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8-19 09: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改变:路宽了视野就变得宽
孙爱兰今年71岁,住在府西街70号市二院宿舍内。孙奶奶说,她在这里住了将近20年了,如今路变宽了,心情跟着也就放宽了。
从知道家门口的小道要修成大马路开始,孙奶奶就全程开始“参与修路”。孙奶奶是一个很热心的人,当周围小商铺接到通知,说这里要拆时,她便主动到商铺门口,安慰几家相熟的店老板,还鼓动自己的亲戚朋友赶紧来这里买衣服。
按说店里的东西卖不卖得出去和孙奶奶没多大关系,但在孙奶奶的概念中,店里东西能快点卖完,就能早点腾出商铺,才能早点拆迁,早点修路。
孙奶奶虽然已经习惯了这里喧闹的生活环境,但每当站在阳台上向下看时,还是觉得堵得慌:“你是不知道,每天8时多到17时多,这里水泄不通。家里不能开窗户,乱糟糟的,听得都烦。这里原来有4个车道,一个自行车道,人行横道上常常停着自行车,乱七八糟的。”
孙奶奶告诉记者,她家卧室正好面朝府西街,旁边就是市二院,周围有机关幼儿园、12中、新建路小学,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导致周边特堵特乱。“马路变宽后,人行道是人行道,自行车是自行车道,堵车应该就少些了,按喇叭的声音也应该就少了。视野开阔了,望向窗外的时候,心情应该更好了。”孙奶奶说。
还要将骑车进行到底
李江今年29岁,在省城新建路的新闻大厦上班。府西街修路期间,他坚持绿色出行,几个月下来,减掉了15斤赘肉。
在人群中,李江是很好辨认的,因为圆润的他足有200斤重,朋友都亲切地用虚胖来形容他。李江决定减肥不是因为自己想减肥,而是在修路的情况下,被迫骑车所致。几个月下来,他也逐渐习惯了这种出行方式,并表示要将其坚持到底。
李江家住漪汾街千峰北路口,修路之前,他都是开车上班的。自从修路之后,他的烦恼就开始了。最开始,他还会走漪汾桥,先绕桃园路到单位。后来,他会走迎泽大街,然后再绕到新建路上。每天绕啊绕的,让李江烦躁不堪,十分钟的路现在最少得走半小时,还动不动就迟到。
妻子一直劝李江多运动,他嘴上不停地答应着,却从没有付出行动。因为府西街修路,给李江上下班造成了困难,妻子便鼓励李江买一辆自行车绿色出行。
虽然在修路期间,但李江骑车去单位不用绕路,只需20分钟。一开始,李江对此并不适应。骑两天就想放弃。但是渐渐地,了解到骑车的各种好处后,李江就爱上了骑车。
他对记者说:“真的很感谢修路这个契机,如果不是修路没法开车,打死我都不会骑车上班。以后就算路通了,路宽了,我也准备继续骑车绿色出行,全是好处,真的挺棒的,我们单位现在好多人都骑车上班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