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5371|回复: 17

[项目进度] 粤剧艺术博物馆端午开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7 09: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粤剧艺术博物馆端午开放位于恩宁路旁,沿荔枝湾涌三期分为南北两岸,多件藏品提前“露脸”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6年06月07日        版次:GA03    作者:钟丽婷 林宏贤
     昨日,粤剧艺术博物馆内景。该馆将于6月9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南都记者 林宏贤 摄

     竹水衣。

     19世纪末灌录的《蒙正祭灶》唱片。
    通讯员 郭飞华 摄

    南都讯 记者钟丽婷 通讯员刘迪 经过三年多时间筹建,位于恩宁路127号的粤剧艺术博物馆将于本周三举行开馆仪式,端午节(6月9日)当天正式对公众开放。昨日,南都记者从粤剧艺术博物馆发布会上获悉,有意参观的街坊可通过该馆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粤剧艺术博物馆”预约。昨日活动现场馆方向媒体展示出多件特色藏品,提前“露脸”。
    百年老唱片现场展示
    粤剧艺术博物馆沿荔枝湾涌三期分为南北两岸,其中南岸为主馆及仿古园林建筑,北岸为文物修复、粤剧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等配套区域。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1.72万平方米。南岸由基本陈列展厅、主题展厅、剧场、园林景区等部分组成。
    其中基本陈列展厅面积1900平方米,展线长约318米,包含“源远流长”、“红豆飘香”、“红船溢彩”、“艺海扬帆”四部分。主题展厅将定期举办各种与粤剧艺术相关的专项展览。剧场面积450平方米,设座位237席。园林景区由岭南园林风格的仿古建筑群组成,以“三雕二塑”(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工艺代表传承人作品为亮点。
    现场播放着19世纪末灌录的《蒙正祭灶》唱片。据介绍,馆内包括《蒙正祭灶》唱片在内,还有何柳堂藏明代黄花梨琴盒扬琴、艺坛三杰松竹梅手卷、光绪十九年广东新宁县(现台山市)梨园小生彭亚流被聘义德堂安置落班合约及信封等藏品。
    “粤剧大餐”叹不停
    据悉,第七届羊城国际粤剧节将在本月12日—18日开展,粤剧艺术博物馆作为主办场所之一,将举办13场展演活动及3场粤剧沙龙。届时,澳大利亚、波士顿等34个国家和地区的粤剧私伙局也将在粤剧博物馆剧场惠民展演。
    馆方相关负责人现场介绍,粤剧艺术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粤剧艺术博物馆”即将上线。市民动动手指即可在第一时间了解馆内动态、演出活动公告、便民服务,及进行网上入馆参观预约等。粤剧博物馆开馆后将对每日入馆人数进行限制,暂不接受无预约入馆。
    该馆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开放,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和特殊情况除外)。
    藏品抢先睇
    粤剧艺术博物馆位于恩宁路旁,该区域是岭南文化传承的聚集地,分布有八和会馆、銮舆堂等活动场所,为振兴粤剧文化,八和会馆、銮舆堂分别也将自己的“传家宝”捐赠给博物馆收藏。
    銮舆堂:珍贵手稿
    “新世纪以来,粤剧界发生了三件划时代的大事。”著名粤剧研究专家、广东粤剧銮舆堂主席何车解释,这三件事是粤剧大辞典的出版、粤剧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及粤剧艺术博物馆建成。何车说,这三件事他都有参与,且留下了不少手稿。这些手稿他都全部捐赠给粤剧艺术博物馆。
    八和会馆:竹水衣
    广东八和会馆主席郭英伟介绍,竹水衣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粤剧舞台上最常被用到,在南方湿热天气,艺人穿上粤剧戏服登台表演时常常是汗水淋淋,为了保护好戏服,不要让汗水沾到戏服,所以当时大家就在阔大的粤剧戏服里面穿上一层竹水衣,“它是用竹子做的,竹子材质凉爽舒服,但穿起来很重,每次艺人们演出十分辛苦。”
    郭英伟称,随着时代的变化,粤剧艺人逐渐用别的形式衣物来取代竹水衣保护戏服,慢慢地就没有人穿它了,甚至也再没有生产了。目前被粤剧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竹水衣由八和会馆捐赠,其由八和会馆叔父辈留下,是八和会馆保留的唯一一件竹水衣。
    活动预告
    ●游园惊艳粤剧主题活动 时间:本月11日
    特别邀请粤剧名家带领粤剧爱好者参观“百伶图”,回顾粤剧历史,讲述粤剧小趣事;绘制粤剧脸谱;现场创作传统粤剧人物造型等。
    ●羊城国际粤剧节大联展展演 时间:本月12-18日
    为配合做好第七届羊城国际粤剧节工作,粤剧艺术博物馆将举办13场展演活动及3场的粤剧沙龙活动。届时,海内外粤剧工作者及爱好者将齐聚于此进行粤剧艺术的切磋、交流。
    ●粤剧艺术讲座 时间:本月至12月
    讲座每月举办一期,共8期,另增加4期不定期的专题讲座,共12期,每期120分钟,由资深粤剧艺术家蔡孝本(何车)先生主讲。每期均特邀名家、专家、流派代表人物,主讲或表演以吸引观众。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7 09:20: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不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7 09: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粤剧还是蛮有味道的,不愧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5_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7 12:5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7 22: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粤剧是广东精髓呀!~希望广州能继续传承好!!~{:5_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8 00: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老荔湾又添一新亮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8 01: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8 08: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建筑有味道,太漂亮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8 14: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粤剧艺术博物馆真漂亮,以此作为老城区改造的样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8 16: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粵劇確實遲早會進入博物館的。現在的年輕人沒幾個會聽粵劇,再過三十年,當現在哪些喜歡粵劇的五十歲以上的人消失了,粵劇就會失傳,真正進入博物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8 17:58:35 | 显示全部楼层
60岁都冇人睇粤剧,边度黎50岁?60嗰班都係听许冠杰、谭咏麟、张国荣大嘅,依家好多仲追紧D乜乜卫视嘅垃圾剧,根本佢哋都觉得老土,依家天河仲要周围起咁多粤剧院,唔知比边个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8 21: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Hofai6 发表于 2016-6-8 17:58
60岁都冇人睇粤剧,边度黎50岁?60嗰班都係听许冠杰、谭咏麟、张国荣大嘅,依家好多仲追紧D乜乜卫视嘅垃圾 ...

