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23|回复: 3

新会历史文化探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收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会,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古称冈州,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传承。随着社会的演变,其行政区域也经历了诸多变迁。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探索明朝《永乐大典》(1408年)中收录的《广州府新会县之图》,揭示新会历史发展的脉络与变迁。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穿越时空的旅程,感受新会的沧桑变迁与深厚底蕴。

01
新会的历史变迁
► 新会的早期历史
新会,古称冈州,自1408年《永乐大典》中首次记载以来,展示其地理布局和行政区域,是探寻其历史起点的重要依据。
《永乐大典》是明朝永乐年间的大型百科全书,其中收录了诸多珍贵的历史地图。而新会县地图,作为其中的一页,为我们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古貌与历史起点。通过这张地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会的地理布局、行政区域划分以及城市发展的初步轮廓。这张珍贵的地图,不仅是我们了解新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更是我们探寻新会历史脉络的起点。

在明朝天顺年间,知县陶鲁为了防御西獠(粤西盗匪)的频繁侵犯,决定修筑城墙。到了明朝成化十五年(1479年),为了更好地防范这些盗匪,新会县划出部分地区设立了恩平县。而在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年),由于白水地区盗贼频起,且多次征讨都无法平定,于是又划出文章、得行诸都,设立了新宁(即现今的台山)。
► 行政区划的演变
明朝天顺年间至清朝雍正年间,新会地区多次划县、立县,逐步形成五邑地区,标志着地方行政的重要里程碑。
在此地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明朝时期的行政区划和地理状况。嘉靖二十六年,大明舆地图呈现了当时的政治版图,为后人研究明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张总图描绘了明朝时期的广大疆域和行政区划,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的地理视野。通过它,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明朝的版图概况,进一步探索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风貌。

在明朝永历三年(1649年),由于清兵入关后的战乱导致社会动荡,新设县以加强治安的呼声日益高涨。为了应对这一形势,朝廷决定在明朝时期的新会“登名、古博、平康、得行”等地区设立开平县,以保障当地民众的安全与稳定。

此外,在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朝廷进一步从新会、开平两县中划出部分土地,设立了鹤山县。这一举措,标志着新会、恩平、新宁(现今台山)、开平以及鹤山这五邑的最终形成。

► 江门商埠的建立与发展
1904年江门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新会县的行政区域受到影响,江门成为经济重镇,并与新会的关系历经变迁。

在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依据《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又称马凯条约,新会县的江门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并在北街设立了海关。当时,大清总税务司赫德调派粤海关左税务司梅乐和(赫德的甥子)前往北街,负责统领关务。在梅乐和的引领下,江门关应运而生,这标志着江门正式迈入了开埠通商的历史新篇章。

随着商埠的开辟,北街成为了货物和客流的重要汇聚地,为了满足交通需求,修建铁路显得尤为迫切。在1906年,台山旅美华侨陈宜禧先生毅然决定筹办新宁铁路,这是中国历史上由侨胞创办的第一条铁路。新宁铁路的建设共分为三个阶段,历经了长达14年的艰苦努力。

► 抗战时期的新会地图
日寇在抗战期间绘制了详细的新会地区作战地图,成为侵华罪行的证据,同时反映了战时的紧张局势与动荡。


在1937年,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广东省城在次年沦陷。1939年,新会也未能幸免,随后**撤至双水天亭,以坚定姿态继续抗战。在这场激烈的战火中,日寇为了军事需要,精心绘制了新会的地形地貌五万分之一的精准作战地图,这份地图不仅为军队提供了详尽的作战指南,也为后人留下了日寇侵华的铁证。

► 战后新会的重建
抗战胜利后,广东全省进行详尽测绘,新会地图见证了文化与历史的传承,也显示了战后重建的进程。

抗战胜利后,广东国土虽经日寇摧残,但终究重获新生。在光复之际,**即刻派遣专业测量人员,对全省各地进行详尽的测绘,以制作出新的地图。这些地图不仅为战后重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更见证了广东的历史沧桑与文化底蕴。从这些历经五百多年的地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会这座千年古郡、广东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内容基于县志记载进行汇总

