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链接: https://m.yicai.com/news/102302623.html
自西向东流淌在首尔市中心的清溪川,如今是热门景点,也是韩剧中都市男女的约会圣地。然而,二十多年以前,这个位置一直被清溪高架占据。
作为首尔市中心的交通要道,清溪高架曾是市内最拥堵的道路之一,带来了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2003年,首尔市**决定拆除高架桥,恢复清溪川,将之打造成为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数年后,河道沿途的宜人风景和滨水环境,令清溪川成为人气休闲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继而推动了周边商业、旅游、餐饮业的发展。
这是日前在“未来制造者大会·2024”现场,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东亚区首席代表刘岱宗与观众分享的诸多城市更新经典案例中的一则。通过清溪川改造前后的景观对比,直观地展示了将街道还给市民的必要性。类似的实践,在纽约、巴黎、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等各大城市持续进行。
这场演讲最后的一个案例来自深圳蛇口,刘岱宗情绪突然有些激动,又用片刻时间克制泪水。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刘岱宗说,过去很多时候,他需要说服**各个职能部门,而在蛇口社区无车日活动中,他看见自下而上的改变成为可能,许多人自发地与他站在一起,去展望和实现理想生活的目标:“他们在行动,自发地支持街道的更新。你会发现在中国,有人可以理解城市应当有街道生活,很多市民发自内心地喜欢这样的生活。”
拆掉高架,把街道还给行人
2017年,刘岱宗在一席的演讲《完整街道Street for All》以刷屏之势,将如何解决交通拥堵这一行业问题带到了公众视野。在“未来制造者大会·2024”上,他带来了最新的观察和思考,与公众探讨如何找到适合中国乃至全人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演讲中,刘岱宗重申了他的观念:街道为所有人而建。在他看来,现在的城市规划,过度以车为中心,忽略了人的体验:“城市的未来,也许不在于更多的车道,而在于更少的车轮。”
刘岱宗此次演讲的题目《和小汽车“抢街”:城市高速的死与生》源自两部城市规划相关著作。一部是出版于1961年,由简·雅各布斯撰写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雅各布斯考察了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发现当时的城市改造计划非但无趣、不安全,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也是负面的,由此对当时主流的规划理念提出质疑,强调城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指出市民的智慧和力量在推动城市发展当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另一部是珍妮特·萨迪-汗所著的《“抢街”:大城市的重生之路》。2007年,她成为纽约交通局局长,在任期的六年时间里,她争取到时任纽约**迈克尔·布隆伯格的信任,推动纽约改变车道的功能和结构,将时代广场与百老汇大街公共空间改造为永久性的非机动车通行区,提升街区活力,成为全球街道更新的范本。
。。。。。。。 |
|