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8964|回复: 65

[城建综合] 比对东京地下排水,武汉可以借鉴(该作者也是来武汉后有感而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2 15: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d1c1670102wduq.html

以上是原文,老徐同志是图文并茂。我不会发图,就把文字转载。原文可以看东京的地下神宫。


东京抗洪排涝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6-07-09 21:51:04)转载▼
标签: 徐静波 东京地下神殿 排涝系统        分类: 唰唰日本社会
  前几天,我去武汉参加立信会计事务所举办的财经论坛,刚好遇上武汉发大水,飞机飞不动,最后临时改坐高铁。到了武汉一看,许多街区被淹,地铁车站进水,仿佛一个城市变成了江海,苦了这个城市的百姓。我生活的城市是东京,东京一年都要遭遇五六次强台风的袭击,因此一个小时内降下100毫米的暴雨,是经常的事,但是我们发现,无论多大的暴雨,东京很少发生被淹的问题。东京为何能够做到这一点,它的城市排水系统到底具有什么功能?

东京抗洪排涝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东京这一座2000多万人口的城市,是建立在一个临海的平原上,三面环山,东面朝海,一旦下雨,山上的水就会往整个城市里流,因此,东京市中心形成了隅田川、荒川和江户川三大河流。
  我去日本国土交通部采访的时候,遇到了“水管理与国土保全局”副局长平田先生。他告诉我,东京都的防洪排涝,主要是实施两大关键点:第一是如何保证来自周边山区的洪水通过三大河流尽快地排入海中,不会溢出河堤流入市区。第二是城市的积水如何尽快地通过地下排水系统流入大河,不致于淹没道路和城区。
  那么,东京是如何做到这两点的呢?首先,日本国土交通省和东京都政府对于流经市中心的隅田川、荒川和江户川三大河流,分别成立了各自的河川管理所,对这三条江河进行疏通和监控管理,所有的江河都筑有牢固的大坝,同时拥有开阔的河床,没有发生过河水溢出大堤的事情,更没有河水冲垮大堤的问题发生。在城区的排涝方面,东京都建立了两大系统:第一是路面积水的迅速排放系统,第二是地下水的蓄水系统。
  大家如果去过东京银座的话,你仔细看一下它的路面,就会发现,它的路面不是水泥大道,也不是石板道,或者大理石路面,而是比较粗糙的碎石路面,这种碎石路面有许多细小的空隙,它是干什么用的呢?就是排水。也就是说,当老天下起暴雨后,雨水不是流入路边的排水孔,而是直接从地面上渗透到地下。

东京抗洪排涝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那么,有朋友一定会说,雨水渗透到地下,泥土层雨水饱和的话,自然会抗拒雨水的再渗透,遇到暴雨的话,不就照样会出现积水吗?银座路面的设计,其实有一个很大的窍门,就是路面的下方,是一个大型的排水沟,雨水通过路面直接渗透到排水沟,再通过排水沟进入地下排水系统,因此不管下多大的雨,路面上都不会出现积水。东京的多有道路,都是采取了与银座道路一样的设计,因此,东京城区不会出现积水,道路的渗透功能,是立了功劳。


东京抗洪排涝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那么,雨水进入地下排水系统后,在河水泛滥、并且高出地面的情况下,雨水是很难直接排到江河中。那么,这么多的雨水往哪里流呢?东京想出了第二个办法,就是建设地下水库。
  东京在上世纪60、70年代也曾发生过老城区淹水的问题,原因是暴雨带来的雨水来不及及时排泄。从80年代开始,东京开始建设大型的地下水库,先把雨水集中起来,然后再慢慢排放。东京整个城市大大小小的地下水库,已经达到了37座,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地面的雨水收集起来。而且地下水库管理公司还可以根据气象预报,随时调整地下水库的存水量。等到天气好时,再把这些地下水排入江海中,或者使用大功率抽水机直接抽排到江海中。
  东京地下排水系统牛的不只是这些地下水库,他们还建成了全世界最先进的全城地下分洪系统,这个地下分洪系统标准名称叫“首都圈外郭放水路”,实行的是全程计算机遥控管理。

