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2078|回复: 8

[昆滇发展] 云南省住建厅|云南城镇化发展历程和现状|全面|正在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15 13: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俊诚 于 2014-6-15 13:27 编辑

云南城镇化发展历程和现状
   【一】云南城镇化发展历程。
     云南省的国土地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仅占6%。全省现有人口4631万人,民族众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但是,云南与其他省区相比差距明显,正处于社会发展初级阶段的较低阶段。2012年,云南省国内生产总值(GDP)10309.8亿元,在全国排名第24位(倒数第8位),与此对应,城镇化率为39.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3个百分点。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云南城镇化历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5 13: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阶段是较慢发展阶段(1950年至20世纪50年代末期):新中国成立初,云南全省人口为159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7.517万人,城镇化水平仅为4.8%。全省当时只有一个城市,即省会昆明,城市人口仅有28万。这一阶段以行政区划调整为主,变动较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5 13: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个阶段基本停滞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1980年):云南一直保持4个城市(昆明、个旧、下关、东川)的数量,既无增加也无减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5 1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后至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云南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城市化重新起步并加快了进程,至今,全省共有8个省辖地级市、8个民族自治州,以及12个县级市、13个市辖区、104个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5 13: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云南城镇化发展现状。云南是在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经济欠发达的基本省情下,全省城镇化水平由1949年的4.8%发展到2012年末的39.3%,但与我国其他地区平均水平相比,差距甚大,比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低13.3个百分点,落后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约10年左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5 13: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俊诚 于 2014-6-15 13:16 编辑

