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4083|回复: 32

[鸠兹古韵] 益新公司旧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14 10: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2015612dhuhi 于 2021-12-14 10:05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4 10: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半个烟囱 城市记忆


        益新公司旧址位于砻坊路东端的青弋江畔。它建于1916年,距今已有105年的历史。

        该楼坐东朝西,木楼板、木屋架、铁皮屋面,外墙带有扶墙壁柱,面对青弋江的南墙上端嵌有“益新公司”石刻一通,系章维藩手书。大楼朝北五开间为制粉车间,开间宽约2.5米,朝南三开间为清麦间,开间宽度约2.7米。整座建筑占地面积293.7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1007平方米(不包括外廊),阁楼面积约230平方米。制粉车间从一层到四层分别为装包间、磨粉间、筛子间、分级间,阁楼层为集尘器间。清麦车间则依次为毛麦间、清麦间、净麦间,阁楼层为着水间。各层之间有用于运输的垂直提升井,这在当时也属很先进的垂直运输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4 10: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益新公司旧址总体上属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建筑细部上简化的马头墙山墙、外墙开窄窗、有的窗做有弧形窗眉,这些都是徽派建筑特色。而外墙扶墙柱、楼间层横线条、正门的拱券造型和附贴的墙饰,又有明显的西洋建筑特点。因此,这座建筑也是当时东西方文化在芜湖碰撞的一个珍贵实例。

       章维藩在建这座大楼时充分考虑到了楼层的承重问题。芜湖资深建筑专家葛立三告诉记者,大楼外墙为壁柱的青砖实砌清水墙,底层墙厚达到0.72米,往上依次为0.6米、0.52米、0.42米。内部的一至三层有0.27米宽的红松作承重支柱,制粉间和清麦间之间有0.42米厚的承重墙。厂房北面设有外廊,既可用于各层的联系也可提供生产工人的短时休息空间,还因专门设有外廊所以也起安全疏散作用。

       为了增加建筑的牢固性,章维藩还不计工本地将所有墙体采用“糯米稀”做为粘合剂。得益于此,经过百年的风风雨雨,大楼依旧稳如磐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4 10: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面对青弋江的南墙上端嵌有“益新公司”石刻一通,系章维藩手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4 10: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章维藩曾孙,已故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在这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益新公司旧址是他永远也挥之不去的一份乡愁。

        10月,章开沅走进瞪违已久的益新公司旧址,每至一处,老人都会讲出一段往事。他当时告诉记者,当年在这座益新公司旧址边上还建有许多附属建筑,分为生产区和生活区两部分。生产区位于东部,以益新公司旧址为核心,其北侧是配电房、马达间、机械房,“两个半烟囱”中的那半个烟囱,就在配电房北侧约七米左右的地方。他记得,有一根巨大的传动轴从大楼穿墙而过,与动力房的蒸汽机相连。生活区位于西部,生活区又分为东院和西院,都是低矮的徽式民居。生活区的建筑一直保留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才被拆除。

        2012年,益新公司旧址被公布为芜湖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4 10: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座砻坊 乡愁几缕


