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楚之游侠

[城建综合] 武汉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创立始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5 18:18: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bluenoah 发表于 2021-7-5 18:05
讲道理虽然叫临空港  也没搞多少临空产业    依托机场的是可能今年要批的临空经济示范区

东西湖的京东方,网安,弘芯这些都是临空经济产业,这要是没改名真不一定会去那边,在对机场资源利用方面黄陂是起大早赶晚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5 18: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bluenoah 发表于 2021-7-5 18:05
讲道理虽然叫临空港  也没搞多少临空产业    依托机场的是可能今年要批的临空经济示范区

京东方其实就算是临空产业了,现在很多半导体产品都是靠空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5 19:04: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bluenoah 发表于 2021-7-5 18:05
讲道理虽然叫临空港  也没搞多少临空产业    依托机场的是可能今年要批的临空经济示范区

临空经济示范区要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5 19:12: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luenoah 于 2021-7-5 19:26 编辑
aini89757 发表于 2021-7-5 19:04
临空经济示范区要批了?


马上gjfgw要来   可能是批前视察了

https://mp.weixin.qq.com/s/HH4VcT0NLQWY9LWN1A_7cQ

https://mp.weixin.qq.com/s/4VsaoKJODhX1J7zgrD5zxQ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5 22:13: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城市,交通枢纽工程、经济开发区真是命途多舛,需要如此这般地省内博弈、向上争取和艰苦创业才得以落地到今日之局面。在大班级里,武汉并不算是最被关注的那批学生,只能多加奋发图强。这么一看,新区的事、武鄂的事,还不知道会遇到多少阻力和幺蛾子,真正实现的那天也许你我已是老人,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5 22:45: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个国家级开发区应该是今年黄陂的国家级临空示范区,阳逻还是得长江新区批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5 22: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城建综合帖里有,武汉改革开放口述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6 08:5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清泰从二汽考虑的角度和专家讨论的情况对当年那场竞争进行了回顾:


当时那么多地方都要求二汽去建厂,最后怎么落地?我们制定了考察厂址的几条标准:

第一,综合运输能力。我们在十堰干了那么多年,深深地感到对于汽车这个大进大出的行业,物流的便利性和成本太重要了。我们被定为“出口导向”的项目,因此临江通海的综合运输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选址考虑因素。

第二,新老基地互动便利,也就是二汽老基地支持合资新基地,新基地也能给老基地一次改造提升的机会。

第三,厂址所在区域的软环境。希望厂址所在地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享受国家开发区的政策、有开发区的办事效率,保障建设期和生产经营阶段的成本效益有一个较高的水平。

第四,要有好的城市配套能力。我们在十堰吃尽了没有城市依托、自办小社会的苦头。在新的基地,社会的事一定要由ZF办。

第五,地方ZF兑现承诺的能力。厂外能源、交通、通信、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市政建设和医院学校等服务机构建设和运行的资金要靠地方ZF,按当时的预算约需3个亿。

二汽和中汽(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的专家按照这五个因素到备选城市考察、评估。1988年6月24日,我们与中汽陈祖涛一起请参与选址的中汽投资咨询公司的专家座谈交流、听取意见。他们考察一轮后进行了筛选,大部分城市淘汰掉了,剩下镇江、武汉、襄樊、岳阳这四个城市。



专家们各抒己见,镇江、岳阳、武汉和襄樊各有支持者。


陈清泰说:

其他专家发表完意见后,陈祖涛说了几点:第一,项目要考虑出口导向的因素;第二,选址要“收口”,原来29个,现在到了4个,还要再收口。先解决区域问题,是放在湖北还是放在江苏按照五个评价指标打分。现在是不是可以定下来总装放在湖北武汉,发动机、变速箱放在襄樊。

最后,大家一致的意见是二汽的轿车项目不能离开湖北。我们的基础和大头都在湖北,一方面必须考虑新项目要带动老基地,另一方面必须考虑和地方ZF的关系。武汉是“计划单列市”,因此有一部分东西要放在襄樊,在省市之间有所平衡当然,襄樊在生产零部件上也确实有优势。



历史链接:

专家论证会形成一致意见以后,二汽报请ZY最后确定轿车项目选址。1988年7月6日至7日,邹家华GW委员在北京主持召开二汽轿车项目论证会。当时这可能是我国制造业最大的一个中外合资项目,ZF部门都高度重视。参会的有机械工业部、国家计委、财政部、交通部、机电部、中汽联等机构的LD,以及区办、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大家认为,国家要在财务上、政策上给予支持。另外地方软环境非常重要,可以考虑国家特批,在所在地设立开发区。其它地方是先有开发区,再招商引资,现在是反过来,在项目落地的地方国家批准为开发区。



赵宝江回忆了当年的激烈竞争:

轿车项目最后一次确定,是在1988年一次GWY专题会上,邹家华主持。有谁参加呢?有武汉市,襄樊有一个副市长参加,湖南省经委主任,江苏省、浙江省都去了,大家都摆自己的条件。我们把开发区的选址亮了出来:2300亩地,七通一平,一分钱不要二汽出。(根据武汉市人民ZG印发武政文[1988]71号文第一条所载:“轿车厂厂区最大占地一百五十公顷,合二千二百五十亩,征地费用含拆迁费为每亩一万元,共需征地费二千二百五十万元,由市人民ZF筹集资金及部分贷款解决。”)

邹家华同志说:“宝江同志啊,你说话可是要算数的啊,我这儿都录音啦!”我说我是代表武汉市W市ZF表态,要形成红头文件的。其他地方一听都慌了,纷纷争着讲自己的优势。其中,江苏的计委主任提出了拆分项目的想法:把30万辆车拆开,10万辆一家,可以分三处




陈清泰也回忆说:

1988年7月9日,邹家华GW委员请襄樊市、武汉市、镇江市、岳阳市和所在省的部门LD召开了选址座谈会。

武汉市SZ赵宝江说,武汉滨江通海,靠近二汽大本营,希望科学合理做出决策。镇江的夏市长说,二汽走出十堰,到了襄樊,第二步走错了会“铸成千古恨”!国内轿车最大市场在沿海,这一步应当落在沿海,也有利于出口。他还说,每个厂址各有长短,应当全国招投标。湖南省机械厅厅长夏德济说,赞成公开招标,请GWY考虑三省四市的积极性,能不能有两个以上总装点?镇江市长又说,武汉做主点,镇江能不能做副点?

