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0088|回复: 20

[文物保护] 保定街道/胡同名称来历——【2014.05.1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13 13: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未来式 于 2014-5-13 20:12 编辑

我起个头,大家一起跟帖哦,知道多少算多少
一条街道或者胡同的来历发在一个帖子上,这样方便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3: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秀水胡同
      在西大街万宝堂对面有一条十字形胡同,叫秀水胡同。北通市府前街,西通永华北路,路长320余米。解放前该胡同驻有老保定俗称的“信局子”——保定邮政局,路东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司令官宋焕章祠堂,另有蚨兴银号、天昌银号和义恒昌银号等,成为见证老保定的经济缩影。关于这条胡同名字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在清代嘉庆年间,这条胡同只住着两户人家,胡同东边的一户姓丁,胡同西边的一户姓贾,当时人们就叫它丁贾胡同。丁家大少爷在北京城里做官,手中有权有势;贾家大公子在北京城里开一座大钱庄,家中富丽堂皇。两户人家都是有名的朱门富户,一东一西,隔街相望,彼此互不来往。那工夫,这条胡同只有三尺来宽,行人不能并排走,车马不能对面行。
  有一年,丁家翻盖房子,把房基向西展出了一墙,使本来就窄小的胡同显得更加狭窄。贾家知道后火冒三丈,厉声质问道:“你们这样做,也不怕别人戳脊梁骨吗?”丁家依仗自己的权势,毫不示弱:“那是官道,与你有何相干?”两家互不相让,吵得脸红脖子粗。最后,丁家打破了贾家的鼻子,贾家抓破了丁家的耳朵。
  官司打到保定清苑县,县官一看状纸,心想:丁贾两家都是有钱有势、财大气粗的主儿,谁也得罪不得啊,弄不好,连这纱帽翅也得搭进去,不敢受理此案。丁家一看,县官不敢过问,就连夜把状纸寄给了在北京做官的儿子,要他给丁家撑腰。丁家大少爷接到状纸反复观看,觉得乡邻之间,为一墙之争伤了和气,太不值得,于是就挥笔在状纸上题诗一首:
  “两家相争为堵墙,让他五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谁是当年秦始皇?”
  丁家接到回信满心欢喜,打开一看,不由一愣,经过反复琢磨,觉得很有道理,满肚子怒火顿时烟消云散。第二天,他把墙基向里挪进五尺,并主动向贾家表示歉意。贾家一看很受感动,当天下午也将墙基向里挪进六尺。这样,原来三尺来宽的胡同,一下子展成了一丈多宽,车马行人,畅通无阻。直到今天,这条胡同也还有一丈多宽,据说,就是当年丁贾两家各自向里展出来的。保定人赞赏这种礼让之举,便称它丁贾胡同。
      至于臭水胡同一说,源于胡同东侧一条排泄城内生活污水的明沟,天气一热,蚊蝇孳生,臭味四溢而得名。清同治十年(1871)修了下水道,将明沟改成暗沟,且改名秀水胡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3: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史家故址庵
      兴华路西口往东北侧有一条长近400米的南北街,北通裕华路,叫史家故址庵,胡同中段向西通唐家胡同,紧靠胡同东口路北有座白衣庵。此胡同除本名外还曾称史家修、释家庵、西白衣庵,一般百姓又叫它十家姑子庵。一街多名在保定老城区街巷中较为少见,但这些名字都跟这座白衣庵紧密相关,因为它供奉的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一直为人们所信仰。在保定城内,白衣庵该是旧时仅次于五道庙、关帝庙的庙宇,人们便用方位加以区分。位于琅瑚街中段路北的,叫北白衣庵;南白衣庵则在穿行楼南街中段向东至国公街小巷路北,该胡同就叫南白衣庵;按其位置,史家故址庵便叫做西白衣庵。白衣庵为佛教庙宇,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简称“释”,佛教也称“释”家,因此又得名释家庵。释家庵南北街和西胡同,大小宅门也就是十几个,这该是民间俗称“十家姑子庵”的由来吧?至于史家修,是说明代史家舍宅基修庵的史实,当是街名由来的重要依据。从中可见小街变化的历史沧桑,更说明随着城市建设,街巷一直在不断变化,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1969年改为史家街,1981年复名史家故址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3: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后平嘉胡同      
