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8月,中共广州市委十届九次全会通过了《中共广州市委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的战略目标。构建枢纽型网络城市格局,一是优化沿珠江水系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空间结构;二是塑造依山、沿江、滨海特色的城市风貌;三是建设互联互通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四是加快建设南沙城市副中心。
今天,“枢纽型网络城市——广州特征”学术研讨会将在广州举行,来自国内外高校,中国社科院、国家发改委、广东省社科院、广州市社科院等智囊机构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为广州构建枢纽型网络城市开方把脉。在研讨会召开之前,记者采访了广州市社科院研究人员,听听他们如何看待广州发展新趋势。
文/谭敏、罗桦琳 通讯员伍庆
人物专访
为什么广州会提出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的目标?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枢纽型网络城市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
在研讨会召开之前,广州市社科院党组书记张跃国表示,广州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是适应全球城市发展新趋势,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实现国家对广州的定位目标,传承广州城市发展脉络,巩固提升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地位的重大战略决策。
他提出,广州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可谓得天独厚,水到渠成,未来有望进一步成长为全球顶级的“大型枢纽”。
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 广州得天独厚
谈城市定位:
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
在未来的广州城市发展中,要围绕形成层次更清晰、功能更完善、联系更便捷的枢纽型网络城市格局,进一步加强系统整合,科学布局建设城市空间的枢纽与节点、网络与连接,优化城市形态,凸显城市特征,强化城市功能。
广州日报:为什么研讨会以“枢纽型网络城市”为主题?
张跃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规划、建设、管理城市,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今年2月,国务院在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批复中,进一步明确了广州的发展定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
市委十届九次全会面向未来发展高度,明确部署把广州建设成为枢纽型网络城市。要着力建设国际航运、航空、科技创新三大战略枢纽,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要着眼于全球城市网络体系的重要节点,构建枢纽型网络城市,进一步提升广州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这是适应全球城市发展新趋势,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实现国家对广州的定位目标,传承广州城市发展脉络,巩固提升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地位的重大战略决策。
市委提出的广州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的重大战略构想,已成为学术理论界、城市管理实践者和企业界等广泛关注的焦点。这次学术研讨会,就是希望汇集各方智慧,以深刻的战略眼光思考城市发展的未来, 探讨城市发展新趋势,为建设广州枢纽型网络城市出谋划策。
谈战略内涵:
枢纽型城市立足于“高” “网络城市”强调“连”
“枢纽型城市”是指建立在发达的交通体系之上,能对较大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流量资源进行高效集散、整合、创新、配置,从而形成较高经济能级的城市。
“网络城市”强调的是城市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度和连通性。
广州日报:“枢纽型网络城市”是一个全新概念,如何理解它的内涵?
张跃国: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枢纽型城市”是指建立在发达的交通体系之上,能对较大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流量资源进行高效集散、整合、创新、配置,从而形成较高经济能级的城市。枢纽型城市立足于“高”,包括拥有高等级的枢纽型基础设施、高能级的功能性机构和高层次的人才资源等。
“网络城市”强调的是城市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度和连通性。目前全球形成了一个全天候、连续性交易的世界城市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一个城市对外联系的强弱程度决定了它作为节点的不同能级水平,它对外联系越广泛,连通性和协同性越强,其节点能级越高,在网络中的地位就越高。正如知名学者卡斯特尔所说:“城市的兴衰不是依靠它所拥有的东西,而是通过流经它的东西来获取财富、控制和权力。”
因此,城市枢纽和网络是统一整体,枢纽是城市网络外拓的基础,网络是枢纽发挥作用的关键,二者互为支撑,缺一不可。只有将城市的枢纽带动力和网络连通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1+1>2的耦合效应。
谈战略意义:
广州须走一条不同于京沪的高端化之路
广州在城市能级上,与得益于国家战略及政策有力支持的北京、上海相比偏低。根据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及《外交政策》杂志等联合推出的“全球城市指数”,广州城市GDP规模在全球的排名大致可以排在第20位左右,但综合实力能级排在第60位上下。
广州日报:广州为什么要以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为目标?
