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32736|回复: 137

[江城资讯] 2020年6月22日(周一)武汉新闻汇总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22 08: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航资源网数据

6月 22日(周一)
计划进港航班:179    班

计划出港航班:   189  班

取消进港   18 班、出港 18 班

合计:进出港航班: 332  班


------------------------------------------------------------------------------------------------------------------

地铁微博数据6月21日(周日),武汉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客运量(含换乘)为119.4万乘次。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22 08: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米等龙头企业积极扩建二期项目
“二期现象”背后:
武汉环境优发展快预期好


     近两天,武汉连续两个名企“二期”项目落地。

    6月20日,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二期在武汉开工,6月19日,小米、金山(武汉)总部二期战略合作协议签订。下半年,还有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的二期项目要扩资投产。

    在武汉疫后重振之时,这些知名企业纷纷在汉扩大投资建设二期项目。长江日报记者6月21日采访这些企业了解到,武汉的这种“二期现象”背后,是企业认为武汉营商环境优、在汉发展速度快、在汉持续发展的预期好。

    续建、扩资,企业在汉纷建“二期”项目

    这几天,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回武汉了。这次回汉他有两件重要事:去看看刚搬入小米武汉总部的员工们,参加与武汉市签订小米、金山(武汉)总部二期战略合作协议。

    “二期”,近来成为武汉疫后重振中的高频词汇。

    6月20日,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二期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开工。

    7月,武汉华星光电第6代柔性AMOLED显示面板项目(t4项目)将陆续迎来相关设备,加快设备搬入和产线调试工作。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宣布,已对该项目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产线建设追加投资,将350亿元投资增至385亿元。待全部产线调试完成,年产值预计可达300亿元。

    年内,另一家新型显示巨头武汉天马,投资145亿元建设的二期项目有望投产。

    在蔡甸,日资企业东普雷(武汉)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工厂二期已开工。疫情期间,该企业日本总部毫不犹豫批复了工厂的二期投资,追加投资达2亿元。这家专注汽车零配件制造的厂,是东普雷集团在中国的第三家全资工厂。

    “店小二”服务助力,

    企业在汉快速发展

    这些纷纷扩建二期项目的企业,都是近年来在武汉发展快速的企业。

    “小米武汉总部的发展比预期要快。”雷军说,2017年11月,小米武汉总部只有20人,当年创造营收17亿元;2018年,小米武汉总部营收突破100亿元;2019年底,人数增至2500多人,当年营收超过110亿元;今年,可容纳2300多人的小米第二总部大楼已启用。

    2014年武汉华星光电t3项目落子武汉,总投资160亿元,2018年实现满产满销,2019年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LTPS单体工厂。投资350亿元的t4项目今年年初实现量产。目前,武汉华星光电产值已突破百亿元。

    天马是国内最早布局低温多晶硅、柔性显示的中小尺寸显示领域领先企业。2015年开工建设投资约120亿元的G6生产线,2018年又新增145亿元投资建设G6生产线二期项目,将武汉打造成为天马OLED总部基地,项目全面投产后,年产值将逾100亿元。同时,2019年,天马在汉投资15亿元建设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

    企业在汉发展如此快,北京来的雷军,深圳来的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都认为与武汉的“店小二”服务分不开。

    小米武汉总部大楼项目从看地、选址到摘地,只用了1个月;从奠基动工到结构封顶只用了5个月;大楼完成全面竣工,仅用了不到1年。雷军说:“我自己都不相信,结果远超自己预期。这样的速度,以前在深圳听说过,现在在湖北、在武汉实现了。”

    “武汉营商环境非常好,政府支持实业。”“武汉速度”让李东生也是感受颇深:武汉华星光电t3项目仅用了10个月便完成主体厂房及所有配套设施建筑封顶。t4项目建设周期是199天,再次刷新业内同等规模项目建设新纪录。

    企业对在汉发展有信心,

    二期项目纷纷落地

    扩大投资二期项目的背后,是企业家们对在汉发展的信心。

    “武汉区位优势突出,高校众多、人才济济,小米坚定不移地看好武汉、看好湖北,将进一步扩大投资。”雷军表示,人工智能将为小米的智能硬件和互联网服务全面赋能,成为小米新的增长点。小米致力于将武汉总部打造成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高地,将扩大建设规模,按容纳1万人规划,建成超大规模研发中心。

    “东西南北中,武汉就在这个‘中’。同时,武汉作为全国高校及人才聚集最多的城市之一,也为各方面的人才招聘创造了很好的环境。”李东生说,“经过这次疫情,我们更加坚定在武汉发展的信心,我们相信武汉一定能够在未来的中国经济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的作用。”按照计划,t4柔性显示产线争取明年达产。同时,企业还在武汉规划下一条柔性生产线。

    来汉签订金山(武汉)总部二期战略合作协议的金山办公CEO章庆元表示,金山办公将主动融入、持续加码武汉。东普雷武汉工厂总经理胜泽贵之说:“不只是我们自己,武汉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复苏效率,都让我们更加相信武汉产业发展的前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22 08: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忠林与中海发展行政总裁张智超座谈
    长江日报讯(记者郑汝可)6月21日,****、市委**王忠林,市委副**、**周先旺与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张智超一行座谈。

    王忠林代表市委、市**对中海发展大力支持疫情防控武汉保卫战表示感谢。王忠林说,前期,武汉开展的集中核酸检测排查结果显示,武汉是安全、干净的城市,武汉人民是健康的人民。当前,全市上下正落实“六稳”“六保”要求,全力打好疫后重振的民生保卫战、经济发展战,希望中海发展积极主动“搭把手、拉一把”,推动已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助力武汉经济复苏。市委、市**将积极做好服务工作,营造最优营商环境,全力以赴支持项目落地。

