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这个话题大家都很关注,但我害怕让大家失望,所以先简单说明我的工作性质。
鄙人供职于某咨询公司,性质是为客户企业提供业务迁移的咨询业务,并不直接服务于政府,也由于鄙人才疏,从未进入广州市政府任何部门担任顾问,所以对于这个话题,我只能算行内人,也跟任政府的会有工作交集,可以为大家梳理工作脉络,但形如思科,GE,奔驰,微软等企业,没有一家本人直接参与了项目,还望见谅。
首先简单说说大家耳熟能详的这些项目,这堆项目中任政府最为重视是三个大类,枢纽级别的大物流,这个不用说了大家很清楚,后面两个分别是生物医药类还有物联网。广州政府十分重视与深圳的差异化发展,也可以说躲其锋芒,对于互联网级别的招商并没有当成灵丹妙药,也十分清楚琶洲这群企业总部拿地55开的态度,最关键是,互联网的红利已经被瓜分清晰,琶洲可以提供大量高薪高技术职位,也非常养眼,但对于广州本土企业的发展帮助并不十分大。对于下一波红利,政府寄希望于智能硬件,也就是物联网的发展。大广州(广佛)作为珠三角传统制造业的核心,结合思科产业园的产业集聚效应,应该说是个多方共赢的局面。物联网项目铁定成为未来广州对活力型招商的第一位。
生物医药行业全中国都在争抢,万亿级别的市场规模也没有任何异议,广州目前也跑在全国前列,后发的跟进也是政府工作之重。其余关于央企,大保险等等网路上的消息我在这里不加赘述,大家也有充分的消息面。下面说说与我工作有关的总部迁移。
某程度上说我的工作与招商有本质上的区别,总部迁移本质上是企业基于本身成本,区位等考虑主动作出的决策,过程中寻求政府政策上的支持的一种行为。而招商更多是政府主导的,涉及地区战略发展考虑而进行的一种活动。我本身专注于香港和新加坡业务,所以只谈本职工作。大方面来说,新加坡和香港的在册中大型企业外迁欲望已经远大于两年前,原因也很浅显,香港政治不稳,新加坡经济下行加速。那么它们中间有多少选择了广州呢,今年前10个月我们进行中的业务迁移有133家,而找我们做压力测试的已经超过600家,其中以物流业和生物科技行业为主。这里说单单是我们一家机构所承接的业务。当然并非全部是直接的总部迁移,当中的绝大多数是事业部的迁移,为什么是这样?
还是那个原因,时间。我2004年入行就参与了某英资银行的业务迁移工作,这家银行1997年开始在广州设立了一个几十人的共享中心,经过20年的发展不断吸收香港为主的后台业务接入,在今年5月,这家英资银行委托我们,用未来5年的时间,从选址到操作提供咨询,把这个共享中心的总部,从印度搬到广州,最终的目标是整合全亚洲的运营业务到广州,其他区位只保留零售,商业和私人银行以及法律咨询部门。整个过程是21年。
最后是个人的一些看法,从目前的情况看,广州已经走上自己的一条大轨道,以大枢纽物流为依托,生物健康为突破,重点攻坚物联网3个大项很好的吸收香港新加坡的业务优势,以及避开深圳的政策优势。2016年只是广州的一个小开端,可以预见广州新型行业的爆发期应该在十四五阶段,而十三五最后几年是平台的建设期,当然,大型的招商我个人并不担心,我担心的是广州本土的产业围绕型企业能不能承接这些大产业的补给任务,这方面恰恰需要政府,基金,创业各方面大发力。本人副业是个天使投资人,应该说我很清楚的看到广州的大产业支柱发展很快,但创业公司,孵化器,PE基金却相对滞后。当然IDG来了,大孵化也来了,但是跑出来的项目目前还不多,特别是围绕物联网产业。
工作时间抽了点时间写的,很仓促,不过非常想和网友交流这类问题。
关于广州退出一线那些话题本人从来不关注,媒体朋友求个点击量,我们也别砸了他们的饭碗,当个读料就罢了。 |
评分
-
3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