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楚之游侠

[城建综合] 武汉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创立始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5 15: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说当时”统一”要建变电站,区政府协调,找供电局周局长,用了165万建成了3万5千伏的高压变电站,供电局没有获利一分钱,昆山建一个同样规模的变电站用了10倍以上的钱。
  都吹沿海服务意识强,只不过成功后往自己脸上贴金罢了。一样吃喝卡要,只不过当初国家给它们的政策太好了,正好抓住了产业转移的浪潮把产业做大了。现在国内国际市场环境大不一样了,变得很不稳定。内地大都市在没有获得原来沿海那种排它性政策的前提下要赶上沿海大城市的步伐很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5 15: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year2019 发表于 2021-7-5 10:30
纸质书上内容没有贴子里全,删了不少内容

请问是什么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5 15: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链接:

2009年12月8日,GWY下发《关于同意支持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为继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后,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GWY《批复》要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努力培育和集聚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着力研发转化国际领先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在全球范围内,提高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自主创新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



十二、 ZL视察,主动申报


谈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获批经过,据钟复平(武汉东湖高新区自贸改革创新局局长)回忆说:

武汉申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还是有一点偶然色彩。2009年,北京中关村成为国内首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因为北京中关村是1987年从中关村一条街开始的,1988年国家正式批复成立中关村试验区。应该说国家层面上的正式行动是在1988年。最早搞中关村这个事情的是W家宝同志,1988年他在ZY办公厅当主任的时候,就曾有很多的科学家、学者提出要在国内建设类似于硅谷这样的地方。所以到中关村试验区成立30周年时,ZY领导就想到中关村的发展很好,在全世界也是有名的高科技区,那么我们再怎么进一步从一个科技的小园区到一个高新园区,再到成为世界级高新园区,因此ZY有关部门就提出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概念。W家宝同志当时是GWYZL,他对这个事情很重视,那时DZY、GWY也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要落实好这个战略,所以GWY在2009年3月批复同意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到了3月底,ZL来湖北视察。3月30号,ZL视察了东湖高新区,看到我们有不少在自主创新上很有特色的企业,就对我们说,你们也可以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当时GWY批复中关村建设国家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时候,其实是让中关村先试,至于批不批后面的,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当时ZL提出让东湖高新区也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时任省WSJ罗清泉同志就很重视。当天晚上ZL住在东湖宾馆,召集相关人员讨论的时候就问了湖北省需要什么支持,当时我们省委主要领导就提了,我们能不能像中关村那样申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ZL说: “可以。”于是省W、省ZF主要LD第二天就开始部署,做这件事情。

很快,我们就去北京,向科技部和其他相关部委汇报人家很诧异,说:“中关村刚搞完,没听说ZYLD要再批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我们就把ZL在武汉视察的讲话精神传达了,但当时很多人不信。后来我们就通过不同的渠道,包括向时任国务委员的L延东同志汇报这件事情。L延东同志亲自问ZL,说:“武汉要申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您知不知道这个事情?”ZL说:“知道。”于是这件事最终被完全证实了。

ZL的一句指示,给我们提供了这个巨大的机遇。我们省W省ZF的LD也通过GJLD人的视察,抓住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把它落实了下来。申报工作从当年4月底正式启动,我们一直参与,就在这半年多时间里,我们把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心汇报给相关的部委,如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等,有八九个部委,汇报了很多次。申报的过程中我们的省W省ZF、市W市ZF主要领导还多次到北京去向部委汇报争取支持。当时我们下定了决心,国家给不给什么具体政策都不关键,关键是我们要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来走一条高新产业发展的道路。

申报的时候我们有什么样的条件呢?客观地说,东湖高新区当时在国内的所有高新区中并不算很领先,产业规模不是最大,不如上海、深圳、苏州,产业结构也不是特别齐全。而且我们位于一个内陆省份,国际化程度不是很高,跨国公司的500强在我们的区域还不是很多。我们东湖高新区那时自我评价,大概在国内高新区中能排前十位就很了不起了。作为一个外向度不是很高的中部内陆省份的国家级高新区,有这个成绩就不错了。


那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我们就是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了极致。1988年东湖高新区正式挂牌,通过一代一代东湖高新区人这二十多年来的努力,慢慢确立了我们的产业定位,就是依靠自主创新发展特色产业。为什么要说这件事情?因为要提到光谷的发端。我们在2000年左右提出,依据东湖高新区当时的基础条件,就是光通信行业、激光行业在国内有比较优势,依靠这些行业建设光谷。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集中发展我们的高科技产业,所以我们的特色就出来了。


全国很多地方的高新区,各种行业都有,有生物产业、有装备制造业、有航空航天,门类很多。但我们武汉就是以光通信、激光为主导的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这是武汉的特色,而且都是原创的。激光,我们中国第一个激光实验室就是华工的。光纤,中国的第一根光纤也是从我们这里拉出来的。第一个国际的光通信标准也是从我们这里诞生的,等等。虽然我们做得不是很大,但做得很强。为什么说强呢?我们有自己的技术、是用我们自己的标准干出来的。用这个鲜明的特色和优势,我们争取到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很多高新区规模很大,好像“高大上”的产业很多,但是追根溯源,是谁提供的技术、幕后的资本是谁?看来看去,还是武汉实在,是武汉自己干出来的。而且我们企业的发展都是靠通过市场竞争、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取得的竞争优势,不是靠垄断和地方保护。我们搞的那几个行业垄断、保护不了。当时我们以邮科院为代表的光通信行业,以华工科技为代表的激光行业都是国际国内竞争十分激烈的行业,但是我们自己都干起来了,并且在全国的示范效应很强。所以,围绕光通信衍生产生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到现在,我们从做光通信、激光衍生产品到我们的芯片、显示材料包括移动终端等等,我们最近提出来“芯屏端网”产业要达到万亿的规模,这都是我们10年前、20年前通过打造光谷这个品牌而得来的,很富有前瞻性。


通过不停地做工作、汇报材料,我们锲而不舍的精神说服了或者感动了国家各部委。在当年的12月18号,GWY就正式给了批复,同意成立国家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造了一个奇迹。那时候俞正声同志在上海当市WSJ,他就很好奇,还专门问我们是怎么做到的

示范区批复下来后,ZY并没有单独给一些特别优惠的政策。在重大的项目布局、一些科技的平台建设上,国家给予了一些支持,实际的发展主要还是靠我们自己。但有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个平台,我们就有了底气,就敢于去谋划、设计很多过去不敢想的事情,并且能慢慢地做成。比如2009年以后我们开始全面谋划芯片、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其实早在2006年时我们就开始干,当时就想到芯片是国家未来必然会重点投入的领域,将是微电子、光电子今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所以先干了再说。