        青砖、灰瓦、气派的山墙、精致的老虎窗,还有楼边高耸烟囱里飘出的阵阵白烟,楼内轰鸣的机器声响彻云霄……这就是百年前益新公司繁盛的景象。

        益新公司所在的大砻坊,注定要成为芜湖乃至安徽全省的工业重地。这里曾在芜湖近代工业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早在嘉庆、道光年间,大砻坊及其附近的仓前铺、东河沿一带就已经有约20家砻坊。所谓的“砻”,有两个意思,其一是去掉稻壳的器具,其二是用砻去掉稻壳。因此砻坊与米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外,他们还为顾客存放稻谷收取存仓费,有时亦自砻自卖。光绪八年米市自镇江七浩口移至芜湖以后,砻坊业也得到迅速发展,民国八年(1919)版《芜湖县志》已有大砻坊这一街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4 10: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保公示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4 10: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是芜湖近代工业的起步时期,在这期间诞生的芜湖“两个半烟囱”曾经辉煌一时,代表着安徽近代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两个烟囱,指的是裕中纱厂、明远电厂,而剩下的那半个烟囱指的就是益新公司了。益新公司的创办人章维藩(1858-1921),字赣岑,又字斡臣,号惕斋,又号邴如,晚年自号清芬主人。原籍浙江吴兴,生于山西太原。其父曾为左宗棠幕府师爷,少年时章维藩随父驻守大西北,渐渐长大后开始参与幕府的军务,光绪八年(1882),他在兰州的一次平叛中立下战功,被赏授为安徽怀宁牙厘局提调。后又以政绩卓著提升无为知州,在任六年,以处事为正,为乡老所称赞。“后与朝廷意见不合……乃萌脱离宦海创办实业之志,因而辞官退居芜湖,着手筹建益新公司。”(章向荣《芜湖益新公司创建始末》)

       当时的芜湖是安徽最早也是唯一的通商口岸,章维藩审时度势,决定创办一家现代化的粮食加工企业,此便是益新公司。益新公司创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原定择址青弋江与长江交汇口一带的荒滩,受当地封建势力阻挠,只得重金另购金马门外一片芦苇滩作为厂址,于光绪二十年(1894)建成投产,成为中国早期机制粮食加工厂之一。在益新公司开业之前,此类工厂全国只有一家,即1878年天津朱其昂开设的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4 10: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张摄于1963年的老照片,背后的老厂房清晰可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4 10: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初益新公司注册的名称有两个:芜湖益新米面机器公司和芜湖益新榨油机器公司,后将两企业改名为芜湖益新机器磨面碾米榨油股份有限公司。随着经营的不断扩展,原有厂房已不够用。章维藩又另建一幢三层大楼,该楼不幸于宣统元年(1909)突遭火灾,付之一炬。章维藩多方筹资,在原址上重建新楼一座,即我们今天所见的益新公司旧址。因为当年益新公司是芜湖最早使用机器碾米磨面的最大工厂,生产的“飞鹰”牌面粉畅销长江一带,被誉为全国头牌面粉,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渐渐地,芜湖人就将益新公司称作“机器砻坊”或“大砻坊”,这也是大砻坊地名的由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4 10: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1937年底芜湖沦陷后,益新公司被日本“华友厂”占领8年。

抗战胜利后,益新公司几经易手,至1949年4月芜湖解放前夕,已是奄奄一息,破败不堪。

1949年,在芜湖军管会直接管理下,很快恢复生产。

1951年6月,皖南粮食公司将益新公司收为国有,改名为中国粮食公司皖南分公司制粉碾米厂。

1953年5月,成为国营芜湖市第一面粉厂,简称芜湖面粉厂,是当时华东粮食局三大国营面粉厂之一。

1994年,这里成了芜湖希望饲料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用房,益新公司旧址因厂房老化而被闲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4 10: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年益新 创新传承


       益新公司旧址在2013年迎来了它的华丽转身,对其保护与利用工程正式启动,大砻坊科技文化园应运而生。据安徽砻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运行服务部长王杰介绍,园区现有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整个园区有8幢建筑,其核心就是益新公司旧址。另有6幢建筑,按当年芜湖面粉厂老厂房及仓库历史面貌原址重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4 10: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旧址现为大砻坊科技文化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4 10: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杰告诉记者,为了保护益新公司旧址,他们对整座建筑进行了精心规划,所有人员一律从楼外新建的楼梯进出。除一楼用于对外展示接待场所外,其他楼层均用作办公用楼,此举意在最大限度地控制人流量,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对老建筑的人为损伤。

        园区现有入园企业80户,在园就业、创业人员1000余人。形成以工业设计、互联网信息、生物医药、数字创意等产业领域的创业生态,园区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安徽省青年创业园”“安徽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安徽省工业设计中心”等多项殊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4 10: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园区企业展示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5-16 00:04 , Processed in 0.077370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