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3-15 10:2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鏖战“一号工程” 招商人员一周3次进京跑部
武汉鏖战“一号工程” 招商人员一周3次进京跑部
宏观经济第一财经日报周芳2017-03-15 07:31分享
0评论
今后五年,武汉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年均增长15%左右,每年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0家以上
谢齐威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化学博士毕业,竟然干起了政府招商引资的工作,而且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湖北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单体投资最大的高科技产业项目——总投资240亿美元的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
谢齐威是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投资促进局的一名普通招商干部。
2015年8月18日,夜幕刚刚降临,谢齐威临时接到通知,到湖北省委参加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专题会议。他记得很清楚,当晚的会议规格很高,省委常委全数出席。会上,时任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立下军令状——“虽然竞争对手实力强劲,但湖北一定要拿下这个(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
谢齐威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当天夜里,时任湖北省副省长许克振带着专班工作人员连夜飞赴北京,一行人都来不及回家收拾行李。
“5+2、白加黑”的工作状态,是政府招商人员的常态。谢齐威说,今年节后开工至今,他和同事们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周末。
谢齐威们的压力和动力皆来自于今后五年武汉招商引资的目标。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近日在全市招商引资大会上提出,今后五年,武汉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年均增长15%左右,每年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0家以上、中国民营500强企业12家以上、大型央企投资项目20个以上;全市累计引进10个以上投资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
就在昨天,东湖高新区又牵手多个重磅合作伙伴——格林美、航天激光院、精立电子、瑞声科技、天风证券、武钢华工激光、中原电子等7个重大项目集中启动开工,总投资近50亿元。
一周3次进京跑部
在近三年时间里,谢齐威几乎每周都要跟随领导赴京。“真是忙得飞起来!”谢齐威说。高峰期的时候,一周飞到北京3次,每次都是天还未亮就出发,深夜才返回武汉,给省市的汇报材料只能在返程飞机上抓紧编写。
众所周知,早在2006年,湖北、武汉两级政府便共同出资100亿元人民币成立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下称“武汉新芯”),试水存储芯片国产化的研制。
但业内人士直言,对于存储器产业来说,貌似天量的100亿元人民币无异于“向沙漠里泼水”,行业领军企业——英特尔、三星、台积电的单年投资体量都是100亿美元起步。先天投资不足,武汉新芯成立以来一直业绩不佳,亏损连连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2014年底,时任武汉市市长唐良智与工信部部长苗圩一起碰撞出了火花——中国要实现信息安全的自主可控,存储器芯片国产化就势在必行;武汉新芯培养了2000多人的技术骨干、管理团队,还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武汉可以在存储器领域“再搏一次”。
谢齐威就是在此时进入到东湖高新区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专班的。然而,专班刚运转不到一个月,唐良智调往成都就职。“接下来该怎么干,我们本来有些迷茫,不知道新市长还推不推这个项目了。”谢齐威回忆道,新的武汉市市长万勇一上任,就来到东湖高新区专题调研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并当即拍板将在全国两会上向国家正式提交议案。
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万勇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向大会提交议案,恳请国家支持在武汉建设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随后,万勇又拜访工信部的分管领导,恳请部委指导武汉起草项目申报方案。
“具体怎么干、钱从哪儿来、技术怎么搞、人从哪儿招,这些都要在详细的方案中体现出来。”谢齐威说,自己进入专班前的工作资历不足一年,为了尽快适应工作需要,只能让自己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所需知识。
2015年7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开会明确提出“存储器芯片要国产化,要建立国家存储器基地”。北京、合肥等地闻讯后纷纷加入国家存储器基地落地权的竞争。
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连夜赴京一幕。许克振带队从第二天上午开始,半天一个,跑完了4个部委(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由于竞争几近白热化,部委领导一直强调要公平竞争,谢齐威越想越发着急。
有多个地区参与竞争后,谢齐威的工作强度更大了。武汉市委书记、市长每周轮流专题研究,每天都有数份材料要提供;同时还要准备报国务院的项目方案,时刻注意其他地区的动向,保持和部委、国家级基金的紧密联系。
2016年临近春节,工信部将武汉筹建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的申报方案递交至国务院,2月底方案终于获批。2016年3月底,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在武汉东湖高新区正式启动。随后,进入到股东谈判阶段时,面对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和紫光集团两大股东,为了设计出更加优化的合作方案,谢齐威和他的同事们又要竭尽所能做好谈判工作。
“全区现在有近60家芯片企业,以设计、制造和特殊应用芯片企业为主。目前,封装和测试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引进几个知名封装和测试企业是我今年的工作重点。”谢齐威透露,除此之外,最近又有一个新的“大项目”在谈,“要争取拿下来”。
引资引才“高位蓄水”
在东湖高新区管委会投资促进局办公室里,第一财经记者留意到,短短一个多小时,这些招商干部们累计接听咨询电话10多个,其中一名招商干部还现场接待了一家深圳移动通信企业的投资咨询。
投资促进局局长韩耀升表示,自从武汉把招商引资列为赶超发展的“一号工程”后,该区也进一步升级了招商政策,制定覆盖外企、央企、总部、自贸区、产业、人才、金融、知识产权等八个领域的政策支持,以及招商引资中介奖励等诸多具体支持政策,形成“1+8+N”招商政策体系,“要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降低企业投资和运营成本”。
不只是东湖高新区,武汉各区为招商引资纷纷使出“杀手锏”。青山区今年将启动25个项目、182.58万平方米的征收任务,释放2000余亩土地支持项目落地;江夏区则推行市场营运招商模式,成立区科技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面向社会招聘专业人才,用真金白银奖励招商大员。
与此同时,武汉还实施了“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武汉累计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300多万人。陈一新说,“今后,我们要将校友招商作为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口和生力军,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在汉高校建立校友联合招商工作机制。”
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张文彤则透露,2017年该区规模高科技企业至少可吸纳高端人才8万人,2018年预计超过10万人。
值得关注的是,东湖高新区计划今年起在每一幅供应商品房市场的住宅用地中,拿出一定比例来建“人才房”,以减轻高端人才在武汉安家的购房成本。 |
评分
-
3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