邹家华听后说,轿车是高技术、大投资,各省各搞一套,没有效益,将来无法收拾。他还说,请二汽和中汽的专家进一步分析后向ZY报告,关键是哪个方案更有利,建设投资最省,生产经营成本最低。还有,二汽本身的选址意愿这个因素也要考虑。

会后形成了会议纪要,对下一步工作拟了几点意见:

一、轿车项目必须继续贯彻出口导向的方针。

二、对外谈判要坚持货比三家的原则,以造成外商竞争局面。

三、二汽提出的区域场址选择方案,即总装配厂定在武汉,毛胚和发动机加工在襄樊,可以作为一个主要方案考虑,但这次会上不做定论岳阳、镇江结合二汽长远发展另行考虑。请专家组根据讨论的意见做进一步论证,特别是对建设投资和建成后正常运行的经济效益论证,提出方案报GWY审批。

四、建议批准轿车建设地域享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

五、轿车项目相关配套项目,如电力、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钢铁、有色金属、橡胶塑料、建材、机械装备、电子产品、石油制品等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等,要纳入国家投资或地方投资计划。

六、建议建立二汽30万辆轿车项目协调会议制度。

我们根据会议纪要的精神向国家计委上报选址报告,国家计委审议后上报GWY,上报稿的最后说:“我们同意二汽轿车定点在武汉,发动机定点襄樊,并请湖北省、武汉、襄樊市严格按照各自提出的‘为二汽轿车厂创造条件的安排意见’抓紧落实,以利于尽快把项目搞上去。”


1988年10月11日,经GWY批准,国家计委发出《印发<关于二汽轿车厂址意见的报告>的通知》(计工二[1988]695号),正式确定轿车总装厂及其公司总部定在武汉沌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6 09: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举全市之力创业


1990年12月26日,武汉市W、市ZF决定,在沌口建立“武汉轿车产业开发区”,为武汉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次日,市W、市ZF联合发文(武发[1990]32号),宣布由SZ赵宝江兼任管委会主任,副SZ王明权兼任CW副主任,任德亮、蒋伯雄(历任武汉市专利管理局局长、DZSJ,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副SJ、管委会副主任,武汉市科协第五届委员会副ZX)、黄国强(时任武汉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局长)任副主任,徐向成(历任武汉市房地局副局长,武汉市住宅修建公司总经理,武汉市城市综合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兼DWSJ,武汉市住宅建设总公司总经理兼DWSJ)调入后任副主任。1991年5月16日,武汉市委市政府在沌口正式开工建设轿车产业开发区。



赵宝江说,当时是举全市之力建设开发区

第一个困难是太穷。武汉市ZF那时根本没有钱搞经济建设。SZ只有防汛救灾的预备费,每年才800万元。我当时东拼西凑给了任德亮2000万,说钱只有这么一点,但你要想办法把开发区建起来。

第二个困难是没有政策。我们拿到的是一个需要投资的项目,而不是开发区的牌子,ZY没有给武汉优惠政策,更没有给配套资金,没有优惠条件就不好招商。

第三个困难是武汉计划单列,省市财政分灶吃饭,得不到省里全力支持。

第四个困难是二汽态度变化。1992年之前,二汽厂长陈清泰很支持武汉,但是1992年他调到北京以后,二汽对接项目的领导换成了马跃。马跃驾驭不了后来的格局,就把国家给的专项投资撤走,投到了襄樊,上襄樊轻汽。后来在这儿负责经营管理的宋祖慰(神龙公司第一任总经理)实在撑不下去了,三次打报告请求辞职都没有获批,他就不干了,失踪了一年这就是说,二汽还有过三心二意的时候。

当时还有个波折,就是1989年风波以后,法国ZF抵制中国,雪铁龙宣布不跟中国合资了。那个时候我跟任德亮同志一起吐苦水,我说怎么办呢,这开发区都搞到这样啦,都平了地啦。我说德亮呀,不行咱就种桔子吧,你就做桔子园的园长。那时确实很悲观,但是我们没有退缩,破釜沉舟,决心坚持。

困难这么多,怎样克服呢?只有一条路——改革。

一个就是举全市之力办开发区。当时鲜明地提出,开发区是全市的开发区,开发区克服困难要靠全市各部门齐心协力。开发区的主任是SZ,具体操作的是市ZF秘书长。我们每个月召开一次现场办公会。当时有一个口号,叫“谁家的孩子谁来抱”:分片包干,比如道路由建设局解决,水由自来水公司解决,电由供电局解决……给市W办公厅也分任务。时任市W办公厅主任的刘彩木到现在还记得,有一段绿化任务由市委办公厅负责,他们扛着镐啊、锹呀,就在那儿干。

开发区最大的问题是缺钱,我们就在土地开发上做文章。这里有一个花絮。1992年10月,L鹏ZL、邹家华副ZL来开发区视察,兴致很高地试驾“富康”牌轿车。我曾多次跟两位LD汇报工作,跟他们很熟。邹家华就说:“宝江,L鹏同志开车不行,我来开。”L鹏同志坐在副驾位,我坐在后头,邹家华就把车开起来了。在车上,L鹏同志问我:“宝江,我没给你一分钱,你怎么建的这个开发区呀?”我说:“报告ZL,我跟农民手里征地,平整好,1万块钱一亩,汽车厂落地以后,我这地8到10万块钱一亩。我就靠土地的增值来建开发区。”L鹏说,好,行,我知道了。


试驾完了以后,大家就到会议室了。邹家华同志问当时二汽的负责人马跃:哎,我问你,武汉市政府2300亩地不要你们的钱,兑现了没有?马跃说,兑现了。邹家华肯定地说,武汉市还不错,说话算数。