当然2006年的新芯厂,在当时离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很多人觉得不太成功。但毕竟为今天的长江存储奠定了基础。到了2009年,我们想还有哪几个领域是我们的短板,或者哪几个领域是市场很庞大的或者有很好前景的行业,于是就选定了集成电路,再就是面板,也就是大家说的屏幕。因为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央给予了有力支持。比如长江存储基地,这不是近两年干出来的,三四年前就开始干。三四年前,国家提出通过集中力量,能不能在集成电路上有突破。我们当时就提出这个想法,表示武汉愿意为全国做一个试验。我们之前在集成电路领域探索过,又是国家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于是长江存储基地就落户到我们高新区了。这个事情不是说一开始就指定给武汉,当时想争取到这个项目的城市也很多。长江存储基地,国家直接投资很大一部分,非常重视。按照规划要投资接近300亿美元,这个项目是国家的重大产业布局。我们有示范区这个牌子,而且我们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工作成绩获得了国家的认可和肯定,所以我们现在谋划这些事情就容易了,就干起来了。示范区对我们的意义非同反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5 15: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ZSJ视察,开拓创新

回忆ZSJ视察东湖高新区及省W、省ZF为解决东湖高新区体制机制方面问题的情况,据陈要军(东湖高新区战略发展研究院副院)说:


2012年18大之后,我们国家的改革进入一个高速通道。2013年7月份ZSJ到湖北来视察,视察了东湖高新区,东湖高新区是18大之后ZSJ视察的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ZSJ在湖北视察的时候谈了改革的五大关系,按我们的理解,当时ZSJ谈改革的五大关系是为18届3中全会铺路的。11月份召开了18届3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 12月份,李鸿忠SJ到东湖高新区调研,主题就是东湖高新区的体制机制创新。他当时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光谷在光,更在谷”。光是指光电子产业,整个高新技术产业,谷是指高新区的创新创业生态,改革的生态。从2014年开始,为了抓光谷的改革和建设,李鸿忠SJ有一个规定,就是我们的省WSJ、SZ定期要来光谷调研,解决问题办实事。主要为东湖高新区解决了三个方面的体制机制问题。

为高新区的改革创新立法。2013年年底,李鸿忠SJ来高新区调研,提出高新区的体制机制创新要进一步突破。那时高新区希望希望省RD能够立法,通过立法来规定高新区的改革创新的重大方向,把一些改革创新的重大方向先规定下来,我们围绕这个条例能进行一些先行先试。2014年,李鸿忠SJ再次来调研的时候,高新区提出这个问题,他采纳了这个意见。后来省RD立法,把示范区条例的立法作为立法重点。在立法的时候,李鸿忠SJ当时兼任省RDCW会主任,他亲自抓《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的制定出台工作。因为是他亲自抓,这个条例的出台就比较快,到2015年元月份,这个条例就正式通过了省人大的审议。2015年3月份,这个条例就正式实施了。

这个条例的出台意义非常重大一是把东湖高新区的体制和大的方向讲清楚了。东湖高新区从1988年创办以来,一直是市ZF的派出机构,它和传统的行政区不一样,很多ZF权力派出机构是没有的。但是这个条例解决了这个问题。条例规定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享受武汉市一级的行政管理权限,并且在某些方面享受省一级的行政管理权限,就把高新区管委会的法律地位问题解决了。

二是把过去高新区一些好做法通过地方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包括省、市对高新区的一些支持性的松绑举措。这个条例的出台解决了高新区体制机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在全国的影响也很大,广东、湖南、江苏、上海搞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时候要出台法规,都到我们这边来考察,借鉴我们的一些做法。


切实为企业服务,改善营商环境。为了改善整个光谷的创新创业环境,高新区管委会提出办事不出园区,希望企业审批、服务和一些相关问题都能在东湖高新区里面搞定,而不需要跑市ZF各部门,不需要跑省ZF各个部门。2015年,李鸿忠到武汉未来科技城调研高新区的人才战略。有些企业包括华为反映:“他们的公司在深圳都是享受大工业的电价,在成都投资也是享受大工业的电价,但是在光谷的投资都是按照商业用电价格来收费。”因为大工业的电价比商业的电价优惠很多,希望光谷能够像深圳、成都这样对他们高新技术企业、以研发为主的企业能够按照大工业的电价来收费。


当时这个问题一提出来之后,李鸿忠SJ就很生气在现场问省物价局的负责同志:“深圳不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也不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家服务企业、支持企业为什么能够做到对创新的领军企业给工业电价的政策?武汉东湖高新区是我们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什么光谷的企业不能享受这个政策?”物价负责同志说:“我们准备进一步调研。”结果李鸿忠书记反问说:“这个问题还需要调研吗?人家已经走在前面去了,我们照办就行了,还需要去调研吗?”


当时好像是星期三,李鸿忠SJ为这个事情批评省ZF有些部门不作为,把企业反映了很长时间的问题,一直打着“调研研究”的名义拖着不办。到了星期五,省物价局就告诉东湖高新区,“今天开始,大工业的电价政策出来了,未来科技城只要是研发类的企业都按照大工业的电价来收费,而不是按照商业电价来收费。”这件事情确实反映了省、市政府有些部门服务企业的意识与深圳、成都相比有差距。人家不是搞示范区,就能支持企业先行先试,在某些方面都跑在我们前面。而我们自己搞示范区,怎么服务企业,怎么谋划示范区的发展,省ZF有关部门、市ZF一些部门没有敏锐性,示范区没有服务企业的自觉。李鸿忠SJ那个时候定期现场办公,为企业现场解决问题,对整个光谷的营商环境的改善确实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谋划高新区的新兴产业发展。省W省ZF主要领导一直在谋划“互联网+”的发展。2013年年底,“互联网+”还没有形成一个风口的时候,李鸿忠SJ就敏锐地感觉到“互联网+”会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带来一种革命性的颠覆性的变化,强调高新区要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方面抢占制高点。高新区在全国比较早成立“互联网+”办公室。我们从那个时候开始抓产业,到现在高新区的“互联网+”在全国是走在前列的。全国的“互联网+”做的最好的可能就是北京、深圳、杭州,其次是上海、东湖高新区、广州。2018年初,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了一个中国独角兽企业报告,一个地区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反映一个地区“互联网+”的发展水平。东湖高新区在全国独角兽企业排行榜中排第四位,在中西部地区是排第一位的。我们有“互联网+”企业2000多家,现有独角兽企业是6家,中关村是70多家,深圳、杭州这两个地方是20多家。