东京抗洪排涝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东京抗洪排涝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这个分洪系统有多大?它是一条位于地下50米处,全长6.3公里、直径10.6米的隧道。隧道连接着东京市内长达15700公里的城市下水道。
  这一工程的管理中心位于东京都北郊的埼玉县境内,由江户川河川事务所管理,总投资24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00亿元),从1992年开始建设,整整花了15年的时间,在2007年才全部建成。
  隧道通过5个高65米直径32米的竖井,连通东京首都圈的几大河流,作为分洪入口。隧道的末端,还有一个高25.4米、长177米、宽78米的巨型地下水库,蓄水量为67万立方米,59根重达500吨的水泥柱子可以抵御洪水的冲击,4台1万4000瓦力的燃气轮机驱动的大型抽水机,可以将库水以每秒200立方米的速度抽入江户川,将水排入大海。
  这个巨型的地下水库,只是在雨季才使用,平时是干的,可以免费参观。这个巨大的地下空间往往给人以一种心灵的震撼,不仅会觉得自己的渺小,也会产生一种庄严、神圣之感,因此,日本人把这个地下水库叫做“地下神殿”。
  除了政府投资建设的这种大型地下水库和排水系统之外,民间的开发商在开发高层住宅和办公楼时,也被要求建设地下蓄水系统。
  日本在90年代修改了建筑法,要求大型建筑物和大型建筑群必须建设地下雨水储存和再利用系统,也就是要求各家“自扫门前雪”。
    这一系统就是将建筑物周围的雨水收集起来,储存于在地下建设的储水沟渠中,而在平时,这些雨水将用于冲洗大楼的厕所和浇灌花木等使用。
    4年前建成的新东京电视塔“天空树”,高634米,其地下雨水储存和再利用系统还增加了一个“空调”功能:在天气变冷时,将这些地下水库中的水加热,热量通过特殊的空调系统为整个电视塔提高室内供暖。而到了夏天,地下水温低于电视塔的室温,于是寒气再通过空调系统给电视塔供冷降温。
  保护好一个城市的排水系统,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市民的责任。东京都政府有一个专门负责排水与城市污水处理的机构,叫“东京下水道局”。为了保证地下排水道的畅通,东京下水道局从污水排放阶段就开始介入。他们规定,一些不溶于水的洗手间垃圾不许直接排入下水道,必须先通过垃圾分类系统进行处理。另外,做菜产生的油污也不许直接进入下水道,因为油污除了会导致恶臭,还会腐蚀排水管道。因此,下水道局在自己的网站上专门开设介绍健康饮食的网页,同时还开设料理教室,给市民推荐少油、健康的菜谱,介绍去生活油污的知识与技巧,指导市民避免将大量的生活油污排入下水道,以免堵住管道。每一栋住宅楼和办公楼的厕所废水,都被要求进行净化过滤,甚至达到可以饮用的标准,才允许被排入江海,或者作为中水,用于浇花和冲厕所之用。
  所以,东京都政府在防洪排涝问题上,着眼于保护城市排水系统,保证地下排水管道的畅通,以免在遭遇暴雨时排水系统受阻,导致城市受淹。
  东京的这些做法,也是从过去城市受淹的惨痛教训中总结出来,并认真加以改善与管理的。武汉也好,中国的其他城市也好,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可能会与东京不一样,但是,东京的这些做法,可以值得中国的城市管理者们参考。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2 15:48: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意义 不过国内还有很多其他环保措施要跟上。比如垃圾严格分类。多孔性渗水地砖 还要承受水泥 沥青一样路面的强度负载。也是对高强度轻型材料的考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2 15:5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武汉借鉴,只是成本上是否扛得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2 15: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东京也经常淹水的,日推上可以搜到很多东京大雨过后淹水的照片,就跟我们发微博吐槽看海一样,找到了一些,但不知道怎么在回复里加上图片。。。。不过确实是遇到很强的大雨才会出现。
不论有多么强的下水道或排水系统,遇到超出限度的降水量都gg,自然面前人人平等吧,差别也不过是可以承受多少的降水量罢了。
美国每年都会遭遇到严重的洪涝灾害,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很多时候人类面对大自然力量就是这么无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2 15: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知乎上说按着东京所谓的20年一遇的标准建设下水管网的话,上海的财政都负担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2 16: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滑板鞋流浪者 于 2016-7-12 16:05 编辑

