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HBU_David

[文物保护] 天水桥|中山桥|中正桥|永华路桥|南门石桥|工农桥|关东街桥|红旗大街桥|刘守庙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6 23: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6 23:4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7 13: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城多几个老景点,游客如云多好。。。
现在除了几个国保,真拿不出手
西大街弄成南锣鼓巷多好,天水桥加南城门加古城墙多好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7 20: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666666666666666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7 22: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6666666666666666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7 22: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7 22: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8 07:38:41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8 08: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                   victor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1 15:5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勾起了儿时的回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6 19: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5٠1、中山桥
人民公园内中山、中正二桥

保定人民公园,俗称南关公园,位于旧城西南,北界古垣,南跨府河,该园系民初直鲁豫巡阅使曹锟驻节保定时(1921至1927年)所建,始名为曹家花园,亦称保定公园。
1928年,易名为中山公园。建国后,改称人民公园。

园内在府河之上,原建有二木桥,位于别有洞天两侧。

(两桥相距约百米)以通北岸花木亭台之胜与南岸老农别墅之清幽。
昔二桥皆系木构,以游人之众,尔后数年,行将就颓。
三十年代初,清(苑)徐.(水)警备司令祝绍周驻节保定时,曾捐款重修,且赐桥名“东曰中山,西曰中正”。
以趋时尚。
其东之中山桥于1936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因民俗观河灯之盛,以游人过众,致使超荷而损,不复存。
建国后,1953年我人民**曾于该处建一小型便桥,以通游人,未几亦废。

5٠2、中正桥
保定人民公园内府河之上,原建有二木桥,位于别有洞天两侧。(两桥相距约百米)。
三十年代初,清(苑)徐.(水)警备司令祝绍周驻节保定时,曾捐款重修,且赐桥名“东曰中山,西曰中正”。
其西之中正桥,解放后仍存。1952年河北农学院曾重修之,并以之为其北院门,经公园内与市内通行。
后公园园内建设逐步完善充实,需购票入园,农学院北门封闭,桥亦于1954年拆除
兹爰实记文,以知后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6 19: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永华路桥,位于永华南路之北端,横跨府河,因位置而得名。

该桥始建于1966年,扩建于1983年,全部钢筋砼结构,桥长50米,宽20米,(其中车行道14米,两侧各3.0米人行道)为我市建国以来所兴建第一座最大的桥梁。

荷载能力为汽一15级,拖一80。

该址本无桥。

河南岸昔为一汲水码头,(1956年以前保定无自来水,全市均凿井而饮。唯井浅,水涩而苦,市民多以井水洗涤;而府河水,沆自一亩泉,质甘冽,仅饮食用之。贩运者多自该处汲水车运至城内售之。是以名为汲水码头)。

新中国成立后渐萧条,迄1956年,市建自来水后而卒废。

1966年,结合开路计划,而首先考虑建桥。4月份建设局下达市政工程处之设计要点:下部为桩式墩钢筋砼永久性结构,荷载按汽一13级计算;上部为临时性木结构,荷载暂以汽一10级计算。规划要求按50年一迂洪峰计算设计流量205秒立米。后经反复比较协商,一致认为,流量大,标准高,造价昂,以一次完成永久性桥考虑为宜。由市政工程处参照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之定型图纸于同年6月初作出设计,并组织施工。下部结构为双排人工钻孔,(俗称火箭鎚)灌注桩,现浇钢筋砼双悬臂盖梁;上部结构是预制大型钢筋砼T型梁(两边只配单翼T梁)。车行道宽8.0米,两侧再各悬出人行步道1.0米,外置简易桥栏。五孔,等跨10米,两岸浆砌片石护坡。施工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吊装南跨西侧第二根T梁时,曾受轻微损伤,经补救后利用;另在作砼桥面时,由于施工粗糙,夯捣有欠密实,出现蜂窝麻面多处。考虑到桥面之整体性,经请示局同意将原设计沥青砼桥面改变为钢丝网砼桥面,以弥补强度不足。增加造价千元。该桥自6月6日开始施工历时四月,至同年11月5日,全部完成。开创了桥梁史上施工期最短的先例,全部造价也仅10万元。