先秦~秦时期:新会属于南海郡番禺县。

秦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14年派任嚣、赵佗率军平定岭南,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将岭南纳入中原版图。


新会的土著居民属于百越中的南越部落。

“南越”是中原对岭南东部土著的统称,如赵佗创建的南越国就是基于部落名称为依据。

邑古南越地,其民椎髻徒跣,好相攻伐,秦末赵佗据越,稍染华风。——《新会县志·风俗志》(清乾隆版)

秦属南海郡,其时土著为南越人,属百越之支,与中原民族异俗。——民国《新会县志·民族志》(卷三)

西汉~东汉时期

西汉初期(前204-前111年):南越国南海郡辖地

秦属南海郡番禺县,秦末赵佗据越,属南越国南海郡。——清光绪《新会县志·沿革》(卷一)

西汉中后期(前111年以后):汉南海郡番禺县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廷派路博德、杨仆率军灭南越国,将岭南纳入直接统治,分置九郡(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

元鼎六年,汉灭南越,置南海郡,新会属番禺县。——清光绪《新会县志·沿革》(卷一)

西汉属南海郡番禺县,三国吴分置平夷县,新会始有建置。——《广州府志·沿革》(清同治版)

西汉时期新会的土著:南越人

新会的土著居民仍为百越南越人。

汉灭南越后,中原移民渐入,土著南越人仍占多数,从事渔猎农耕。——民国《新会县志·民族志》(卷三)

东汉时期

东汉光武中兴,南海郡复置,新会属番禺县,未设新县。——民国《新会县志·地理志》(卷二)

东汉时期新会的土著部落:俚人

东汉时期,文献中对土著的称呼从西汉的“南越人”逐渐转变为“俚人”(或“里人”)。

“俚人”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南蛮传》,是东汉对岭南东部(今广东、广西东部)土著的统称。

东汉时期,新会土著为俚人之裔,与,渐习汉俗。——民国《新会县志·民族志》(卷三)

东汉南海郡有俚人,分布于番禺、新会等地,从事农耕、渔猎,善造舟。——《广东通志·民族志》(清道光版)

三国时期新会的区域归属:吴国南海郡平夷县(新会建县之始)

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岭南属于吴国的势力范围(孙权于公元222年称帝,国号吴)。吴在岭南设置交州(治所在番禺,今广州),下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等郡。

新会于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首次设县,名为平夷县,属南海郡。

新会建县的背景

吴为加强对岭南的控制,拆分原南海郡番禺县的南部地区(今新会、台山、开平一带),设立平夷县,目的是:

强化区域管辖:原番禺县辖地过大(涵盖整个珠江三角洲),拆分后便于管理南部偏远地区;

安抚土著部落:平夷县的设立,可直接管理当地俚人部落;

促进经济发展:新会位于珠江口西岸,是岭南与海外贸易的重要节点(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途经此地)

三国吴黄武元年,析番禺县置平夷县,属南海郡,此为新会县之始。——民国《新会县志·地理志》(卷二)

吴分番禺置平夷县,属南海郡,晋改新会县。——《广州府志·沿革》(清同治版)

三国时期新会的土著部落:俚人

三国吴时,俚人仍为新会土著,与吴人杂居,渐习汉俗,如穿汉服、说汉语。——清光绪《新会县志·风俗志》(卷十二)

吴置平夷县后,俚人首领多受封为吏,部落逐渐纳入吴国行政体系。——民国《新会县志·民族志》(卷三)

晋朝时期新会的区域归属:广州南海郡新会县(“新会”得名之始)