    张智超表示,中海发展将充分发挥央企的使命和担当,进一步加大在汉投资力度,推动汉阳高端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尽快落地,积极参与武汉城市综合开发,改善城市环境、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

    市领导龙良文、张文彤,市**秘书长张忠军参加座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22 08: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忠林与中冶建工集团****、董事长田贵祥座谈
    长江日报讯(记者华智超)6月21日,****、市委**王忠林与中冶建工集团****、董事长田贵祥一行座谈。

    王忠林代表市委、市**向田贵祥一行来汉洽谈合作表示欢迎,感谢中冶建工集团积极落实XXX总**“搭把手、拉一把”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支持武汉疫后重振。王忠林说,疫情防控武汉保卫战取得了决定性成果,武汉已实现“8个清零”,核酸检测“5个没有”。当前,在严格落实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前提下,武汉正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加速逆势崛起。武汉区位交通优越,产业基础优厚,市场空间广阔,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正处在政策机遇期和加速发展期。欢迎中冶建工集团在汉设立区域总部,立足武汉,辐射中部,助力武汉高质量发展,武汉将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做好对接服务,支持企业在汉做大做强。

    田贵祥对英雄的武汉人民致以崇高敬意。他说,中冶建工集团对武汉发展充满信心,将加大在汉投资力度,带动更多央企在汉设立区域总部,在市政、环保、交通等领域与武汉深化合作,助推武汉经济社会发展。

    副**刘子清参加座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6-22 09:00: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汉阳双塔确定中海了,都说的那么明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22 09: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整体谋划 系统重塑 全面提升 湖北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卫体系建设框架雏形渐明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22日07:17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蔓 龙华 通讯员 孙苗

编者按

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十一届七次全会指出,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打造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湖北样板”,答好XXX总**和党ZY交给湖北的“必答题”。全会审议通过《**湖北** 湖北省人民**关于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意见》,为湖北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卫体系建设“立柱架梁”,既是行动指南,也是铮铮号令。

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实地采访,见证全省上下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的积极行动,记录推进“湖北样板”建设的谋划、探索和做好湖北“必答题”的实践举措。今日起本报推出“答好必答题”系列报道。

6月20日晚11时,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办公大楼里,许多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双休日全员照常上班,办公室电话铃声此起彼伏。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防控与医疗救治组的工作人员,紧张而忙碌。

“抢抓当前省内疫情形势稳定向好的有利时机,推进我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措施尽快落地。”“抓紧修改制定出台配套文件,各地翘首以盼。”省卫健委机关各处室负责人感到任务重、时间紧,必须尽快构架起我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框架。

前期,在ZY指导组、***联防联控机制联络组、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精心指导下,在**政研室(**改革办)、省发改委等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由省卫健委牵头起草的《关于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意见》,已经**十一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目前,与《意见》相关的配套政策文件正按时间节点要求,抓紧进行修改完善,近日将陆续出台。“湖北样板”的打造也将在这套框架基础上构建。

补齐短板:

找准问题,解决问题

“直面问题,才能补齐短板。”省卫健委疾控处负责人直言不讳。他说,**、省**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我们要将问题摊开,抓住机遇,突出解决制约我省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些重点问题。以这次变革为契机,让后续的改革之举更具实用性、针对性。

矛盾显而易见:在抗击疫情初期,我省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尚不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之间,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信息壁垒;与公安、民政、医保、政务等有效协同不足。数据共享方面,重复建设、分散建设和多头管理、多头采集、多系统并立,信息孤岛、系统烟囱等问题也不能回避。半个月前,省卫健委体改处牵头,相关主要业务处室组成的改革专班迅速成立,将这些问题一一罗列出来,带题调研。这些天,他们一直奔波在市县、疾控部门、各级医疗机构中,希望聆听来自最基层的声音,寻求答案。

一度悬而未决的问题摆在桌面,成了大家的靶点,一并集思广益、出谋划策。

渐渐,破解之法初现雏形:坚持**领导、**主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形成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建立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健全优化不明原因疾病、异常健康事件监测预警机制。

“只有面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省卫健委基层卫生处负责人认为。在对自己分管领域进行剖析时,他坦言,我省基层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网络不健全、服务能力不强,与广大群众卫生健康服务需求不适应的问题。

基层调研,组织专家研讨,一条条建议逐渐明晰:通过完善城市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促进优质资源下沉;探索推进**举办的基层卫生机构“公益一类保障、公益二类管理”,稳定基层卫生队伍;改善基层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等。

省卫健委规划信息处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顶层设计,全面推进我省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打造好我省卫生健康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六个一工程”;研究建立湖北省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研究基地),依托高校院所、医疗机构和重点企业,支撑临床诊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防控、健康服务业发展等领域大数据开发应用,助力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和水平。

应势而为:

用好经验,放大优势

“在这场抗疫斗争中,既暴露出我省公共卫生领域的短板、弱项和漏洞,同时我们也探索出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5月24日,在《意见》配套文件起草情况专题会上,省卫健委有关领导说。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中医的表现可圈可点。中医药首次大范围有组织地实施早期干预,首次全面管理一个医院,首次整建制接管病区,首次中西医全程联合巡诊和查房,首次在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中深度介入,探索形成了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的系统方案,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

《意见》对下一步我省中医药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中医药发展的好时机。”省卫健委中医综合处负责人兴奋地说,当前,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共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社会各界对中医药的期盼前所未有。我省中医药发展迎来重大机遇,一定要应势而为、因势而变。

