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lijiangheng

[文物保护] 不可移动文物-风云雷雨山川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0 21: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政府应该加大文物保护的力度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0 22: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一文物古迹,希望能等比例恢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1 16: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看见了,周边太脏了,光立个碑有什么用,要有实际的保护措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3 16: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堆垃圾是保护单位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3 20: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还能不能复原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4 00: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注意过那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4 00: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3# keler2009


    正好通过保护来宣传这个文化遗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3 23: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键词】保定;风云雷雨山川坛;明清;祭坛遗址

【摘 要】随着保定市府河片区拆迁工作的推进,在府河南岸的天坛街上发现一处由三合土夯筑而成的建筑台基,经初步调查,并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可确定此处为明清时期保定府的风云雷雨山川坛。本文简要介绍了该遗址的现状,对史载风云雷雨山川坛设施配置及祭祀活动进行了梳理归纳,并就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具体建议。

保定市南市区府河南岸的天坛街上,有一处由三合土夯筑而成的建筑台基,当地人称“天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虽然在此发现了夯土层,但因其上面有居民房屋,且与周边房屋连接成片,没有认识到它的文化价值,故没有将其列入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点。随着保定市府河片区拆迁工作的推进,2011年,这处祭坛遗址较为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经初步调查,李文龙老师认为这里是明清时期保定府风云雷雨山川坛遗址。2014年3月,保定市文物部门对此处遗址展开现场调查和文献资料查询工作,并建议将其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点。2014年5月,保定市**批准将其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点。

一、遗址调查

该遗址位于保定市府河南岸,天水桥东约百米处。东临天坛街,南接天坛街垃圾处理站,西南为回民中学,西北邻中型变压器厂,北临南河坡(图一)。

遗址现整体为一近似长方形的台基,东西宽约50米,南北长约100米。地上建筑无存,上有拆迁后留下的建筑垃圾。现存台基保存较为完整,周边夯土层四至清晰,保留着部分青砖护坡。台基最低处在东北侧,高约0.8米,最高处在东南部,达2米。

台基东部和东南部有青砖护坡,保存较好,只有部分地段裸露出少量夯土层。南部仅东段存部分青砖护坡;中段有现代建筑挡住,情况不详;西段为入口,现为水泥路面。西南部青砖护坡保存较好。西部中段为现代红砖建筑墙,北段和现代建筑相连。北部为新土覆盖,护坡无存。

护坡砖的垒砌方式有两种,一种向内收分明显;一种墙面与地面垂直,没有收分。北侧护坡所用青砖较薄,长26厘米,宽13厘米,厚4.5厘米;东南侧所用青砖略厚,长26厘米,宽12厘米,厚5.5厘米;东侧中段青砖中夹杂有部分成片的现代红砖,系现代修补。台基东部裸露部分夯土层,高35~80厘米,每层夯土厚15~20厘米;南、西、北部夯土均由护坡或新土覆盖,情况不详。南入口坡道偏西处存有一长方形石条,为青石质,南北向,顺坡道由底部升至坛上,长约8米,宽0.42米,北侧露出地面4米,向南4米被现代生活用土覆盖。

据当地居民介绍,台基北侧原有房屋三间,人们称其为“天坛庙”,建筑年代不详,此次拆迁中被拆除。庙后原有三棵杨树。

二、史料记载中的保定风云雷雨山川坛

(一)相关史料

明弘治《保定郡治》载:“风云雷雨山川坛在郡城东南。”明嘉靖《清苑县志》祠祀部分亦记载:“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城南门外,斋房六间,神厨三间,宰牲房三间。”

清雍正《畿辅通志·畿辅祠祀志》卷9载:“保定府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城南郭外。”光绪《畿辅通志》卷111“祠典”亦记载:“保定府……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城南关外,雍正十年,知府徐德泰重修(雍正志)。”光绪《保定府志》和《清苑县志》均有相同记载。

民国二十三年(1934)《清苑县志》载有“清苑县第一区域图”,遗址所在位置标示为“天坛”,其平面像个不规则“凸”字,西侧有一个方形突起,东侧北段向西弯曲(图二)。民国二十四年(1935)《保定市街市图》中,在现遗址处没有标注,其南侧标有“天坛街”,遗址范围内北、东、南三面可见标高符号,西侧未标注,范围与现遗址基本吻合;遗址西侧绘有一正方形,标示为土坑。