张跃国:首先是“强辐射”的需要。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有助于广州在对外产业转移、要素对外配置输出、外部网络构建、对全国乃至全球的服务输出等方面,形成更加强大的能力。
其次是提升龙头城市能级的需要。未来,广州要有效发挥龙头作用,就必须走一条与京沪不同的高端化之路。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有助于广州“强枢纽、扩网络、聚势能”,能级提升的动力来源是通过枢纽功能的强化和全球连通性的提升,充分利用全球网络资源,提升城市地位,从而支撑其区域龙头地位。
再次是提升全球城市地位的需要。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有利于广州更深地融入全球城市网络,提升枢纽节点功能,更多地参与国际资源配置和国际交流活动,从而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和全球城市地位。
最后是强化动力源和增长极的需要。广州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不仅是打造成为辐射全球的物理性超级连接器,更为重要的是,要面向全球集聚高端要素,提升创新能力,让聚合而来的人才流、商品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生成新业态,释放新动能,代表国家主动参与全球竞合,成为广东乃至国家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谈广州优势:
地理上位于门户枢纽位置 已构建辐射全球的商贸网络
综合区位、交通、流通等优势,广州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可谓得天独厚,水到渠成,未来有望进一步成长为全球顶级的“大型枢纽”。
广州日报:广州是国内首个提出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这一概念的,广州具有什么条件和优势?
张跃国:从区位特质和禀赋优势看,广州在地理上位于门户枢纽的位置,位处从东北亚的东京、首尔等一直沿海岸线延伸至吉隆坡、新加坡的巨型“环太平洋西岸经济带”的核心位置;同时,广州海陆空铁方式齐备,基础设施等级较高,交通、通信枢纽地位突出,是连通中国内陆与世界的重要通道节点;此外,广州又是“千年商都”和重要的外贸口岸,国际商贸中心地位较为突出,成功构建了辐射全球的商贸网络。综合以上区位、交通、流通等优势,广州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可谓得天独厚,水到渠成,未来有望进一步成长为全球顶级的所谓的“大型枢纽”。
广州日报:广州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的战略构想是什么?
张跃国:从广州的实际条件出发,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要从六大战略支点着手,包括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国际文化枢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国际信息枢纽和国际交往枢纽。
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包括城市交通网络、信息网络、产业网络、创新网络、人才网络、生态网络以及网络之间的连接等。广州如何进一步加强系统整合,构建更为完善的城市功能网络?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所、现代市场研究所、软科学研究所等课题组给出了可供选择的建议方案。
交通枢纽建设:
广州在航空航运上都有潜在规模优势
广州在航空及航运两大具有国际意义的交通方式上都具有潜在的规模优势,适于建设具有全球意义的国际航空枢纽和国际航运枢纽。
一是具有国际先进的港口机场设施与国际通达能力。去年,广州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达5521万人次,在全国排名第3位,居全球第17位;货邮吞吐量为154吨,在全国排名第3位,居全球第19位。2015年,广州港货物吞吐量5.01亿吨,位居全国第五、全球第六位;集装箱吞吐量1739.66万标准箱,位居全国第五位、全球第八位。
二是具有独特的国际网络区位优势。白云机场位于广东省的地理中心地带,是中国内地连通大洋洲、亚洲、非洲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和地区的最便捷国际枢纽之一。在航运方面,广州港的国际海运通达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广州贯通西、北、东三江,兼带岭北的巨大内河航运网络。
三是拥有广阔的潜在市场需求。目前,从广东GDP8.0%的增长速度看,预计全省客运量可达10.4%~12%左右。珠三角区域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以及我国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与各国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多,客流量、货流量和信息量日益膨胀。
全球供应链重要枢纽城市建设:
建设总部、采购、研发、大数据等中心
课题组指出,广州应该以更加开放姿态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中,成为国家全球供应链安全战略的重要支点。具体包括如下几点。
一是建设亚太总部中心。吸引具有供应链整合能力的跨国公司、培育具有供应链整合能力的本土跨国公司,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决策管理能力。