1978年,为接受76年唐山大地震毁桥之教训,曾对该桥全部节点及T梁间以铁件加以锚固,使全桥形成了一个整体结构。1982年,该桥扩建两侧对称加宽,将原车行道加至14米,两侧人行步道各增为3米。下部每侧增设一根灌注桩墩柱及盖梁,原边部T梁凿离后再行利用,按原结构新增T梁30片,将人行步道向内延2米,内缘置有照明灯柱三对。以该桥近临人民公园内儿童游乐场,要求视觉协调,桥栏特饰为预制砼件透花式,以美景观。该工程由市政维护处负责施工,自1982年10月开工,至翌年6月始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工程造价计22.5万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6 19: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门石桥居旧城南门以外,天水桥以北城壕之上。

该桥古已存之。肇于何时志书未载。然以其位于要冲,当与城垣俱兴。今已淹于地下
原桥系石拱结构,单孔,跨径可6米,宽7米。昔之城壕源发一亩泉,自西北来,流至城之西南隅吴家湾(今灵雨寺)以闸遏水,导之北上东行绕城环流,至南门外过此石桥后,再泄府河而东之。
该桥与府河上之天水桥近在咫尺,并峙南北,雄距两河,为古之州、县、城廓所鲜有者,此乃保定古城之一大特色。
1951年,护城河自原东门石桥以下,改道东南流。原有河道废弃,其地逐年改造,移作他用。
河上之桥亦失去其功能,而妥藏于地下,不复现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6 19: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工农南桥位于今工农路北端,跨府河之上。爰环城东路辟建之初曾称工农路,桥在路之南端,故名。后工农路易名,桥南扩路,并继续往南延伸后,仍名工农路,是以桥名依旧。原桥始建于1953年,改建于1962年,扩宽于1983年。今桥全长38米,三孔,净跨6米,宽23米,其中行车道18米,两侧各2.5米人行道。钢筋砼结构,设计荷载汽一15级。该桥址上游原有一低矮、狭窄小桥,仅供南北两岸行人通行。1953年继环城东路,环城南路东段相续辟通后,为便于新中国面粉厂吞吐原粮与面粉之需要乃废便桥而建此桥。该桥初建时,为砼桥墩、浆砌石桥台,木桥面。由市建设局设计,局属市政工程队施工。桥分三孔,净跨6米,建筑全长33米,宽10米,(车行道7米,两侧人行道各1.5米)桥栏系木柱内穿铁管。桥之两侧引墙,嵌有刻石,镌有“保定市建设局1953年10月建”字样。荷载能力为汽一8级,按当时交通需要,已满足要求。1962年10月,桥面系更新为现浇钢筋砼肋板,设计荷载为汽一13级。由市政工程处设计并施工。实际荷载能力(因两肋梁间净跨由标准图中的1.7米减缩为1.2米)大于设计要求。施工后期,肋梁浇注完毕,已进入严冬。为保证砼强度之正常增长,采用了土法养生措施,封死桥下东西两面,中间架木梁……以木板封底,而于其中用若干小型炉火烧水,以保证在温湿环境中,砼强度的正常增长,后经落球撞击检查,强度尚符合要求。此次改建后,车行道为7.9米,两侧各向外悬出人行道1.0米,桥栏改为简易金属结构。1980年,为了抗震要求,由市政维护处对简支肋梁进行了加固措施,以直径25毫米之锚杆钢,将肋梁深高锚固于墩、台之上。后来,由于工农路向外延伸与保(定)高(阳)公路连通,过境车辆大增,复以交通管理上的需要,东、南两向入境车亦均通过工农路进入市区。原桥宽度已不适应日益增长交通量的需要,于1983年再次改建加宽。加宽工程由市城建局工程设计科按汽一15级设计,市政工程公司施工,桥面向两侧不对称加宽,(新旧中心线错位1.5米)。下部结构为钻孔灌注柱,下游设两根,上游设一根,其上覆以钢筋砼盖梁,桥台向外延伸与原结构同。上部结构为预制钢筋砼矩形板,凿除原有两侧现浇人行道板,另行安装预制钢筋砼便道板。