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剧艺术博物馆端午开放位于恩宁路旁,沿荔枝湾涌三期分为南北两岸,多件藏品提前“露脸”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6年06月07日 版次:GA03 作者:钟丽婷 林宏贤
昨日,粤剧艺术博物馆内景。该馆将于6月9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南都记者 林宏贤 摄
竹水衣。
19世纪末灌录的《蒙正祭灶》唱片。
通讯员 郭飞华 摄
南都讯 记者钟丽婷 通讯员刘迪 经过三年多时间筹建,位于恩宁路127号的粤剧艺术博物馆将于本周三举行开馆仪式,端午节(6月9日)当天正式对公众开放。昨日,南都记者从粤剧艺术博物馆发布会上获悉,有意参观的街坊可通过该馆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粤剧艺术博物馆”预约。昨日活动现场馆方向媒体展示出多件特色藏品,提前“露脸”。
百年老唱片现场展示
粤剧艺术博物馆沿荔枝湾涌三期分为南北两岸,其中南岸为主馆及仿古园林建筑,北岸为文物修复、粤剧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等配套区域。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1.72万平方米。南岸由基本陈列展厅、主题展厅、剧场、园林景区等部分组成。
其中基本陈列展厅面积1900平方米,展线长约318米,包含“源远流长”、“红豆飘香”、“红船溢彩”、“艺海扬帆”四部分。主题展厅将定期举办各种与粤剧艺术相关的专项展览。剧场面积450平方米,设座位237席。园林景区由岭南园林风格的仿古建筑群组成,以“三雕二塑”(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工艺代表传承人作品为亮点。
现场播放着19世纪末灌录的《蒙正祭灶》唱片。据介绍,馆内包括《蒙正祭灶》唱片在内,还有何柳堂藏明代黄花梨琴盒扬琴、艺坛三杰松竹梅手卷、光绪十九年广东新宁县(现台山市)梨园小生彭亚流被聘义德堂安置落班合约及信封等藏品。
“粤剧大餐”叹不停
据悉,第七届羊城国际粤剧节将在本月12日—18日开展,粤剧艺术博物馆作为主办场所之一,将举办13场展演活动及3场粤剧沙龙。届时,澳大利亚、波士顿等34个国家和地区的粤剧私伙局也将在粤剧博物馆剧场惠民展演。
馆方相关负责人现场介绍,粤剧艺术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粤剧艺术博物馆”即将上线。市民动动手指即可在第一时间了解馆内动态、演出活动公告、便民服务,及进行网上入馆参观预约等。粤剧博物馆开馆后将对每日入馆人数进行限制,暂不接受无预约入馆。
该馆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开放,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和特殊情况除外)。
藏品抢先睇
粤剧艺术博物馆位于恩宁路旁,该区域是岭南文化传承的聚集地,分布有八和会馆、銮舆堂等活动场所,为振兴粤剧文化,八和会馆、銮舆堂分别也将自己的“传家宝”捐赠给博物馆收藏。
銮舆堂:珍贵手稿
“新世纪以来,粤剧界发生了三件划时代的大事。”著名粤剧研究专家、广东粤剧銮舆堂主席何车解释,这三件事是粤剧大辞典的出版、粤剧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及粤剧艺术博物馆建成。何车说,这三件事他都有参与,且留下了不少手稿。这些手稿他都全部捐赠给粤剧艺术博物馆。
八和会馆:竹水衣
广东八和会馆主席郭英伟介绍,竹水衣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粤剧舞台上最常被用到,在南方湿热天气,艺人穿上粤剧戏服登台表演时常常是汗水淋淋,为了保护好戏服,不要让汗水沾到戏服,所以当时大家就在阔大的粤剧戏服里面穿上一层竹水衣,“它是用竹子做的,竹子材质凉爽舒服,但穿起来很重,每次艺人们演出十分辛苦。”
郭英伟称,随着时代的变化,粤剧艺人逐渐用别的形式衣物来取代竹水衣保护戏服,慢慢地就没有人穿它了,甚至也再没有生产了。目前被粤剧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竹水衣由八和会馆捐赠,其由八和会馆叔父辈留下,是八和会馆保留的唯一一件竹水衣。
活动预告
●游园惊艳粤剧主题活动 时间:本月11日
特别邀请粤剧名家带领粤剧爱好者参观“百伶图”,回顾粤剧历史,讲述粤剧小趣事;绘制粤剧脸谱;现场创作传统粤剧人物造型等。
●羊城国际粤剧节大联展展演 时间:本月12-18日
为配合做好第七届羊城国际粤剧节工作,粤剧艺术博物馆将举办13场展演活动及3场的粤剧沙龙活动。届时,海内外粤剧工作者及爱好者将齐聚于此进行粤剧艺术的切磋、交流。
●粤剧艺术讲座 时间:本月至12月
讲座每月举办一期,共8期,另增加4期不定期的专题讲座,共12期,每期120分钟,由资深粤剧艺术家蔡孝本(何车)先生主讲。每期均特邀名家、专家、流派代表人物,主讲或表演以吸引观众。
|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