他们构想的蓝图是,发挥我省中医药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擦亮李时珍“品牌”;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加快建成在全国有影响的中医药服务高地、中西医结合高地和中医药健康服务高地。

一些落细落微的举措正在推进。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成立“张继先名医工作室”,运用抗疫期间积累的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冠肺炎的临床经验,为肺部感染性疾病、尘肺病、慢阻肺、哮喘等疾病患者实施诊断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湖北省中医院新冠肺炎多学科模式康复门诊建设经验在湖北推广,帮助各地进一步利用中医药优势,探索患者康复期治疗。全国名中医张伯礼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刘清泉院长传承工作室落户武汉市中医医院,该工作室在保障抗疫期间科研攻关项目顺利完成的同时,重点培养一批高层次中医药重症、急症方面的人才。

寻求创新:

既具全局性,也需前瞻性

“有创新,又切实可行。”这是配套文件起草情况专题会上,省卫健委负责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他看来,创新并非天马行空般的遐想,更应该是老百姓可触摸、可感知的健康福祉,创新内容具有前瞻性、连贯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人才是第一资源。”省卫健委人事处负责人说,坚持问题导向,特别是针对此次疫情防控中反映出来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提出解决措施,刻不容缓。

详细论证后,我省将从公共卫生人才队伍数量、质量、结构、能力、激励保障机制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措施,其中,很多创新性举措让人耳目一新: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学院培训体系;在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立首席公共卫生医师,参与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决策;乡镇卫生院专门用于公共卫生人员的编制不低于专业技术人员编制总数25%等。

“创新的目的是希望以此为杠杆,激发人才活力,释放更多人才效应。”这位负责人说。

闻此,江夏区安山卫生院院长熊受家感慨道:“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稳定了,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才能更好地落实,健康‘守门人’才能更称职。”

“这次变革是触及全身的,既有刮骨疗伤之痛,也有脱胎换骨之期。”省卫健委副主任涂远超说。

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上,我省提出了农村卫生服务由现行县乡村三级逐步过渡到县乡为主、延伸到村,乡镇卫生院逐步承担起“兜底”责任的思路;在院前急救上,提出了依托武汉市急救中心建设湖北省急救中心,全力打造中部地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中心的构想;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上,提出建立健全党员、社区工作人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物业管理人员、志愿者、社区组织、群团组织广泛参与的社区常态化防控队伍等,“许多创新带有全局性和前瞻性”。

“未来可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陶红兵兴奋地表示,《意见》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是我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新起点,从强化监测预警、改革体制机制、夯实基层基础等方面,一步一个脚印,务实推进,真正打造出经验可复制、百姓有获得的“样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22 09: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东风等多家车企销量连续两月同比正增长——

湖北汽车产业逐步回暖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天纵 艾红霞

热火朝天的生产线上,机器不停运转,车间员工佩戴口罩,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一辆辆新车陆续下线……

疫情发生以来,我省汽车产业经历了从“暂停”到“重启”再到“加速”的过程。进入5月份,全省主要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生产经营态势整体飘红——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公司”)5月销售汽车31.8万辆,同比增长16.6%,跑赢大市2.1个百分点。

上汽通用汽车武汉分公司5月生产整车近5万辆,环比增长7.4%。

湖北三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制造板块5月实现销售收入11.9亿元,同比增长59.2%,创近年来单月同比增长幅度最高纪录。

“东风系”生产经营稳步回升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5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18.7万辆和219.4万辆,环比增长4.0%和5.9%,同比增长18.2%和14.5%,这是我国车市今年以来月销量首次出现的同比双位数增长。

东风公司生产经营形势也稳步回升——汽车销售在4月同比增长9.1%的基础上更进一步,5月汽车销售同比增长16.6%。其中,销售乘用车23.8万辆,同比增长8.3%;销售商用车7.96万辆,同比增长51.7%。

“起步即冲刺,东风商用车所有生产线开足马力与时间赛跑。”东风商用车动力总成事业部装试四车间班长张桂平说,公司单日产量从复工之初的22辆,跃升至5月的818辆,创下建厂51年来的新纪录。

产量提升的同时,销量也一路走高,东风商用车中重卡4月售出25093辆,同比增长30.9%,5月售出25288辆,同比增长53.04%。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两个月产销超1.8万辆。

在乘用车领域,东风乘用车公司工厂生产节拍已由9JPH(小时工作量)提升至现在的33JPH;东风本田三座工厂目前日产量超过3000辆,5月实现销量7.37万辆,同比增长16.9%,已完全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目标不减、业绩不降、市占率提升”,5月份,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全网终端销售97651辆,同比增长7%;东风悦达起亚5月销量达2.35万辆,同比增长12.1%。

新品迭出满足高品质出行需求

疫情冲击使汽车市场形势更加严峻,车企如何破局?