新会县的更名:“平夷”改“新会”(太康元年,280)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晋朝统一全国后,改“平夷县”为“新会县”,取“新的会集之地”(寓意中原移民与土著的“会集”)之意。

晋太康元年,改平夷县为新会县,属南海郡,隶广州(晋分交州置广州,治番禺)——清光绪《新会县志·沿革》(卷一)

晋太康元年,平夷县更名新会,属南海郡,广州治番禺,新会隶焉。——民国《新会县志·地理志》(卷二)

晋朝时期新会的土著部落:土著在晋到清这上千年的演变,详见作者后期付费栏目的文章,预计9月中旬写。

南朝宋、齐时期(420-502年):广州南海郡新会县

宋、齐两朝延续晋代行政体系,广州仍为岭南一级行政区(治番禺,今广州),下辖南海、苍梧、郁林等郡。新会县仍属南海郡,为南海郡的核心县之一。

广州,领郡十七,县一百三十六。南海郡,领县十:番禺、四会、增城、博罗、龙川、新会、怀安、绥宁、高要、始兴。——《宋书·地理志》(卷三十八)

广州,领郡二十三,县一百四十二。南海郡,领县十:番禺、四会、增城、博罗、龙川、新会、怀安、绥宁、高要、始兴。——《南齐书·地理志》(卷十四)

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年)所在盆允县,今新会区北,管辖盆允、新会、新夷、义宁、封平、初宾、始康、化召等8县(含原新会县)。升为郡级。

陈朝时期,新会郡仍属广州,管辖范围略有调整,但核心区域不变。

广州,领郡二十三,县一百四十二。新会郡,普通四年置,领县八:盆允、新会、新夷、义宁、封平、初宾、始康、化召。——《梁书·地理志》(卷二十八)

广州,领郡二十四,县一百四十六。新会郡,领县八:盆允、新会、新夷、义宁、封平、初宾、始康、化召。——《陈书·地理志》(卷三十一)

梁普通四年,分南海郡置新会郡,治盆允,属广州。陈因之。——清光绪《新会县志·沿革》(卷一)

隋朝时期:从“郡”降“县”,隶广州总管府/南海郡

隋朝统一后,对岭南区域体系进行调整(废郡设州→再改州为郡),新会“郡”降为“县”。

开皇年间(581-600年):属“广州总管府”下辖“南海郡新会县”

南海郡,开皇十年置,属广州总管府。领县十五:番禺、曲江、始兴、翁源、增城、宝安、乐昌、四会、化蒙、清远、含洭、政宾、怀集、新会、义宁。——《隋书·地理志》(卷三十一)

隋开皇十年,废新会郡,置新会县,属南海郡,隶广州总管府。——清光绪《新会县志·沿革》(卷一)

大业年间(605-618年):属“南海郡新会县”(总管府改为郡)

隋炀帝即位后(大业元年,605年),废除“总管府”制度,将“州”改为“郡”,岭南的“广州总管府”改为南海郡,新会县仍属南海郡,为其下辖15县之一。

大业三年,改州为郡,广州总管府改为南海郡,领县十五:番禺、曲江、始兴、翁源、增城、宝安、乐昌、四会、化蒙、清远、含洭、政宾、怀集、新会、义宁。——《隋书·地理志》(卷三十一)

大业三年,改广州总管府为南海郡,新会县属之。——清光绪《新会县志·沿革》(卷一)

唐朝时期,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天宝年间短暂改为“道-郡-县”),新会县的延续隋朝“县”级。

武德至开元年间(618-741年):属“岭南道广州总管府/都督府”下辖“新会县”

唐朝建立初期(武德四年,621年),平定岭南萧铣政权后,设置广州总管府(治番禺,今广州),管辖广、韶、端、康等11州。

新会县于武德四年被纳入广州总管府,为其下辖核心县份。

广州,隋南海郡,武德四年平萧铣,置广州总管府,管广、韶、端、康、封、泷、新、高、窦、循、潮十一州。……新会县,隋县,属南海郡,武德四年属广州。——《旧唐书·地理志》(卷四十一)