1948年4月由保定工作委员会绘制的《保定市区图》,遗址位置标有“天坛”(图三),范围及形状与民国二十三年《清苑县志》所载地图基本相同。

(二)相关考证

1.关于保定风云雷雨山川坛的位置,明代有“郡城东南”、清代有“府城南一里”的记载。能确定明清时期保定城的位置,就可确定风云雷雨山川坛的位置,从而确定该遗址的属性。

保定城始建于北宋。据《宋史》所载,北宋淳化三年(992)李继宣知保州,“筑城关,浚外壕,葺营舍千五百处,保州始具城市规模”。元代元好问《顺天府营建记》载:“太祖二十二年(1227)重建保州城,……因保塞故堞而为之……。”明建文四年(1402),都督孟善以砖石砌四门瓮城。隆庆年间(1567—1572),知府张烈文及以后的两任知府贾淇、章时鸾相继改修土城为砖城。清顺治九年(1652)知府胡延年、雍正七年(1729)清苑知县徐德泰、咸丰三年(1853)总督讷尔经额、同治十年(1871)总督李鸿章等都对古城墙进行过维修。1948年11月保定解放时,古城墙及南城门正楼基本完整。20世纪50年代,陆续拆除了古城墙,仅留下南城墙一段。后城墙遗址所在修成环城路,图一中遗址北侧的天威中路即是原南城墙位置。现存的这段古城墙长545米,上宽10米,下宽13米,高7米,保存完好,已列为保定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保定古城南城门外府河上的天水桥俗,称“南关大桥”,是出南城的必经之路,在明代曾有保定知府章时鸾“城桥并举”维修的记载。现该桥保存完好,已列为保定市文物保护单位。其所在位置可佐证南城墙。

由南城墙及天水桥的位置,可确定该处遗址即是文献所记载的保定府风云雷雨山川坛。

2.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祷丰年的专用祭坛,只有京师才能设置,府、州、县不能设,而一般老百姓无法正确区分,可能误把祭祀风云雷雨山川之神的祭坛称为“天坛”。此称谓应该由来已久,并沿用至今。民国时期地图上标注的“天坛”和“天坛街”,可作为确定保定风云雷雨山川坛位置的一个有力佐证。

(三)坛制

明弘治《保定郡治》记载:“风云雷雨山川坛……国朝洪武八年定制,南向广袤,石主与社稷坛同。”“木主三:一题曰‘风云雷雨之神’,居中;一题曰‘本府境内山川之神’,居右;一题曰‘本县城隍之神’,居左。……外缭以垣,周阴佳木,神厨、斋舍等屋亦如社稷之制。”据同书中记载的社稷坛之制:“东西二丈五尺,南北如之,高三尺,四出陛各三级,坛下前九丈五尺,东西南北各五丈,以垣缭之,立四红油门,由北门入。石主长二尺五寸,方一尺,埋于坛上正中,其形似钟,剡上以象天,方下以象地,正中以取其不偏,距坛边二尺五寸而益其半,则合天地之中数。木主高二尺二寸,阔四寸五分,厚九分,座高四寸五分,阔八寸五分,厚四寸五分……,朱漆青字。”“神厨三间,过梁通联斋舍等屋,各若干楹。”由此可推知风云雷雨山川坛的具体形制。关于上述记载中社稷坛的尺寸,既有“南向广袤”,“坛下前九丈五尺”,就不会“东西南北各五丈”,因此此处的“南”应为衍字。查明代其他史料,均记为“东西北各五丈”。
清代坛制沿袭明制,文献记载中增加了“坛东南角设燎炉一座”和“由南门入”。石主、木主尺寸沿明制,只是石主埋入土中仅露圆顶,三个木主摆放位置略有变化,“风云雷雨称风云雷雨之神,居中;山川称某府州县山川之神,居左;城隍称某府州县城隍之神,居右”。

按明清营造尺约合今32厘米计算,史料记载中的坛尺寸与现有遗址有出入。囿于现有资料不足,坛上原有建筑所在位置及当地人所说原址上三间庙情况,需经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来确认。

1935年的地图中,祭坛的位置与遗址现状基本吻合,西部突出的一部分植有古树,应是祭坛“周阴佳木”至民国时尚幸存的一部分。现这部分为拆迁垃圾所覆盖,未见古建筑基址和古树遗迹。遗址北部居中靠近三颗树的位置有古井一口。

综上,保定风云雷雨山川坛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清代沿用,清雍正十年(1732)知府徐德泰重修,清末逐渐废弃。民国时期人们称其为“天坛”,建国后逐渐成为百姓聚居区。

