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 雯 丽 将第一部执导的 电 影 搬 到 淮 南 拍 摄
她是名演员,她是名女人,她是女儿也是母亲,曾经她还是姥爷的外孙女。她是蒋雯丽。
演而优则导。花了近三年的时间,数易其稿,蒋雯丽完成了一个剧本。内容以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一个小女孩和她的姥爷相依为命的感人故事,记录了一个女孩的成长。
而这对祖孙的“模本”正是蒋雯丽和她的姥爷。这个电影最终定名《我们天上见》。蒋雯丽称写剧本时每完成一稿,她都会取一个名字,比如《伞》、《兰草》等。
蒋雯丽出生在鱼米之乡的安徽蚌埠,这个南方小城多雨,所以生活中离不开伞。而且在她眼里,童年里姥爷的呵护就像是一把遮风挡雨的伞。
蒋雯丽对童年和姥爷住的小院印象深刻,因为院子里,姥爷种了很多花草。这次拍电影,蒋雯丽把姥爷的小院“搬”到了淮南,因为原来姥爷的家已搬迁了,没了本来的面貌。
电影中,蒋雯丽把姥爷的生活环境“还原”了,还还原了姥爷的人。在蒋雯丽眼里,电影中的“姥爷”朱旭与自己的姥爷很像,所以她在写剧本之初,脑海里呈现的形象就是朱旭老师。“姥爷没有朱旭老师那么高,文化内涵也不及朱旭老师。但是他们的生活态度很像——心态平和、热爱生活,乐善好施。”
2009年,是蒋雯丽的姥爷去世30周年,能在这时完成这部电影,圆了蒋雯丽一个心愿。而这部电影被朱旭老师视为封镜之作,也非同寻常。
前不久,在澳门国际电影节上,蒋雯丽凭借导演处女作《我们天上见》荣膺最佳导演,朱旭获得最佳男主角。为这部电影的双重意义锦上添花。
目前,《我们天上见》已确定在清明节公映。清明时节雨纷纷,为这部如“水彩画般美丽的电影”营造了一种别有的意境。
蒋雯丽说姥爷的一生是很传奇,他是1886年生人,1979年去世,终年93岁。他是中国第一代火车司机。“在我妈妈很小的时候,我的姥姥就去世了。姥爷本来有四个孩子,但是有三个孩子都不幸夭折。”
蒋雯丽的父母结婚后一直两地分居,爸爸在新疆,妈妈在蚌埠。“为了照顾姥爷,我妈妈和爸爸两地分居15年,那时候爸爸每年只能回来一次,我觉得我妈妈这个举动非常了不起,不是一般女人能做到的。”
拍这个电影时,蒋雯丽还特别邀请父母客串演出,更多的是给那段生活一个特别的纪念。
电影中的两个小女孩(童年和少年)都是蒋雯丽在安徽挑选的,电影里的姥爷和小女孩说的是蚌埠话。
乡音乡情,蒋雯丽都通过这部电影呈现出来。我们天上见——在她的内心深处,姥爷从未曾离开。
戏里,蒋雯丽以一个导演的视角,细腻呈现了一种至真的亲情。戏外,蒋雯丽以一个女性的情怀,追忆了与姥爷在一起的难忘时光。戏里戏外,情真意切。
采访中,我们为蒋雯丽的倾情讲述,深深感染着。那一刻,我们更愿意做个倾听者,而非采访者。此时,我觉得我们转述的语言是苍白的无力的,为了让不在现场的你们,也能感受到这种浓浓的亲情。我用第一人称,还原了一个女孩的视角,一个女人的亲情印记,一个明星的寻常情怀。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