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4965|回复: 16

[文物保护] 一段苦涩的回忆,给今人提示了什么?(转自衡志义先生博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6 08:5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衡志义先生博客,这位老先生对保定文化有很多独到见解,也告诉我们很多不知道的历史。 发这个帖和大家分享,也感谢原博客作者!


做为一名保定人到外地,有人问到家乡的历史时,都会带点自豪的神气如数家珍般的说出不少保定的历史名人和典故。的确,地处河北中部的保定地区,在早是黄帝大战蚩尤的古战场、尧帝的故乡,战国时,这块沃土曾被秦始皇称作“督亢”宝地。宋代,是宋辽交战的主战场,为兵家必争之地,金元定都北京,保定则提升为顺天节度使,成为护卫京师的重镇。自此,保定“拱卫京畿七百载,掌控省府二百年”,号称“都南屏翰,冀北干城”。保定自古是京城通往南方诸省的九衢咽喉,地理位置重要,是河北省(直隶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我们的先人在保定这块区域内积淀下了丰厚的历史内涵。特别是散布于保定老城区内的各类府衙、寺庙、商肆、会馆,加之独特的街区、小巷及大量的传统民居,人文历史遗迹、民俗、民风等构成了古城保定独特的历史风貌。基于此,国务院于1986年公布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北省申报五座城市只有保定市榜上有名,而且在被批准的38座城市中保定排序第七。无疑,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全国的名望是很大的。如今,我们在世的老保定,如果记忆好的话不妨一起回忆一下建国初期的保定城区的面貌。

那时,保定的古城墙基本保持原样,四门四瓮,四城楼四角楼。东门曰“望瀛”,南门曰“迎薰”,西门曰“瞻岳”,北门曰“拱极”。全长12华里有余,高3丈5尺,全部用城砖砌成,共有81处敌台,雉堞齐全。城墙除西北角在解放保定时打破一个缺口外,墙体基本保存完好。当走在保定郊外放眼观看这座古城,高高地城墙被清澈地护城河水围绕,会想起保定八景之—“鸡距环清”。高耸的城门楼趁着蓝天白云,更加威严肃穆,会使人注目深思于历史长河的无限向往之中。城内高出城墙的两根大旗杆和大慈阁隐约可见。更增加对古城的神秘感。当从西门通过瓮城进入城内,繁华的商业西大街,各类商业门脸鳞次栉比。其中老字号有:万宝堂、乐仁堂、鹤年堂等老药铺;有稻香村、四美斋、真素斋等糕点铺;有义春楼、宴乐园等饭庄、六味斋熟肉店,槐茂酱园、有德昌、恒泰等茶叶店,有永裕恒绸缎店,中兴帽庄、士宝斋鞋店、金银首饰楼,有中华书局,协生印书局,群玉山房,晓钟书局等,有红旗和人民照像馆等,大型商场有马号(济善商场);天下第一楼(商场),天华市场等,繁华的街道车水马龙,“民物蕃庶,肩摩毂击,商贾日夜不绝于途”,好不热闹。当然,在游逛大街的同时还要看到几处文物遗址:如清代直隶布政使衙署、参将署、贤良祠、藩库厅、保定府清军同知署等,给这条街道彰显着不少的历史古韵。从西大街行至天华市场往北,即是城隍庙街,街容更为繁华,其特点是日用杂品商店,工艺品商店等,也是春节买年画的场地,其北侧尽头是城隍庙,正殿宏伟,庙神早已不存,只是在四周形成了一个拥有唱戏、说书、演马戏、杂耍和摊贩云集的娱乐市场。城隍庙街中段往东,是紫河套,是旧货市场,古玩字画,每天不少从外地来的陶宝人活动其间。从西大街往东行至市中心(税务角)往南至裕华路,即是矗立在街中心的鼓楼(丛胜楼),鼓楼上面南侧高悬一乾隆皇帝书写的红色醒目的大“福”字,往东50米是钟楼(鸣霜楼),再往东50米是穿行楼,从穿行楼往北是大慈阁等。从鼓楼往南既是南大街,是仅次于西大街的第二繁华街道。1921年,直鲁豫巡阅使曹锟将街道拓宽,临街店铺多以中西合璧式单层建筑为主,门面建筑多姿多彩,造型各异。大型店铺有庆兴裕、全顺和糕点铺;有庆丰义布庄、涌隆油漆店、万宝堂药店,清心池澡堂,王三能菜刀,恩玉轩的罩饼等等就不一一赘述。

