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6-16 13: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车之鉴 珠江新城:“金领”变“灰领”
“广州国际金融城就是要超越珠江新城!”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对金融城的建设颇具雄心,他表示将吸取珠江新城的经验教训和国内外金融城的发展理念来建设金融城。
自1993年规划chutai至今,有关珠江新城的讨论众说纷纭,至今仍有人用“大工地”、“断头路”等词来形容这片原本被寄望甚高的6.44平方公里土地。珠江新城20年的建设史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金融商务中心的建设之难。
20年前,广州决定将新城市中心定在珠江新城,并打算用5—10年的时间把它建成一个现代化的金融商务中心。
以前珠江新城所在地基本上是农田,当时政府为了解决初期基础建设的资金,农田被分成较为方正的土地出售,“那时买地的人到现场看,一旦相中就马上交钱签约,就和买卖蔬菜一样”,一位地产中介告诉记者。
然而,多年过去后,一直定位为CBD的珠江新城,却出现“半是住宅小区半是商业办公楼”的尴尬格局。珠江新城作为CBD的定位也一直受到质疑。“前几年,来珠江新城上班的人分不清自己是白领还是‘灰领’,白天穿着白衬衫上班,下午下班经过几个大工地,就穿一身‘灰领’回家了”,在珠江新城某证券公司上班的叶先生有些抱怨。
此外,配套设施建设等也是个大问题,叶先生表示,对于CBD的配套一开始根本没有考虑,认为这些问题等到高端企业、金融机构入驻后“水到渠成”,后来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基于此,2003年1月,广州市公布施行《珠江新城规划检讨》,这对珠江新城而言相当于一次“重生”。数年间,地铁3号线开进了珠江新城,花城广场落成,其他的配套如省博物馆新馆、少年宫、歌剧院等先后落成,从而为珠江新城的发展注入强心针。
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看来,珠江新城的建设路径确实称得上“无奈”。林江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广州就提出要打造能和上海、深圳PK的国际金融中心,但珠江新城最终大半成了房地产项目,这一后果导致目前民众对建设国际金融城有所质疑。广州国际金融城应该“先定位明晰路径,才能谈论其意义”。
亡羊补牢 参与拍地须有金融“身份证”
和珠江新城创业之初的农田环境相比,目前金融城建设面临的格局要好一些,但同样需要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进行“破局”。
据了解,金融城规划区域现主要由“五厂一村”构成,即昊天化工厂、广州电池厂、广州热电厂、车陂水厂、广东玻璃厂及棠下村,如何在旧厂房和城中村中突围显得十分重要。
今年2月,广州国际金融城首批土地正式出让,4宗土地收金近130亿元,这一数值几乎等于2012年广州全部土地出让金的1/3。知名房企纷纷加入争夺,并各有斩获。
在对黄埔大道金融城起步区A001地块的角逐中,广州联鸿力挫广州银行,成为该区域的首个“地主”。然而,这也引发人们的担心,在“金主”(金融机构)难敌“地主”的背景下,金融城的建设是否会令话语权旁落?
记者查阅了金融城首批出让土地的属性,其中有三块地都将用于商务和商业设施,一块地用于二类物流仓储和工业、批发用地。业内人士表示,此次金融城土地拍卖的“主角”本来应该是金融机构,但如果任由地产商说了算,最后或将重蹈珠江新城的“覆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