其实2300亩地不是白给的,当时收了租金。汽车工业有一个发展规律,他们叫“黑三角”。什么意思呢?它的投资是三角形的底边、底座,投资越大,底座就越大,开始几年没有利润,慢慢升起来才有盈利,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如果投资减下来,三角的底边就小,可以低成本起步。所以2300亩地只收租金,他们从投资角度来讲是非常划算的。到他后来盈利了,就把地买去了。



王明权则记得:

当时武汉市的财政非常困难,每年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就是5000万,什么都在里面。虽然我们跟人家说了,你来了我们给你创造条件,但是白手起家,非常难在这个问题上,建设银行当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女行长宋熙春(时任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武汉市分行行长)冒了很大风险,给了很大的支持。当时的情况跟现在不一样,当时不允许银行搞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必须要经过国家批准,涉及金额大的,地方ZF都没有权力批准。我找宋行长商量,说我们有一个想法,先找你借钱。她问借钱干什么,我说借钱征地,把地平整起来以后,再卖地还钱。因为地一整治以后,附加值就增加了。反复地跟她谈这个事情,终于取得了支持。


我记得很清楚,就是靠他们的3000万起步,开始征地。当时能拿3000万,那真是不得了!征地完了以后——刚开始叫三通一平,后来是七通一平——搞三通一平又没有钱赵市长开会,一坨子甩到搞房屋开发的高秀煌(汉阳人,历任武汉市住宅统建办公室负责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等职)那里钱是没有的,地你是要征的,征地以后三通一平你搞,你得为这个事情做贡献。

1万块钱一亩地,三通一平搞过之后地价就开始涨了。但是二汽最后能不能来,什么时候来,都还不知道。而且给二汽是不收钱的,只能说是跟二汽配套的企业进来,把地给他们可以收钱,所以征的3000亩地还不一定都能拿到钱。但是三通一平以后,地开始就卖7万块钱一亩了,资金就开始滚动起来了,后来地价也慢慢涨了。我们是借钱发展,滚动开发。




作为曾经战斗在开发区建设第一线的指挥长,任德亮还记得:


开发区建设启动资金,最初计委给了2000多万。后来我找汽渡公司“马到要”(武汉话)了1000万。他们提出以后在沌口建一个汽渡口,后来一直没有建成,借的钱也一直没有还。



关于关于开发区的启动经费,存在多种不同的表述。
一是时任SZ赵宝江说市ZF给了2000万;

二是时任市计委主任楼隆极说,市计委当时先从能交基金中挪用了1000万给开发区征地,后又挪用800万给开发区用作开发费,开发区征地、卖地以后有了钱就还了;

三是时任副SZ王明权说当时建设银行冒着风险借给开发区3000万;

四是时任开发区第一副主任任德亮说最初市计委给了2000多万,后来他自己找当时的汽渡公司要了1000万,汽渡公司提出用这1000万在沌口建一个汽渡码头,后来一直没建成,这笔借款也没还给他们;

五是时任开发区副主任蒋伯雄说,市里只给了开发区2000万元开办费,任德亮利用自己兼任市ZF秘书长的身份以及与汽渡公司负责人很好的私交,找汽渡公司借了1000万元,后来又找市计委借了3800万元,用来搞铁路建设,后来还了;

六是时任开发区副主任黄国强说,市财政同意贷款1500万,那要还的;第二个就是市计委借款2800万,黄国强代表开发区为这笔借款写了借条,后来把钱还了。

七是时任开发区财政局局长严树生说,当时市ZF借给开发区15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任德亮因为兼任市ZF秘书长,以市ZF名义找汽渡公司借了1000万,一共2500万,基本上都给了开发区建设总公司,用于征地和基础设施建设。


上述这些讲述里,有的讲的是以专项专用的名义筹措的单项经费,如找汽渡公司借的1000万元,后来市计委借的3800万元也应该是单独的一笔铁路建设资金;有的是发生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来源经费;有的是个人记忆偏差问题。总体上都反映了开发区的启动经费很低,需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6 09:3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楚之游侠 于 2021-7-6 09:40 编辑

蒋伯雄说,为了打消二汽的“三心二意”、确立开发区的经济和行政决策权,武汉市委、市ZF出台了71号文件。



他讲述了该文件出台的来龙去脉:

1991年真是不平凡的一年。社会上传言二汽项目要到广东惠州去建厂,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条件很优惠,这搞得我们心神不定。当时任秘书长悄悄地跟我讲,如果实在搞不成呢,老蒋,你反正还是兼着专利局局长,可以回专利局;我还是秘书长,可以回ZF;其他同志人不多,我们还可以安排。我们把后面的安排都偷偷谈了,当时心里是这样一个发虚的状态,但是对外表现的是拍着胸脯说我们一定能够成功。

当时和法国贷款的协议都签了,二汽还一点到武汉的动静都没有,一分钱都没有投它既不来人,又不投钱,你说这个项目怎么搞法?而且他们确确实实在惠州考察了。

1992年2月份,阴历腊月28号,任秘书长决定要我和谭北伟(历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劳动人事局局长、组织部部长、副主任)到二汽去,拜访二汽的**。当时交通不方便,我们跑了一天才到二汽。第二天,也就是过大年当天的上午,二汽的三巨头跟我,四个人关着门秘密会谈我有什么便利呢?他们三个人都是我的校友,而且我跟马跃还有不一般的亲密关系:他爱人和我是读研究生的同班同学,他过去在二汽当发动机厂长的时候经常出差到武汉就到我家来,所以我们关系比较好。

我说,你们二汽对于这个项目究竟有什么想法,讲给我听听。
他们说,讲老实话,我们到你那里投资,你口头上是答应了一些条件,究竟能不能兑现,我们不清楚,我们已经吃过一次亏了。他实际上说的是襄樊,先答应建这个建那个,结果等他们一去之后,“关门打狗”,搞这个没钱搞那个没钱,还说,我把财政收入给你们看,就这点钱,我吃饭还靠这个钱,搞建设一点余钱都没有;又跟他们说,你要是想快一点,自己想办法,实在不行就等到明年再说,我有钱了一定投。