“一定要紧盯市场新的发展趋势与模式,在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能够更加适应新的市场消费模式,提供更加符合客户需求、更好产品质量、更高性价比的产品。”东风公司董事长、****竺延风表示。

全面复工复产以来,东风公司克服疫情影响,密集推出多款新车,向市场要红利——

5月20日,东风标致全新一代2008(燃油版)和e2008(纯电版)上市,系全球首款油电共生车型。东风标致品牌总经理葛林德表示,全新一代2008是标致品牌全球同步开发、同步上市的精品SUV,将为中国年轻用户提供很好的驾乘体验。

6月13日,重庆国际车展上,东风风神奕炫GS/EV正式上市。其中,风神奕炫GS是东风风神全球模块化平台首款SUV车型,车内设置了PM2.5浓度实时监测与空气净化装置,车联网系统还可实现酒店预订、智慧停车等功能,迎合市场智能网联的潮流方向。

此外,定位年轻一代消费者的潮流精品SUV——东风本田全新UR-V、兼具舒适性和媲美SUV通过性的东风雪铁龙C3L也都于近期上市。

以场景需求为驱动,东风公司新一代智能网联汽车正加快推进。6月12日,由东风公司技术中心自主开发的国内首款L4级5G自动驾驶汽车——东风Sharing-VAN 1.0 Plus在武汉量产下线,已收到来自北京、浙江、广东和湖南等地70多辆新车订单,涉及无人微公交、无人物流车、清扫消杀车等多个车型,标志着东风公司在L4级自动驾驶汽车领域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

省汽车行业协会秘书长、专家委员会主任杨少杰认为,乘用车方面,随着疫后生活恢复正常,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意愿有一定减弱,加上国家多部委促进汽车消费鼓励政策,人们购置私家车的愿望更强烈;商用车方面,随着各地新基建项目增多,为重卡、轻卡、微卡市场的复苏和蓬勃,创造了有利环境。

“5月武汉市**购车补贴政策出台后,4S店客流提升38%,5月订单环比提升14%。”东风本田汽车友芝友4S店销售副总监刘凯表示,东风本田有8款车型可享受优惠政策,其中一款新能源车型X-NV,客户购车最高可享受补贴1.5万元。

二手汽车明显升温

6月18日,汉口北二手汽车市场人气火爆,100余家金牌二手车商,启动“线上看车”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职主播前来探店淘车。

汉口北二手车市场汇金铂朗特名车老板林辉表示,目前,市场普遍以视频连线方式,提供“无接触购车”服务。5月份,该店销售额同比增长20%,其中线上销售占比70%。

在武汉爱之家长丰二手车市场,市场总经理王璐介绍,市场4月份恢复营业以来,价格在5万至10万元的二手车卖得非常好,尤其是适合代步的家用小车。

王璐分析,疫情之后,大家更注重安全出行,一些只有一辆车的家庭,加速了再添置一辆车的想法,该市场5月份销售恢复了八成。

“买第二台车的人明显增多,成交速度也很快,一般来看一两次就成交了。”该市场优卡汽车老板陈渊说,5月份销售了60多辆二手车,其中添置第二辆车的客户占一半,6月份卖了20多辆二手车,第二辆车客户占三成。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调查显示,54.35%的交易市场认为二手车经销业务会迅速壮大,二手车市场受疫情影响较轻,且回暖效率也高于新车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供挖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22 09: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际邮件首次搭乘武汉中欧班列发往欧洲
湖北日报讯 (通讯员苏庆丰、王洪洋)6月20日6时6分,随着风笛一声长鸣,编组49辆、满载着鄂产电子、光缆、家居、汽车用品等产品以及口罩、隔离服等防疫物资的X8015/6次列车从武汉吴家山站开出,经汉丹线、焦柳线运行,由新疆阿拉山口出境,预计15天后抵达德国杜伊斯堡。

和以往中欧班列不同的是,这趟班列一个集装箱中满载着10710件、2.75吨国际邮件。吴家山站党支部**邵冬介绍,这批国际邮件主要是家居用品、汽车用品和饰品,大约13天后抵达波兰马拉舍维奇,再由波兰邮政分拨至英国、法国和德国,这也是武汉中欧班列首次运输国际邮件前往欧洲。

湖北邮政相关人员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省国际航班全部停运,国际邮件运输通道严重受阻,国际寄递业务量大幅下降。受近期全球疫情蔓延影响,国际航空货运价格大幅上涨,且武汉国际航线短期内无法全面复航。加上现有出口国际邮件需经北京、上海两地中转,导致时限、成本上升。中欧班列具有运输质量稳定,受天气限制较小等优势,且运输成本比空运节约1/3以上,同时禁限寄种类少,可为3C类电子产品和化妆品等受到航空运输限制的产品提供顺畅的出口通道。此次,湖北邮政在武汉海关、口岸办、铁路部门、汉欧国际等**部门和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实现了湖北中欧班列出口邮件“零的突破”。下一步,将努力推进中欧班列运邮工作迈入规模化和常态化阶段。

汉欧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作为 “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中欧班列(武汉)已成为中欧陆上贸易通道主打品牌,带动了全省乃至中部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湖北国际邮件搭上中欧班列的快速列车,将为湖北跨境电商企业拓展欧洲市场开辟新的物流通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6-22 09: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aa11111 于 2020-6-22 09:08 编辑

张智超表示,中海发展将充分发挥央企的使命和担当,进一步加大在汉投资力度,推动汉阳高端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尽快落地,积极参与武汉城市综合开发,改善城市环境、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



看来明天拍卖的汉阳地块是中海的囊中之物了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6-22 09: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anson908 发表于 2020-6-22 08:58
王忠林与中海发展行政总裁张智超座谈
    长江日报讯(记者郑汝可)6月21日,****、市委**王忠林,市委副* ...