桥栏亦为砼预制件。扩建后桥全宽23米,其中车行道18米,各侧人行道各2.5米,建筑长度38米,加宽时由于桥台向外顺接,已将原有建桥纪年刻石隐砌于其中矣。位于此桥上游530余米之天水桥,排水净孔为18.75米,而此桥却小于上游仅为(3 X 6)18米;又从河道主流情况考虑,扩建时,本应再向北展建一孔,以满足排洪需要。据云为设计时间仓促,而未深虑及此。开工后,施工单位虽提出建议,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也未实现,乃一憾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6 19: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守庙桥位于市东南四里刘守真君庙(金代造福乡里的布衣名医,后人为怀念其造福人民立祠奉祀)前,凌跨府河之上,以地理位置名之。该桥址昔日曾有一小桥,传为附近素仰名医刘守真君之虔诚信士捐慕所建。叠架滚石而为桥墩、桥台,上覆巨形条石而成。桥宽仅足丈,只供便民往还通行大车而已。民国初年(1921)北洋**时期,曹锟驻保时进行改建,加大跨距至10余米,引用美松为梁并抬高桥位,以通船只。唯民国二十三年(1934)所修《清苑县志》则无记载,令人不解。
原桥长35.4米,宽5米,三孔,每孔净跨10.6米,料石桥墩,砖石桥台,上置巨型木梁(美松高50厘米)及木桥面。解放保定时有焚烧痕迹,北孔木梁有损,但不严重,曾加一临时砖砌桥墩以固之。五十年代中期,又个别更换北孔木梁,取消临时撑墩。1963年8月,桥面被水漂毁,梁板全部易位,部份漂失,10月重新修复,将梁板就位并增设铁件锚固,桥板做防腐处理,桥面增设排水孔,桥栏大部更新。1981年该桥改建,设计方案是利用旧桥两桥墩,另新建桥台及上部结构,桥面净宽7米,两侧各1.5米人行道。设计荷载采用汽一20级,挂一100,由城建规划设计处设计,市政工程公司组织施工。新桥利用原桥桥墩向外顺延,现浇钢筋砼双悬臂梁,桥台原设计为钻孔桩式桥台,在台帽下另砌片石档土墙,施工时采纳工程师之建议,将原结构形式改变为扩大基础浆砌片石桥台,上置钢筋砼台帽。上部结构采用装配式钢筋砼空心板,两侧配曲线边梁,简易钢构桥栏。建成后三孔实长(台帽前墙外沿间距)34.4米。施工中,由于施工现场狭窄,复受高压电力线之限制,不能使用大型吊装机具,吴发刚工程师首创以绞磨滑轮导轨平拉,侧顶横移的人工方法,将自重达12吨的大型空心桥板30片及6根曲线边梁安全就位。桥板安装前,在运输中,承运单位不慎将中孔西数第二块板面摔伤,横断大小通缝5道,最大缝隙达2毫米,微型(借助放大镜观测)纹裂多处,经王秉均工程师提议,使用自应力膨胀水泥砼处理成功。安装前试件抗压合格,桥板经超设计荷载实验,挠度在规范允许范围内。该桥全施工过程,隐蔽工程验收记录齐全,钢筋砼部件钢筋合格,安放位置正确,砼试件强度合格。唯大型空心桥板在预制时,由于侧模夹撑稀疏,外形尺寸多处稍呈扭曲变形,虽经斧正加工后对号就位,但在预制过程中是一失误。该桥于1981年10月下旬开始施工,结冻后暂停,翌春续建,至1982年6月30日全部完成交付使用。全部造价计11万元。其中仅修改桥台设计,人工安装桥板及修复利用摔伤桥板三项即节约投资达3万元,占投资额26%。按:以刘桥位置论,该处河床较狭窄,且北对香火甚盛之刘(守真)庙,南接村道,昔时定有一桥相通。又1981年改建刘桥时,在拆除原砖石桥台清基过程中,发现部分石滚及可抱之石块,侧卧其间,据此,证诸现存古石桥之结构形式,该处确系一旧桥遗址。然其规模甚小,定无现桥高踞河上之雄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8 11:27 , Processed in 0.080740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