再说保定城区面积不大,确五衙同城(省衙、道衙、府衙、州衙办事处、县衙),这在全国仅有。那时保留完好的有:直隶总督署、直隶布政使司署、直隶按察使司署、清河道台署、保定府署,清苑县署等,这些衙门建筑有其独特的建筑样式,无论从历史、文化、科学等都有其丰富的价值。除此,城区内还散放坐落有建筑不同特色的会馆,即:浙绍会馆、湖广会馆、山东会馆、两江(安徽)会馆、四川会馆、云贵会馆、三晋会馆和中州会馆等;园林方面有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古莲花池;属于祠堂类有:淮军昭忠祠、王阳明祠堂、杨继盛祠堂、英烈祠、冷公祠、贤良祠、樊氏祠堂、宋氏祠堂等等;名人故居有:曹锟光园、吴佩孚旧居、冯玉祥旧居、池凤城旧居、王占元旧居等。城区内还保留有不少寺庙,除大慈阁外还有城南的关岳庙,城内西侧的关帝庙,穿行楼东侧的火神庙,城外东南侧的刘守庙等等。还有散布在城区内的舞台剧场等等。民国初年,保定号称学生城,有不少人仁志士从保定走向社会,如育德中学、志存中学、红二师范学校等,另有保定军校,培育出了在我国近代史上叱吒风云的人物。

总之,保定这座千百年来积淀丰富起来的古城,无论是从有形的古建遗址,还是从无形的文化遗产,在河北省(直隶省)当是首屈一指,无愧是座地道的文化古城。

然而,这座古城有形的历史标记,自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即逐渐不断的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地消失着,请看下面的一段不全的记录:

1949年1月,拆除古城垣四城门的瓮城,及小北门东段城墙。

1950年3月,为开拓裕华路,自南马路向东拆通原提法司街、红关帝庙、炮台街、太平街;修建裕华中路时,拆除丛胜楼(鼓楼)。

1951年某月,决定开始全部拆除古城墙,同年古莲池的藏经楼、煨芋室、戏楼等古建拆除。

1952年某月,拆除南门以东城墙346米。

1953年某月,拆除东城墙。

1954年某月,拆除北城墙,市建设局决定南城墙的西南角一段城墙不拆除,留作公园北侧围墙。同时拆除大西门。

1955年某月,在开通裕华路东段时,同时拆除原文庙部分建筑和穿行楼。建永华北路时拆除了灶君庙。同年,继续拆除小北门以东城墙,并拆除大西门至环城北路段的西城墙。

1970年9月,拆除马号,筹建保定商场。

1971某月,文革开始,拆除总督署门前的两根大旗杆,后以扫四旧为名,拆毁了更多的文物旧址。

1985年某月,拆除火神庙及戏楼、牌楼等。

1900年以后,保定的老城区开始了所谓“旧城改造”,开发商介入其间,自此以后,不少的四合院和胡同消失殆尽,古城的街道肌理面貌全非,再加之不少的百年老店因多种原因而关张歇业,商业门脸多易主更新,几经时日,古城风貌成了现今这个样子。

但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一次次的积淀所形成的结局,不能责怪哪一任的领导者。相信,当时的领导们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作出的决定:拆城墙是为了修公路,便于交通;拆寺庙、会馆是为了腾出空地发展公益事业如学校、剧场等,你能说是不对吗?问题出在执政者的执政理念。建国初期,百废待兴,领导关心的主要是国计民生,发展经济,而对于市内散放的古建文物重视的程度还没有现在这么高,这是全国出现的普遍现象,不只保定一地。如今,在这盛世修史的时代,各级领导对所辖区的文物给予了相当的重视,把保护文物提到了议事日程。领导者执政理念的改变,是保护好文物的关键,但愿今后随意拆毁文物遗址的事不再发生。

