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1-30 20: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年01月30日10:22 经济观察网
3,682 分享 添加喜爱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攀钢集团原副总经理周家琮说,多兼并少破产,自然是处置困难企业的美好愿望,也曾是国企解困的理想途径。但据国家经贸委当年介绍,企业通过兼并解困的成功案例屈指可数,不成功的教训却比比皆是。今天处置僵尸企业,不应忘记这一段历史教训。目前提倡“多兼并、少破产”,其愿望固然良好,但僵尸企业究竟应该如何处置,还是一要遵循经济规律、二要适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而究其根源,今天僵尸企业累积成患的困难局面,很多时候正是一些地方和企业对破产千方百计拖延躲避的结果。
也有市场人士指出,实际上根据破产法,破产分破产清算和重整两类,这意味着一些企业有可能通过重整而获得新的生命。
对于决策部门来说,这是一个很艰难的权衡和选择:通过“猝死”去产能,还是“安乐死”去产能?2016年1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权威人士”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文章中,给出了确定的答案。“权威人士”说,处置“僵尸企业”,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对破产企业尽量实行“安乐死”。
据这位经济学家说,钢铁行业几乎贯穿了供给侧改革相关文件起草讨论的全过程。“安乐死”的提出,意味着此轮去产能并不会采取一刀切的休克疗法。这些讨论成果,最终转化成了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相关部门起草的《关于钢铁行业脱困指导意见》中的具体政策安排。
工信部的官员说,钢铁行业涉及就业人员多,还涉及到地方财政税收等诸多问题,解决起来需要诸多配套政策同时跟进,逐步协调解决。
这些争议,让外界看到了改革甫一开始就面临的复杂局面。这正是这场决定中国未来经济换挡成功与否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面对的现实处境。
然而这也是中国经济绕不过去的阵痛。一如权威人士所说,这是一朝分娩的阵痛,不可避免,但也值得。“只要处理得当,虽有阵痛,但不会很大,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下岗失业问题”。
三 困难还不止这些。
对于需要给《关于钢铁行业脱困指导意见》做具体配套改革政策部门而言,还有诸多棘手的问题在前面。比如,财政究竟该如何为淘汰的1亿~1.5亿吨波及到近50万钢铁职工托底?以及被关停钢厂长期形成的呆坏账,该如何核销和解决?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迟京东说,职工安置全部由财政托底,这个政策基本是明确的。问题是涉及人员和范围太广,不同地方、不同区域和不同企业的特点以及历史问题又不一样,所以问题会非常复杂。50万人,不可能全部买断,那样财政肯定兜不起;也不可能全部内退。还有呆坏账的处理问题,不可能全部核销掉,又不可能按照1998年的债转股那样再来一遍。现在,各个都正在核算可能需要的财政资金。
为了托底职工安置,1月22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征收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有关问题的通知》,称为支持工业企业结构调整,经国务院批准,从今年1月1日起征收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并明确了征收方式及各地区征收标准。该项资金在下发时,还将配套一部分地方资金,未来将主要用于解决钢铁和煤炭行业大量职工下岗和再就业问题。
业内人士测算,如果按照财政部的文件,每年征收的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超400亿。迟京东说,这一轮去产能,财政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但估计还会存在不小缺口。这就需要利用更多的手段来消化。
但更多的手段是什么?迟京东说,我们期望能够在土地使用方面给出更优惠的条件,或者通过兼并重组,进行资产经营,从而把资产盘活。这些政策呼吁,行业协会已经向有关部门反映了。
还有呆坏账的问题。迄今为止,外界尚无法估计依附在1-1.5亿吨钢铁产能上的负债规模,以及其背后可能蕴藏的局部风险。
中国联合钢铁网总编胡艳萍说,现有停产产能不完全等于去产能,中国钢铁去产能周期会相对漫长,去产能过程会有所反复,比较痛苦。因为中国目前国有和民营钢企约各占一半,这是体制问题;还有中央与地方博弈;钢铁行业本身的重资产性质决定了去产能成本会很高。
行业部门也如此认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迟京东说,不能说一些钢厂目前停产就是实现了去产能,只有2015年停产的产能真正实现彻底停产,永远不会再恢复生产才能算是完成了1亿~1.5亿吨的钢铁去产能任务。
四 中国究竟为什么要对钢铁行业进行一场代价巨大、困难重重的去产能手术?
参与供给侧改革相关文件讨论的经济学家说,出发点是为了解决两个要素,一个是人,一个是钱。
这位经济学家回忆说,当时决策部门讨论供给侧改革文件时曾认为,产能过剩行业存在不少“僵尸企业”,“僵尸企业”现象尤以国企为甚,它们早已负债累累,亏损经营,本来在就应该被市场淘汰掉,但却继续浪费国家财政资源、信贷资源,并用这些资源来养活职工。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去产能,就是让这样的“僵尸企业”彻底死掉,把人力资源和财政金融资源解放出来。
无论怎样,正在推进的供给侧改革是中国经济必须迈过的坎。这个国家需要用这场改革里的诸多手段,谨慎避免再次步入改革的体制陷阱,来坚定地解决掉诸多久拖不决的体制顽疾,打通传统产业和发展模式中的死结,纾解胫骨,实现经济体制的更新再造。
几乎所有的钢铁行业人士都明白,这次去产能的过程将不同以往。1998年曾经出现的下岗、再就业等历史记忆将不可避免地回到现实。景象如此相似,只是当年的“入世红利”、“房地产和投资红利”如今都已不再。这一次,钢铁行业的转型、中国经济的换挡只能依靠自身提供源动力。
以1月26日下午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为起点,在1998年之后,中国力度最大、用意最深的一场去产能行动正式登场。
据称,《关于钢铁行业脱困指导意见》将与十三五规划相衔接,但大部分工作目标将在2016~2018的三年时间里解决掉。因此,2016年1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再压缩粗钢产能1亿到1.5亿吨的目标,将会在未来三年内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