保护文化本来无可厚非,粤语和粤剧都应该珍惜。

不过呢几年广州有D走得过度,凡是旧的就系宝贝。今日报纸话广纸个旧烟囱都被列入历史建筑,真系够盎居,一支烟囱都当宝贝,以后仲有乜旧嘢唔系宝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12 14: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建筑设计很漂亮啊,赞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3 09: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的粤剧博物馆落成,也别忽略旧的八和会馆

新的粤剧博物馆落成,也别忽略旧的八和会馆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6年06月13日        版次:GA02    作者:刘雪
    一周舆情      □刘雪(南都记者)
    恩宁路上,锣鸣琴响,胡声悠扬,6月9日,一阵粤剧的唱腔响起,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就此开馆。消息一出,有网友奔走相告。“感觉好棒!”@已经成一条咸鱼的余君拍掌叫好。90后@黄苑yuan表示,粤剧艺术博物馆里面的陈设品,让她感觉自己应该多去了解粤剧。@老广老讲开始在网上呼朋唤友,“这等精彩,约起!”
    除了建筑和展品,参观者也让年轻人有穿越感。@KeithYib_K150说,在参观时,遇见一位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打戏钉看戏的老阿姨,几乎看过省港两地所有叫得出名的当代老倌的现场,“感觉去到了另一个时代”,古清枢-reanim ation感叹。
    也有一部分网友探访时发现,在粤剧艺术集中地恩宁路一带,除了新建的粤剧艺术博物馆,还有“粤剧祖庭”八和会馆、銮舆堂等传统粤剧行业会馆,@V S S R工作室发现,两边落差不小,“那边粤剧艺博馆备受重视,这边八和会馆却已溶溶烂烂,实在无眼睇!”
    @青砖麻石这样描述:“从广东八和会馆天面西望,是宏伟气派的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前者室内焗热,木板朽,野草生;后者保安严守,拒人千里。政府的资源怎么不用在旧有建筑的修缮及会馆运作的扶持上?”
    新的粤剧艺术博物馆落成,同时,有历史沉淀的八和会馆年久失修、蚁害严重已持续多日,有关部门是时候重视这一问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13 09: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和是不是私人物业?如果是,维护工作也不好由ZF出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8 07:44 , Processed in 0.058144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