦足可信。故此蔡襄便不得不“以母老”为由而“求知杭州”了①。

蔡襄知杭州,是他历任的最后一个职务②:治平二年(1065)二月受命,五月廿六日到任③;治平三年(1066)五月徙知应天府却未到任而于治平四年(1067)去世。所以,这最后一个职务他任实职整整一年,为时不长,却颇多惠政,且留下了许多重要的诗文书画资料,是研究蔡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时期。

近年杭州发现了蔡襄的画像及传赞长卷等实物。经史树青先生鉴定,蔡襄绢本画像系宋人真迹,传赞则系复本。史跋:“余所见清宫所藏南薰殿历代名臣像,其中宋代名臣即据此卷所摹。”《蔡襄传》系许将所撰④。许比蔡年少25岁,但仍属同时代人。蔡襄卒于1067年,许将于祟宁元年(1102年)任尚书门下侍郎,任上撰了《蔡襄传》,撰传时间与蔡襄逝世相隔不过三十余年。可以这样认为,许将撰的《蔡襄传》是一份极具权威性的史料。许《传》:“公于书画颇自惜,不妄为人,其断章残稿人悉珍藏,仁宗尤爱称之。”可见,蔡襄书法在当时就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当朝皇上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其“赞”则由南宋赵汝愚撰写,真德秀也撰写了《观文学殿学士君谟谱》⑤。关于蔡襄“知”杭州的问题,如前所述,很多资料均称蔡襄曾知杭州,宋史也称“襄乞为杭州,拜端明殿学士以往”——然而许《传》是这样记载的:“英宗即位,除三司使居,二岁拜端明殿学士,三年徙南京留守,以明年八月卒。”许将对蔡襄历任官职的记述都十分详尽,但惟无知杭州之记录,这是一个存疑的地方:根据前述种种材料,蔡襄“知”杭州,当是无可争议的,然而许将却为何对此只字不提?为何这段经历在此却是一片空白?其间又有什么奥妙?这一点,或许是留待我们将来继续考查的。

此外,我们知道,苏轼晚蔡襄一辈,小了整整二十五岁,目前史料并未有他们直接交往的记载。但是,关于杭州之任,二者却有一条微妙的“关系线”——《蔡襄墓志铭》载:“陈襄、郑穆方以德行著称乡里,公皆折节下之……”这个陈襄比蔡晚及第十三年,蔡对其折节下之、降尊纡贵,当是陈未登科之时,可见陈必然对蔡襄有感恩之情。陈氏后守杭州,其时苏轼即为通判,二人十分相得。由于陈襄在职事上力荐苏,故东坡因“乌台诗案”系狱之时,陈即连坐。我们熟知的苏轼《天际乌云帖》,记述的是述古阁壁见蔡襄旧题诗事,亦即在此期间。所以,蔡、苏二人在陈襄的这层涉及恩私的微妙关系上就二人皆尝任职于杭州而言,却也是不得不提的一条联系纽带。

蔡襄到任后即给英宗进呈了《杭州请上表》,陈述了他的政治指导思想和安民济世的规划。他讲到:“祗临治所,敢不询求民隐,阅练师钤;人情莫不乐于便安,任之宽简;兵法所谓先于节制,示以庄严,誓竭驽材,上酬鸿造……” ⑥同时又在《杭州谢两府启》中表明了他将“益坚素守,勉布宽条……”。⑦

据初略统计,蔡襄与杭州有关的诗歌、游记、表启等文字逾三十篇,这不仅是研究蔡氏在杭州的一年里活动的重要资料,也是作为对于蔡襄的个案研究的重要文献。《忠惠集》卷首附录之《东越文苑》称蔡襄“文章清遒粹美,而诗凛然有生意,尤工于书画,颇自惜,不妄与人,故其残笺断简,人悉珍藏之。”

此期间的诗文代表作计有:《游径山记》、《和江上观潮》、《伏承躬侍安舆出游烟霞洞拙诗呈运使学士》、《杭州清暑堂记》、《奉答孙推官南屏旧游》、《杭州戒弄潮文》、《清暑堂中秋夜饮》、《和夜登有美堂》、《十三日吉祥院探花》、《六月八日山堂试茶》、《七月过孤山勤上人院》、《和钱端明游南屏山》、《寒食西湖诗》等等。皆文辞华丽,具有一种清净安逸的气质,尤其是那些诗文唱酬,刘克庄称之“杳渺之音”,以为“有王右丞、韦苏州之风”。⑧