是前几天土拍的汉阳双塔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6-22 09: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plssayhi 发表于 2020-6-22 09:18
是前几天土拍的汉阳双塔吧

明天拍卖 132亿   归元片区二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6-22 09:43: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可以 归元片区厉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6-22 09: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汉阳区大归元片二期(建桥片)地块概念建筑设计方案项目发布竞争性磋商公告(第1次)

武汉恒骥招标代理有限公司受武汉市规划研究院的委托,对汉阳区大归元片二期(建桥片)地块概念建筑设计方案项目进行竞争性磋商采购,欢迎符合资格条件的潜在供应商参与磋商。

项目概况:

(一)项目编号:HJZB-SH-2020-054

(二)采购预算:本项目预算为人民币120.00万元,磋商报价超预算为无效磋商。

(三)包段划分:  

本项目划分为1个包段,采购内容汉阳区大归元片二期(建桥片)地块概念建筑设计方案,具体详见磋商文件第三章。


磋商地点及时间:

(一)磋商地点:武汉恒骥招标代理有限公司四楼2号开标室

(二)磋商时间:2020年6月24日9:00时(北京时间)

届时敬请参加磋商的代表持有效身份证明出席磋商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6-22 09: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钟爱科比 发表于 2020-6-22 09:00
看来汉阳双塔确定中海了,都说的那么明显了

双子二百米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6-22 09: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楚之游侠 于 2020-6-22 09:59 编辑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发布范恒山主题演讲:中部崛起与武汉发展


     今天演讲的题目,也是武汉市同志给我指定的。好在我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工作,对这个话题并不是太陌生,因此我很愿意就这个题目谈一些自已的想法与感受,请大家批评指正。

  2006年ZY决定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3个年头。13年来,中部地区人民在DZYGWY的领导和推动下奋发努力,实现了中部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这一发展以当时ZY提出的建设“三基地一枢纽”为主要抓手而展开,到今天,无论是“三基地一枢纽”建设本身,还是它所带动的其它方面的工作,都呈现出十分靓丽的景象。

  不久前,XJP在江西召开促进中部崛起座谈会时,讲了一句很重要的话,叫做“中部地区崛起势头正劲”。作为一个在国家中部办工作过的人员,我认为这句话非常符合实际。想当年,中部地区在发展速度上一直落后于东部地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提出以后的2008年,中部的经济增长速度就超过了东部。而最近这两年,中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又跃居为全国第一,超过了近十年来一直保持增长第一的西部。其它经济指标,包括区域占比、结构调整、人民生活等也发生了重大的积极的变化。

  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骄傲。但是也要居安思危、乐不忘忧。在强调“中部地区发展大有可为”的同时,XJP也对中部地区发出了“三问”。这“三问”问到了关键,问到了实质,是我们需要用卓越的努力去回答或者用优秀的文辞去撰写的一篇大文章。中部地区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就,但深入分析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各地区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不仅省际间的差距明显,省域内差距也很突出。再比如中部地区产业整体仍不够优强,科技含量不高,前端性的份量不重,缺乏有竞争力的世界知名品牌。还比如中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较低,虽然略高于西部,但远不及东部甚至东北。另外,中部地区的困难地区面比较大,存在不少资源枯竭型城市和贫困地区,有些省的贫困人口比重在全国居前三位。即便是到2020年按目前标准的贫困人口完全消除了,那仍然也只是体现着一个很低的水平。所以范围较广的困难地区仍然是中部地区崛起的一个关键制约。还有一些其它的问题,如市场化程度不高、体制机制创新活力不强等,应该说存在着不少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中部地区发展相对薄弱的一面仍然比较突出。

  不仅仅是存在着这样一些明显的问题,深入观察一下,中部地区进一步崛起还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来自于一些主观因素,更来自一些客观制约,因此要化解这些挑战并不容易。在这里,我只讲三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个是一体化的挑战

  大家知道,一体化是实现区域经济增长和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ZY高度重视区域一体化发展,前不久刚刚批准了长三角区域推进一体化试验,在其它许多重大战略规划中也对一体化发展作了部署。中部地区当前一体化发展程度不高,而下一步推进一体化又面临着不少障碍。这种障碍既来自于各个地区的利益驱动,也来自于区域间自然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状况等的约束。比如从地理环境看,中部地区板块单元整体黏合度不高,有些经济学家甚至据此认为中部地区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区域。但与其它区域板块,则存在着天然的密切关联,这就形成了中部一些省份就近融合、“东张西望”的现象。比如湖南和江西向南、山西向北、安徽向东,河南则是多向发展,唯有湖北一家有些无奈的也是忠心耿耿的坚守着中部。夸张一点的说,中部就是湖北,湖北就是中部。地理结构上导致了“东张西望”的现实,也使得中部地区聚集发展的动力不够强劲。从产业结构上看,中部地区则呈现出差异性小而同构性高的状态。比如中部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六个省中有五个省是粮食主产区,产业的同构导致了竞争的加强和协同发展欲望的减弱,从而使一体化发展面临困难。

       第二个是开放性的挑战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湖北以及武汉的地理区位可谓得天独厚,特别是武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中国的地理中心。在资源配置有计划进行的状况下,处于中部的中心位置,总是可以得到一定的好处,即所谓“雨过地皮湿”。应该说,地理区位优势给中部地区特别是湖北、武汉带来的红利非常明显。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则不然。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沿海地区更有优势。不靠海、不靠边的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武汉开放发展面临困难,中心地带就变成了开放凹地。虽然6300公里的长江也是一个开放大通道 ,并且贯穿武汉,但是它涉及到东中西三个地带,各地区的发展基础和现实需求差别很大,所以相互间开放面临着很多阻隔。从产业层次看,中部比东部低一点,但也低不了多少;比西部高一点,但也高不了太多,中部的产业水平可谓是高不成低不就:承接东部自已不一定愿意,转移西部还不一定有人要。这就导致了“蛙跳效应”,东部的产业越过中部直接转移到西部去了。这在客观上影响了中部和东、西部的紧密合作,也导致了中部开放程度明显不足。从理论上说,湖北应该是开放程度很高的,但是研究结果表明并非如此。就进出口贸易而言,在中部地区较长时间处于最高水平的是安徽。但即使如此,安徽在国家的占比也是很小的,其开放程度也并不高深。