      后平嘉胡同东西走向,西偏北,东偏南,西起北大街,东至中华路。明初建文年间,燕王朱棣发动“靖康之变”时,有蒙古族兄弟二人,跟随朱棣作战有功,封为副千户,赐姓平,兄名平毅良(原名不言不花)、弟名平毅清(原名不忽尔),二人分住前后街,故名前、后平家胡同,后改为前、后平嘉胡同。中平嘉胡同因位于前、后平嘉胡同之间得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3: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寡妇桥
      寡妇桥就是保定八中和河北农业大学中间的那座桥具体来历不明
      寡妇桥,据说很有传奇色彩,保定顺平籍作家还写了一部短篇小说。我去年在《小说月报》读过。
      古时保定老城的城墙外,是一线浅浅的护城河。河之内曰城里,河之外则为城外。这条河水深及膝,不想绕路的人们一年四季都可以涉水往来。 
      城里离河不远有一户人家,男人早亡,留一个寡妇和膝下一个幼子相依为命。寡妇平时做些针线女红养家教子,日子过得颇为艰难。每逢清明和男人的忌日,寡妇都带着孩子去河对面的寺庙为故去的人烧柱香,企盼儿子将来能平平安安。儿子也很懂事,虽没有钱上私塾,但也在晚上和放牛的空闲读一读书。 
      日子一天天过,儿子慢慢长大。偶然的一个机会,儿子发现寡妇经常在半夜出门,涉水过河,到对面的庙里面去,一年四季都是如此。冬天的时候河面结冰,人可以在上面行走,但是初冬和孟春的时候河水冰冷砥骨,人如何能够忍受? 
      儿子就砍柴积土,偷偷的在河上修了一个简陋的小木桥。想着母亲不用再受寒霜之苦,儿子心里也很宽慰。 
      俗话说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儿子十几年的凄苦终于换来了进士及第。为一方父母以后,儿子想把寡妇接过去颐养天年,可是寡妇不想离开老居,一直不肯搬走。儿子便在小木桥的原址建了一座大桥。 
      寡妇终于故去了,儿子立刻杀了河对岸庙里的老和尚。守灵的时候儿子哭着对父母的灵牌说:修座桥,是为母尽孝;杀头驴,是替父报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3 16: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清真寺街  团结胡同
北至泰山行宫,南至高楼街,南北走向,路长100米,宽2米。“团结胡同”原叫“回回营”,顾名思义,是驻扎回回部队的地方。据有关资料记载,“北方的回回营地多由江苏、安徽一带的明代回族军队,由回族开国元勋(如徐达、常遇春、胡大海等)率军北征时所形成,保定有平家营、勉家营、前所营、高碑店回回营等”。由此看来,保定的回回营形成是明初,先有回回驻兵,以后逐渐增加回民人口,形成了现在的清真寺街规模,此胡同虽已更名,但它的渊源历史是亘古不会变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3 16: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域胡同
团结胡同北口往东便进入西域胡同,路长177米,宽2米,此胡同南侧清末民初是回民屠宰牛羊的“羊厂”。过去有人称自己是“西域回回”,缘何如此呢?因为大批回族人在元初从中东、波斯通过西北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他们的祖籍汉时就被称做“西域”,从此胡同得名可以看到保定回族的渊源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3 16: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好的帖子没人顶?没有道理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3 18: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驿站上的地名——管驿街和金台驿街
摘自2012-05-29 保定晚报
拥有上百马匹的“大驿”