以上,这段苦涩的回忆,给今人提示了什么?首先让我们温习一下我国著名建筑专家对于名城建筑的论说: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曾说:"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大、最复杂、最耐久的一类。所以它能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多方面,也更重要",国家名城委主任周干峙院士说:城市中许多有价值的历史的印记就像是人的生命的足迹,是生长的资源,是财富,是宝藏,是特色。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顾问郑孝燮指出,历史文化名城是民族传统最集中的载体,保护好名城,托物寄史,意义重大。

够了,保定的古城风貌如今虽失去了很多,我们只能带着遗憾将剩下几处屈指可数的文物保护好,再不能毁坏了。目前对西大街的复原看到了市府的决心,也看到了希望。但就目前保定市内的古遗址还有淮军公所、清河道署、光园、杨继盛祠堂、贤良祠、忠义祠以及散落在市内的多处四合院等多处古建筑,它们仍天天经受着风吹日晒大自然的侵蚀,还经常有不法分子盗窃建筑物上的精美雕件,其建筑原貌逐渐地消失着,希有关部门应该纳入议事日程,急速将其修复和复原。再有上个世纪50年代,省会驻保定时遗留下的省府及其厅、局的办公处所,应该算是文物遗址了,建议把这些主体建筑保存下来,可以印证建国初期河北省府在保定的一段历史。切不要看到这些临街的老房破旧不堪,与四周环境不协调,划入五拆之列,一旦拆掉,再不能复原,后悔晚矣!那时,只有遗憾,再遗憾呀!



希望网友看后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了古城保定的今后,应该呼吁呀!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0: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国家支持 不行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0: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少城市都是这样,可惜啊,没有一点中国特色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0: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千篇一律的大街高楼,没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1: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物的保护势在必行,确实保定当初好多古建筑全都被拆了,真是可惜啊,都觉得痛心,如果还保存完好的话,应该是一个很大片的观光旅游景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3: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文物保护工作一向不尽如人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3: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从那guizi进了村,,,,,,错了是renminzidibing进了城。威力更大。破坏力更强。影响更持久。是中国历次农民革命后的一贯悲剧。是国之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6: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好好保护文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7: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衡志义先生的文章非常客观地道出保定古城区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变迁。古城面貌的巨变,是在盲目拆除数不清的宝贵历史文物古迹基础上形成的。虽然说当时大规模拆除古迹的初衷,是当政者为改造城市、发展经济,但是回头思考一下不能否认,那时人们特别是当政者毫无保护历史遗迹的思想观念,以为拆旧就是进步,保护历史遗迹就是落后。结果造成承载历史文化的实体建筑大量消失,给世人认识和记忆历史造成断层,这种给国家、给民族、给保定城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当前,我们要吸取教训,坚决把保护好我们保定幸存下来为数不多的古迹文物作为重任,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尽快把残破的文物修缮好,利用好、更要永远爱护好,希望相关管理层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让古城保定闪烁出她应有的光芒,不要再委屈了保定这座古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20: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相信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都是精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21:5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保护好文物古迹,让古城文化雄傲全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4 01: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尤其是后面的时间写得比较具体,值得大家去认真思考!在高楼崇拜的现今,我们更应该珍视那些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4 10: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照相馆是文革改的,原名是美章照相馆。红旗照相馆也是文革改的,原名三滨照相馆。大旗杆不是七十年代拉倒的,应是六十年代末,当时上面写满了大字标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4 17:5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次走在西大街,都会有种莫名的感觉,真心的希望保定的古建筑等能修复完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4 18:2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惋矣。惋矣。惋矣。惋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5-13 13:33 , Processed in 0.078203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