而被称为“当朝第一”的蔡氏书法,在杭州地区留存的碑刻墨迹可考的有:
   一、《临安海会寺记》,庆历二年(1042),蔡襄撰并书,苏轼曾见此真迹并有著录,但未见立石。《东坡题跋•跋君谟书海会寺记》有载。
    二、《书朝贤送行诗序》,庆历二年(1042),蔡襄撰并书,刘克庄曾见此真迹,并认为欲学蔡襄楷法,“必自此序始”。《后村题跋•蔡公书朝贤送行诗序》,《后村先生全集》卷一O五有载。
    三、《小楷册》,庆历三年(1043),苏轼曾见此真迹并附有题跋。
    四、《重建州治双门记》,至和元年(1054),蔡襄撰并书,刻石于郡守孙沔重建府治双门之右。《淳祐临安志》卷五《城府•官宇•府治》、光绪《浙江通志》卷三十九《古迹》有载。
   五、《有美堂记》,嘉祐四年(1059),欧阳修撰、蔡襄书碑。《乾道临安志》卷二《堂》、《淳祐临安志》卷五《旧治古迹》有载。
   六、《梁萧子云出师颂跋》,治平二年(1065)六月十三日作,章草书,见《兰亭续帖》搨本第一册。今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此跋语系蔡襄到任杭州后半个多月所书,其时,蔡庶务繁忙,而犹能平心静气地临写在宋代“今世少传”且备受冷落的章草体,可见他临池之精勤。此跋书法,显然是刻意追摹前人笔意又夹杂了些许行书的气韵,古意盎然,为蔡君谟章草书唯一留存的作品。
   七、《持书帖》,行书墨迹,凡十四行,计一二四字。治平二年(1065)八月二十四日作。今藏于故宫博物院。
   八、《清暑堂记》,治平三年(1066),蔡襄自撰并书,刻石于堂上。《乾道临安志》卷二《堂》、《淳祐临安志》卷五《旧治古迹》有载。
   九、《山堂诗帖》,行楷墨迹,治平三年(1066)三月十五日作。录《十二日晚》、《十三日吉祥院探花》七绝二首。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蔡君谟一生爱花,至老而弥坚,此件作品的书风亦是如此,“人书俱老”一语或可形容矣!
   十、《王献之洛神赋跋》,治平三年(1066)三月二十八日作。搨本。见明宋珏《古香斋宝藏蔡帖》卷一。今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此本用笔工整,线条明显比蔡氏其他刻本厚实,然结字稍嫌松弛散漫,或为年老体衰或公务繁忙之故?
   十一、《扶护帖》,治平三年(1066)。搨本。今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是札系护灵南归至富阳途中所书。见明宋珏《古香斋宝藏蔡帖》卷一。
    十二、凤凰山月岩 “高大光明影中天” 刻石。年代未详。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七《南山胜迹》、光绪刻本《胜果寺志》第四页《岩》等均有载。

上述书迹留存至今的虽然不足半数,但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蔡氏晚年书风似乎更倾向于一种淳厚、恬静的感觉,一种与世无争的感觉——这,不仅和他当时的诗文风格倾向的变化基本一致,而且看得出在经历了那一场波折之后,其心理状态可能更接近于一种远离宦场而更重亲情、更近自然的趋向。另一方面,所谓的“体制方入格律”在这些作品中似乎也得到了一个印证——宋高宗《翰墨志》云:“本朝自五季之后……至丰熙以后蔡襄李时雍体制方入格律……”作为皇帝,评论起来自然不必忌讳他人想法,而这个论点现在看来也是基本准确的,高宗的意思是,蔡结束了赵宋王朝百年来“法度”混沌的状态,又各体皆能(如前所述,宋代几乎绝迹的章草书在他手里照样是娴熟流利),所以,这样的评价其实不低。

再谈谈蔡氏与茶学的问题:蔡襄作为宋代茶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宋时颇为著名的龙凤茶,即有“始于丁谓,成于蔡襄”之说。他的另一个杰出之作,是撰写了《茶录》。其文虽不长,却是一部完整有序的茶学理论系统。全书分为两篇,上篇论茶汤品质、烹饮方法等,下篇论茶器之功能及使用方法。上篇中对茶之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点茶等分门别类作了精到的论述——论及茶色时,曰:“茶色贵白”;论及茶香时,曰:“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论及茶味时,曰:“茶味主于甘滑……又有水泉不甘,能损茶味……”说明了茶味与产地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在论及藏茶时,要讲究茶器和方法,“意温燥而忌湿冷”,否则茶叶会吸收“异味”而变质,便不能保持本色和茶味了。下篇则对制茶用具和烹茶用具的选择,主要论述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和汤瓶等,从器具等方面阐述了其独特之见解,这些对我们现在而言也是值得借鉴的。