  有过胡同生活经历的人们,多少年都忘不了那些实实在在住在胡同里的日子。那时,每一条胡同都不是单一存在的,与周围的小巷子纵横交织,构成一个看似松散却很完整的体系,经年累月,最终形成一片有着浓郁人情味儿的老街区。

  位于钟楼交通岗东南角的大片街区就曾是这样的一个胡同密集交织的区域,其中就包括保定人熟知的管驿街。1999年,这一街区进行了拆迁,后建起了裕华园小区。今天,当人们走进“裕华园”,还会看到南北向、东西向的一条条支路,在小区的楼群中延伸,有的就是曾经某条小街的街址,虽然不再以独立的街名、胡同名出现,但却早已将累积的深沉气质融入这片土地当中。

  这些街巷胡同中,管驿街是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一条老街,有的老人现在还记得“管驿街两头翘”的说法。我市退体教师陈伯涛解释说:“早年的管驿街北接法华庵,南至府学后街,原有46个街门。这条街除北端有20米长东西向短街外,基本为南北走向,街面地势北高南低,南部居民为防雨浸泡,房基均高出街面,而且越南越高,最高处可达1.5米,因此有了‘管驿街两头翘’的说法。街北段东西两侧原各有一大坑,坑旁各有一户院,可穿院分别通到穿行楼南和观音堂。街西侧有长短两条死巷,长巷约50米,俗称丁家胡同,胡同底部是一小空场。”

  管驿街长约200米,因街中有历代通邮的“官驿”(金台驿),而得名官驿街。又因“官驿”设驿丞专管驿传事务,驿丞驻此街,故后改称管驿街。

  陈伯涛细细说来:“清代以前,文书传递、信件往来全靠人骑马奔驰于驿站之间,紧急文书如‘八百里’、‘六百里’只能歇马不歇人,马挂响铃,奔驰如飞。因此官驿是各地必设的官办邮递兼接待过往官员的专门机构。保定宋代就建起驿馆金台顿,金元以后名金台驿。金台驿设驿丞,‘掌驿站军马迎送’,是未入流的无品小官,也没有衙署。因保定一直是路、府、省的治所,所以驿馆配有马120匹、驴13头,共有夫役232名,年耗银10696两5钱。在全府驿站中规模最大,经费最多,因此称‘大驿’。”

  看到这里,细心的市民肯定会问到一个问题:“既然管驿街曾有‘官驿’,也就是金台驿,那么它和现在位于裕华西路北侧的金台驿街又有什么关系呢?”答案很简单,到了清雍正年间,“丞缺裁撤,金台驿移于西部孔道(今金台驿街),独遗丞署旧址,售之民间”。

  管驿街上的冯玉祥公馆

  据我市方志学家、原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尤文远介绍,金台驿迁址后,管驿街上“大驿”渐渐沦为大杂院。清光绪三十二年此院办起“管驿初等小学堂”,后被冯玉祥买下,建为公馆。

  冯玉祥,原名基善,字焕章,原籍安徽,生于直隶青县,3岁时随父移居保定西康各庄。15岁入伍北洋军,宣统二年(1910)任管带,武昌起义时在滦州举兵响应,民国3年(1914)任陆部第十六旅旅长,民国6年任湘西镇守使,民国10年起,先后任陕西督军、河南督军、陆军检阅使。第二次直奉战争时,发动北京政变,任国民军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民国15年从苏联回国率西北军同北伐军会师中原,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不久任行政院副院长兼军政部长。民国19年同蒋介石爆发蒋冯大战和中原大战。民国22年于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第二年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抗战爆发后曾先后任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民国35年,以“水利专使”访美,1948年应中共中央之邀从苏联回国参加全国政协筹备工作,途中遇难。

  尤文远特别为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冯玉祥童年生活在保定,以后又曾在保定驻军,因此流传有许多他与保定的故事,其中有一则说的是冯玉祥幼时家贫,为补家用,他每天早晨拎篮子到红关帝庙路西廖家馃子铺赊烧饭馃子,沿街叫卖。傍晚交钱,下午到说书场听以说《三国》出名的尤鹤亭说书,并帮他端盘子收钱。日久天长,三人成了好友,并效仿桃园结义拜了盟兄弟,廖为长,尤为二。后来,在冯玉祥当了河南督军后,提携尤二哥当了县长,在北伐军到保定时,已任总司令的他特意到廖大盟兄家中拜望。”