十四、黄金十条,建章立制



回忆“黄金十条”的出台经过,据陈要军说:

2013年的时候,尽管我们搞了孵化器,在大学周边也搞了一些孵化基地,也搞了一些大学科技园,但是我们总是感觉到成果转化还没有达到所期望的目的,因为大学成果转化说到底应该是一个核爆炸、核裂变的效果,但总是还不能达到高新区的要求。整个高新区也在琢磨,这里面到底是一些什么问题,成果转化中到底有哪些深层次的障碍,创新创业到底有哪些深层次的障碍。唐良智SZ是从高新区出去的,他一直在琢磨这个事情。当时他给高新区出了一个调研课题,高新区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到底有些什么深层次的障碍?为什么东湖地区这么密集的科教资源,但是发展成效总是不尽人意?当时市ZF秘书长郭胜伟、市ZF研究室副主任陶红兵和东湖高新区负责同志一直在做一些调研。

调研了一些企业后,我们感觉到问题比较大,比如武汉大学的千人计划人才把成果都拿到苏州等地去转化了,华中科技大学很多教授的成果拿到长三角、珠三角去转化,因为长三角、珠三角的企业非常需要这些成果,他们都是找上门来,联系武汉地区的一些高校,给成果研发人员很好的条件,很多成果没有通过正规的渠道转化,而通过私底下的渠道都跑到长三角、珠三角去了。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人才的流失、成果的流失问题非常严重。当时这些成果都是按照国有资产来管理的,武汉地区的成果,特别是一些高水平的成果主要是集中在部属高校,部属高校归教育部管,地方管理不了。因此这些成果被管得很死,成果转化都是按照国资管理,又有很多原则,比如说国资不能流失,国资不能搞到私人的口袋里面去,等等。在这些规定下,成果很难在桌面上进行公开转化。

发现这些问题后,唐良智给L延东写了一封信,当时科教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是L延东GW委员分管。L延东就把信拿给一些GWY的领导看。看了之后,对高新区怎么先行先试,GWY还是比较支持的。在此背景下,武汉市出台了黄金十条,科技成果转化十条政策。当时我们为了扩大影响,动员武汉地区的高校来用我们的政策,就定名叫“黄金十条”。


“黄金十条”的目的主要是给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松绑,我们是搞示范区,尽管部属高校我们管理不了,但是这个事情我们可以先行先试,并且先行先试的想法,GWY、L延东GW委员也是支持的。“黄金十条”就是为部属高校量身定制的,他们搞成果转化和财政部、教育部的政策不符合,但是也可以套用“黄金十条”的政策,教育部、财政部如果对国资、国有资产进行审计,你只要把“黄金十条”搬出来,国家部委也是认可的,于法有据,可以先行先试,这样就解决了部署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些后顾之忧。


“黄金十条”出台之后确确实实影响比较大。北京市ZF和我们的问题也是一样,中关村最有名的高校都是部属高校,北京市也管理不了,他们也出台类似的政策,让这些高校做成果转化可以拿这个政策提供一些保障,可以突破。“黄金十条”在全国的影响比较大,后来科技成果转化法要修订的时候,全国RD到高新区调研过多次,“黄金十条”一些很好的做法都被全国RD科技成果转化法吸收进去了。2018年4月,GWY常务会议出台了成果转化个税有优惠。2013年的黄金十条,2016年出台的新黄金十条,围绕成果转化,围绕突破成果转化所做的一些探索被全国RD、GWY,有很多很好的做法被上级吸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5 16: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歪比巴卜 发表于 2021-7-5 15:07
比如说当时”统一”要建变电站,区政府协调,找供电局周局长,用了165万建成了3万5千伏的高压变电站,供电局没 ...

没有国家政策,大家几乎都一样,即使现在,也没见沿海普通百姓好多少,搁二十年前也是一样穷,看看那些现在还没有开发过或者改造过的区域就知道之前啥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5 16: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楚之游侠 发表于 2021-7-5 15:28
历史链接:

2009年12月8日,GWY下发《关于同意支持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 ...

大神好快,刚看到有人提建议,立刻就采纳了,而且资料这么全,牛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5 16: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制定出台一部“光谷JB法”: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


据胡立山(历任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咸宁市WCW、副SZ、武汉新港管委会副主任,湖北省国土资源厅DZSJ,武汉市WCW,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工委SJ,市W组织部部长、招才局局长,武汉市W副SJ,武汉市RDCW会主任)讲述:




2013年4月,我和张文彤同志一起,来到了东湖高新区,来到了光谷,直到2017年5月离开。在这四年多时间里,在ZY、省、市的坚强LD和大力支持下,我们与高新区的同志们携手奋战,精诚团结。这四年,我们瞄准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这一个目标,坚持创新驱动与开放驱动“双轮”驱动战略,推动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湖北)ZY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加快推进三个转变:加快产业结构向高端引领转变,发展布局全面向产城融合转变,发展模式全面向绿色生态转变;努力实现创新升级、产业升级、开放升级、城市升级等四个升级,光谷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快速发展,ZHJ和LKQ ZL等D和GJLD调研视察高新区,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殷殷期望。对于在光谷的工作经历,我感到由衷的自豪,她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之一。

东湖高新区创立后,在1994年出台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条例》,对高新区发展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但是,经过多年发展,原来条例已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2013年4月,我们到高新区工作后,感到虽然出台有"黄金十条"等全国有影响的政策,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让创新者得利依然艰难。为了光谷长远发展,迫切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法律保障和法治环境,迫切需要出台一部"光谷JB法"。

记得2013年10月10日,时任湖北省SWS李鸿忠来东湖高新区调研,问我们有什么重大困难。当时我作了汇报,三点请求和建议中,第一条就是希望省市立法部门尽快制定《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一是保护改革者,将国家赋予高新区先行先试的政策落到实处,通过地方立法让高新区在体制改革、科技金融、人才引进、ZF采购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二是保护创新者,将"黄金十条"等相关政策上升为法律,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发创新创业的热情。

李鸿忠SJ对高新区条例这个问题高度重视,当即要求,"年底省ZF出台暂行办法,明年年底省RD拿出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时任省WSJ李鸿忠,时任省WCW、武汉市WSJ阮成发,时任省RDCW会DZSJ、CW副主任李春明,时任武汉市SZ唐良智等LD的亲自推动下,几天后的10月16日,省W10届3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的决定中,就明确写了"出台和实施《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后来《条例》又列入省人大常委会2014年度立法工作计划。

