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1至11月 深圳高新产业产值超2万亿
2020年01月03日 07:26
来源:凤凰网广东综合 作者:王纳
0人参与 0评论
深圳颁发2018年度和2019年度市科学技术奖去年1~11月
深高新产业产值超2万亿
深圳先进院获奖代表合影。
2020年1月2日下午,深圳市 委 市 政 府在深圳会堂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颁发2018年度和2019年度市科学技术奖。其中,2018年度对106项和10名人选予以奖励,分别是:市 长奖2名、自然科学奖4项、技术发明奖3项、科技进步奖59项、青年科技奖8名、专利奖25项、标准奖15项。2019年度共102个项目和10名人选获奖,分别是:市 长奖2名、自然科学奖8项、技术发明奖3项、科技进步奖53项、青年科技奖8名、专利奖23项、标准奖15项。
青年人才成科创主力军
从获奖结果可以看出,如今深圳的原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基础研究取得一系列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例如由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主持攻关的“电动车动力电池材料结构及性能的基础科学研究”项目,首次发现新型单层二维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主持攻关的“声镊理论及其操控效应”项目,首次提出人工结构声场灵活调控声辐射力的新原理和“声筛”概念;由香港大学深圳研究院完成的“金属配合物激发态的基础与应用研究”项目,首次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含有刚性四齿配体的高效率磷光铂(II)配合物,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同时,这次科技奖也反映了创新平台的支撑作用在不断加强。深圳市通过聚焦大装置、高平台、新产业,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
获批牵头建设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与广州平行建设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
新设基础研究机构12家,累计建成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6家、诺奖实验室11家,累计建成各类创新载体2260家。依托这些平台,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深圳市有16个项目获奖,34个项目获广东省科技奖。
另外,2018年度、2019年度,由企业主持完成的获奖成果分别是92项、73项,占比分别为87%、74%,这说明了深圳企业突出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力支撑了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例如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完成的“超大容量智能骨干路由器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包括Cable背板突破传统PCB限制,自主研发Solar系列芯片,突破西方厂商的技术壁垒,首创FEC正交复用架构纳入国际标准等,2019年上半年全球市场份额占41%,世界排名第一。
更可喜的是,青年人才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2018年度、2019年度的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分别共奖励718名和674名科技人员,平均年龄分别为39岁和40岁;在两个年度三大奖获奖成果中,40岁以下的科技人员809人,占比58%,其中80后科技工作者参与获奖的有127项,占比98%。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并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中流砥柱”。
记者从大会上了解到,去年1-11月,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878.48亿元,同比增长10.4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190.14亿元,同比增长11.52%;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常年保持在全国的34.8%以上、连续16年居全国城市首位,深圳国家高新区排名稳居全国第2位。
深圳先进院斩获八项市科技奖一等奖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王纳)1月2日下午,2018-2019年度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深圳会堂隆重召开。会上公布了深圳市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荣获8项科技奖,包括市长奖1项、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青年科技奖1项,获奖数量再创历史新高,一等奖获奖数在全市名列前茅。
铸造医疗健康“国之重器”
郑海荣获最高荣誉“市 长奖”
深圳市科技奖的最高荣誉——“市长奖”是历年最受关注的奖项,大会上,深圳先进院副院长、医工所所长郑海荣获颁了2018年度“市长奖”,这也是继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后该单位第二次获得“市长奖”。
据悉,长期从事医学成像技术研究的郑海荣于美国科罗拉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加州大学做博士后研究,自2007年回国加入深圳先进院后,从零开始组建高端医学影像团队和平台,他带领团队联合上海联影公司历时近10年攻关研制出我国首台3T超导磁共振快速成像系统,自主创新攻克“卡脖子”技术,打破了高端医疗设备市场长期受国际垄断的局面,目前已在国内百余家大型三甲医院装机使用。
“回顾过去12年,个人和团队的成长得益于国家和特区对人才的重视与支持,得益于深圳市生命健康产业的迅猛发展,也得益于深圳先进院的创新氛围和机制。”郑海荣在会上表示,正是深圳坚实的产业基础、灵活的市场机制和深圳先进院这一开放多元、交叉融合的平台,为科研人员搭建了实现梦想的舞台。此外,郑海荣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声镊理论及其操控效应”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该项目首次实现了全空间、大范围任意移动微纳粒子,使传统声镊的操控精度提高两个数量级达微米级。发展了基于声镊技术的给药、神经调控等新应用,促进了声镊技术与学科的发展。
发力医学工程与机器人
一举包揽四项“一等奖”
深圳先进院医工所医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梁栋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快速磁共振成像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该项目针对磁共振扫描速度慢这一重要瓶颈问题,以不同快速成像策略的融合、无伪影快速成像理论与方法,以及射频线圈等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为研究重点,成功研制一体化快速磁共振成像平台,并研发了用于脑卒中早期筛查和脑功能研究的高端应用。
深圳先进院集成所副所长吴新宇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全自主移动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技术开发类)一等奖。该项目完成了全自主移动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高效移动的本体设计、静态环境情境感知、动态环境语义认知与导航等核心共性技术的突破,实现全自主移动机器人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基于基层医疗机构的低成本健康创新技术及集成应用”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社会公益类)一等奖。该项目结合医工科技创新和规模化应用示范,研究基于基层医疗机构的低成本健康创新技术,推动基层医疗适宜技术开发和医疗设备研制。促成国家卫计委在全国批量部署村级医疗专用设备政策的落实,带动全国20万家村卫生室设备更新,1.5亿人口直接受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