我回来后把这个情况向任秘书长汇报,任秘书长马上跟赵SZ汇报,赵SZ认为这是个大事情,马上又跟CW汇报。市里马上就决定,阴历正月初十,就是2月11日,在开发区开市WCW会。就是在这个会上,决定了授予开发区经济、行政管理权限,享受市一级的财政权。这是很关键的一个决定。

第二个,在这个会议上答应了要建几通几平。这个说法很多,有的说六通一平,有的说八通一平,实际上我们搞了十通一平。我说一个数字:两水(供水和排水)、两电(供电和电信)、两路(铁路和公路)、两气(蒸汽和煤气,因为汽车整装要这些东西),这就是八通了;再还有汽车滚装码头,污水处理厂,这就是十通一平。这样搞下来,最起码要投资十个亿。用ZF的文件,把这件事固定下来。

所以,71号文件实际上是解决了两件事情:第一,给二汽吃了定心丸,武汉市不是口头承诺,而是以ZF文件的形式承诺;第二,为开发区的下一步发展创造了很好的决策硬环境。这个很重要,因为享有市级行政和经济管理权限会使工作效率高一些。各个区有什么事情,这个批,那个批,我这边马上可以代表市ZF干这些事情,你说快不快?而且,开发区的开支和预算,管委会有决策权,不需要报市人大CW会决定。一般搞经济的人对这个很敏感,那就是说,ZY度很大。

这样二汽才派人来,在郭茨口玫瑰园租一栋大楼开始办公,项目才最后定下来。



历史链接:

71号文件由时任武汉市SZ赵宝江签发,内容系武汉市ZF向二汽承诺承接项目入驻的条件。一共有十六条,其中前十五条列举实质条件,因此又被称为“十五条”,包括:厂区建设用地,供水,蒸汽,供电,煤气,公路,铁路,邮政电信,港口,生活区公建配套及市政工程,职工住宅,外籍人员公寓,工厂建设规划的局部修改,职工户口迁移,“以上所有项目由市计委审批立项 ”,按二汽所提投资环境、建设进度要求实施。



任德亮对当年的一场场“攻坚战”记忆犹新:


当时开发区一穷二白,基础设施严重缺乏。比如没有自来水厂,怎么办呢?从王家湾牵一条管子到沌口来,可以管5万吨水。电,要从奓山对面的东山变电站牵22万伏的高压电电线过来,牵到开发区的边上以后,跟省供电局谈判。他说,你得给我地我建变电站;你还要给我把水接来吧,我要用自来水呀;另外,得跟我搞一部电话。这都是非常起码的条件,但是那个时候要搞到这3条真难!水在王家湾,电、电话还在汉阳。要电话,我就找市电信局的局长阮惠安,要他从汉阳牵一根光缆过来,跟他讲好话,让他作贡献。这个老兄呢,喝点酒,来了我就跟他喝酒,酒一喝桌子一拍,答应了。

一次我到供电局去,想让他们把靠太子湖那里一条从神龙汽车厂里穿过的22万伏高压线拆掉。我、楼隆极(时任武汉市计委主任)、宋仁浩(时任武汉市土地管理局局长),还有黄国强,就到供电局去了。供电局的局长和副局长,再加上一个总经济师,接待我们。这之前我跟局长去了个电话,说为拆高压线的事下午四点钟过来。他说,你们早一点来不行啦?我说,这个意思很清楚,在你们那里谈,谈不完,吃了晚饭接着谈;再谈不定,我们就在你们那里睡觉!他们开价要二三十万块钱,我说没得钱,你自己拆吧!他们一看这架势,天也晚了,就说:算了算了,准备酒,准备饺子,在我这里吃饭,吃完滚蛋。那个副局长回家去拿了酒。喝得差不多了,他们开始劝:还有一点,搞了算了。楼隆极把杯子拿起来:“再倒一杯,减10万。”几杯酒下去,事情搞定了,帮我把高压线拆了。

那时开发区的工作,市W、市ZF都非常重视,给我们创造了很多很好的条件。市WCW会、SZ办公会经常在我这里开,专门听取开发区汇报,解决开发区的问题。把各个单位的有关LD请来,有的问题当场就在会上解决。

市W、市ZF说了这么一句话:开发区是武汉市的开发区,大家都要出力,“各家的孩子各家抱”。我这个人有时候不太讲面子,人家动作慢了我还有意见。跑到人家那里,我说你的伢在我那里哭,你还不赶快抱回去!我因为人也熟,年纪也大,“马倒搞”,别人都还买我的老面子。像开发区那个万分之一的地图,开发区过去没有地图,我就打电话给勘测院的SJ,我说你来帮个忙好不好啊,跟我把万分之一的图测了它,这样征地拆迁都好办一点,不然我没得办法。结果勘测院就支持办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6 09: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市一边想方设法依靠自身力量建设开发区,一边向ZY请求政策支持。


蒋伯雄讲述了自己三次受命向GW争取开发区政策的经历:

二汽的项目批下来的时候,GWY的文件上有一条,要求项目所在地建开发区。我就负责这项工作。1992年批下来建开发区,那时候开始,我就跑北京了。第一次是副SZ兼开发区CW副主任王明权带我一起去GWY特区办汇报,汇报完了就说以后你就自个去。基本上我每个月去汇报一次。那个司长说,你开发区一个月有多大变化?没有什么好讲的,不要总来了。这个司长叫刘安东,他的父亲是原水电部部长刘澜波,蛮牛。我没有办法,后来就三个月去汇报一次。他又说:怎么这么长时间不来了?