在省、市LD和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东湖高新区紧锣密鼓地开展《条例》起草工作,充分学习借鉴了中关村、珠海横琴新区、上海ZM区的先进做法和经验,总结和吸纳了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以来进行的探索和实践,数易其稿,先后经武汉市ZFCW会议、市WCW会会议讨论研究和省ZFCW会议审议,最终经省RDCW会两次审议,于2015年3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这部法规的出台,前后只用了一年多时间,速度可以说是很快的。

《条例》的出台,可以说是高新区建设和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既为东湖高新区改革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也为后来自贸区申报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让改革者安心,让创新者获利。回过头来看《条例》的重要作用至少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为高新区依法行政提供了法律保障。这部《条例》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固化了东湖高新区近30年改革创新探索的成功经验,内容包括机构设置、行政审批、执法监督、人才支撑、规划建设与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使东湖高新区的行政管理、自主创新于法有据、有法支撑,成为全国较早具有地方立法保障的高新区之一。特别是明确了管委会可以行使市人民ZF相应的行政管理权限,这在原来是不可能的。可以说《条例》是一部保障、促进、引领高新区发展的"基本法"。

另一个作用是为创新者得利提供了法律保障。《条例》将"黄金十条"等激励创新的相关政策上升为法律,让创新者通过创新活动获得收益有了法律依据,极大地激发了创新创业热情、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比如《条例》规定,示范区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处置,科技主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不再审批和备案;科技成果形成后一年内未实施转化的,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项目完成人书面告知单位后,可以自主实施转化,转化收益中至少百分之七十归项目完成人所有。在《条例》出台之前,高校、科研机构认为自己把收益给了个人、给了团队,是绝对有风险的。现在有了法律保护,等于给他们吃了颗"定心九"。后来东湖高新区有些单位甚至把99%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都给了创新团队,我觉得这就是《条例》所起的作用、作出的贡献。

此外,还为容错免责提供了法律保障。比如《条例》规定,示范区内的创新活动,即使失败未实现预期效果,但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相关人员履行了勤勉尽责义务以及未非法谋取私利、未恶意串通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都可容错免责。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对改革创新者而言,不是每项改革、每项创新都能成功。《条例》对存在的失误从法律上给予宽容,不论是对改革创新者,还是对行政管理者,都是很重要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十六、重塑对内对外两个体系:全面规范对外政策和对内管理



据胡立山讲述:

东湖高新区成立时,就不是传统行政区的管理体制和架构,机构和人员很少。20多年过去了,机构和人员都大大增加,在高速发展同时,有一些地方还不够完善。过去出台的一些创新政策,比如说招商的、招才的,企业和人才能享受到哪些政策,都散落在各个文件中,比较碎片化,或者就事论事的相对多一些。特别是2014年省W巡视组到东湖高新区巡视后,指出高新区对外优惠政策存在碎片化问题,内部管理制度不全、不完善、不够规范。这让我们下决心进行系统清理、全面规范。


这几年,东湖高新区在对外政策和对内管理的制度建设上有了一个很大飞跃,形成了一套很好的制度体系,具体就是整合构建了"一项条例、两个体系、六类政策"的法规政策体系,即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为法律保障、以管理制度和产业政策两大体系为两翼,全面、系统地清理示范区现有的各类制度和政策。通过清理已废制度类文件42项,产业类政策文件24项。同时,制定专门的规范性文件,细化《条例》免责条款中申请免予追责的条件、程序及适用范围,保障"无违无禁即可",建立健全改革创新责任豁免制度。

在健全对外支持政策体系方面,我们从2013年就开始组织多个部门,把东湖高新区出台的政策进行了全面梳理,整合为创新创业、产业发展、资本特区、人才、知识产权、对外开放等六类,让政策更加系统和透明;建立和完善高新区议事规则,确立依法、科学、MZ的决策程序,建立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运行机制。

在完善对内管理制度体系方面,我们清理了近30年的内部规范性文件,形成了D务、Z务、干部、财务、事务等5大类、115项管理制度,建立起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运行机制。比如,在贯彻执行MZ集中制方面,2013年我主持制定了《东湖高新区D工委、管委会工作规则》,目的就是要推进科学化、MZ化、规范化决策。再一个就是规范内部运行,我们结合贯彻ZY八项规定精神,规范和完善了公文审批、内事和外事活动、工作作风等制度,建立健全管委会运行的配套机制、联系机制、考评机制,确保管委会规范高效运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5 16: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七、构建"三条线"服务体系:小ZF、大社会、高效率

据胡立山讲述:

东湖高新区成立以来一直按照"小ZF、大社会"的管理方式进行机构、人员设置,初步建立了以全员聘用制为核心的干部人事制度。我在高新区时,高新区管辖面积518平方公里,辖区人口120多万,注册企业达3万多家,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广,承担的事权越来越多,与此同时,高新区仍沿用2001年批复的"三定"方案,按照大部制管理设置机构和人员,管委会机关公务员、事业编、聘用制等各类人员共计421人,同等面积的人员配置数量只有中心城区的十分之一,面对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我们也在积极探索ZF职能转变方式,简政放权,着力推动ZF购买服务创新、社会治理创新、公益性事业管理创新等三项创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打造机构精简、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机关。

我觉得光谷比较成功、比较值得肯定的一个做法就是始终坚持“小ZF、大社会、高效率”的服务体制,没有按传统行政区的模式搞一个庞大的行政机构。我在高新区的四年中,进一步构建起“园区服务企业、街道服务群众、部门服务基层"的“三条线"管理体系,理顺了管委会部门、园区办、街道办职能职责和分工,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的管理新机制。

第一条线是“街道服务百姓,抓民生,抓稳定"。高新区范围内有8个街道,包括从洪山托管的4个街道和从江夏托管的4个街道。我们不要求街道搞产业,而是要求他们履行好抓民生、保稳定的职能,集中精力服务好老百姓,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比如,我们依托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和社区(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两个平台,建设便民服务大厅,为群众提供低保救助、劳动社保、准生证办理等“一站式”服务。  

另外,我们按照“办事在街道,活动在社区(村)”的原则,制定了街道服务百姓的清单,让居民可以就近办理各项事务。

第二条线是“园区服务企业,抓产业,抓发展”。高新区518平方公里范围内,原有的五大主导产业如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大都混杂在一起,后来我们按照产业布局、城市功能、对外开放等因素,进一步优化园区规划和发展定位,把高新区划分成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园、光谷生物城、武汉未来科技城、东湖综合保税区、光谷现代服务业园、光谷智能制造园、光谷中心城、光谷中华科技产业园等八大产业园区。


