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niceGZH

[项目进度] 中科院、广东省共同编制完成《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17 12:5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顶。这个报道还说广州没什么内容的人不知是什么居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7 13: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国科大以“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为办学理念,与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包括所、院、台、中心等,以下简称“培养单位”)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高度融合。学校由京内四个校区(玉泉路、中关村、奥运村、雁栖湖)、京外五个教育基地(上海、武汉、广州、成都、兰州)和分布在全国的116个培养单位组成。近年来,国科大不断深化科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和组织建设,与各培养单位“共建、共治、共享、共赢”。截至2018年,学校共有直属教学科研单位55个,其中,京内40个、京外15个;另有附属医院7所。


摘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官网--学校简介

所以中科院广州分院一直有担负教学、人才培养工作(主要招收研究生),现在在做的是集中到南沙办国科大广州学院,不知道会不会招收本科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7 15:3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涛调研广州地化所

  11月27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徐涛院士一行调研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地化所所长徐义刚院士,党 委书 记、副所长何宏平,副所长张干、张海祥,以及各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参加了座谈。

  徐义刚首先就研究所近年来的管理措施、人才引进、平台建设、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成果产出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向徐涛作了全面汇报,并且对研究所参与院“四类机构”建设,组织相关力量筹建“环境科学与工程南沙实验室”和“粤港澳大湾区深地过程与地球宜居性研究中心”等工作构想进行了详细说明。座谈会上,徐涛与广州地化所领导班子成员和各实验室负责人就研究所的方向定位和未来发展等内容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研讨。

  在总结发言中,徐涛对广州地化所近年来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研究所积极参与院“四类机构”建设表示大力支持,同时也对研究所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他指出,广州地化所应把握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难得历史机遇,加强与广东省和港澳地区的合作,结合“十四五”规划布局,推动大科学装置落户广州,明确建立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定位,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突出亮点,将研究所做大做强。他还提出,广州地化所应把握国科大广州学院建设这一实现科教融合的重要契机,整合资源,巩固团队,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最后,他表示将与广州地化所一起努力,共同推动研究所的未来发展。

  调研期间,徐义刚陪同徐涛一行参观了14C专用加速器质谱仪、二次离子质谱实验室、大型室内烟雾仓、高温高压实验室和地学与资源科普馆等大型科研设备和科普基地。何宏平对“陕西蓝田212万年古人类遗址的发现”和“金刚石成因新机制和下地幔第三种组成矿物的发现”等广州地化所近期科研成果展进行了介绍。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副局长张永清、综合处处长李云龙、地球科学处处长段晓男、重点实验室处处长侯宏飞和地球科学处汤青参加了调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7 16:45:15 | 显示全部楼层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是由中科院主导的,但是批复需要国家发改委的同意。国家发改委曾经表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不仅需要一定数量的大科学装置还要求这些装置在空间上形成一定的聚集。不知道主阵地这一说法的出现是否与此有关。这个说法很聪明,一是可以借助国家文件来要求中科院给自己更多倾斜,二是会让外界误以为珠三角其他城市是搭了他的便车才拿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牌子。实际上很多年前广东省就已经和中科院达成共识,共同建设珠三角大科学中心,所以科学装置也没有聚集在广州而是散布在珠三角各个城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7 17: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iceGZH 于 2019-12-17 18:26 编辑
温仪 发表于 2019-12-17 16:45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是由中科院主导的,但是批复需要国家发改委的同意。国家发改委曾经表示综合性国家 ...


名头叫“粤港澳大湾区。。。”,取得很好。虽然大科学装置基本不太可能放在港澳,但人才合作、联合实验室还是需要

虽然澳门在科教方面远不如香港,但国家的一系列动作,似乎有扶持珠澳做大做强之意,广州选在南沙与中科院合作建科学城、科学园,方便与港澳乃至珠江两岸城市合作,而且推进速度之快完全出乎意外,实在是高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7 18: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niceGZH 发表于 2019-12-17 17:24
名头叫“粤港澳大湾区。。。”,取得很好。虽然大科学装置基本不太可能放在港澳,但人才合作、联合实验室 ...