       第三个是空间统筹的挑战

  从全局考虑且基于区域条件,国家把中部地区六个省份中的五个确定为了粮食主产区,比如河南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产量超过1300亿斤,湖北占比也较高。让中国人的饭碗中装中国粮食,中部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但粮食附加值低,仅仅凭借粮食生产,中部地区难以实现跨越发展和最终崛起。而中部地区又不可以随意把耕地转为工业基地。如何使中部地区既忠实履行国家战略使命,又有效摆脱农产品附加值低的困境,实现快速崛起,就面临着空间统筹上的挑战。

  当然,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也拥有良好的基础和比较优势,一方面中部地区原有的优势在继续扩展,这包括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科技基础良好、创新资源丰富等,另一方面中部地区新的优势和机遇正在加快形成。中部地区是我国新一轮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重点区域,中部地区的新产业、新动能发展也比较快,一部分贫困地区转型跨越成效明显,等等。以江西为例,过去一些年的发展常常落在后面,大体上是中部的第五、六名,如今则跃升为全国的第五、六名,而今年上半年更是位居全国经济增长的第四名。江西发展势头好,战略平台起了很大的支撑作用,新经济、新动能的快速发展也是重要因素。不光是江西,整个中部都呈现出传统比较优势和新增优势并行发展的状态。所以我们既要正视问题和挑战,又要把握好优势和机遇。只要持续奋斗,就一定能实现中部地区崛起。

  XJP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基于“三问”提出了8个方面的工作要求,中部各地区应当认真落实好这些要求。在具体路径上,我认为要把握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要借力国家重大战略。过去一些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这些战略有的牵涉到中部,有的直接为中部量身打造,也有的是为中部有关省和地区专门制定的,其“含金量”都很高,有项目、资金的“含金量”,有财政税收的“含金量”,更大的“含金量”则是给了“先行先试”的空间。所以应该把这些战略利好用足、用活,并进一步延伸拓展,使之成为促进地区跨越发展和快速崛起的强有力支撑。

       第二,要提升自身比较优势。这一点我在前面已经涉及到了。优势需要挖掘和运用,否则就不成其为优势。比如科教优势,把有关省份的教育资源加起来,中部地区无疑是全国最为丰富和充足的。但关键在于,我们要把这种优势真正发挥出来,使之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国内领先优势,并把它进一步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从中部实际出发,这种优势转换要紧扣两个方面:一是紧扣产业的融合,即一二三产业的融合,通过融合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相互带动和协调发展。二是紧扣“三基地一枢纽”建设,要运用现代科技工具和创新资源,全面提升建设水平。

       第三,要构建利益平衡机制。这一点在中部显得特别必要和重要。克服空间统筹带来的挑战,这是一个关键举措。我们谈到中部发展必须符合国家的战略要求,而建设粮食基地是国家需要的。我们不能把14亿人口吃饭的事,寄托在国外的施舍上。平时依靠国际市场是可以的,一旦国际关系发生变化就会处于被动,就如那个富翁在洪水中拿一麻袋金子换不到一个面包所揭示的道理一样。要使粮食的自主权掌握在我们手中,中部就必须履行这种国家责任。但中部人民同样有实现现代化、过富裕幸福日子的权利。在提高发展水平的同时,我们要着力构建利益平衡机制,也就是要围绕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重大生态产品,特别是重要农产品等,建立区域间的利益补偿和回馈机制。这一点,我们大家好好研究。一般地说,我们也可以不种粮食啊?种了粮食也可以卖高价啊?比如说,每斤卖100块钱啊,这样做中部地区也可以致富。但是中国国情告诉我们不能这样做。粮食涉及到国计民生,中部地区不仅应当种植,而且要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来销售。但是我们为此付出了代价,也应该得到必要的补偿,所以要通过建立横向的、或者纵向的、或者横纵结合的有关粮食的利益补偿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一点七、八年前我就在有关场合论述过了,目前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文件,我们要把它们贯彻落实好。

       还有一些重要方面,不再一一论述了。我要指出的是,中部崛起需要中部六个省一起努力,靠中部各个城市共同支撑,正所谓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武汉是中部唯一的副省级特大城市,是国家的中心城市,在国家与中部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和地域分工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所以,武汉要抓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新一线城市等机遇,紧扣XJP提出的“三问”,以卓越之墨写出精彩篇章,为中部地区全面崛起做出特殊贡献,把武汉的发展推向历史新高度、全球新高地。

  顺便说一下,武汉作为“新一线城市”的说法,并不是国家明确的,可以看作是是近几年民间一种的约定俗成。“老一线城市”是北上广深,“新一线城市”目前大家列举了15个。我个人认为,武汉有了国家中心城市这个名牌,比什么都重要。国家中心城市可不是随便定的,我参与了这项工作,到目前为止,除了四个直辖市外,就没几个城市了,加起来也就八、九个。所以武汉要珍惜这个品牌,把它运用好、建设好。但“新一线城市”有特殊的内涵和意义,对武汉的建设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应该把它利用好。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新一线城市,武汉要努力实现“两高”的目标。

  达到这个目标应当怎么做?方向在哪里?路径怎样选择?在我看来,要实现这样“两高”,必须做到下面“三高”

  第一,格高一等。这是指谋划推动武汉的发展,思想基点要高、战略视野要宽、操作措施要实、考核标准要严。从规划、建设到治理,从生产、生活到生态,从功能、构架到形象,所有的一切都要对标最好最佳来考量。特别是要在3个维度下加以把握和审势。