这些园区的主要职能就是抓规划建设、抓招商引资、抓服务企业,其中服务好企业是落脚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是基础,抓好产业链招商是重点。我们在每个园区设立办公室,作为高新区的派出机构,把原来坐在机关办公的干部“下放”到园区,为企业提供贴身服务。按照专业平台(专业园区、专班人马)、专业规划(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专项支持(专项政策和专项资金)的三专思路建设,加快高新区八大产业园区建设。为将服务落到实处,我们制定了园区服务企业清单,明确企业共性问题、个性问题和重大问题的解决流程。企业服务局还联合园区办专门建立了企业问题数据库,搜集企业难题。实践证明,这种"保姆式"服务有利于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最后一条线是"机关服务基层,提高办事效率"。高新区的管理面积越来越大,人越来越多,任务也越来越重,要保持小ZF的架构,就必须要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我们将高新区机构整合成16个局,这16个局的主要职能就是服务基层,实现从管理向服务转变,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为此,我们也创新了一些举措。比如,实行全员聘用制,打破编制、身份等壁垒,每年从高校招聘一批优秀青年,采取岗位竞聘方式,让"能者上、庸者让"成为一种共识,充分激发"高材生"们的工作热情。另外,我们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出台了行政审批权力清单,开通重点项目行政审批"绿色通道"。我们还建立了公共服务购买机制,将事务性的工作交由中介组织、专业部门、专业研究机构来做,打破了"增事就要增人"的怪圈。





十八、建设"四大特区":立区之本关键之钥



据胡立山讲述:


在学习硅谷的创新经验中,我们发现创新创业首要的是创新文化。为此,我们始终向硅谷学习、向硅谷看齐,把创新作为永恒主题,积极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坚持不懈推进"四大特区"建设,着力打造最优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原湖北省WSJ李鸿忠2007年12月第一次来光谷调研时指出,光谷在"光"更在"谷","谷"就是体制、机制和创新的平台。硅谷、以色列、中关村、深圳等地经验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按照鸿忠SJ给我们提出的"光谷在光,更在谷"的要求,我们不断优化体制机制创新,始终抓政务服务特区、创新创业特区、科技金融特区、对外开放特区“四大特区”建设。这是上级要求,也是高新区的工作重点和关键点,是高新区发展的立区之本和关键之钥。

首先,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政务服务特区”。在高新区,我们强调政务服务不是行政审批,而是ZF服务。ZF本身的观念和意识变了,才能保持服务的效率、能力、水平始终最优最好。2003年起,东湖高新区就在全国率先建设联合办公中心,实行“阳光新政",促进ZF职能由“行政管理"向“公共服务"转变。当时我们要做的就是继续大力推进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和水平,实现通过一个部门,一个信息化系统平台,做到一网打尽,把企业服务好、把创业者服务好、把大学生服务好。

比如,我们2015年成立政务服务局,将管委会负责全区行政审批、政务服务的9个职能部门的86项审批事项统一归口一个局,用一枚印章取代以往各部门使用的26枚印章,真正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另外,我们优化审批流程,创新企业设立审批一口式、产业项目审批一体化、建设项目审批一条龙“三个一”服务模式,显著提升行政效能。我们还建立了“智慧光谷.云平台”、开发“智慧光谷”APP客户端,实现掌上政务办公、网上行政审批和网上政务服务,“让材料和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和企业少跑腿”。


第二,我们完善生态体系,建设“创新创业特区”。
北京有中关村一条街,武汉有广埠屯一条街。在光谷,每年有2000多场以青桐汇为代表的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初步形成了“找人、找钱、找技术、找场地、找市场、找圈子”的创业生态体系。我们现在的互联网代表企业卷皮网等独角兽企业,就曾是第一次光谷青桐汇的路演项目。我们一直在高新区积极营造“让创业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创新变成一种人生追求”的双创氛围,鼓励人才不是去就业,而是去创业、去创新。我们把创新创业的利益尽可能向这些创业者、创新者倾斜,降低他们创新创业的成本,把他们扶上马、送一程,为他们减少后顾之忧,增强他们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为此,高新区拿出了一些很好的政策举措。比如,出台“光谷创业十条”,包括支持高校教师校外兼职且收入归个人所有、每年发放5000万元科技创新券、创业失败补贴50的社保和失业保险金、建设“校园创业实验室”等内容,全方位解决创新创业者痛点。另外,我们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创立了光谷创业咖啡、华科大启明星空创客空间等多家国家级创新孵化器。我们还积极实施青桐计划、青桐汇、青桐学院等“青桐三部曲”,为广大青年打造创业“梦工厂”。

第三,我们深化金融创新,建设“科技金融特区”。我们发现,创新创业除了要有知识、有好的成果以外,还要有资本的支持和驱动,这就要求在科技金融创新上有一个宽松的环境,而这一点一直是高新区的短板。我们曾经有一些很好的项目因找不到资本而被迫离开,比如当年斗鱼出走武汉,以及高德地图去了北京,后被阿里巴巴收购。高新区出台了很多支持政策,但还是不够,与北京、深圳相比,我们在建立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资本支持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为此,我们大力集聚科技金融机构,引进了大量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ZF也参与了很多的风险投资,包括设立种子基金,使创新创业者在成立、成长和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类型的资金支持。比如,一个企业在初始阶段可能需要我们支持他获得风险投资,在成长阶段需要股权投资,在发展阶段则需要我们支持他通过去资本市场获得更多融资来进一步发展壮大,这也是我们着力抓的三个重点。

最后,我们加快与国际接轨,建设“对外开放特区”。高新区近30年的发展主要依托于国内高校和市场,这就导致我们国际化的企业和人才储备还很不足,在国际化医院、学校、社区等国际化环境的打造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对光谷的定位是,不仅要吸引国内的人才,还要吸引更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来这里创新创业;不仅要吸引国内的企业,还要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国际化企业、世界五百强企业来这里投资发展。为此,我们大力推进投资ZY化、贸易便利化和服务业对外开放,初步建立了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

