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2017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到2022年,实现基本现代化阶段性目标
——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解读(一)
昨日,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易炼红作了《担当责任 奋发进取 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报告,研究部署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会上,与会人员还分组讨论了《关于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意见》、《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品质和湖湘文化标识的现代化大都市行动纲要(2015—2020)》、《关于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2015—2017)》,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全会报告与全会审议通过的文件,构成了长沙未来发展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打开了一幅徐徐铺展的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新画卷。
现实基础
2014年全面小康建设总体实现程度达到95%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7万美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826元、21723元,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跨入全国“百强县”前50位。
奋斗目标
目标之一:2017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到2017年,全市85个贫困村和16.3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实现省定贫困村“摘帽”、建档立卡贫困户“清零”;进一步提升全面小康建设总体水平,努力实现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公共服务更加优质、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有品质、区域发展更为均衡,人民群众对全面小康建设的获得感、认同感更为直观。
目标之二:在2017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基础上用五年时间进行探索实践,到2022年实现基本现代化阶段性目标,把长沙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示范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一体样板区、开放合作引领区、两型社会先行区、富庶文明宜居区。
重点任务
深入探索实践
加快建设“四个”现代化长沙
●着力推进转型创新发展,加快建设经济兴旺发达的现代化长沙。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全面优化具有长沙特色的创新空间开发体系、创新资源集聚体系、创新产业培育体系、创新服务供给体系,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
顺应“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引领下的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加快构建以现代化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化农业为基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和文化创意中心。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滨江新城、高铁新城三大服务业基地,进一步拓展开发区城市配套、专业服务、居住生活等功能,建设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城市经济综合体。
依托国家级湘江新区,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内陆开放高地。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惯例的经济运行规则和机制,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区域性总部基地。
●着力提升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城乡品质一流的现代化长沙。
建立健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的城乡统筹长效机制。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供气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宽带网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公共财力更多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设施更多向农村延伸、公共管理更多向农村覆盖。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并轨。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同等基本公共服务,形成城乡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提升15个功能镇、特色镇发展水平,建设一批现代社区型、生态自然型、古村保护型等多种模式的美丽乡村。
湘江新区按照“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打造功能完善、产城融合、活力充沛、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智慧新城。高铁新城、空港新城、省府新区、金霞新区、金阳新区、隆平新区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打造两型引领、产业高端、文化厚重、个性鲜明的现代化都市新区。
加快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能、节材模式,构建绿色产业、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扎实推进史上最严环保行动,着力打好“清霾”、“碧水”、“静音”、“净土”等重点污染防治的攻坚战。
到2017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到2022年,实现基本现代化阶段性目标
——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解读(二)编者按
市委全会明确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总体思路和要求的同时,还重点就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品质和湖湘文化标识的现代化大都市、大力推进精准扶贫进行了部署,构成了“一体两翼”整体推进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清晰图景。
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品质和湖湘文化标识的现代化大都市
一大总体目标引领
按照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强化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和湖湘特色,着力完善现代化创新功能、商务功能、文化功能、会展旅游功能、人居功能,全面提升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质量,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初步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
12大行动计划具体实施
行动计划1:城市创新发展
长沙的活力与发展,始终离不开城市创新发展的支撑。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首要着眼点是:提升现代化大都市的综合实力。
一是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实施专利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集聚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研发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科技成果、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国际知名的创新品牌,基本形成具有长沙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构建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基本框架。
二是初步建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坚持“创新驱动、产业集聚、军民融合、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国内领先的技术创新中心。
行动计划2:加快产业升级
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产业兴则城市兴。提升现代化大都市综合实力的第二大举措是加快产业升级。
一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打造一批智能制造产业聚集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企业,努力将我市打造成为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
二是建设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打造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千亿产业集群,打造国内一流的产业融合示范区、国际合作先行区、产业升级引领区,建设全国移动互联网创业“第五城”。
三是建设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医疗健康、现代金融、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科研教育、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
四是建设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深度挖掘汉文化、湖湘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将湘江、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打造成具有国际和国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五是建设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产业化、合作化、科技化、机械化、信息化、生态化水平,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和经营模式。
行动计划3:强化开放合作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已成世界潮流,今天的城市竞争,不再仅是靠一个城市的单打独斗,必须在更广阔的开放空间参与全球竞争。
一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构建区域大通关体系,在国家级湘江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海关保税政策功能平台。大力发展临铁、临空、临港经济,加快黄花综合保税区、金霞保税物流中心等平台建设,打造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
二是打造区域性总部基地。建立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的外资管理模式,推进以服务业为核心的新一轮外资开放。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惯例的经济运行规则和机制,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
三是鼓励本土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建立新的国际贸易规则下长沙企业走出去的促进体系,打造长沙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骨干力量。
行动计划4:提升规划标准
规划是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先导,第二个着力的关键点是提升现代化大都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一是增强远景规划研究的前瞻性。放眼长远,研究2050城市远景发展规划,明确未来长远发展的清晰图景。
二是完善近期实施规划体系。全面优化产业规划,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规划标准。完善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体系、浏阳河流域等滨水区规划体系。
三是提升城市设计水平。高标准做好湘江新区、高铁新城、空港城、省府新区等重大片区和滨水 、临空、交通枢纽、公共中心等重要节点的城市设计,塑造优美的建筑形态、城市风貌、天际轮廓线,展示现代化国际化形象。
四是强化规划执行。严格落实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设施配套、建筑风格、楼体色彩、天际线、建筑体量等方面规划与设计。
行动计划5:升级品质长沙
提升现代化大都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城市建设的高品质显得十分重要,它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城市的软实力,也直接影响广大市民的获得感。
一是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推进黄花国际机场的空港国际化建设,力争年旅客吞吐量达到3000万人次以上。推动沪昆高铁全线贯通,加快建设渝长厦高铁,提升长沙在全国的高铁枢纽城市功能。建设长株潭、长常、长浏、长潭(西环线)等城际铁路。建成南北横线,加快长沙港建设,加大航道改造力度。
二是构建现代化公共交通体系。建成通行便捷的轨道交通网,完成6条线共计200-260公里运行里程。以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建成公交专用道300公里,形成16横15纵的公交专用道网络。中心城区构成“井字+环形”快速路系统,建成14座跨湘江特大桥及隧道。健全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打造更加宜人的城市绿色慢行系统。
三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智慧长沙”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无线城市。推进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物流、智慧旅游等综合信息平台建设。
四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科学规划和统筹实施城市供排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 建筑小区系统建设,实现各系统互补互调与互联互通,不断提升市政公共设施吸水、蓄水、净水、 释水功能。
五是推进绿色城市建设。按照景观优美、精致典雅的要求,持续实施“三年造绿大行动”,打造现代花园城市新景观,提升美丽长沙新形象。
六是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利用全国首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的平台,建设功能协调、使用便捷的地下空间体系,提高城市空间综合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 |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