当时汇报的还有竞争对手襄樊,只要我到GWY特区办,他就跟着来了,把我武汉市的优势讲成他的优势。有一次汇报,我们两个被安排同时在会议室接受接见,都是湖北省的,在会上就吵起来了。我焦头烂额,到处找人找关系。最后我找了当年在葛化一起工作过的同事,他那时候是国家体改委办公厅主任,GWY特区办负责开发区审批的赵副主任刚好是他的老乡,那个同事就介绍我认识了赵副主任。

以后我每次到GWY特区办,先找赵副主任了解情况,后找司长,完了以后跟底下办批。赵副主任跟我说,老蒋,我给你一个建议,你的项目要有可批性——我当时报的是25平方公里。他说,“你报这么大,朱ZL看了以后头都是大的,批不了”,要改成10平方公里第一,面积不大,ZL可能同意的,因为实事求是,不贪大,不占地;第二,报10平方公里批了,到时候搞20平方公里、30平方公里,哪个人来查你呢?


我马上回来跟任秘书长汇报,任秘书长同意,马上改了。过了两天,我又送到那里去了。刘安东说:“谁让你改的!”我说我是个跑腿的,LD要我改,我敢不改吗?他听了哭笑不得。这样到93年4月份把这个开发区批下来了。

为什么要建开发区?开发区除了引进外资、进口设备免关税之外,还享受一个五年财政不上交的优惠政策。但这个优惠政策我们后来批的十个开发区没有,牌子批了之后并不等于开发区的政策就能享受。所以又派我到北京去,跟另外九个开发区联合起来,向特区办汇报。特区办说,这个事情要和财政部沟通。我们又跟财政部有关的司汇报,财政部说这个事要朱ZL批准才行啊。怎么办呢?GWY常务副秘书长何椿霖在会上汇报的时候,采取了一个策略:讲话声音轻一点,速度快一点,趁别人还没反应过来,这个事情就过去了,就算成功了。会议开完了以后,财政部部长刘仲藜说:“老何,老何,你刚才讲的什么东西我没听清楚啊。”五年财政不交的政策就这样得到了。

五年期到了以后,原来的沿海十四个开发区又延长了五年,我们又没有。我又去向GWY特区办汇报,又找财政部。这时候不需要找ZL了,财政部同意就行了。十个开发区又经常开会,跟财政部有关人员汇报,求爹爹告奶奶,最后搞到一个三年减半递减的一个措施:头一年减百分之百,第二年减百分之五十,第三年减百分之二十五。

所以开发区的政策是一步步争取来的,从审批到获批,到延长政策,实际上是三步,借助很多关系,也有很多机遇,最后把这个政策弄到手。



曾任开发区财政局局长的严树生也记得:


开发区被批为国家级开发区以后,有了很好的优惠政策,开发区的收入全部留在区内用于发展,这个政策实行的时间是五年。事情来了:税务局说这个税收收了以后,就有一个自动的分配比例,例如增值税75%是ZY的,25%是给地方的。有的同志说ZY、GWY说的很清楚,我们的收入是全留,怎么还说收入还分ZY的呢?后来搞清楚了,财政部后面还有明细的细则。怎么操作?他们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要发细则,细则下来前我们必须先按原来的东西操作。

这以后我们就跑北京,问GWY、财政部的文件下来以后我们怎么操作,跑了一年多。最后财政部下了一个文,说清楚了操作办法:开发区的税收还是按体制,先把属于中央的全部交给ZY,到年底,开发区凭金库年终报表跟财政部结算,将税收返还给开发区。这个办法一直搞了五年。但是五年完了以后,我们没有得到太多的实惠,因为当时税很少,有好的政策得不到实惠啊!神龙公司前几年没生产多少车子,没有多少税,刚刚有税的时候,政策五年期又完了。以后财政部还让了一点,在94到99年的六年中让了一年。

1999年政策时间到了,财政部问能不能延长;朱ZL说,算了,我也不跟你们算账,原来几年我不管了,你投资多少钱办的这个开发区?最后我们算出一个基数。他说你们回去按照这个数字套,套几年是几年。就是说,在这个基数上,增加的部分我们跟国家分成,基数以内都是我们的。于是采取下台阶的方式又延长了三年。就是第一年75%,而后50%,25%。这个体制一直沿用到现在。2017年开发区的总收入应该是三四百个亿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6 10: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楚之游侠 于 2021-7-6 10:13 编辑

三、小ZF、大社会



开发区挂牌后,坚持机构精简高效,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全力为企业、为发展服务。


任德亮回忆说:

我们最初的想法,就是要搞一个精简、高效的办事机构。开发区应该是一个小ZF、大社会、全功能的区域,ZF里面各种事情在我这里都能办,办得快,这个谈何容易呀!这需要把市ZF所属各部门的权力移交给你,分拨给你。这不仅是一个观念问题,也是一个利益问题,要争权呀。计委、规划局、土地局,这都是最开明的部门。土地局把土地证盖好章子给你,你自己发。计委,你所有项目的审批是你的事,我不管。有一些部门就舍不得给了。我后来发了火,说如果开发区内的事情都要跑到ZF各部门去办,我就什么都办不成了!市委、市**的很多人都支持我。


我们不是搞了一个《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1993年12月21日武汉市第9届RDCW会第5次会议通过,1994年1月25日湖北省第8届RD常CW会第5次会议批准,1994年2月6号公布施行)吗,是以我们的黄国强黄主任为主搞的,把这小ZF、大社会、全功能,把精简高效都写进去。一些部门不放权,我就“马倒搞”。你不来设点,我就自己批,批了算了。非要盖章子不可的事,就一家一家地去谈。慢慢地,我这里功能全了,水、电、路、气和邮局都有了。



黄国强说:



右一为黄国强


我们前期筹备做的工作主要就是协助规划局定规划,参与勘探,做好前期准备。我们有一个两点起步的方案。(即按照开发区总体规划,先期开发三角湖外国专家公寓区和汽车零部件加工区,完成“四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并初步形成各项法规配套和建立高效权威的管理机构)。

再就是着手起草开发区的条例。到现在为止,综合性的就是这么一部条例,是武汉市改革开放设立开发区的第一个条例。我负责主持这个工作,参与具体起草的还有彭绪宁等几位同志。条例很快就经过市ZF同意、市RD通过,再经过省RDCW会批准施行。

现在看开发区设立个管委会很自然嘛,开发区不都有管委会嘛!但是当初设立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是很不容易的,存在很多实际问题。管委会怎么设?有两种做法。