我们实施3551人才计划,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大力吸引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大力支持高新区企业走出去。高新区有五十多家本土企业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创新中心、销售中心,兼并重组了很多国外企业,比如人福医药在美国、欧洲、以色列有业务布局,烽火科技在欧洲、南美、巴西有业务布局。2014年以来,高新区对标上海自贸区和硅谷,启动了先行先试工作,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升,也为湖北自贸区的申报奠定了坚实基础。2016年,高新区获批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我们的对外开放工作也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5 16: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把鄂州和汉川收了就有5个国家级开发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5 16: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九、拓展五大引领型产业:培育壮大新动能



据胡立山讲述:

2013年以来,光谷几乎以每年一个千亿产业的速度,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快速奔跑,至2016年,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五大主导产业全部跨越千亿规模。光谷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关键在于我们久久为功、坚持不懈,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四年来,在产业发展中,我们抓重点,抓引领型产业,聚焦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互联网产业、外向型经济、高端智能制造等五大领域,不断培育壮大新动能。

光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过去我们提出建光谷的时候,长春市不认可,因为中科院的光技术实际上在长春,武汉那个时候只有邮科院刚开始搞光纤。但是这些年来,我们的光电子信息产业不断拓展和壮大,特别是在原有光纤、光缆、光器件的基础上,我们大力支持芯片、光显示、移动终端等领域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形成了包括光通信、光电器件、集成电路、显示面板、智能终端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从2013年的2685.65亿元,到2017年已经超过5500亿元。中国光谷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光电子产业分工的知名品牌,可以说是名副其实。

单就光通信能力来说,我们不仅在国内排 在了前面,在世界也是领先的,已占领世界光纤市场的半壁江山。2016年,国家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存储器基地落户光谷,为我国打破主流存储器领域空白,实现产业和经济跨越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此外,总投资160亿元的武汉华星光电T3项目在2016年量产,总投资120亿元的天马武汉项目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研发生产基地,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再就是智能终端,联想MO-TO项目顺利量产并实现出口。过去光谷没有终端产品,现在我们有了芯片、面板和终端产品,芯片一新型显示一智能终端产业链雏形基本形成。


生物医药:从小到大。
过去高新区没有生物产业,仅仅是华农有少许生物农业、生物制药,武汉市内一些生物制药公司规模也都非常小。
2008年,按省、市要求规划建设武汉光谷生物城,这些年来,我们通过建设专业园区引导企业差异化集聚发展,引进和培育了包括美国辉瑞等世界500强和国药集团、华大基因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大力布局基因工程、基因检测、细胞治疗等新兴领域。现在,光谷生物城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医疗器械、健康服务等六大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已经形成全国领先地位,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第三2013年,光谷生物产业总收入只有512亿元,企业500多家;到我2017年离开的时候,已经有1000多家企业,产业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未来生物医药产业一定是朝阳产业,一定是助推武汉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可以说,这些年我们在光谷原有产业基础上拓展了新的产业领域,这与高新区干部群众接力创业、持续奋斗是分不开的,也得益于省W省ZF、市W市ZF的坚强LD和大力支持。


互联网产业:异军突起。在巩固和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与信息服务、动漫设计与文化创意等高新技术服务业基础上,东湖高新区还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我在高新区的时候,湖北籍腾讯科技记者雷建平写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出了雷军周鸿祎,湖北却消失在中国互联网版图》,深入剖析了湖北、武汉互联网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引起省、市高度关注和社会共鸣,这篇文章对我们触动也非常大。为切实抢抓互联网产业发展机遇,我们在光谷软件园的基础上,在花山建立了软件新城,建设互联网产业新的产业基地。2015年6月,东湖高新区在全国率先组建了互联网+办公室,通过制定规划、出台政策、项目示范、内引外联、营造生态,着手有体系有系统地开展互联网+产业发展推动工作。


在企业培育上,我们基本从零开始,培养出了斗鱼、卷皮网等估值超过十亿美元的领军企业,在全国有非常大的影响。比如斗鱼直播,2013年才成立,当时我们下决心把他们从广州引回武汉,最后他们交了2000万元税费才迁回武汉,现在估值已经超过200亿元,2018年税收过亿元。每年的斗鱼嘉年华影响也很大。网络科技公司往往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我们也大力给予支持,斗鱼刚开始起步的时候,一次直播事故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到公司存亡,一方面我们在技术上加以控制负面视频,不让它播出,另一方面出台措施办法推动企业建立行业规范。现在回想起来,当初如果我们不宽容支持,或许就没有今天这家公司了

比如卷皮网,是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夏里峰创办的,主要是做网上折扣购物电商平台,成了折扣细分领域中电商类领军企业。还有盛天网络,在武汉十多年时间,我们持续给予支持,它从两三个人开始,发展成今天的上市公司。可以说,东湖高新区这几年持续地加速互联网产业发展,使一批互联网企业崭露头角。培育了第一家互联网企业,培育了第一家互联网上市公司。我2017年离开高新区时,高新区已拥有互联网企业1800余家,形成了网络直播、泛娱乐、网络商务、互联网+交通、互联网教育、网络安全等特色互联网+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培育了斗鱼直播、奇米网络、斑马快跑、宁美国度、盛天网络、安天信息、颂大教育、两点十分等一大批国内有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助力武汉加快打造成为北京、上海、深圳外的互联网产业第四极。


外向型经济:从小到大。在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我们发现东湖高新区国际化企业和人才储备不足,国际化环境打造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外向度不高,在全国高新区中国际化排名较后,拉低了东湖高新区在全国的地位。为了扭转这个局面,我们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和开放驱动“双轮驱动"战略,在武汉东湖综保区基础上,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拓展外向型经济从小到大。就像前面说到的,光谷不仅要吸引国内人才,还要吸引更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不仅要吸引国内企业,还要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国际化企业、世界五百强企业投资发展。我们对标上海自贸区,深化“走出去"和“引进来"体制机制改革。降低投资准入门槛,制定出台“先照后证"目录,颁布内资准入负面清单,清单之外的产业“非禁即入"。简化贸易监管流程,在全省实施分送集报、简化无纸通关随附单证和备案清单、集中汇总纳税、快验快放检验检疫监管等一系列口岸监管改革试点。搭建服务贸易平台,建设了国际生物医药保税、保税展示交易、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等贸易发展平台。支持企业走出去,人福医药、烽火科技、长飞光纤等50多家本土企业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创新中心、销售中心,有的还兼并重组了很多国外企业。到2016年底,高新区聚集外资企业7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65家,集聚了100多家世界领先企业研发(创新)中心、共享中心,700多家外资企业到光谷投资兴业。同时,我们促进光谷人才、团队走向世界,吸引海外人才团队来光谷创新创业,比如全球激光行业领军人闫大鹏等专家在光谷研发出具有世界影响的技术,为东湖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高端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迈进。作为东湖高新区五大支柱产业之一,高端装备制造业,这几年向智能制造方向快速迈进,2013年总收入798.5亿元,2015年成为千亿产业,2016年达到1241亿元。当时为了发展好这个产业,我们积极对接国家和省、市关于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有关战略,不搞低端制造业,不发展物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着力建设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全面提升制造业产品、装备、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我们在东湖高新区建设了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重点是建设全球最大的中小尺寸面板基地、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大数据及云计算产业基地和港口物流基地,现在天马、华星光电等几大高端企业都在稳步推进。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集聚了华中数控、武重等等一批领军企业,在这里造出了全球首台超重型高精度多功能复合数控机床,国产数控系统应用到卫星零件批量加工等航天领域,研制出世界上工作幅面最大的3D打印机,武重的重型数控立式铣车床、立车机床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当时我们还谋划推出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和刺激高端智能制造业发展,我离开高新区后,这个"光谷制造十条"发布实施,每年拿出10亿元支持制造业升级,反响非常好。