  一是要放在世界最高水准的比照之下。要把城市构造要素做最小最细划分,形成工作清单,按照世界城市先进标准逐一比较,既找出标杆,也找出差距,从而找出改进的方向和建设的任务。

  二是要放在外部激烈竞争的倒逼状态之下。地区间城市间的比学赶超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特色,武汉要通过激烈的外部竞争深入了解别人的思路与做法,通过知此知彼比出薄弱处、比出危机感,也比出紧迫性。我在这里要提醒的是,武汉这些年发展很快,城市实力大幅度提升,城市形象也明显改善,2018年还曾位居城市综合实力排行第五位。但是也要看到,武汉的相对地位在下降。上一次我受邀回武汉参加长江新城论坛时也曾谈到这一点。新中国成立之前,武汉位列国内三大城市之一,除上海、天津外就是武汉;武汉也是在社会上号称“两大”的城市之一,即所谓“大上海”、“大武汉”。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个时期里,武汉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但是今天很多城市不再仰视武汉,且意欲一比高下。原来看武汉是个巨人,现在则可以与之比试拳脚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再看看崛起的速度,郑州、合肥、长沙的面貌变化都很快。把郑州近十年前后加以比较,可以说完全是两个形象,今天郑州已比肩武汉也成为了国家的中心城市。合肥原来几近于乡镇,其崛起似乎在一夜之间。而长沙没几年功夫,智能制造城市的形象已在社会上鲜明树立。武汉应去除优越感,增强忧患意识,常思不进则退,力争“再上层楼”。

  三是要放在广大市民严格挑剔的氛围之下。常言道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说怨声载道利于市。应当把市民的抱怨当作工作的重点,把市民的要求当作努力的方向。多途径听取意见、不放过一句批评。

  归纳起来,就是一方面要踮起脚来树立前进目标,另一方面要自觉用放大镜来审视不足,这就叫格高一等。

  第二,棋高一招。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应当重新审视已有的基础和成就。根据世界发展的趋势、国家的战略指向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围绕凸显武汉发展新形象重新谋篇布局,并紧扣其出奇招、抓关键。做到思谋在前、行走在前。抓什么关键?出怎样的奇招?我以为至少要把握这么5个方面。

  一是要抓形象塑造。要进一步推动城市功能结构调整,努力塑造武汉独特形象。记得许多年前,我在武汉参加全国华创会做主题演讲时就调侃到,武汉缺乏自己鲜明的形象,人家说北京是首都、长沙是“脚都”、成都是“耍都”、那武汉是什么都呢?不清晰。多少年过去了,今天的武汉形象仍然不是那么突出和鲜明。上海很精致、很小资,深圳很现代、很时尚,成都很休闲、很温馨,长沙很娱乐、很文化,北京很大气、很厚重,那武汉的形象是什么呢?因此,在新时代武汉必须树立自己独特的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形象就是比较优势,是资源要素的吸引力。而城市形象不是虚幻的,也不是臆造的,应该是城市格调、城市功能、城市结构、城市空间布局和外在形态等的有机统一。武汉要围绕塑造新的形象来推动资源配置、重构结构体系和空间布局。其中包括武汉应该有新的地标。过去武汉的地标,可以说有2个。古代的是黄鹤楼,现代的是长江大桥。现在武汉长江大桥已经不能称为地标了,在长江之上至少已经有五六十座大桥了,很多都具有特色。仍然能称之为地标的,也就只剩下黄鹤楼了。今天的大武汉,还要仰仗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黄鹤楼作为地标吗?与新时代和武汉的新发展相适应,应该有新的地标,就像上海有陆家嘴一样。用什么做地标,应该以怎样的形象立世示人,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功能调整进行统筹谋划。

  二是要抓重点突破。武汉是一个特大城市,需求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比较全面地发展产业。但即便如此,也需要突出重点、突出优势产业,并切实做强做优、成为制高点。如果我们的产业面面俱到,对外很容易形成同质竞争,对内则会导致资源要素的分散。要把握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以比较优势为基础,抓几个有竞争力、有发展能量和有广阔前景的产业,真正抢占国内乃至世界发展的制高点。攻其一点且持之以恒,才能攻得深、攻得精。面面俱到,必然是陷入一般。武汉可以发展智能制造,可以发展光电产业,可以发展大健康产业,也可以发展文化创意,但一定要基于自身的良好基础。产业选择除了考虑发挥比较优势外,还要适当体现错位。通常情况下,某些热门产业是各个地方的共同选择,避免同构的精巧之道在于合理错位。能体现行业错位的体现行业错位,难以体现行业错位的体现品类错位,不能体现品类错位的体现链条环节错位。在产业选择上还要考虑现有条件和未来潜能,能够围绕它们聚集资源要素、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通过这样的路径和手段,真正把重点产业做到最好,真正达到国际领先、世界一流。

  三是要抓优势发挥。这个优势,不仅包括产业优势,也包括其它优势,我这里特别讲讲要利用好区位优势。对于武汉来说,要运用区位优势,打造以“两航”为主要支撑的交通枢纽。武汉处于长江的脊梁地带和南北交汇之地,发展航空、航运这样“两航”有天然的基础。应充分利用这一基础,一方面依此打造立体、智能通畅的交通枢纽,另一方面借势推动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回过头来看郑州这些年的发展,有一点应当引起我们的特别重视:这些年国家为河南专门制定了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是郑州航空港经济区建设战略。在这个战略的推动下,郑州没几年功夫就成为了中部重要的物流输送基地,其航空货流发展到位居中部地区第一,由此推动郑州成为了国家中心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可以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国家中心城市相提并论了。郑州的发展足见发展航空的重要性。武汉比郑州还多了一“航”,潜力更大,绝不应忽视自已的这个优势。

