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10-8 22: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落飞 于 2016-10-8 23:51 编辑
新“智造”的世界角逐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体系”的追求,在“中国光谷”可摸可触。
品味新中国老工业基地的“老武汉”,看“武”字头企业;端详改革开放新兴制造业基地的“新武汉”,要看“光谷”。
“光谷”是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别称。这是继中关村之后,我国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依托先进的“光”技术,一大批新型产业在这里生根发芽。
绣花针粗细的光纤,凝聚了世界最前沿的科技。一根光纤释放的激光能量,可焊接飞机、轮船,12亿对人可在一根光纤上同时通话。
我国光纤产业曾长期受制于人。原因在于,光纤光缆产业链的上游产业——光纤预制棒技术含量高、生产难度大,有极高的技术和资金门槛。我国所需的光纤预制棒60%~70%依靠进口,国内光纤光缆厂商一半以上利润被拿走。
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便开始预制棒规模化制造的研发和创新,但在单模光纤预制棒方面,生产效率、成本控制和制造工艺等,与国际先进水平比,差距明显。
“难道中国人造不出世界一流的光纤?”烽火通信的科研人员不愿永远给别人打工。
历经10余年努力,烽火通信探索出新一代高性能光纤制造工艺及装备技术,以“知识产权、工艺、装备”三大技术体系为驱动,实现了“棒纤缆”的规模化自主开发。
“烽火通信每年将收入的10%以上用于技术研究。这样的大手笔投入,在业界为数不多。”烽火通信总工程师卢山说。
在烽火通信的展厅,一根根大尺寸光棒吸引众人目光。为了制造这根预制棒,公司研发了自退火功能的大尺寸高温炉,采用气动隔离的快速冷却系统技术、快速涂覆装置及工艺、全自动高速拉丝固化系统。与国外制棒生产工艺相比,烽火通信研发的预制棒大幅度提升了光纤制造装备的性能,相对业内水平提高40%。
借助这根凝结了民族自主创新技术的预制棒,2014年,烽火通信实现800~1000吨光纤预制棒生产能力,完成“光棒—光纤—光缆”全产业链布局。
一束光能走多远?在距离烽火通信不远处,一家名为“长飞通信”的公司,正沿着“一带一路”路线图,不断刷新“光纤光缆通信”产品的海外市场纪录。去年以来,长飞相继在印尼、缅甸、南非成立3家海外合资公司。
今年上半年,长飞实现22.4%的增长。长飞的光纤、光缆、预制棒三大主营业务中,光纤、预制棒双双问鼎全球第一,光缆居全球第二。
在“光谷”,烽火通信、长飞光缆等数十家本土“智”造企业扎根,霍尼韦尔、IBM、辉瑞等104家世界领先企业研发(创新)中心、共享中心落户。光电子、生物、地理通信、智能制造和数字创意等优势特色领域的“光谷”方队,越来越受全球关注。
“十二五”期间,东湖高新区企业总收入年均增长25%,连续跨越三千亿、五千亿、八千亿、万亿大关。光电子、现代服务业、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4个产业过千亿。今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仍保持两位数增长。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启动,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动工,国内首条第6代低温多晶硅(LTPS)显示面板生产线项目试生产,全球首个模块化药厂正式运营,华为项目、摩托罗拉(武汉)产业园推进……
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胡立山说,“光谷的定位是全市挑重担、全省排头兵、全国示范区、全球影响力,发展成为全球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和享誉世界的光谷,实现‘美国有硅谷,中国有光谷’的发展愿景。”
“光谷梦”开始传开,诠释已然成形:国际化创新创业要素集聚地,世界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引领创新文化新高地,全球宜居宜业理想地。
实现“光谷梦”还要远征,但作为“武汉智造”的引擎已当仁不让。胡立山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光谷”2015年申请专利1.6万件,占武汉市一半以上。“十二五”期间主导创制国际标准12项、国家标准300多项,涌现出万瓦光纤激光器、胶囊内窥镜机器人、万吨级生物质燃油生产线等一批世界级自主创新科技成果。
“光谷”是独特的,但追求“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体系”则是“新武汉”的一致选择。
“在现有产业结构基础上,武汉市选择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10年乃至20年后的产业重点,打造万亿级产业,确保产业发展不空心,动能输出不断档。”武汉市发改委主任汪祥旺说。
浏览武汉市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案发现,武汉市不搞“全面开花”,不“赶时髦”,而是聚焦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位“全球影响力”,在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上发力。信息技术方面,重点布局光电子、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地球空间信息、智能终端的完整产业链、创新链,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基地;生命健康方面,重点布局生物制品、生物医药工程、精准与智慧医疗等产业链、创新链;智能装备方面,重点布局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增材制造等产业链、创新链。
“战略新兴产业每年都保持较高增长。”张文胜说,今年上半年,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产值分别增长11.7%和10.6%。
武汉市经信委的材料显示,千亿产业由2010年的1个增至2015年的5个,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比重由40%提升到62.2%。今年上半年,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增速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9.6和8.3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速高4.4个百分点。另据武汉市统计局的数据,信息技术、装备制造、能源环保和生物医药四大产业产值,已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8.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