二十、瞄准长远目标: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据胡立山讲述:

高新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2013年7月21日,ZSJ来东湖高新区考察时,给予我们四点肯定,"一是光谷发展很快,光谷围绕科技体制改革做了不少文章;二是光谷与大学结合紧密,研究机构与科技人才比较多;三是有自主创新成果,科技成果转化比较好,大学产业化做得不错;四是产业特色明显,比如光谷在光电子产业方面特色鲜明",同时要求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培养和吸引人才,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2016年5月23日,LKQ ZL视察高新区,对高新区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东湖示范区是国家重要的创新平台,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有很多创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绩突出,涌现了一批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企业,双创活动也开展的有声有色、特色鲜明",同时指出,"没有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就失去了土壤。只有海纳百川的‘谷’,才能延揽八方人才。希望你们不仅做中国光谷,更要做吸引天下英才的‘天下谷’。”

为贯彻落实ZSJ、ZL视察指示精神,我们研究提出建设"天下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创业中心”总体目标,坚持创新和开放"双轮驱动”、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贸区"双自联动”发展战略,制定加快打造光谷升级版总体方案,谋划推动创新、产业、开放、城市"四个升级”,努力实现"美国有硅谷、中国有光谷”发展愿景和发展目标。

2014年以来,对标上海自贸区和硅谷,我们深入开展了六七十项改革工作,形成了八十多项制度性成果,历经3年多的先行先试工作,2017年4月1日,中国(湖北)ZY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在东湖高新区正式挂牌,标志着光谷进入自贸区时代。放眼未来,我觉得光谷要充分发挥ZY贸易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优势,加快建设世界光谷、天下谷。

从我4年多的工作体会来看,光谷的建设发展虽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发展很快,亮点很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与ZSJ和ZL对高新区的要求,与ZY省市要求相比,高新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永不满足、永不懈怠,才能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建成全球有一定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实现“美国有硅谷,中国有光谷”发展愿景。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四年多的工作与光谷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也留下了许多未竟的事业,要说建议谈不上,但有几点感受可供参考:

第一,要持续优化高新区的"双创”环境。环境非常重要,好环境能够吸引企业和人才纷至沓来。就像深圳,他们就可以说"我们是不需要招商引资的”。所以,光谷要坚持软硬环境两手抓。一方面,就是要深化政务服务改革,发挥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贸区建设的统领作用,巩固"三办”改革成效,从创新创业者的难点、痛点、痒点出发,来设计和改革政策、优化服务,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规则体系,增强服务企业意识和专业服务能力,加快打造全球一流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宜业的智慧科技新城,道路交通、文化场馆等城市功能设施要建成精品,医院、学校等配套要对标高端,还建房、生态环境整治等工作也要加快推进,打造一流的硬件环境,建成全球宜居宜业的理想之地。

第二,要持续聚集高端人才,尤其要抢抓高端人才。人才资源,历史上是我们高新区的优势,但当前人才竞争更加激烈,我们的优势不再明显,本地人才留下的不多,外地人才引进的更少。这样的话下一步就要注意发挥两个作用,努力把光谷建成引领创新文化的新高地,感召全球高端人才集聚光谷。一个是国内高校和人才的作用,留得下;二个是海外高校和人才,引得进。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思路,有新的政策措施来保障,还要有新的平台来承载。比如,人才安居落户,要有具体清晰的措施;在硅谷、伦敦等国际创新尖峰地区,要建好人才招引的平台,开展好国际引才活动。

第三,要持续发展引领性高端产业。
没有高端产业的支撑,光谷是跑不远的。所以,我们现在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登高望远,认真谋划接续产业和支撑项目,把光谷建成世界性的新兴产业策源地。这一点,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几年前我们抓住了这个契机,现在看来是比较前瞻的。今后,就要多抓一些类似的产业项目,不要跟跑,要领跑,要引领技术、引领市场、引领消费,比如智能网联车。只有站在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沿,抢占新兴业态的高地,才能引领未来发展,否则难以成为"世界光谷"。

第四,要持续走国际化道路。如果要问光谷目前最大的瓶颈是什么?我看就是国际化。现在,光谷开放的平台载体还不多,功能发挥也不够,国际化的生活环境也不足,开放创新的深度和高度都有较大差距。所以,光谷未来发展,必须突破这个瓶颈,走好走实国际化道路,建成国际化的创新创业要素集聚地。现有的平台要用好,综保区要做大做强,光博会、生博会、华创会这些活动都要走向国际化,大力引进和转化全球的前沿技术创新成果,引进大量的跨国大企业,也要支持我们自己培育的企业走出去,融入"一带一路",依靠国际化进一步发展壮大。

这些也仅是个人认识,不一定妥当,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只有与时俱进,久久为功,持续努力,光谷的明天一定会更好,"世界光谷"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5 17: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部分:武汉轿车产业开发区的问世与变迁


题记:

1988年10月,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30万辆轿车项目落户武汉沌口。1990年12月26日,ZG武汉市W、市人民ZF决定建立“武汉轿车产业开发区”,其机构性质为武汉市人民ZF的派出机构,实行“小ZF、大社会”的管理体制。开发区在全市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持下,从汽车制造业开始起步发展。1993年4月4日,GWY批复同意在武汉轿车产业开发区的基础上设立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把招商工作放在首位,采取多种措施服务于企业和项目。根据不断发展的需要,开发区通过数次托管活动,以及成建制地把管辖区域内的农村转化为市区、农民转化为市民,扩大建设范围。近年来,开发区不仅重视产业经济的发展,也持续推进产城融合,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宜居的综合生活区。目前,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正处于全力建设“四都”,全力推动“五个”转型,大力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发展品质的关键期。