唐武德四年,置广州总管府,新会县属之。贞观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新会县仍属广州都督府。——《新会县志·沿革志》(清光绪版)

天宝至乾元年间(742-758年):属“岭南道南海郡”下辖“新会县”

天宝元年(742年),唐朝改“州”为“郡”,广州改为南海郡(治番禺),新会县随之属南海郡。

南海郡,下都督府,本广州,天宝元年更名。……领县十三:番禺、南海、增城、四会、化蒙、清远、含洭、政宾、怀集、新会、义宁、封平、东莞。——《新唐书·地理志》(卷四十三上)

天宝元年,改广州为南海郡,新会县属南海郡。乾元元年,复为广州,新会县属广州。——《新会县志·沿革志》(民国版)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新会县。

五代梁贞明三年(917年),刘岩称帝于广州,国号汉,改广州为兴王府,新会县属兴王府(京畿地区)。——《新会县志·卷一·建置沿革》

北宋时期,路-州-县三级制,新会县。

路:广南东路

州:广州(北宋时为“大都督府”,治所在今广州市越秀区,辖14县,新会为其一);

县:新会县(北宋时为“中县”,治所在今新会区会城街道)。

宋开宝五年(972年),废冈州(唐至五代时新会属冈州),新会县改属广州。至道三年(997年),属广南东路广州。——清光绪《新会县志》卷一《沿革志》

南宋时期,新会县

路级:广南东路

州级:广州(广南东路治所,中都督府,南海郡,清海军节度);

县级:新会县(广州下辖八县之一,治所在今新会区会城街道)。

南宋时,属广南东路广州,仍为新会县。——清光绪《新会县志》卷一《沿革志》

元朝实行行省制,新会县可以细分为:

行省:江西行省(治所在龙兴路〔今南昌市〕,辖今江西、广东大部);

宣慰司:广东道宣慰司(江西行省下辖的一级机构,治所在广州路〔今广州市〕,辖今广东中南部);

路:广州路(广东道宣慰司治所,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由宋广州改制而来,领县七);

县:新会县(广州路下辖七县之一,治所在今新会区会城街道)。

元属江西行省广东道宣慰司广州路,仍为新会县。——清光绪《新会县志》卷一《沿革志》

广州路领县七:南海、番禺、增城、东莞、新会、清远、香山。——《元史·地理志》卷六二《江西行省·广东道宣慰司》

明朝时期,布政使司-府-县制,可以细分为:

布政使司:广东布政使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元江西行省广东道宣慰司改制而来,治所在广州府〔今广州市〕,辖今广东全境);

府:广州府(广东布政使司治所,明洪武元年〔1368年〕由元广州路改制而来,领州1、县15);

县:新会县

明属广东布政使司广州府,仍为新会县。——清光绪《新会县志》卷一《沿革志》

广州府领县十五:南海、番禺、顺德、东莞、新安、三水、增城、龙门、香山、新会、新宁、从化、清远、连州(领阳山、连山二县)”。——《明史·地理志》卷四十五《广东布政使司·广州府》

清朝时期,省-府-县制,新会县细分为:

省:广东省(清顺治四年〔1647年〕由明广东布政使司改制而来,治所在广州府〔今广州市〕,辖今广东全境);

府:广州府(广东省会所在,清顺治四年〔1647年〕由明广州府改制而来);

县:新会县(广州府下辖14县之一,治所在今新会区会城街道,)。

清顺治四年,新会县属广东省广州府,仍沿明制。——清光绪《新会县志》卷一《沿革志》

广州府领县十四:南海、番禺、顺德、东莞、新安、三水、增城、龙门、香山、新会、新宁、从化、清远、连州。——《清史稿·地理志》卷七十二《广东省·广州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11-1 04:20 , Processed in 0.037145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