南沙科学城的火速推出很可能就是为了应对大科学装置必须在一定空间内聚集的问题,而从中科院的表态及行动上看,他们对这一做法是支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8 14: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正式启动,19个纳米项目签约

http://www.hp.gov.cn/hp/zwywt/20 ... cd71c7802da69.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8 14: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在基础科研方面的综合优势当是华南地区首屈一指的,这个是几十年的积累形成的,之前缺的只是政策与资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8 18: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南植物园纪念建园90周年

繁花耀羊城,盛世赋华章。12月4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迎来90周年华诞,来自国内外的嘉宾欢聚一堂,共赴盛会。当天上午,华南植物园“建园90周年纪念活动暨2019科学植物园建设国际研讨会”90周年庆典大会在1号实验楼大会议室隆重举行(大会还设有视频分会场)。IABG(国际植物园协会)主席Entwisle Timothy John、BGCI(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主席Blackmore Stephen;中国植物园联盟常务副理事长陈进、广州分院副院长谢昌龙;洪德元院士、陈勇院士以及来自全国各地植物园系统、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友好单位代表和同行,还有华南植物园的园友、历届毕业生和广大干部职工、在读研究生等共300余人共贺华南植物园90周年诞辰。

  大会由华南植物园党 委书 记\纪委书 记张福生主持。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向出席会议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作了《薪火相传 再赋新篇》的讲话。在致辞中他深情回顾了90年来华南植物园的风雨历程和老一辈南植人取得的丰硕成果,从1929到2019,一代代华南植物园人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己任,践行中国科学院“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院风,弘扬颇具鲜明特色的“绿叶情操、细根精神、木棉风采”的创新文化,不忘初心、接续奋斗,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他指出华南植物园将进一步梳理、凝练和强化发展目标,立足符合中国国情的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模式的创新,谱写了华南植物园与国家同呼吸、与时代共发展的壮丽篇章。

  BGCI主席Blackmore Stephen致辞说,如果没有中国的积极参与和领导就不可能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进程中需要如华南植物园这样科研实力雄厚的机构发挥带头作用,我们将继续开展合作,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随后,IABG主席Entwisle Timothy John,谢昌龙、陈进以及特邀嘉宾洪德元、陈勇院士也先后致辞或发言,表达了他们对华南植物园90周年的祝贺和对未来发展的祝福!

  据了解,自1954年隶属中国科学院以来,华南植物园编撰出版了《中国植物志》《中国植被》(主要编写单位)、《广州植物志》《广东植物志》《广东植被》《中国景观植物》等专著433部(卷、册);发表SCI收录论文3420篇;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305次,研究成果于2000年和2006年两次荣获“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申请专利483件,授权260件;1988年以来获品种权/审定/国际登录的新品种143个,软件著作权2件。

  近10年以来,华南植物园承担科研任务的经费从2009年的6000多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2亿多元,科研合同经费增长率为210%,科研到位经费增长率超过300%。2009—2018年,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由原来的5个增加到19个,通过中 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仪器设备购置类专项重点建设实验条件平台22个;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项53个,较前一个10年增长71%;授权专利225项;获得植物新品种121个,实现国家林业和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零的突破”。

  华南植物园由植物迁地保护及对外开放园区、科学研究园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暨树木园3大区组成。2018年以来,华南植物园实现整体进入中国科学院核心植物园,部分进入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种子创新研究院和药物创新研究院的“率先行动”计划总目标,跻身中国科学院“四类机构”。

  90年来,华南植物园已发展成为集科学研究、植物保育、知识传播、资源利用于一体的高水平国立研究机构,同时还是风景优美的国家级AAAA旅游景区。尤其是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暨树木园,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也是中科院目前唯一的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早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保护区之一。

  不忘来路,方知所向。华南植物园立足华南,紧跟时代的脉络,瞄准科技前沿,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建设美丽中国和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努力开拓。任海指出,华南植物园将继续向着国际知名植物园的目标迈进,用更多璀璨的成果,引领国家植物园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8 20: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市先进制造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即将印发

其中提到:
在建设行业制造业创新中心方面,《行动计划》特别提出,在各大先进制造业集群领域谋划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加快推进广州南沙科学城和中科院广州明珠科学园建设,布局建设大体量、综合性、全链条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0 13: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iceGZH 于 2019-12-20 13:48 编辑

首批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正式授牌!
2019-12-19 18:04 来源:南方网
  12月19日下午,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系列启动会在广州举行,首批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正式授牌。这批实验室布局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环境科技等重点领域,建设期为3年。

  此外,我省今年还启动了13个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目前这些项目已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了实施方案,并获省**立项审批。项目承担单位均来自于省内外“双一流”建设高校、省实验室及大科学装置依托单位等,其中高校牵头的5项、省实验室牵头的5项、科研机构牵头的2项、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的1项。