二是建设跨国采购中心。依托广交会等会展平台、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及网上采购交易平台等优势,为跨国公司与广大供应商提供多元化采购交易平台,大力引进跨国公司采购中心,打造国际采购中心。
三是建设国际研发中心。吸引跨国研发机构进驻,促进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与对接,致力于打造国际研发中心,强化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引领作用,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四是建设大数据管理中心。广州应致力成为全球供应链管理网络平台、数据处理中心和数据安全中心。建设扶持一批沿产业链展开的行业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等新经济模式,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驱动供应链整合,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为企业供应链整合提供数据服务支撑,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率。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际信息港。
五是建设口岸贸易集散中心。依托南沙自贸区和广州港的国际航运枢纽以及白云机场的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发挥广州保税区、广州空港综合保税区等特殊监管区域的集聚效应,加快推进保税区与白云国际机场、广州港的联动发展,提升保税区的服务能级充分发挥保税区的贸易辐射和带动作用,扩大其陆向和海向经济腹地的范围,打造国内主要商品口岸贸易集散中心和转口贸易中心。
国际科技枢纽建设:
通信水平、人才储备、科研成果等优势明显
课题组提议,广州建设国际科技枢纽的主要功能如下:
一是国际信息枢纽。目前广州的信息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信息网络比较发达,已经是国家重要的信息枢纽。
二是国际创新人才集聚地。广州高素质的年轻劳动力规模,已能够和国际大都市相媲美,有助于广州建设科技创新枢纽,也有利于广州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
三是国际重要的知识源。据悉,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在化学与材料科学和数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两大研究领域的四个研究前沿排名国际前十名。广州已具备成为国际重要的知识源的雏形。
四是亚太创业高地。从创业来看,2014年广州新注册有限责任公司2.5万家,可以说广州的创业热情很高,热衷于通过创业来创造价值。
五是亚太营销策划中心。2013年广州广告业营业收入为425亿元,占全省的65.54%,占全国的7.76%。广州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营销策划中心。
六是亚太模式创新中心。美国商业杂志《快公司》在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评选的中国最佳创新公司50强中,广州分别有8家、13家企业入选,数量仅次于北京。广州已培育出一批模式及业态创新企业。
七是亚太技术创新枢纽。广州在生物、新材料、能源、农业等7大领域中的生物安全、生物医药和再生医药、智能电网和可再生能源、土壤污染控制和全球环境履约等8个子领域20项技术已处于国际领跑与并跑水平。
八是亚太技术扩散中心。2015年广州技术溢出合同成交额为182.6亿元,境外合同成交额达到130.07亿元,占总成交额的71%。广州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技术溢出地,其辐射的范围已经达到欧洲、北美和亚洲。
文化枢纽城市建设:
打造文化创新、知识产权交易等平台
课题组提出,广州建设文化枢纽城市,着重搭建六大文化枢纽发展平台。
一是打造文化创新平台。依托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国际金融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等为核心的广州科技创新走廊布局文化产业。
二是搭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大力促进文化领域知识产权交易,促进知识产权资本化和产业化。
三是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建设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努力将广州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动漫网游之都和创意设计之都。做大做强中国音乐金钟奖等文化展示交流平台。鼓励和支持开发充分展现“海上丝路”和“岭南文化”特色的岸上文化旅游产品,打造商旅文融合之都。
四是搭建文化贸易发展平台。打造一批集网上信息发布、交易支付、商品体验展示、物流售后服务、价格发现、品牌推广及行情监测等功能为一体的跨区域文化产品和服务交易平台。
五是搭建国际文化交往平台。通过与36个已缔结友好城市关系的国际城市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开展以广州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周、文化展等活动。加强与国际传媒的合作。
六是建设世界级文化活动平台。整合“广州艺术节”“广州演交会”等六大文化活动项目,打造“广州文化产业交易季”品牌。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