(四)祭祀之制

祭祀文化是我国传统政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统治者通过祭祀相关神,取得统治上的正统性和期望中的神佑护,因此从制度上对各种祭祀活动做了明确规定。

明代形成的风云雷雨山川坛,祭祀的是风云雷雨之神、本府境内山川之神和本府城隍之神。在此坛举行的祭祀主要有两种:一是常祀,即每岁常行之祭祀;二是非常规祭祀,即在常祀之外,不定期举行的一些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的祭祀,如因天气异常、自然灾害时需祭告天地、山川等。明代的常祀最初为每年一次,即每年二月择吉日举行,后来发展成一年两次的春祈、秋报;非常规祭祀为旱雩,即遇旱灾时的求雨。清代的常祀有三,一是每年春秋仲月举行的的春祈、秋报,一是在每年四月举行的祭天祈雨的常雩;非常规祭祀也是旱雩。

明代祭坛活动由知府主祭,清代由总督主祭。祭祀共分九个仪程,即迎神、奠玉帛、进俎、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望燎等。祭祀前需斋戒二日。祭祀时,祭坛上设置三个木主,牌位前各设一筵:“中筵列爵十二,四帛同篚;左筵列爵六,二帛同篚;右筵列爵三,帛篚一,其余陈设并同社稷。”“承祀官率各官衣朝衣,行二跪六叩礼,三献同读祝(下转49页)(上接40页)一叩。”

三、保护与利用

保定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遗存较多,但保存较为完整的祭坛遗址,不仅在保定市,即便在河北省亦仅此一处,因此,该祭坛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应加强对其的保护和利用。在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1.清理地面垃圾,进行考古发掘,为进一步的保护利用打下基础。通过对遗址的发掘,不仅能更好地将其呈现出来,而且可填补史料对祭坛记载的不足。

2.重新调整、规划周边环境。遗址位于府河片区拆迁改造工程区域内,规划中此处为回迁居民住房。应调整规划,改变原有设计,将遗址周边预留出活动空间,并形成文化景观点。

3. 深入挖掘相关文献记载,探究风云雷雨山川祭祀的文化内涵,揭示中国祭坛文化的深厚历史渊源及其独特的人文价值。

4.该祭坛遗址与其西北的明代古桥天水桥、明清古城墙,分别演绎着保定古城明清两代城市的历史片段,三者连成一线,通过恰如其分的景观设置和空间展示,则可以形成新的文化亮点,为保定明清古城文化的展示增添一份新鲜内容。

————————

主要参考书目:

1. 明弘治《保定郡治》。

2. 明嘉靖《保定府志》。

3.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方观承撰:《坛庙祀典》。

4.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李培祜等修:《保定府志》。

5. 清光绪十年(1884年)李鸿章修,黄彭年纂:《畿辅通志》。

6. 民国二十三年 (1934)《清苑县志》。

7. 李媛:《明代国家祭祀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责任编辑:成彩虹〕

百度期刊看全文竟然要收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4 19: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折羽鸿鹄 发表于 2019-4-23 23:14
【关键词】保定;风云雷雨山川坛;明清;祭坛遗址

【摘 要】随着保定市府河片区拆迁工作的推进,在府河 ...

好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4 20: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修一个保定天坛遗址公园多好!有那么难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8 18: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12日上午,在我市67岁老人刘汉瑞家中,几幅家藏多年的纺织品画作,或能揭开“保定天坛”的神秘面纱。

据刘汉瑞介绍,他是我市国税局的退休人员,他爷爷刘德华曾是河北省省立保定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的工作人员,为他家留下大量早期的纺织画等遗物。在其中一组纺织画中,他看到了这样一行字“直甲工校生赵仲宁制天坛风景图”。由于家里订有保定晚报,他怀疑这个“天坛”就是此前晚报报道中消失已久的天坛。“如果是真的话,那么对于将来保定天坛复原,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刘汉瑞称,河北省省立保定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创立于1912年,前身为直隶甲科工业学校(前身为创立于1909年的直隶实业补习学堂)。1912年建校时,只设有织染科,并在当时还是直隶省会的保定招生。刘汉瑞认为,爷爷收藏的这个天坛纺织画,其中的作者赵仲宁可能是爷爷的学生或者同学。鉴于纺织画中作者为保定人,又是保定的学校,其所标明的“天坛”,又跟北京的天坛不一样,甚至“天坛”名称也是清末民初才开始出现,因此极有可能就是保定的天坛。