  下面,一起快速认识这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

  1.粤港澳光热电能源材料与器件联合实验室

  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赵予生、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陈国华和香港科技大学郭海成教授共同担任实验室主任,依托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市瑞丰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澳门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理工大学建设,拟在能量转换、能量存储及能量应用方面开展研究。

  2.粤港澳光电磁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高松和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共同担任实验室主任,依托华南理工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共同建设,汇聚了我国光电磁功能材料领域重要的科学家,拟在有机发光材料、聚集诱导发光(AIE)材料、有机光伏材料、有机磁性材料方面开展研究。

  3.粤港澳离散制造智能化联合实验室

  广东工业大学谢胜利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依托广东工业大学、深圳前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圳中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博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泰斗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澳门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共同建设,开展智能信息处理理论、知识自动化、智能检测、智能装备和工业互联网及智能服务研究。

  4.粤港澳人机智能协同系统联合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李光林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王平安教授和澳门大学须成忠教授共同担任实验室主任,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澳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共同建设,以人机智能协同系统为目标,发展人工智能与生物智能的融合方法、互适应机制、协同控制技术,研发人机智能协同应用系统。

  5.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合作单位项目负责人担任实验室执行主任,依托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共同建设,依托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平台,开展中子散射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研究,解决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多功能材料等国家重大需求的技术难题。

  6.粤港澳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实验室

  钟南山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依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澳门科技大学、香港大学—巴斯德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共同建设,以数名国家级学术骨干为主体,开展传染病起源、传播和流行病学、诊断技术产品研究以及传染病病原与机体互作机制、致病机制、免疫调控机制、诊治防策略等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研究。

  7.粤港慢性肾病免疫与遗传研究联合实验室

  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余学清担任实验室主任,依托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共同建设,开展免疫性肾病遗传易感基因的筛选、易感基因的验证和临床关联、易感基因的表观遗传学及单细胞多组学研究、易感基因的功能研究等。

  8.粤港新发传染病联合实验室

  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所长管轶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依托汕头大学医学院、香港大学建设,通过联合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力量,推动汕头大学在病原学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发展,完善科研平台,培养研究人才,开展病原进化与致病机制研究、病原精准诊断、单克隆抗体研发等研究。

  9.粤港澳环境污染过程与控制联合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彭平安院士和香港理工大学李向东教授共同担任实验室主任,依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牵头联合香港理工大学、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共同建设,开展大湾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河口与海岸带新型污染物的生态与健康风险城市群环境与健康、土壤复合污染控制与修复以及新农村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处置等方面研究。

  10.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

  暨南大学邵敏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依托暨南大学、广东雪迪龙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广州伊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广业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澳门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建设,实验室开展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防控、绿色水网与蓝色海湾、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环境健康与生态风险、先进仪器研发与大数据、环保产业孵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等方面研究。


总共10家,以牵头单位所在地算,广州6家,深圳2家,东莞、汕头各1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0 13: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批13个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启动实施
来源:金羊网 作者:李钢 发表时间:2019-12-19 22:28

包括探测引力波的天琴计划在内的首批13个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启动实施。19日,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系列启动会在广州召开。

会上通报了广东省首批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国际应用数学中心、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协议、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方面的工作进展情况,向首批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负责人颁发了证书,并为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授牌。

据了解,这批项目聚焦广东优势特色产业和社会发展关键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重点支持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资源环境、海洋科学、人口健康、工程科学、数理与交叉前沿等八大学科领域。

新材料领域的4个项目中,华南理工大学“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项目及化学与精细化工省实验室“有机金属发光材料激发态精确调控的基础与应用研究”项目,将重点研究解决新型光电材料的激发态调控等基础科学问题,有望取得原创性理论突破;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新一代非晶合金的设计、制备与先进制造基础研究”项目,着力构建合金非晶形成能力的基础理论,将使非晶合金的材料尺寸由毫米级提高到分米级,有望获得一系列高性能非晶合金材料;中广核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的先进能源装备材料服役性能评价技术及其应用研究”项目,重点研究核电能源装备安全高效运行的新评估方法与理论体系,有望实现大亚湾核电机组延寿,带来显著经济效益。

在信息领域的2个项目中,暨南大学“抗量子计算攻击的公钥密码体制研究”项目及鹏城实验室“基于国产 CPU的云计算操作系统”项目,着力研究抗量子计算攻击密码体制的基础理论和自主可控的国产云计算操作系统,对力争国际话语权、保障我国信息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在生命科学与人口健康领域的3个项目中,深圳湾实验室“肿瘤微环境异质性与食管鳞癌复发转移及治疗耐受研究”项目及广东药科大学“糖脂代谢性疾病中医湿热证的生物学基础和有效方药干预疗效机制研究”项目,将重点研究食管鳞癌和糖脂代谢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重大科学问题;华南农业大学“水稻高产优质关键性状的分子机理解析及种质创新”项目,全面解析水稻高产、耐逆和养分高效利用的分子机理等问题,重点突破新品种研制。

