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1-17 07:5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镇定名“武汉”90周年 城市史学家涂文学:
“大武汉”开启中国城市化浪潮


武汉建城史长达3500多年,“武汉市”作为一个现代城市建制,其出现时间则有90年。1927年,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一,定名“武汉市”。
近日,城市史学家、江汉大学城市研究所教授涂文学特意赶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资料,为该校即将举办的有关学术研讨会做准备。他接受长江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三镇定名“武汉”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最早一批现代城市。
武汉作为“市”出现是在1927年初
涂文学介绍,武汉历史上长期分治,武昌与汉阳、汉口互不统属,且没有“市”这一建制。1926年9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占领汉口,同年10月10日,北伐军攻克武昌,武昌、汉口、汉阳三镇成为广州国民政府统辖地域。国民政府“以汉口为华洋互市之区,实全国商务中心”,遂于1926年10月7日,成立汉口市政府,刘文岛为汉口市第一任市长。
1926年底,国民党武汉临时中央党政联席会议经过筹备,宣布从1927年元旦起正式在汉办公,并发布命令,确定国都,以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大区域作为“京兆区”,定名武汉,并组织管理京兆区的委员会。
1926年12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第6次会议议决,推定孙科、宋子文计划武汉三镇设市政委员会。但由于正式的湖北省政府没有成立,此计划被搁置,三镇仍各自为政。由于迁都之争及其他原因,湖北省政府迟至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后的4月10日才正式成立。经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议决,由中央党部、国民政府、省政府、省市党部、省工会、汉口市商会、汉口市商民协会各推委员共11人,公组武汉市政府。于1927年4月16日在汉口慈善总会宣誓就职。新成立的武汉市,涵盖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地区,设址汉口慈善总会(今市一医院中山大道一边隔壁),于是,以武昌、汉口、汉阳为管辖区域的三镇合一的市政府第一次成立。
民国时期“武汉”几度分合
涂文学透露,最初设市后,由于三镇在历史上的分割,长江汉水地理上的阻隔导致的交通不便,国民党内部矛盾和派系之争,当时的中央、湖北省和武汉市因利益问题存在的诸多博弈,加之传统行政管理思想的作祟,使得武汉三镇分合无常。武汉时而为“特别市”(直辖市),时而为“普通市”(省辖市)。这种建制、区划的不稳定性给城市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
“可是毫不夸张地说,民国时代的武汉城市建制在全国城市体系中最为更张多变。”涂文学表示。1929年3月底至4月初,国民党桂系主导的政府随着蒋桂战争中蒋介石“中央军”的胜利无果而终。4月5日,蒋介石的“中央军”接收武汉,改武汉市市政府为武汉特别市政府,直隶于南京国民政府,以武昌、汉阳、汉口为特别市区域。
同年6月,经“行政院”会议决议,当时的中央政府改武汉特别市为汉口特别市,以汉口、汉阳为管辖区域,将武昌改为普通市划归省政府管辖。1929年7月,汉口特别市政府正式成立,直隶行政院。武昌所有行政事务于7月1日正式移交省政府,“乃设武昌市政工程处于建设厅”。
1929年7月底,裁撤夏口县,汉口在一个城市里政出市县两级政权的局面结束。1929年6月,汉口市由特别市改为普通市,一个月后又改为汉口市政府,隶属湖北省政府。1932年上半年汉口市改为特别市,隶属“行政院”,同年中又改隶湖北省。从那以后汉口一直为普通市,直至1938年武汉沦陷。
“三镇合称武汉,建立统一的现代城市管理体系,有利于现代城市市政机制的初步形成。但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主观意愿与客观实际往往悖离。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稳定统一的‘武汉’城市建制、三镇的协调发展,才真正成为可能。”涂文学说。
立足武汉 跳出武汉
涂文学生于1958年,老家湖北天门,当过学报编辑,曾在档案部门工作,现为省政府参事和武汉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他长期从事城市史、区域史和城市文化研究,其专著《中国古代文化史百题》曾获中国图书奖。
他的博士论文入选《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研究对象正是三镇合一设立“武汉”的来龙去脉,并以此为起点,探究中国现代市制转型的动态轨迹和一般模式。他的老师、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在该书的序言中就认为,他抓住了市政建设这个关键,将中国早期城市现代化的功能架构、运行机制分析得入木三分,“他研究市政而又超越市政,立足武汉而又跳出武汉”,是武汉城市史研究的重要学者。
涂文学透露,为了纪念武汉设市90周年,江汉大学有关方面将在4月份举办盛大的研讨会,遍邀全国专家与会。为此上周他专程赶赴南京,复印了三四百页的档案资料,都是关于武汉城市发展方面的珍贵史料,“我们正紧张爬梳研究中,届时会拿出研究成果,与各地来的专家们互相切磋”。
从南京回来的第二天一早,记者就在学校办公室里见着了涂文学,聊了一上午。他的脸色有些许疲倦,但更多的是兴奋与执着。“涂文学的研究,将大爱融入了城市,是出于对乡土的热爱、民生的关切”,记者深深认同章开沅老先生对他的赞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