【三】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从人口的构成情况看,可以说我国的城镇化人口质量还不高。在全国7.12亿的城镇人口中,大约有2.36亿的人群主要由农民工构成,虽然已经统计在城镇人口中,但事实上他们还属于农业户籍人口。他们实际工作和生活在城市,但没有享受到城镇居民的同等社会权益,仍处于较不稳定的状态。这是首要突出的问题。
    二是从空间分布看,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也是很不平衡。突出的是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还明显偏低,城镇化发展比较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拉大了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城镇的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的问题现在越来越突出,全国657个城市中现在有近400个城市缺水,其中约110个城市严重缺水。另外,大家也都知道,我们现在进行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实际上就是针对现存的城市经济、人口、资源环境不相适应、不相匹配的情况,对能源和资源大规模、长距离地调运,也可以这样说这些工程是迫不得已的。
三是从城镇化的形态看,不同规模、等级和层级间城镇发展的不协调。环渤海、珠江三角洲、长三角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实力比较强,但大多数特别是西部的城市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由于产业支撑不足和市政设施滞后,吸纳和承载人口的能力严重不足,且过多地占用了非常珍贵的土地资源,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这些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如:交通的拥堵已经从沿海大城市向全国蔓延;空气的污染从北方向南方蔓延;水体的污染虽然局部上有所改进,但总体上没有好转;垃圾围城、耕地矛盾、资源紧张、水资源短缺等问题都制约着城镇化的发展。之外,大城市病、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不协调、城镇化与工业化不协调、城镇化与公共服务不协调等。
四是从要素投入上看,我国过度依赖土地支持的城镇化的持续能力是不强的,或者说已经不可持续。一些地方在以地生财的利益驱动下,导致一些城市盲目地拉大建设框架,建设大广场、大马路,实际上土地的利用十分粗放,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从1999年到2012年,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2万平方公里增至4.4万平方公里,面积扩大了1倍,但吸纳的人口只增长了0.6倍。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估测,中国人口承载的最大极限约为16亿人,最理想的人口数量是7亿—10亿。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胡焕庸线(即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瑷珲—腾冲一线”或作“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以东的剩余劳动力将日益减少,以西或者西部的剩余劳动力资源将得到开发利用,但西部的人口总量不大,这必将影响到未来中国的发展。这也正是“胡焕庸线的限制或者挑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5 13: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球城市化进程和趋势
  1.全球城市化进程。世界城市化的历程始于18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随着以蒸汽机为主要动力的产业革命的开始,工业化迅速兴起和发展,城市化作为其衍生物也迅速发展。自18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化的总体进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760年—1850年城市化的初兴阶段。这一阶段产业革命推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从乡村走进城市,英国通过产业革命和城镇化发展成为当时的世界强国。
第二个阶段:1851—1950年城市化的局部发展阶段。在这100年中,城市化在欧洲和北美等工业化国家得到较快发展,它们的城市人口从0.4亿增至4.5亿。
第三个阶段:1951以后城市化的普及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从而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使世界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2.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化发展趋势。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城市从工业时代过渡到信息时代,第三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后续动力。城市化、信息化和全球化交织为一体,使城市(特别是大都会地区)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总体看,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化发展呈现四个趋势:一是城市人口比重迅速增长,全球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二是超级大城市和城市群迅速增长;三是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减慢,发展中国家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四是多极多层次的全球城市网络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5 13:26: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缓慢推进期(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支持工业化的迅速推进,我国采取了“城乡分割、以乡补城”的方针,严格限制城乡人口流动,城镇化速度缓慢。1949-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由10%左右仅增长到17.9%,年均增速不足0.3%。
  第二个阶段恢复发展期(1979-1992年)。在经济增长的拉动下,城镇化开始恢复发展,并逐渐加速。1979-1992年城镇化率从18.96%提高到27.46%,提高了8.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约0.68个百分点,是前29年城镇化速度的2.72倍和世界同期城镇化速度的2倍;一大批新兴城市迅速崛起,设市城市总数由216个增加到640个,建制镇由2851个增加到14135个。
  第三个阶段加速发展期(1993-2012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城镇化进入了加速发展期,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摆脱土地束缚向城市和城镇流动,城镇化率自28.0%迅速提高到52.6%,年均提高约1.4个百分点;城市数量达到2109个,建制镇数量达到19683个,并逐渐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城市群。
  2.中国城镇化发展趋势。首先,党的十八大对城镇化提出了新要求。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道路,把推进城镇化作为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的重点之一,强调要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强调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并提出了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我们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次,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5 13: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云南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云南城镇化基础差,起步晚、动力不足,受地理区位、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综合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从城镇人口数量看,全省1704万城镇人口包括了427万在城市工作半年以上、户籍在农村的农民工及随迁人口。从城镇数量看,建制市和建制镇分别仅占全国总数的2.96%和2.89%。从城镇规模看,大部分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常驻人口仅为15—30万人,县城多为2—5万人,建制镇多为2万人以下,城镇规模小、综合实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弱。
    二是城镇化过程中过度依赖低成本的资源进行数量扩张,2001年至2012年,云南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134%、城镇人口仅增长了68%,土地的城镇化大大快于人口的城镇化。
    三是大中小城市体系不健全。我省城镇空间分布呈现“T”形集聚性,中多边少、东密西疏。“T”形南北向城镇集聚轴主要覆盖昆明、曲靖、玉溪、楚雄、昭通、红河、文山、德宏等州(市),设市城市比重达70%以上,总体呈现滇中地区城市多,周边城市少的基本格局。以云岭东侧和元江为界,东部有1个特大城市、1个大城市、6个中等城市和全省近2/3的城镇,滇西地区仅有1个中等城市和全省近1/3的城镇。
    四是城镇管理经营水平滞后。云南地处边疆,经济发展落后,对城市的经营、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必要的经验,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资源、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严重滞后,财政增收、社会就业压力增大。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才刚刚启动。
    三、加快推进云南特色城镇化发展的优势和条件
十八大报告全篇提及城镇化多达7次,更重要的是其中两次主要出现的位置(注:主动的位置):第一次出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相关章节中,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载体;第二次出现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章节中。从局限“区域协调发展”一隅,到上升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体,上升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是自然的历史进程,如果顺势而为、妥善引导,会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走得不好,也会带来诸多矛盾和问题,患上‘城市病’,影响现代化进程。”
3月17日国务院李克强总理在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现在大约有2.6亿农民工,使他们中有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有就业支撑,有服务保障。而且城镇化也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还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改造一千万户以上各类棚户区,这既是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也是降低城镇化的门槛。尤为重要的是,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
随着我国向东、向太平洋和向西、向印度洋“双向”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两强一堡”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滇中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必然性和带动全省经济跨越发展的作用,越发凸显出来。为加快推进云南特色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必然条件和优势。
  (一)新型城镇化为云南特色城镇化道路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提出我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打造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推进产城融合,将城镇化作为拓展农民就业的重要空间。中央强调,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主要体现四个方面:一是新型城镇化是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二是新型城镇化是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三是新型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四是新型城镇化是人口积聚、“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的城镇化。这四个方面与我省特色城镇化发展的路径不谋而合。新型城镇无疑成为今后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动因,同时也为云南特色城镇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二)营建滇中产业新区是加快推进云南特色城镇化进程的助推器。光荣书记在滇中产业新区调研座谈会上提出,推进云南跨越发展需要一个新的增长极。培育新的区域增长极是云南实现跨越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积极稳妥推进云南特色城镇化发展的新动能、新活力。牢固树立“产城结合、组团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和转化云南独有的生态、民族、山地等资源优势,通过营建滇产业新区,实现“产业带动城镇发展、城镇支撑产业布局”的特色城镇化发展路径,从而在全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浪潮中,构建起具有云南特征的“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产城结合”的高效配置新模式,为助推云南特色城镇化发展打造新模式、注入新动力。
(三)桥头堡建设的快速推进是云南特色城镇化的重大机遇。2011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即国发11号文件),标志着云南由中国对外开放末梢向开放前沿地位的转变。倾斜性国家政策是推动云南实现跨越发展的难得条件:一是加大转移支付和投资力度;二是实行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对云南具有特色优势的项目适当给予倾斜;三是对于边境地区矿业与水电开发相结合、技术水平先进的清洁载能工业给予优惠政策;四是对云南省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实行倾斜,保障重点工程建设用地;五是实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六是把云南作为全国电力价格改革试点省;七是鼓励先行先试,形成有利于桥头堡建设的体制机制。随着通道经济的迅猛增长,我省一些传统的城市转变为新兴的重要节点城市,例如腾冲县、隆阳区、景洪市、开远市、文山市等。同时,还扩大了技术溢出效应,带动了大批的新兴产业或产业的升级,例如云南旅游热持续升温、新兴的文化旅游业态不断的开发升级,如生态、度假、养生、文化消费等,而新兴的业态又加速了一个区域的城镇化,如翠云区、弥勒市、普者黑镇等。
(四)两床被子和十件衣服是提升云南特色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保障。2012年,省委、省政府把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制定出台了住房保障、社会保险、义务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农村土地和集体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配套实施细则和具体政策措施,让自愿转户群众盖上“两床被子”,既享受农村惠民政策,又享有城市服务;穿上“十件衣服”,享受低保、住房、就业、教育等优惠政策,实现了转户群众带着保障进城。据统计,“农转城”政策实施以来,全省48万转户群众办理了城镇养老保险、8.4万人办理了城镇低保,提供就业岗位15.6万个、保障性住房11.3万套。全省转户居民年新增带动消费达28亿元、年增加产值39亿元,土地流转、林权流转、土地集中分别达112万亩、61万亩、28万亩。我省的创新政策措施和落实权益保障为提高云南特色城镇化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5-12 16:54 , Processed in 0.078174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