随后,记者联系了河大历史系李文龙教授,由于李教授出门在外,暂时不能判断。如有市民能提供更确切的相关材料,相信对于天坛的保护甚至未来的修复,都会有积极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8 18: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定,一座少有人知的明代祭坛,日前因为其凄惨现状,引起市民关注。古语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那么这座祭坛有着怎样的历史,该如何保护,记者走访市民和专家,听听他们的心声。

  □首席记者 邸志永

  市民来电   代表文物单位的“石碑”被弃垃圾堆

  7月6日上午,市民张先生致电晚报称,在回民中学附近的天坛街,一块代表着文物的石碑被扔在垃圾堆里,随时有可能被垃圾车清走,并配发了照片。

  当日下午2时许,记者来到府河边的天坛街,在路口处一眼便看到了张先生所说的石碑。汉白玉材质的碑身、碑座斜躺在一堆垃圾中。由于附近还是菜市场,中午的高温让这堆垃圾散发着难闻的臭味。

  附近一位卖豆角的商贩称,这块石碑就立在路口,大约两个月前被一辆倾倒垃圾的大车撞倒。此后,一直也没有人管。有一次,一辆垃圾车来清理建筑垃圾,还差点把这块碑当建筑垃圾清走,后来还是他劝阻了一下。

  省内唯一   明代祭坛遗址,距今已有640多年

  在这位商贩的帮助下,记者见到了碑身正面刻有:“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风云雷雨山川坛遗址”“年代明、清”“保定市人民**2014年6月15日公布”等字迹。

  碑身背面刻字称:保定风云雷雨山川坛遗址是河北省仅存的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祭坛遗址……明洪武八年(1375年)定制……2014年6月保定市**公布其为不可移动文物加以保护。按照这种说法,这处遗址距今已有640多年,且是省内唯一一处。对此,商贩更加疑惑:这种好东西,咋看不到啥保护呢?

  遗址现状   青砖夯土风吹雨打,四周垃圾乱堆杂草丛生

  记者沿着天坛街走到回民中学附近看到,整个祭坛遗址只剩下台基,东西宽约50米,南北长约100米。地上建筑已经看不到,还有拆迁后留下的建筑垃圾。现存基址保存较为完整,周边夯土层四至清晰,保留着部分青砖护坡。台基最低处在东北侧,高约0.8米,最高处在东南部,达2米。

  整个遗址台基东部和东南部有青砖护坡,保存较好,只有部分地段裸露出少量夯土层,北部则被垃圾包围。从遗址南侧来到台基之上,垃圾和半人高的杂草及小树,让这里显得一片荒凉。

  专家说法   明清为“风云雷雨山川坛”,清末民初被称为“天坛”

  河北大学考古专家李文龙教授告诉记者,明代形成的风云雷雨山川坛,祭祀的是风云雷雨之神、本府境内山川之神和本府城隍之神。在此坛举行的祭祀主要有两种:一是常祀,即每岁常行之祭祀;二是非常规祭祀,即在常祀之外,不定期举行的一些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的祭祀,如因天气异常、自然灾害时需祭告天地、山川等。明代祭坛活动由知府主祭,清代由总督主祭。

  在明清之时,天坛是皇帝祭天求雨和祈祷丰年的专用祭坛,只有京师才能设置,府、州、县不能设。但是,一般老百姓可能误把祭祀风云雷雨山川之神的祭坛称为“天坛”。所以,此祭坛于清末逐渐被废弃后,在民国时期地图上,这里均标注为“天坛”和“天坛街”。

  保护利用   专家盼在改造中尽量保护,或可作休闲广场

  2011年,随着保定市府河片区拆迁工作的推进,这处被附近市民称为“天坛”的遗址,才较为完整呈现在人们面前。经过李文龙的调查研究,认为这里就是明清时期保定府风云雷雨山川坛遗址,最终为保定市文物部门确认。

  然而,这座祭坛遗址保护现状并不乐观。

  对此,李文龙称,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清理地表垃圾,进行考古发掘,为进一步利用打下基础。同时,在府河片区改造中,尽量在遗址周边留出活动空间,形成文化景点。“哪怕是打造成一个祭坛休闲广场,既可以保留遗址,又可以方便市民,反正小区怎么也得有个活动场所。”在李文龙看来,祭坛遗址与其西北的明代古桥天水桥、明清古城墙,分别演绎着保定古城明清两代城市的历史片段,三者连成一线,加上未来建设的南城门,则可以形成新的文化景观带,为保定明清古城文化的展示增添一抹亮丽色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8 18: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8 21: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早日复建,然后在周围建一个天坛公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9 00: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问保定文物局!你们在干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8 03:10 , Processed in 0.071365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