在工程环境海洋领域的3个项目中,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高功率光纤激光驱动13.5nm极紫外光刻光源的机理与优化研究”项目,重点研究采用光纤激光的时空多路脉冲叠加方案取代 CO2激光器的问题,可有效打破国外垄断,支撑我国芯片产业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省稀土资源与生态环境风险”项目,通过研究关键战略资源稀土元素的成矿机制等内容,为稀土增储打好理论基础;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广州)“大湾区及其邻近海域冷泉系统生态过程与资源开发原理”项目,重点开展大湾区冷泉系统物质构成与循环、生态系统维持与演变的基础研究,将助推大湾区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

在数理交叉领域中,中山大学“天琴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基础理论与关键机理研究”项目,将积极开展天体物理引力波探测的基础理论及关键机理研究,推动天文学、基础物理学科发展,对我国参与国际太空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应用数学中心以中山大学为主体依托单位,集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方国际数学中心等的应用数学力量,引领和整合广东省高校、实验室、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研发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联手港澳高校和研发机构,搭建数学科学与数学应用领域的交流平台,加强数学家与其它领域科学家及企业家的合作与交流,聚焦、提出、凝练和解决一批重大科技任务、重大工程、区域及企业发展重大需求中的数学问题,重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科学与天气预报、医疗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方向开展相关数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

项目承担单位均来自于省内“双一流”建设高校、省实验室及大科学装置依托单位等,其中高校牵头的5项,省实验室牵头的5项,科研机构牵头的2项,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的1项。

此外,今年布局建设了首批10家重点领域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由粤港澳三方或粤港、粤澳双方具有合作基础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法人单位联合建设。

总共13个项目,其中7.5个由广州地区单位牵头(东莞又拿到两个,佛山要加油了)

材料领域华工2个;信息领域暨大1个;生命科学与健康领域广药、华农各1个;工程环境海洋领域中科院广州地化所、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广州)各1个;数理与交叉领域之国际应用数学中心:中山大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0 23: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沙的路径是以高质量的合作来推进高质量的发展。”南沙区发改局副局长李长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南沙“筑巢引凤”,把各方面优质的资源都导入南沙。
  今年9月,位于南沙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项目正式启动建设。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获批的首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机构,从签约到正式动工仅用了10个月时间,计划投资超150亿元,将通过选派港科大资深创校教授、全球招聘、鼓励跨学科聘任等方式,遴选一流教学人才。
  “在大湾区范围内,既有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又有广阔的腹地和空间可承载优势,是很多优质项目平台选择落子南沙的理由。” 李长平表示。



       除了鼓励新技术应用,南沙也力图在基础研究上实现突破,加快推动大科学装置和重点实验室落地建设,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
  今年5月,广州市政 府跟中科院签署两份协议,双方将共建广州南沙科学城、中科院明珠科学园。9月,仅仅过了4个月的时间,工程就开始启动建设,是南沙对加速科技创新迫切需求的一个缩影。
  南沙区委**、常务副区长谢明曾表示,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定位为广州南沙科学城的核心区,是南沙为了聚焦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前沿科学领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前沿科学研究和高技术应用的创新高地。
  南沙区科工信局科技管理处副处长蒋归燕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南沙科学城规划99平方公里,短短几个月时间,南沙已推动4641的核心区中科院明珠科学园破土动工,未来的目标也非常明确:将争创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之一。
  蒋归燕表示,广州市目前的思路是,充分发挥南沙的区位优势,将中科院在穗资源逐步向南沙集聚,以后中科院能落地的创新资源也尽量落在南沙, “目前国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需要大量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做一些国之重器。大科学装置或重大科技平台对物理承载空间有要求,南沙具备物理承载空间大、生态环境好等地利优势,目前正加快推进冷泉生态系统、动态宽域飞行器等大科学装置落地。”

https://www.baidu.com/link?url=h ... ae2000000065dfce04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22 00: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shoucom 发表于 2019-12-16 22:34
广州有点打酱油的感觉。

话糙理不糙,国家科学中心实质上就是放深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22 01:17: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连江门,惠州这样的地方都有大科学装置,让南京,武汉情何以堪,人为造成发展不均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12 04:57 , Processed in 0.085552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