武汉市过去各种部门相当多,要想集中办一件事,按照惯例都要成立一个集大成的委员会或者办公室,纪委、建委、发改委、财政局、税务局、工商局……每个单位都要派一个人来。这是一种做法。

在当时那个计划经济年代,我和蒋伯雄同志坚持不能这样设立开发区的管委会,要采用另外一种做法。我们说,如果这样做,就事事都要开大会来议,导致议而难决。比如财政站在它的角度,汉阳县站在汉阳县的角度,各有各的看法,所以会很难办。因此我们说,要设立管委会,就应该是专职的成员来主持。市里最后同意了这个意见,决定设立专职职位。

我们还有一个想法:假如我是一个副主任,如果市计委派一个人来了,我能管他吗?客观来讲很难管嘛。后来市里出台设立开发区管委会的文件,就仅仅涉及到两个挂名——只要是挂名就是要靠他的影响来办事的,象赵宝江SZ。后面几任也都是市LD兼任。所以管委会是在这种情况下设立的。

紧接着的问题是:管委会下面设不设部门?也有两种意见。一种就是市ZF各个部门派驻,比如涉及建设上的问题,建委设一个管理办公室;涉及到税务、计划等问题,这些局委都可以派人来设一个班子。那我们也反对啊!这些人你管得了嘛。我当时说了一句话:要管事就得管人,管不了人你怎么管事。要设办事的机构就算管委会所设的机构,纳入管委会的编制。后来这个意见也得到通过。我们最后设立了“局”——一开始叫“处”——建管局啊,工商局啊,规划土地局啊,社会事业局啊,设立了这个班子。所以当时是在矛盾和争议中设立的每个机构。

第三呢,我们就想这个机构绝对不能按照一个区级ZF那样来设立。我们定了一个原则,叫做“小ZF,大社会,全功能”。小ZF就是要精简;全功能,就是方方面面的事情都得管;大社会那就不用说了,涉及的面很多。在这样一个指导思想下,当ZF给我们两百个编制起步的时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的编制是有富余的。这种“小ZF,大社会,全功能”的管理体制机制,的的确确对开发区的起步是很有利的,效率也是很高的。



历史链接:

到1995年12月6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有15家企业投产。以此为标志,该区在经过4年多的起步阶段后,已进入边建设边产出的新时期。

4年来,开发区各项开发建设事业进展顺利。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平整土地9平方公里,供水管网、雨污排水系统、道路网络、铁路专用线、输配电系统和电信已经建成,汽车滚装码头、自来水厂、煤气厂、供热中心等4大工程正在抓紧建设。努力与国际经济惯例接轨的运行机制正在逐步建立。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中外客商竞相来此投资,形成了以‘一龙群虎’为代表的骨干企业群体。作为武汉市经济发展战略中的汽车城,汽车整体厂除神龙轿车外,还有万通面包车、富诚轻型车等2家,这3家汽车厂讲年产汽车48万辆,加上26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发区以汽车产业为主体的经济格局已基本形成。与此同时,以生物工程为代表,生产数控机床、轻型直升飞机、移动电话等产品的高科技企业也相继入区。到1995年,开发区共引进各类项目近400个,总投资超过200亿元。

从1995年开始,区内先期开工建设的企业已陆续进入产出阶段。武汉万通汽车有限公司联合厂房竣工,组装的面包车已开始投放市场。生物工程、通信电缆、可口可乐等15家企业已正式投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6 10:51: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楚之游侠 发表于 2021-7-6 10:10
三、小ZF、大社会



游侠,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对比政策方面比国家级开发区有什么区别,这两者算不算同一级别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6 10: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千山万水,招商引资

时任武汉市W副SJ谢培栋讲了一件起步之初的招商故事:



当时江浙有一家集团公司,生产轮胎、橡胶这些汽车零部件,所以我和任德亮去拜访它。那个老总当时根本不看好武汉,我们去了以后,他大大咧咧坐在沙发上爱理不理,德亮窝了一肚子火:什么玩意儿啊这么懒懒的,我们来拜访还爱理不理的!后来我们说,他现在是看我们还没搞起来嘛,我们求他;等我们开发区搞起来的时候啊,他就要求我们啦,莫神气!



李宪生(历任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SJ、管委会副主任,十堰SWSJ,市RDCW会主任,武汉市W副SJ,SZ,湖北省副SZ、DZ副SJ,海南省W副SJ、RDCW会副主任)谈了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招商工作:




老LD,原SZ李宪生专程从海南来武汉接受采访


我1997年进开发区的时候是非常特殊的一个阶段,那个时候遇上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的亚洲经济危机,开发区正是最困难的时候,根本不谈招商引资,几乎门可罗雀在德亮这些老LD的艰苦努力下,在宝江的高度重视下,应该说开发区还是奠定了一个基础,但是还不敢说是良好的基础。那时开发区到处是荒草,我经常晚上开车在外面转,有飞的野鸡,有野兔、黄鼠狼……基本上像是一个荒草滩。尽管面临一些困难,但是我们对开发区还是一往情深,把这片土地作为我们创业的热土。

我来开发区以后,抓的一件事就是招商引资。
当时绪宁(彭绪宁,黄陂人,时任经济发展局局长)管这一块,他那时候是我们在经济发展上面最得力的骨干。我们对于已有的以汽车为龙头的这一部分十分重视,频繁地到法国去沟通工作,同时也在积极地推动中法工业园建设。那一段时期和我们与雪铁龙的关系、与法国的关系、与开发区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后来法国总统授予我法国骑士勋章。记得有一次,我到法国参加雪铁龙的一个高层会议,从武汉出发到回到武汉,前后只用了三天时间。


历史链接:

1998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百年罕见的洪涝灾害,和国内通货紧缩、市场疲软,特别是支柱产业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企业资金和市场约束增强这三大考验的同时,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经济发展新突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大关,财政收入突破5亿元大关,拉动全市工业增长约5个多百分点。开发区跻身全国32个国家级开发区十强行列。二是结构优化新突破。引进和投入生产了香满楼、清城食品、魔芋、枸杞等一批食品项目,引进了铜箔、菲罗多、天诚、惠典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同时还促进和实现了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开学、体育中心开工、新江大落户、京珠公路动工和中南地区最大的客运中心定点开发区,打破了开发区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构筑了经济增长新的支撑平台。三是环境创新新突破。开发区市容、市貌有了较大改观,花园城市格局初步形成。




段轮一(历任武汉市电子工业局局长,武汉市经济委员会主任,武汉市W工业工委SJ,武汉市人民ZF副SZ、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工委SJ,荆州市WSJ,湖北省ZF秘书长,省ZF办公厅主任、DZSJ,湖北省副SZ、省ZX副ZX)于1999年12月至2003年2月在开发区主持工作,他说:




我2000年初以武汉市副SZ的身份兼任武汉开发区工委SJ和管委会主任,那时正值开发区进入二次创业时期。我的前任及各位奠基者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发区框架建立起来了。这是很重要的一步,没有这一步,就不可能有开发区以后的发展。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开发区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不知道往哪边走。

当时开发区的项目少到什么程度呢?武汉市和湖北省开会,总是说我们这里是国家级开发区,名声很大,要来参观学习。但是大家来了以后,看到的就只有老三样:神龙汽车,可口可乐,和香满楼酸奶。当时的确没有什么像样的项目可供参观,老是这三项。



这段时间,开发区经过调查研究,陆续引进了海尔、格力等国内知名企业,并终于促成东风公司总部从十堰搬迁到沌口。


段轮一说:

苗圩(历任东风汽车公司DWSJ,湖北省WCW、武汉市WSJ,工业和信息化部DZSJ、部长)从机械工业部汽车司副司长调到东风汽车公司来当DWSJ以后,跟我建立了比较好的信任关系。有一天他跟我讲,东风公司要发展就要走出来。我一听就说,你把总部搬到武汉来,我给你最优惠的政策,创造最适合企业发展的环境。我们取得一致意见以后,他提出初步需要多少土地,要什么政策,要办哪些事。这些条件我都在保密的情况下全部办成,因为一方面如果条件不落实,东汽总部不敢轻举妄动,另一方面如果消息过早泄露,巨大的阻力可能让这件事办不成。


当双方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要启动总部搬迁的时候,大家就都知道了。十堰市的SZ到国家部委去告状,说东风总部千万不能走,总部一走,十堰就是一座空城、死城。他找到了GWY国资委的主任李荣融,李荣融直接给当时的湖北省SZ罗清泉打电话,说状都告到我这里来了,多少万职工的思想稳定工作不好做,这件事就不要做了。罗清泉SZ就跟我讲,轮一呀,这个事情李荣融主任都亲自打电话来了,你就不要搞这个事了。我心里想,我是武汉经济开发区的管委会工委SJ兼主任,得为开发区的发展做点实事。于是我就跟苗圩商量,他们到处在活动,你的主意改变了没有?苗圩说,没有。我说我的主意也没变,我们按既定方案继续努力。苗圩说,好,没问题。

有一天,SZ张国光主持省ZFCW会,研究东风总部搬迁问题,通知我参加,十堰SZ也去了。张国光在会上说,东汽集团的发展是全省的大事,一定要符合市场的规律,总部是在武汉还是在十堰,这个自主权在东汽集团的手里,由东风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来决定,我们DW、ZF不能干预我就代表武汉市ZF很清晰地表态:坚决拥护张国光SZ的决定,按照省ZF的意图,我们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有了省里的支持,这个项目才能够得以顶住重重压力,把东风总部搬到武汉。

罗清泉任SZ的时候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很有意义,就是:整个武汉经济开发区从投资项目的布局结构上不能太单一化,不能太依靠汽车,同时又要以汽车为主体。怎么处理好这个关系?我提出了在保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继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下,产业要多元化。所以当时采取很多方法在招商引资上开始突破,海尔、格力,还有很多其他的非汽车产业项目,就像雨后春笋一样都来了。




李昌贤(历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管委会办公室主任,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纪工委SJ,武汉新港纪工委SJ)回忆说:




沌口开发区叫借东风也好,叫承东风也好,真的是跟东风公司结了缘。东风公司能够把总部落到沌口,是几任LD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从我们第一任LD赵宝江和任德亮开始,就有这么一个长远的计划,并且在现在的晨鸣二厂的旁边给东风公司总部预留了一千亩地。这一千亩地不知道有多少人打主意,包括福建耀华玻璃点着要把项目放在这个地方,但是我们历任的LD都是坚持把东风引到沌口的理念不放,真是叫不抛弃、不放弃。


本来原计划是把东风的总部放在晨鸣二厂的旁边,后来胡SZ(胡绪鹍,武汉人,曾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SJ、管委会主任)说这是“把肉藏在饭里面吃了”——东风的大楼不在318国道旁边向大家展示,那不是把肉藏在饭里面吃了,是吧?这是一个形象工程,一定要选一个好地方!就重新选了东风电动车那个点(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区要拿一倍的地跟东风电动去置换,但是他们不干。最后没有办法,就把体育中心对面的那块地切割了2/3给他们,那也是很好的一块地。东风总部所在的那条路原来叫318国道,东风总部搬来之后,为了体现跟企业的感情,我们把它改名叫东风大道。




历史链接:

2003年9月28日上午,东风汽车公司总部新址在开发区奠基,“标志着东风在推进国际合作、深化内部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又迈出重要一步。同时也为武汉经开区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势头增添了强劲动力”。“湖北经济界的学者、专家认为,东风总部迁移武汉,圆了东风几代LD人战略转移的梦想,记录了一个大型国企孜孜以求、不断追逐市场、加快发展的足迹。……此次搬迁涉及东风总部的12个职能部门和6个项目平台小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6 11: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彭绪宁1989年研究生毕业时来筹备中的开发区报到,到调任汉南区ZXZX已在开发区工作了28年。他也谈到了开发区招商工作中遇到的艰难和创新:





我1996年底到当时的经济发展局(后来改为招商局)报到,主要工作是招商引资。那时候是最困难的时候,1997年因为亚洲金融危机,整个世界经济都受到影响,投资放缓,到了1998年武汉市又是大洪水,99年还有一个姊妹水,相当于有两年的防汛工作。这几项事情的冲击,导致那几年招商引资非常困难。我们怎么去努力呢?我和李林(2015年任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当时为了一个项目,那个公司在天安酒店开会,我们跑到酒店去等着见它的董事长,一等等两个小时董事长生病,我们两个人买了花呀水果呀这些东西,跑到别人家去看望。但是后来这个项目也没搞好。总之一句话,当时做工作非常困难。

为了摆脱招商的被动局面,也抓住经济复苏的这么一个机遇,在2000年、2001年,市ZF和开发区就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投资的政策来吸引企业。开发区同时还搞了招商体制改革一个是人力资源方面,招商局看中谁,可以优先去选调人,充实招商局的力量;第二个是,把招商局的费用,包括人员的工资,和实际到位的资金进行挂钩,你招的多,那你就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招商方面,包括费用、招商人员的工资分配等,你可以根据业绩进行奖励、激励。通过这些措施,第一是加强了招商局的力量,使一批优秀的干部到了招商局工作;第二个就是赋予招商部门比较大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招商部门的积极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发区人开始考虑完善产业结构,引进和发展汽车以外的其他工业企业。


李作清(历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副SJ、管委会主任,武汉市ZF副秘书长、武汉市商务局局长、武汉市人民ZF口岸办公室主任,武汉商学院院长,DWSJ)曾经多年在开发区负责招商,他回忆说:




开发区一业独大,这既是个特点,也是个弱点。假设汽车产业有一个闪失,那么对整个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将是致命的。所以当时我们就提出了“三足鼎立”的招商格局:从几何学来讲,三角形是最稳定的。2004年、2005年,那时候我主Z整个开发区的招商。武汉最大的区位优势是交通便利,在这里制造生产进入千家万户老百姓家庭的产品是最方便的,所以我们就想把家电,具体来讲就是空调,作为重点引资方向之一


最早是我做了一个很好的方案,到海尔去谈,正好它的一个CW副总裁叫周文杰,是我的师兄。通过努力,把海尔引进来了。海尔进来后,我们感觉它的产品过于多元化,后来又引进美的,美的现在也发展得很好。另外,又把美的的死对头格力也引进来。因此,中国三大空调品牌的生产基地,我们这里都有。

在中国,很大的一个空调生产基地是在合肥。当初我于心不甘,亲自去合肥偷偷看了几次,考察他们的空调生产基地。我到了合肥一看就傻眼了,合肥除了空调还有彩电,还有冰箱,武汉没有。合肥的空调产业做得非常大,格力、海尔、美的在那里都有很多工厂,更重要的一点是那里生产空调最核心的部件。我们原本希望在武汉落户的这三家工厂,不单单只是一个空调的组装厂,更希望它的核心零部件——压缩机都能在武汉研发生产。这一点海尔没做到,海尔的空调在武汉发展是最差的,它主要是产品太多元化了。


美的,我们一直在努力,想把美的压缩机引进来。美的当时跟日本东芝合作,而东芝在世界上做空调压缩机是行业第一的,东芝在佛山有为美的配套的压缩机厂。因为压缩机的投资巨大,所以我们没有搞成。在引进格力的时候,我们就要求它必须要把压缩机带过来,后来协议达成了。现在在武汉,格力不单单组装空调整机,而且也做空调的压缩机,这应该说是一个巨大的成绩。

那个时候,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是“一足”,家电、电子电器产业是“一足”,其余的食品饮料、包装等等其他产业是“一足”,就形成了“三足鼎立”。食品饮料类,我们后来把加多宝,也就是原来的王老吉,引进来了,它最多的时候一年交接近两个亿的税;另外还有康师傅,还有维维豆奶(维维豆奶发展得不太好)。除了这三大领域,我们也引进了高新技术企业。当时武汉开发区跟东湖开发区相比较而言,优势是制造业大企业多,对地方的贡献大;短板或者弱点,就是我们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还不太多。现在看来也不能叫弱势,因为支撑一个地方经济发展还是要靠大企业,从汽车产业判断的话更是如此。

第二个就是商业项目的引进。我们当时觉得开发区已经到了有20多万人口的这么一个规模,在国外可以算个中等城市,在国内也不亚于一个县城,必须要有一些高档的消费品。一般的商业还不行,因为我们合资公司多,老外不少,小老板也很多,他们的要求可能比一般人更高,所以要着力引进一些高端品牌当时就考虑引进万达,后来又把世界500强、亚洲最大的零售店永旺引进来,永旺现在也成了开发区商业的一张名片。


另外,站在开发区当初的角度来说,商业项目的地税更多,地方留成的也多。汽车产业的税收高,但地方留成少,首先增值税的75%被ZY拿走了,第二汽车还有一个消费税,100%被ZY拿走了。商业的地税咱们地方留成多,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更有积极性搞商业。但是如果没有广大的制造业这个市场,商业怎么会来呢?所以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我说过,招商,首先应该站在投资人的角度来考虑投资选址。投资者,比如说汽车零部件,企业到武汉来投资,一定是为了赚钱因此你就要设想作为投资者回答三个问题第一,我到武汉来,投资的成本,比方说比广州低,低多少,是10%还是13%,要核算清楚;第二,我到武汉,能不能比在广州拿到更多的订单,赚更多的钱,多多少;第三,地方ZF能不能给我配置好人才、土地、厂房等各种资源要素。如果把这三点写成一个很好的报告交给投资的老板,他不来投资他就是个傻瓜,是不是?


所以我要求我们的团队一定要专业招商,不当无头苍蝇。我总讲,招商有“四千万”: 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呼万唤,千山万水。我还说,商战如战场,招商要发扬拼命精神:为了项目挺身而出,为了项目奋不顾身,像当年为了打仗革命先辈不惜牺牲生命一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19 20:08 , Processed in 0.086178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