  据专家描述,冯玉祥公馆在路东一短巷内,有东西两组院,西院街门坐北面南,临街中式大门楼,三进院,前院南房5间。垂花门内的二院,客厅3间,东西配房6间。后院,正房带前廊7间,东西配房6间。东院,街门坐东面西,二进院,前院是四合院,除南房两间外,其它三面均为3间,后院是花园,建有北房6间,院西侧是一列通长走廊,廊内墙嵌有十几块碑刻。东院,清光绪三十二年曾办初等小学堂,西院“七七”事变前由河北省国民军军事训练委员会占驻。日伪时期,东院办管驿街小学,西院由原处县学街的女师二附小迁来占用。民国36年,二附小迁走,两院全归管驿街小学,更名“仁爱镇第三中心国民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更名管驿街小学。

  形同迷宫的密集胡同区

  如今的管驿街早已在后来的城建改造中,融入到裕华园小区内,处于小区东侧位置。而整个小区内,还包含了早年管驿街附近的多条街巷、胡同。曾经,这些小街巷曲折复杂、形同迷宫,构成了县学街以南、府学后街以北,南大街以东,穿行楼南街以西的一个胡同密集穿插的区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3 20: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泰山行宫
东西走向,东至二条胡同南口,西至穿行楼南街,路长107米,宽2米。该街路北有座泰山行宫,相传清乾隆皇帝的妹妹到泰山出了家,(有说去泰山降香,回京时,路过保定,在此出家为尼),路过此地时,官绅为讨帝喜悦,遂为她修祠,称“泰山行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3 20: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白衣庵
主干街为东西走向,东至国公街南,将军庙街西(三岔口)至穿行楼南街,南至头条胡同,全长4584米,宽2米。明朝曾于此建白衣庵,为区别于北城的白衣庵,故称南白衣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3 20: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公街
南北走向,南至将军庙街,北至裕华东路,路长86米,宽3米。相传明朝阁老刘吉闺公曾驻此街,故得名国公街。路西清末马寿川家为官,据资料载,清末一代武术大师平敬一曾住过此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3 20: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将军庙街
东西走向,西至国公街,东至环城东路,路长186米,宽2.5米。据传明末崇祯年间,刘猛将军与李自成的起义军交战,战死于此,建将军庙祭之,故称将军庙街,1932年该街的抗日英烈安德馨阵亡,曾一度改为德馨街。此街清末民初,回民英豪辈出,1900年,武将安景昌在天津与八国联军作战时阵亡;武术大师张凤岩、王福田等都住此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3 20: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头条胡同
走向不规则,南至泰山行宫,北至穿行楼南街和南白衣庵,由三条支线组成,路长327米,宽1.5-2米。路中段路西有一座青砖筒瓦四合院,系回族名人安古琴故居。(保定军校骑科教官,国民军军长,徐州卫戍司令,解放后任江苏省政协委员等),还有跤师、白运章包子铺掌柜白运章的故居。
二条胡同
南北走向,南至泰山行宫,北至头条胡同口,路长113米,宽1.5米。
三条胡同
南北走向,南至西域胡同,北至清真寺街,路长93米,宽2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3 20: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清真寺街
系清真西寺前和西寺北头向西拐弯至南白衣庵,长119米,宽5米,建于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该街路北有“清真女学”一座。西寺南曾住有摔跤大师安松泉、白喜贞,北头曾住有武术花毽大师吴善之,西寺门楼上三个枣核字“清真寺”,系武术摔跤太师,山东镇守使马子贞(马良)书。
清真寺北胡同
东西走向,东至清真寺东胡同,西至清真寺街,支路达将军庙街,路长206米,宽1.5米,此胡同位于清真西寺北面,故名清真寺北胡同。
清真寺东胡同
南北走向,南至清真西寺以东,故名清真寺东胡同,北至将军庙街,支路达环城东路,路长211米,宽2米,该胡同位于清真寺以东,故名清真寺东胡同。据张德光老人介绍武术大师平敬一曾住过现清真东寺位置。
清真寺南胡同
胡同走向不规则,西至清真寺街,东至清真寺东胡同,南至西域胡同,路长96米,宽2米,此胡同位于清真西寺南,故名清真寺南胡同。此街有伊斯兰教大阿訇马玉麟三代阿訇世家的旧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5-13 05:15 , Processed in 0.084665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