  四是要抓经济联动。也就是说,要千方百计推动多种产业融合发展和多种经济形态组合发展。要发展“混产业”和“融经济”,把各类产业门类组合起来、交融进去。做好了,新发展空间和新经济动能就大大拓展了。进一步说,要发展多层经济、空白带经济、结合部经济、早中晚经济、空中和地下经济等。因为小、偏、低,其中的很多方面容易被我们忽视,特别是容易被大城市忽视,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这些方面,并采取有力举措去推动它们加快发展。

  五是要抓精细治理。精细见责任、显功夫、出质量、展形象,因此精细治理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能力。大到城市的建筑、小到街道标牌,大到整体布局、小到绿植设计,大到体制机制、小到方式方法,都要居高谋划、精细治理。我在武汉大学学习时,武汉给大家的印象就是傻大黑粗。虽然我们说今天的武汉特色还不够鲜明,但这个状态已有了大的改变。武汉已经有了小资情调,开始变得温柔起来。我们建了“楚河汉界”、建了“新天地”,这些元素一点缀,武汉就显得含情脉脉和婀罗多姿了。这还不够。作为一个契机,这次军运会把武汉治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还需要继续努力,且须长久为之。在这方面,我建议武汉多向上海学习。按上海的城市治理水平,武汉还有一定差距。

       第三,技高一筹。推动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新一线城市,需要优化操作路径,路径优则可事半功倍、捷足先登。因此,在各项具体操作中,武汉要体现技高一筹。怎么做?我提如下三点建议。

  一是要抓营商环境优化。优化营商环境是这些年国家花大力气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的营商环境进步非常明显,不仅体现为世行相关排名的不断前移,也实实在在体现在许多具体工作中。当前各个地方之间的激烈竞争比的是什么?一个核心的内容就是比谁的营商环境更好。武汉应当把优化营商环境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把营商环境搞好了,投资者就愿意来、广大市民就愿意积极献计出力,我们的**工作人员也更加愿意担当作为。可以说,营商环境是优质资源的来源、是强劲投资的来源,也是创新力量的来源。但营商环境的建设不能率性而做、盲目而为。不客气的说,有些地方建设营商环境在认识上和操作上都陷入了一些误区,似是而非,应该加以矫正。我认为营商环境建设应当特别把握住三条:第一条,重点不在于“松”而在于“公”。不是管得越松越好,而是越公越好。该管的必须管,不仅不能放松,而且要严管、细管。重要的是,管事要公平公正,管理部门要通过自已公正履职形成社会公信力、为广大市民所充分信任。第二条,重点不在于“少”而在于“准”。现在大家都在攀比管理清单的长短,认为管得越少越好,也就是清单越短越好,这其实是不正确的。关键的问题在准确,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一定要清晰明白。第三条,重点不在于“惠”而在于“信”。不是说政策越优惠越好,把政策更优作为重点是不可持续的。关键在于提高政策法规的稳定性和可信度,诚“信”为本,依此稳定人心、激活投资。举个例子。在政务服务方面,有的地方提“最多跑一次”,有的地方更进一步说“一次都不用跑”,如果这么跟进的话,别的地方还会说“我来替你跑”。这么比下去很可能就变成趁口舌之快了,最终不一定能落到实处。所以,关键还在于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并尽可能的降低运行成本。要把精力放在建立社会公信力上,有了公信力,老百姓办起事来不会在乎多跑一两次、多花费几分钟。

  二是要借力功能平台。各类功能平台是发展的支撑、是辐射的基地、是先行先试的舞台,还是争取和拓展政策的载体,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又有“给一个支点就能撬起地球”的功能。我们说郑州的发展得益于航空港经济区战略的支撑,是希望武汉要认识到功能平台的重要性,注重借力重大功能平台发展自已。武汉不仅要推动国家在此建立战略平台,也要从实际出发,自主地打造适宜的功能平台。这里我顺便说一句,武汉在建设国家级新区方面是吃了一点亏的。应该说相关谋划很早,但至今都未能落地。如果早搞了新区建设,武汉的发展可能会有一个更新的面貌。我们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发展中能够看到这一点,从长沙湘江新区的建设发展中更能看到这一点。正是因为湘江新区的建设,长沙才出现了今非昔比的变化。就经济体量而言,今天的湘江新区已支撑起长沙超过1/4的发展,而它所起的示范带动效应就更加显著了。所以我反复强调,武汉一定要重视战略功能平台的建设与运用。

  三是要实施品牌引领。品牌是市场,是信用,是竞争力,也是效率与效益。高质量发展催生品牌,而品牌创造又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部的世界驰名品牌比较稀少,武汉更是寥寥无几,所以一定要在这方面下足功夫,把建设品牌、运用品牌、弘扬品牌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坚持不懈的推动实施。据我研究,一个城市有没有实力和发展潜力,是不是真正的国际化都城,有三个关键性的衡量因素,这就是名牌的数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能力和流动人口的数量。我们可以从经济数据包括GDP来观察一个城市的发展状况,但用这三个因素来考核一个城市的发展会更科学、更具实在意义。由它们能够真正判断一个城市是否充满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

  我的希望是,武汉能够真正把握机遇、抓住关键,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进程中,取得更加辉煌和实在的成就,最终实现“两高”的目标。演讲的时间已经超过了,但我要说,今天延时演讲谈了这么多想法,完全是出于对中部地区和武汉的热爱,也是出于一个家乡人的责任。我想大家能够感受到这一点。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5-20 05:38 , Processed in 0.087120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