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肥经济圈八年嬗变:去年GDP总量占全省4成

在区域竞争中,合肥、六安、淮南、滁州、桐城将不再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合肥经济圈城市抱团发展,兄弟共同发力,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城市圈品牌。
从2006年合肥经济圈的概念首次提出,至今已经过八年的发展和建设,合肥经济圈不断扩容,成员不断增加,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动力。
目前圈内兄弟城市在规划体系、交通对接、产业联动、科教合作环境治理等诸多方面建设取得成效,共同打造安徽经济增长第一极。
2006年
为了适应城市化发展和区域竞争新特点,构建跨越发展新平台,打造区域竞争新高地,安徽省委、省政府在省第八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合肥要"提高经济首位度,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省会经济圈"。
2007年
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进一步确定了“规划建设以合肥为中心,以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
2008年
5月,省政府颁布实施《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5年)》。
2009年
8月,时任省委书记王金山在经济圈建设座谈会上,提出将“省会经济圈”更名为“合肥经济圈”,突出合肥这个中心,打造合肥经济圈品牌。8月21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的若干意见》(皖发[2009]23号),正式将“省会经济圈”更名为“合肥经济圈”,同时把淮南市和桐城市纳入经济圈范畴,并对推进合肥经济圈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
2011年
8月,因巢湖市行政区划调整和定远县加入,合肥经济圈的范围发生了变化,涉及合肥市、六安市、淮南市、桐城市和定远县。
2013年
年底,合肥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研究决定,同意滁州市整体加入合肥经济圈。

具体建设
经过几年建设,合肥经济圈由“概念”走向“实践”,在会商机制、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共建、产业合作、联合招商、市场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旅游资源开发、科教资源共享、干部人才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效。
关键词:推进机制
党政领导高层互访
从2010年开始,已先后在原地级巢湖市、淮南市、六安市、桐城市举办了四次经济圈城市党政领导会商会议,确立了交通1小时公路建设、直购电试点、区号统一、轨道交通、引大别山优质水源、工业走廊建设等13项合作专题。
除了党政领导高层互访外,经济圈内发改、经信、农业、交通、规划、旅游、招商等部门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此外,建立民间交流机制,各市企业家联谊会组织企业相互考察学习、洽谈项目、联合办展、共创商机。为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创新工作机制,还从圈内市县抽调人员集中办公,统筹协调推进经济圈各项工作。
关键词:基础设施
形成了合肥至圈内城市“1小时通勤圈”
未来,从合肥出发,半个小时就能到淮南、六安。作为合肥经济圈建设一项重要内容,圈内城市之间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逐步推进,通过基础设施共建,经济圈已初步形成了合肥至圈内城市"1小时通勤圈"。
机场建设方面,4E新桥国际机场已投入运营,经济圈各市县通往机场的快速连接线工程正在规划建设中,其中,高刘至新桥机场的快速连接线已建成通车;
公路方面,改造提升了合肥与淮南、六安、桐城、定远等地的快速公路网,规划建设经济圈环线畅通工程,加快推进环巢湖旅游公路、合巢路(S105)、合铜路(S103)、合六路(G312)、合六第二通道、G206(合淮路与合安路)等新建道路和改造工程建设;
水运方面,合肥港综合码头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裕溪、巢湖复线船闸工程建成通航;店埠河航道升级改造工程加快建设,兆西河航道升级改造工程前期工作已展开;
铁路方面,修订了合肥经济圈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合淮、合六、合桐等城际铁路开展规划前期工作,合安九快速铁路项目稳步推进。

关键词:编制规划
联合编制10个专项规划
兄弟城市抱团发展,想要实现优势互补,推进一体化进程,需要有总体规划做指导。
目前,合肥经济圈各市县携手合作,联合编制了合肥经济圈发展总体规划、合淮同城化总体规划,以及县域经济、工业、农业、轨道交通、城镇体系、合淮合六工业走廊等10个专项规划;共同签订了合肥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产业、人才交流培训、新闻宣传暨文化旅游、共建蔬菜基地等13项合作框架协议。
通过编制一系列的规划,签订各项框架协议,经济圈一体化建设政策规划体系逐步完善。
关键词:产业合作
建立超8000亿元工业投资项目库
合肥有着丰富的科教资源、淮南有着能源资源、桐城文化底蕴丰厚……在圈内五兄弟中,各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优势资源。在抱团发展中,各市全面促进产业合作互动发展。
农业方面,合肥与六安、定远县、桐城市共建蔬菜基地净面积达11.26万亩,年直接供应合肥市场的蔬菜总量突破50万吨,间接带动周边基地供应合肥蔬菜120万吨。圈内市县开展农超对接、实施早餐工程、共同举办贸易展览会等;
工业方面,建立总投资超8000亿元的合肥经济圈"十二五"工业投资项目库;在汽车、家电、钢铁、煤电、机械、农产品加工、建材、包装印刷等领域,圈内市县加强分工协作。组织江淮汽车、熔安动力、合肥格力等在肥大企业与圈内市县重点企业交流对接。推动霍邱钢铁企业与淮南煤炭集团签订煤炭供应战略联盟等。通过深化产业合作,力争早日形成合肥产业核、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以及合淮、合六、合桐、合定产业密集带;
能源方面,组织马钢(合肥)公司、锦邦化工、合肥京东方等圈内企业与淮南市发电企业开展直购电试点前期工作等等。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