东京或者国外其他城市的经验,武汉应该认真分析和学习,用合适的方式借鉴其中适合武汉市情的部分,但绝不能照搬全部,更不能神话。

拿东京来说,
1,武汉市的经济实力和东京都或23区相比,根本不具可比性,东京的市政投资和武汉不可能是一个量级;
2,东京临海,面朝太平洋;武汉内陆,靠江河湖泊承载,二者相差甚多。
3,东京的江户川、隅田川及荒川和武汉的长江、汉江、府河等河流完全不可相提并论,应对东京三川和应对武汉的水网,不能等量齐观;
4,武汉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而东京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两座城市的降水分布和强度都非常不同;
5,东京面临台风威胁,多台风雨;而武汉的梅雨季则是由江淮准静止锋形成的锋面雨。两者面临的水患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当然,东京对待水患所做工作之细致,的确值得武汉学习。东京地下排水系统的100%覆盖更该是武汉努力的方向,只是在具体的方式方法上,武汉不能够照搬照抄,而应该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来完善市政。武汉是可以战胜水患的,城市内涝不是不治之症。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2 16: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花一万亿肯定可以把水给治好,当然这是划不来的。如果中小降水,不下了,三小时以内排完;大雨暴雨,不下了,六小时排完。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对人的生活影响比较小了,就没事。
             相信通过今年的洪灾后,武汉政府会对城市内涝问题,南湖问题,做一次系统的反思。武汉以后的排水系统将是中国最强大最先进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2 16: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地下水库是个不错的解决办法,但武汉有这么多的地上湖泊具备调蓄功能,也可以想办法利用起来呀!我正好住在南湖和汤逊湖边,这次两个地方成孤岛,给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两个湖的底部淤泥一年比一年深,蓄水能力肯定也是一年比一年差!如果把淤泥清干净,甚至挖深,按照地上水库的思路来建设,结合调蓄、水源地建设和湿地旅游开发,连通江湖水系,改善水质,高规格建设明渠,备建好多级抽排调水系统和可拆卸拦水坝,把武汉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如果能再借鉴东京、青岛的地下水库和排水系统来规划后期的建设,那该多么令人向往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2 16: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次两天就拓宽长5公里多的巡司河,说明只要想办好一件事,效率还是蛮高的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2 16: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樱花再开 发表于 2016-7-12 16:18
这次两天就拓宽长5公里多的巡司河,说明只要想办好一件事,效率还是蛮高的嘛

什么时候的事啊?效率高,好事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2 16: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说武汉和东京比财力,就是上海也比不过。所以,借鉴东京不是说也要搞成东京那样,但武汉地下管网建设起点可以更高一些,每年花个百亿资金搞。累积起来,效果肯定惊人。

感觉武汉地下管网规划还是落伍了。和过去比肯定天翻地覆,但从长远看,还可以更高一些。

毕竟,国内特大城市或超大城市中,只有武汉是最受水患的破坏。这次天河机场T3建设都因大雨严重影响正常施工,可见,武汉的水患还真不能用一般标准来看待。

既然历史上都是云梦大湖的沼泽地势,古往今来都受水患,只有提高地下管网标准,才能真正减少连续性强降雨带来的危害。上世纪30年代是国贫,所以江汉关被淹可以找借口。54年大洪水也可以说刚解放,国家水利设施建设才起步。98年可以说三峡大坝未投入使用,导致武汉岌岌可危。

现在看,洪水的泛滥可以依靠三峡大坝,可以依靠强势政府的行政力量来筑堤坝抗衡。但连续性的强降雨成为困扰武汉的新矛盾,新问题。所以,地下管网提升标准,的确是未来唯一的途径。因此,东京的经验也就值得借鉴和吸收了。当然,这是批判性地吸收,即根据武汉具体实际来借鉴和吸收,不是机械地照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2 17: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山楚仁 发表于 2016-7-12 16:32
什么时候的事啊?效率高,好事啊。

今天早上的新闻:http://hb.people.com.cn/BIG5/n2/2016/0712/c194063-28650326.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2 17: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儿为我摇 于 2016-7-12 17:31 编辑

我们钱都去哪里了?看别人花了多少钱,做了这么大的工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2 18: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儿为我摇 发表于 2016-7-12 17:28
我们钱都去哪里了?看别人花了多少钱,做了这么大的工程。

只花了40多亿,就不要问这些低级问题了,外地人不了解,武汉人也跟着起哄?要么你就不是武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2 18: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儿为我摇 发表于 2016-7-12 17:28
我们钱都去哪里了?看别人花了多少钱,做了这么大的工程。

30亿美元只有一座?还是06前以前的美元价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5 16:47 , Processed in 0.045826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