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8-2 11: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上半年,广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52 .42亿元人民币,增长12.4%,同比加快4.1个百分点。从纵向看,这一增速是6年来广州上半年增速第二次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上一次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在2010年;从横向看,这一增速在全国大城市中也低于天津的12.5%,和重庆持平。与此同时,多项转型升级和质量效益的指标亮点纷呈。应该说,广州经济工作实现了稳中求进,取得了良好开局,交上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在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广州为何能“逆市”飞扬,取得如此佳绩,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先看看一组数据:
广州三次产业比达到1.4:34.8:63.8,第三产业的比重进一步增加;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增速创近10年同期新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电子商务限额以上网上商店销售额增长1.1倍;说明广州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
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制造业总产值增长23.7%,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快12.1个百分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30%、35%;说明广州创新发展动力得到了增强。
公共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占19.2%,降低1.6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增长19.7%,占80.8%,提高1.6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同比提高19.5个百分点;说明广州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得到了提高,等等。
这一个个鲜活数据,足可说明广州经济发展,体现了转型升级的要求,符合质量效益的要求。而服务业以用电量增加5.6%支撑广州经济增长的大半壁江山,且预计广州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下降5.56%,降幅同比提高0.88个百分点,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以上的数据,又体现了低碳节能、生态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事非经过不知难。广州早在2011年底召开的市第十次党代会上,就作出了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战略决策,确立了“12338”的重大发展举措,在随后的探索实践中,又出台实施了“1+15”的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123”的城市发展战略以及推进“2+3+9”重大发展平台建设的决定,对谋划推进新型城市化、加快发展促转型进行了系列谋划。去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胡春华在广州调研时,强调要围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三个定位,两个率先”为总目标,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把习总书记的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并在今年初省“两会”广州代表团讨论时,要求广州要“做强提高中心城市功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广州市委、市政府迅速贯彻落实春华书记对广州工作的系列指示精神,在今年初上班的第二天,立即召开市委常会(扩大)会议,制定实施推进新型城市化、加快促进转型升级的一揽子工作方案,着力抓定位、抓质量、抓平台、抓项目、抓审批、抓政策、抓服务、抓创新,为做好全年工作、加快发展促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有了奋斗目标和具体部署,行动就有了方向和抓手。如海珠区加快发展促转型,一是会展龙头带动增强,国内首家会展主体园区——琶洲会展产业孵化基地首期投入使用,12家企业进驻;二是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扶持建设南中轴电商大道,初步形成五大园区,新引进电商企业30家。如增城市围绕建设广州城市副中心,着力推动“一核三区”组团发展,广本自主研发中心、阿里巴巴华南中心、北汽华南基地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制造业投资增长74.5%,先进制造业不断做大做强……
也许在有人看来,高增长就不是转型升级,转型升级就是低速度。其实,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并不是矛盾的两面,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转型升级并不必然导致增速放缓,在调结构、促转型的过程中仍然可以保持快速增长;快速的增长也并不必然是粗放式的增长,也可以是转型的、绿色的、高质量的发展。这需要转变我们的观念。只要是符合转型升级、符合质量效益要求的发展,就要理直气壮、坚定不移的坚持。
上半年的良好开局,令广州完成年度经济增长目标底气十足。但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加快发展促转型,还有很多工作正在推进,这也正是广州发展的潜力所在。我们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确保广州经济在转型升级、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轨道上继续远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