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1-7 07: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孝河:曾经的黄金水道 未来的文化纪念园

说起黄孝河,现在的年轻人有印象的恐怕只是黄孝河路这样一个地名。当这群80后、90后漫步在新世界、国贸等高楼林立繁华的建设大道上时,怎么也不会知道他们的脚下曾经是一条因城市发展而形成的连接黄陂孝感的河道——黄孝河。对于这个河道,在金桥大道旁的一个绿道驿站里,有一块专门的石碑雕塑,石碑上刻着武汉作家任蒙所写《黄孝河记》,诉说着这条河的前世今生。
刻有《黄孝河记》的石碑
曾是汉口的黄金水道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记者乘车到花桥绕过竹叶山转盘沿着金桥大道寻找那块石碑。穿过桥洞没多久就能看到马路左边有一片绿化带沿河而建,就在那片绿化带中刻有《黄孝河记》的石碑跃入眼帘,石碑上刻字记录着这条河的前世今生:“ 今临黄孝河,两岸树木荫翳,长街小径,工程机械之铁臂钢爪仍上下忙碌,水景画廊的城市之梦不日可现! 汉口起市之初,周为泽国,星罗湖塘数百,累年潴水不涸。……”两块石碑中间夹着畅游的鱼群,俨然一幅动感的立体画面。
原来现在这条并不起眼的小河流,还有着辉煌的过去。有史料记载,在百年前的武汉,这里是樯橹云集闻名三镇的“黄金水道”。明崇祯年间,袁公堤修建,汉水主流改道,堤外的支流之间形成漫滩。漫滩内高出水面的位置就叫“墩”,“墩”之间有河淌相连,四季不干涸,俗称“十八淌子”。尽管这些淌子比较狭窄,最窄处仅容两船交错,且水浅时需要人拉纤,却因河道连通,那些从黄陂、孝感来的商人,在这些淌子间穿行,可以直达汉口六渡桥附近(现民众乐园西侧)。
清朝时期,后湖一带有很多茶楼、酒楼,还有唱戏耍杂耍的,很是热闹,汉口市民喜欢前来休闲观光。不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清朝文人叶调元所写《汉口竹枝词》就是一例,当时后湖被称为“销金窝”。
1861年,汉口开辟租界,贸易往来较多,连接“十八淌子”的河港被逐渐扩宽,形成了一条河流。每天清晨,连绵不绝的黄陂、孝感船队经府河、黄孝河直达六渡桥。清清的黄孝河上,扎着大辫子的姑娘摇着橹,构成一处独特的风景。
1904年兴建张公堤后河道变窄
1904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围垦后湖,主持兴建了张公堤,并在黄孝河上游的岱家山修建了一排水闸,加上当时的京汉铁路汉口至信阳段建成通车,黄孝河的航运功能被大大削弱,河道也逐渐变窄,最终成为一条小小的沟渠,污染日甚一日。
据史料记载,1949年至1982年间,汉口数百个湖泊被填,城区面积扩大了两倍,黄孝河流域的20平方公里湖泊仅剩不足3平方公里,黄孝河本身逐渐沦为城市的排水通道。大量的生活和工业污水流入黄孝河,原本清澈的河流逐渐变黑,一旦下雨和发洪水,汉口污水漫溢。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曾经多次用挖泥船疏浚河道,1958年还进行过全面清理,但未能彻底根治。
今年60岁的老汉口吴正祥先生回忆,黄孝河逐渐变臭大约是在上世纪中期。“那个时候,黄孝河的水已经很脏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黄孝河污染更加严重,承担着130万汉口居民的生活污水和400家工厂企业的废水排放,流速缓慢的河水黑得像石油,岸边淤泥堆积,蚊蝇乱飞,成为远近闻名的‘龙须沟’”。
《图说江汉》一书写道:每逢大到暴雨,江汉区中山大道以北地区就会形成渍水,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其中1982年、1983年夏天的两次特大暴雨袭击,江汉区87.6%的面积渍水,经济损失达700多万元。
1983年10月20日,武汉市委、市政府顺应人民的意愿,做出用3年时间彻底根治黄孝河的决定。同年10月30日,江汉区治理黄孝河工程指挥部成立,1991年,历经8年奋战,治黄工程终于全面竣工。几万人投入到了这场艰苦卓绝的治理工作中,最终形成了现在的4.3公里城市地下箱涵与5.4公里黄孝河明渠,大大缓解了排渍问题。
如今,建设大道两侧高楼林立,昔日荒凉偏僻的黄孝河两岸已成为靓丽的城市新地标了。
未来黄孝河将成为文化纪念园
随着城市的发展,黄孝河在江汉区已经变成了马路和高楼大厦下的暗河,但到了江岸区金桥大道一带,还是可以看到河流的明河。根据江岸区水务局的十三五规划,这里将形成黄孝河体育文化园、黄孝河文化纪念园,跟江岸区的其他水系形成“四大三小、一廊串联”的总体景观结构,形成“珠联环绕、水系畅通、蓝绿相间”的景观形象。
四大园指的是后湖湿地科普园、塔子湖明渠湿地文化园、朱家河湿地博览园、四季湖雨水公园,构建城市主要海绵体。三小园则是黄孝河两个文化园,以及新湖渠社区文化园,丰富城市生活。一廊由黄孝河、朱家河等水系走廊构成,形成重点水体景观框架。
据介绍,黄孝河体育文化园,将结合塔子湖体育中心,塑造亲水运动空间,以景观小品符号展现顽强奋斗、拼搏不息的体育文化。黄孝河文化纪念园,则是以黄孝河纪念文化为主题,重现历史黄孝河繁荣的商贸文化风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