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1-10 10: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年1月10日上午,深圳轨道交通四期工程开工典礼在14号线四联站隆重举行。至此,全市轨道交通同期在建项目达到14个,同步在建里程高达275公里,标志着深圳轨道交通建设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
地铁四期工程是市委、市政府推进城市发展、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大民生工程,5条线全长148.9公里、总投资约1345亿元。四期工程的开工建设,对进一步优化深圳城市空间布局,构建更加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打造更加便捷高效的城市轨道交通生活圈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01
四通八达
打通城市便捷通道
深圳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于2017年7月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批复,包括6号线支线、12、13、14和16号线,四期开通后,将进一步打通城市区位便捷通道。
其中:
6号线支线
位于光明新区内,连接光明中心片区、光明北区、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支持光侨路、公常路走廊两侧发展,并且未来可与东莞1号线衔接,助力深莞一体化进程。线路起自6号线翠湖站(原名荔林站),终至公常路深莞边界。线路全长6.13公里,设车站4座,其中地下车站3座,高架车站1座,最高设计速度120km/h。
12号线
自南向北串联深圳市蛇口自贸区、南山中心区、宝安中心区、福永片区、大空港及会展片区的轨道交通骨干线路;是支撑深圳市西部发展轴带建设,支撑前海(蛇口)自贸区、空港新城地区城市发展,缓解南山中心区、宝安中心区交通拥堵的普速线路。线路南起南山区左炮台站,北至宝安区海上田园东站。线路全长40.54公里,采用地下敷设方式,设站33座,其中换乘站有18座,最高设计速度80km/h。
13号线
连接深圳湾口岸与公明的市域快线,线路跨南山区、宝安区、光明新区,覆盖中部偏西地区南北向交通需求走廊。建成后将极大的促进南北片区的交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深圳湾口岸人员的疏导作用,进一步缓解市区交通压力。线路起自深圳湾口岸,止于上屋北站。线路全长22.4公里,全部为地下线,线路两端均预留延伸条件。沿线设内湖全地下停车场,出入线与后海站接轨。设站16座,其中12座为换乘站,重要交通枢纽换乘站2座。本线路最高设计速度100km/h。
14号线
西起福田区的岗厦北枢纽,东至坪山区沙田站,横跨福田、罗湖、龙岗、坪山四个行政区,并预留向惠州延伸条件,采用地下敷设方式,最高设计速度120km/h,线路全长50.3km,设站17座。线路的建设将促进深圳中心区与东部组团间的快速联系,支持深圳东进战略实施和推动深圳一体化发展,远期延伸至惠州,可实现惠州与深圳的快速联系,支撑深惠一体化发展,加强珠三角东部都市圈区域融合,使龙岗区进入30分钟交通圈,坪山进入40分钟交通圈,深惠进入“1小时都市圈”
16号线
连接龙岗区、坪山区,是深圳第一条位于城市外围组团内部的区域骨干线,是东部组团内部普速线路,主要承担集约土地利用、支撑城市空间结构、缓解交通压力等功能,实现龙岗中心城与坪山区之间的快速联系,同时带动坪山区的发展。线路起于龙岗区3号线大运站西侧,止于坪山区田心站。线路全长29.2公里,全线采用地下敷设方式,设站24座。最高设计速度80km/h。
按照国家“稳增长、促发展”的经济政策
在十九大会议精神指引下
以及按照深圳市委市政府
“东进战略”的要求下
深圳地铁集团加快推进深圳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的脚步,三期二阶段建设工程6、8、10号线及延长线共计126公里线路正在火热建设中,部分线路更是比原计划提前完成既定节点目标,目前各线均已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计划2020年陆续建成通车。而四期工程也将力争于2022年竣工,届时,深圳将形成15条运营线路、总长约57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
02
不懈追求
技术创新与时俱进
深圳地铁集团
已有一套较成熟的建设管理体系
在技术、设备改进、创新等方面
不断与时俱进
结合四期线路部分区间工程,深圳地铁将首次采用双模盾构修建区间隧道,采用双模盾构机,既增加了线路坡度的灵活性,又减少了地面工作井的设置,从而减少工程造价,方便后期运营。双模盾构机既适应在土层中掘进,又适应在岩质地层中掘进,是一种适应性更广的机械化施工方式。
同时可丰富地铁区间隧道设计方法,为类似工程提供宝贵的工程经验。在轨道方面,四期工程将采用减振及减振降噪一体化设计技术,进一步减小地铁运行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
列车技术方面
对标发达国家地铁线路,拟采用全自动运行系统(Fully Automatic Operation, 简称FAO)
FAO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此项技术尚处在起步阶段,与国际差距较大
但轨道交通建设是百年工程,深圳地铁在迎来四期大规模建设的同时,将全面推行自主化的全自动运行系统的研究和实施,有信心建设高水平的FAO系统,此乃是深圳市轨道交通的首次应用
03
精致设计
功能与文化相融合
在车站设计方面
深圳地铁注重文化融入
实现地铁与周边建筑景观
人文景观的和谐发展
打造人文地铁、绿色地铁
14号线
沿线的清水河车站结合罗湖区城市更新项目,统筹考虑整个片区发展,利用地铁车站上部空间与地块建筑完美融合,建成以轨道交通为中心的多功能复合的城市客厅,提供有复合价值的城市公共空间,实现轨道周边用地开发价值最大化和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6号线
选择了大运北、龙平、双龙、文化中心、坪山围、田头站等6座车站进行特色设计。其中大运北、田头站,贴合文化氛围,创新站型采用无柱拱顶车站;龙平站,利用规划公园用地,结合环境及规划打造园林车站;双龙站,将轨道交通车站与公交非机动车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整合;文化中心站、坪山围站,地铁和周边城市的无缝衔接,实现站城一体化。
此外,为充分考虑市民乘车的便利性,车站出入口、车站站厅至站台均计划设置双向扶梯并保证每个车站道路两侧均设置垂直电梯,以保证老年乘客和拖拽行李的旅客更方便、安全搭乘地铁。
04
内外兼修
展望地铁时代新梦
深圳地铁四期工程的正式启动,预示着深圳地铁版图将迎来新一轮的延伸。而地铁运营服务也将继续以“安全、正点、热情、周到”的工作方针为指引,以安全为先,积极介入新线建设,做好运营筹备策划编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