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6-12 14: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om87 于 2018-6-12 14:18 编辑
聊聊杨村的失误,希望大家一起成长。
杨村一口一个错位发展
实质就是那些年杨村GDP从约10名跑到第3,太顺了。后来只在熟悉的行业、熟悉的套路里玩,太安逸了,不敢创新,也不屑创新,不思进取。
事实上,新的机会比如电子加工业,后来的高科技,没有哪个城市真的看到了。
谁也没有那个眼光,或者说只有极少人才有这个眼光。
没看到不是广州的错。深圳政府也未必看到了。当年,引进外资(港资、台资)才是主流。
只因为深圳是个包容的城市,给民营企业留下了生存空间,民营企业自己做起来了。
华为腾讯大疆都是,当年谁知道程控交换机、网上聊天、无人机是个大机会,知道的又有几个,能做出来的又有几个,活到现在的又有几个?
王卫之前,谁知道快递是机会。王卫出生在上海,7岁到香港。顺丰成立在顺德,在杨村发展了好几年,最后选择在深圳。
为什么?杨村网友反思出结果吗?顺丰也是做大了深圳政府才知道的。
这里就不只是错位发展的事了,眼光、格局、无权无势无钱的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等等,都是原因。
杨村某些人的包容还停留在“我会说普通话”。
许家印粤语未必怎样,王卫的粤语应该还行。从杨村到渔村,这只是语言的问题吗?骨子里的包容比表面更重要。
深圳政府好像从没特殊要求过大家统一说普通话。都说普通话是自然形成的。
到深圳的人基本都有自己的家乡话。见面说普通话是对对方的谦让。普通话只是大家相处的最大公约数而已。
杨村觉得当年对渔村太宽容了
诺基亚不做智能手机是对苹果的宽容;wintel做大是IBM的宽容;中国GDP第二是美国的宽容。好像也有点道理,感谢杨村不杀之恩。
杨村现在不打算继续宽容了。公路铁路航空桥梁处处设卡。杨村也就这点本事了。
这真的有用吗?除了招恨,给别人添堵自己的经济真的就能反转?
自己要做门户,觉得别人想做门户。杨村不知道有个词叫“去中心”。
看不到、看不起、看不懂、追不上。
杨村真的觉得看懂了渔村?还是继续看不起?或者干脆看不到。
输都不知道输在哪儿?还在坚持说没输,还好意思说不信的话再比1000年。
40年的小渔村和千年商都一起PK,谁输了?
杨村的地理位置、工业基础、科教水平、地域面积、GDP什么都在,而且都还非常强大。
但是人的格局小了,人变小气了。
看有没有谁有魄力,把自己清零。回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广州。
深圳也是,现在有点浮躁了。
国家也是,一个IC就搞得全国鸡飞狗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