所以说,此文实为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茶艺专著,是继陆羽《茶经》之后,中国茶文化史上又一部不可或缺的文献。同时,《茶录》书法之风格缜密、精严,用笔细腻、温润,结构稳当、妥帖,亦是蔡氏小楷书法艺术的代表作。《茶录》刻本,帖前结衔为“朝奉郎、右正言、同修起居注”。由于蔡襄到京师已是皇祐三年九月末,上疏至少已深秋初冬之时,显然已非品茗之最佳时节,上奏殿事似乎也不大会以此为话题。所以只有到开春建安北苑茶纲进御,才最有可能论及“建安贡茶及所以试茶之状”。皇祐四年末蔡已转知制诰,故而此篇极有可能是在皇祐四年春季上进的。再观此帖文字,与同时期的《自书诗稿》、《蒙惠帖》、《谢赐御书诗》之笔意相仿佛,但因刻制关系,点画更为拙朴自然,甚有钟、王气息。按:《茶录》(卷三五)后序云:“臣皇祐中修起居注,奏事仁宗皇帝,屡承天问以建安贡茶及所以试茶之状。臣谓论茶虽禁中语,无事于密,造《茶录》二篇上进。后知福州,为掌书记窃去藏稿,不复能记。知怀安县樊纪购得之,遂以刊勒,行于好事者。”反观《茶录》墨迹本,本应是凡及皇帝之处本皆须换行另起,即便是“起居注”之类的官名,也因“起居”为皇帝言行而空出一格,此本却多处犯了这样基本常识上的错误,如“陛下”、“仁宗皇帝”、“天问”诸处均犯违碍。同时,其书之笔锋锐利、古意不足,显然为元明之风气。虽此本有文徵明跋语,又录入《清河书画舫》,然无论文字格式、书体风格,乃伪作无疑耳。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蔡襄在杭时,往来之书简信札中亦多有关于茶事者。如,治平三年五月六日致越州守张岷书简中便说道:“春三月,湖上闲游,时有篇什,今录数首,要之虽老,尚管领风物耳……卧龙珍茗,犹在日铸之上。” ⑨此“日铸”者,即“日注”也,为越州地区之山名。按:欧阳修曾论“草茶盛于两浙,而浙之品,‘日注’为第一。”可见,茶,亦始终是蔡氏生活中始终比较重视和关注的一个部分,和其诗文书艺共同构筑起他那个立体的“形象”——尤其是到了杭州这个茶文化氛围甚浓、书画艺术高度发达的城市。

而在蔡氏杭州任职期间,还有这么一个和茶有关的小插曲:他曾遇到了一位叫周韶的女子的“挑战”,此女长于诗文又嗜收 “奇茗”,听说这位蔡知府茶学绝顶,她便数次与蔡襄题诗品茗,斗茶争胜。结果却是令人大为惊异——“君谟屈焉……”是为逸事一桩。此与欧阳修《归田录》中所载君谟笑叹香饼故事一样,成为宋代文人士大夫的“雅化”的一种事例。而事实上,这种活动的“雅化”和诗文书画之“雅化”又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共通的,同时,这类典故是否又可以被看做是宋人那种浓郁的“士大夫气”的一个侧面?

要之,知杭州虽然在蔡襄的一生里只占很小的篇幅,但却是他逝于老家仙游前的最后一站,是蔡襄个案研究中一条短暂却极富色彩的轨迹。对于这位有宋一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茶学家而言,既无年谱,垂世书迹又不多⑩,故对于其生平活动的每一个“点”的考察研究,或许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沈乐平  二00四年四月廿日草于于中国美院


**********************************************

蔡襄《丙午三月贴》

丙午三月十二日晚

欲寻轩槛倒清樽,江上烟云向晚昏。

须倩东风吹散雨,明朝却待入花园。

十三日吉祥院探花

花未全开月未圆,看花待月思依然。

明知花月无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怜。

十五日山堂书

(北宋)蔡襄《纡问山堂帖》

纸本墨迹,24.8X26.7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又称《丙午三月贴》,录自作七言绝句二首,诗分别作于丙午三月十二日、十三日,书于同月十五日。“丙午”即治平三年(1066),蔡襄五十五岁,正在杭州任上,贴中提到的“山堂”、“吉祥院”均在杭州。

是蔡襄晚年的代表之作,笔法凝重沉稳,点画圆润姿媚。蔡襄一生于颜真卿书研习最深,这在其早、晚作品中最为明显。但晚年他已将颜书的精神完全融化在自己的气质中。此贴正是这样一件“归于纯淡婉美”之作。

********************************

七月过孤山勤上人院

青林蔼蔼日晖晖,
薄晚凉生暑气微。
湖上清风如可载,
画船十只不空归。

和夜登有美堂

忽闻乘月上层台,
正值江湖夜色开。
云屋万重灯火合,
雪山千仞海潮来,
静游虽有诗情得,
独笑应无俗语陪。
纵使羁怀多感慨,
若逢清致少徘徊。

寒食西湖

山前雨气晓才收,
水际内光翠欲流。
尽日旌旗停曲岸,
满潭钲鼓竞飞舟。
浮来烟岛疑相就,
引去山禽好自由。
归骑不令歌吹歇,
万枝灯烛度花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8 15:02 , Processed in 0.081732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