一、汽车梦与开发区



曾任武汉市WSJ的赵宝江说,武汉市一直有一个“汽车梦”:




上世纪80年代,整个武汉面临产业结构转型的问题,我们很着急,一直在作汽车梦。



一是武汉的汽车工业有一定的基础,有专门的汽车工业公司,还有一帮子技术工人,当时轻汽的产销情况也是挺好的。

二是因为汽车产业链很长,涉及机械、电子、化工、钢铁、橡胶、玻璃、石化公路运输等产业,有的统计说,汽车产业能带动10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我们很想把汽车产业做大。

三是二汽在湖北,武汉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当时我和王群同志还专门去重庆,考察了重庆的长安汽车。到了重庆考察后才知道轿车跟卡车,不是一个数量级的问题。轿车生产工艺复杂,加工精密,一辆车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它的技术含量非常高,不像我们那样敲靠手工能打出来,汽车工业是集聚了众多现代技术精华的产业。这是当时考察了解的知识,它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武汉自身造不了轿车,必须依靠二汽的技术、人才,同时还要跟国外合资,才能够上轿车。


为了实现汽车梦,从王群(历任湖北省W副SJ,武汉市W第一SJ、SJ,内蒙古自治区DWSJ、内蒙古自治区RDCW会主任)、吴官正(历任武汉市WSJ、SZ, 江西省WSJ、SZ,山东省WSJ、ZY纪律检查委员会SJ)开始,市W市ZF的一批领导跑十堰我从1984年当市WCW、秘书长时就开始参与跑这个事。这个事儿呢,几届人前赴后继,包括郑云飞SJ(历任武钢DWSJ,武汉市WSJ,省W大中型企业工作委员会SJ,湖北省RDCW会副主任、DZ副SJ)都跑过。因此,开发区的缘起,最主要的还是与汽车梦有关。


时任武汉市副SZ王明权还记得第一次赴十堰与二汽进行沟通的情况。他说:



二汽当时在十堰,很多事情是省里管。当时武汉计划单列,财政与省里分灶吃饭,所以省里的想法跟我们不同。记得第一次去跟二汽谈,我和培栋同志(时任武汉市W副SJ),一共组织了四、五个人吧,还带着保密性质,到二汽去。去了以后,马跃(历任第二汽车制造厂CW副厂长、DW书记,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东风汽车集团董事长,神龙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在那里当SJ,陈清泰当厂长,谈的核心问题是武汉市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需要引进大的企业,武汉有很多便利的条件,如果他们过来,我们准备给哪些优惠条件。我讲了筑巢引凤的观点:把武汉市这个“巢”筑好,把“凤凰”引进来。二汽如果再在那里发展,本身也会受到空间的局限、地域的局限,所以二汽对进武汉市还是有兴趣的,但是这里面有行政关系协调的问题。第一次谈,我们看到了二汽的诚意,二汽也看到了我们的诚意,双方有一个很好的合作基础。




(上图从左到右老LD,周启新、谢培栋、王功安、戚成保)


中国二汽当时也走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
时任二汽厂长陈清泰(历任第二汽车制造厂总厂厂长,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神龙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GWY经济贸易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GWY发展研究中心DZSJ、副主任)记得:

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谋求产品结构转型,二汽开始策划上轿车项目,多次给国家计委、GWYLD写报告。1987年8月12号在北戴河,姚依林主持召开了一次GWY会议,L鹏、张劲夫副ZL、计委、经委、机械委和中汽总公司等部委的负责人到会。会上陈祖涛(汉阳人,国家科委专职委员,参与国家经济开发区的设立工作,关注汽车行业进展)汇报了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情况和关于发展轿车的意见,我汇报了二汽发展轿车的总体方案,接着各个部委领导发表了意见。姚依林最后做了总结,原则上同意二汽的轿车项目立项。

1988年的1月,国家计委批准了我们的项目建议书。很多地方知道后陆续找GWY,找二汽,希望二汽的轿车厂放在他们那里,我记得一共有29个城市提出要求。



历史链接:

武汉汽车工业发端于50年代,后来逐步形成特种汽车、客车、卡车和轻型车等系列。可惜的是,30多年过去了,竟没有一家能形成规模,相反1980年汽车工业整顿时,武汉卡车生产许可证还被吊销。对于一个老工业城市来说,振兴经济,必须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重振汽车工业无疑是武汉的出路之一。……为了圆轿车项目梦,武汉市历任LD黎智、谢滋群、辛甫、吴官正曾四处奔波,做了大量工作。当30万辆轿车项目摆在武汉人面前的时候,时任市WSJ王群、SZ赵宝江、副SZ王杰等LD更是心急如焚。赵宝江SZ亲自挂帅,组成项目争办小组,在武汉十堰之间展开“穿梭外交”。几乎就在争取轿车项目的同时,……市W、市ZF决策设立“沌口开发试验区”,请示于1988年5月呈报省ZF,并转报GWY。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5 17:35: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楚之游侠 发表于 2021-7-5 11:33
升级后,国家级开发区怎么建?



唐站得高看得远信息量大,当时坚持更名用"临空"而不是空港,1来是怕机场所在地的黄陂区有想法(当时黄陂区自己也在申报国家级临空开发区),2来应该是市级发展纲领里,在近机场区域(目前的宋家岗)规划有更核心的"空港新城",以及新的国家级航空城,如果当时吴家山国开更名占用了"空港"二字,后面就没法操作了。
我的理解是远期宋家岗区域是核心的空港(四大副城核心)主要发展三产,现有的临空港国开区、和新的航空城国开区都是两翼,协同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5 17:36: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插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5 17: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开区依托的是东风、光谷依托的是大学、临空港依托的是机场,我看阳逻港的临港开发区有望成为武汉第四个开发区,以阳逻国际集装箱港口为依托,建设临港工业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5 18:05: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luenoah 于 2021-7-5 18:07 编辑
cccs 发表于 2021-7-5 17:53
经开区依托的是东风、光谷依托的是大学、临空港依托的是机场,我看阳逻港的临港开发区有望成为武汉第四个开 ...


讲道理虽然叫临空港  也没搞多少临空产业    依托机场的是可能今年要批的临空经济示范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3-29 23:23 , Processed in 0.096668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